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贵州高职教育适应性研究

2022-05-14 16:22何邵平普永贵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策略

何邵平 普永贵

摘要:高职教育只有契合经济需要,才能有力地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贵州高职教育适应状态,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分析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发现:贵州高职教育主要存在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化水平不高、传统专业趋同和新兴产业专业缺失明显、科研技术服务能力欠缺、聚焦新兴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缺乏等不适应性问题,依此提出促进贵州高职教育适应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高质量发展;不适应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34-07

一、研究背景

2015年11月,《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是我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贵州要全力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大健康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建议》还进一步提出,贵州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牢牢抓住智能制造这个主攻方向,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军民融合产业、专用装备制造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由此可见,贵州经济与全国同步,步入以经济平衡、稳定增长为基础,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以智能制造、新兴产业为核心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高质量发展涉及面广泛,它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調和相互促进。

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为特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赋予高职教育新的任务、新的使命,要求其为新兴产业发展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研技术服务,为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效的人力资源。因此,适应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已经是贵州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和重要使命。那么,现阶段贵州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状态怎样?为此,本文秉着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积极探讨贵州高职教育适应性,希望通过揭示和分析贵州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增强贵州高职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提出切合实际的策略。

二、贵州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高水平状态,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当前贵州经济开始站在新起点的重要阶段性特征。高水平状态下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分享性,不仅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破解高职教育难题、巩固发展高职教育的思想利器和实践指南。

(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创新不仅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推进三大国家级试验区建设,强力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改革活力,将创新经济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导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旅游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创新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协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自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以深化供给则结构改革为主线,瞄准调优结构加快转型总体方向,在新的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引领下,实施创新经济体系战略,同时把稳中求进贯穿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社会保障、促进就业、调控物价、保护生态等事关社会稳定方面求“稳”,在基础建设、结构调优、产业转型、创新驱动方面求“进”,努力开创一条符合贵州实际,推动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三)绿色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绿色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2014年5月,贵州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在全国率先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2015年出台的《贵州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将绿色制造发展作为推动全省工业绿色化改造的动力;2017年4月,贵州省委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以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行政追责方式不断助推绿色发展。

(四)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贵州多措并举,以扩大对外开放为重点,提升招商引资引智引才的质量,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力争发展新优势。一是积极搭建“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二是形成以机场为支撑的“1+2”对外开放口岸;三是启动对接世界500强企业的国别园区落地建设;四是坚持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联动;五是举办扩大对外影响力的博览会、酒博会及贵洽会。

(五)共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贵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民生优先、民生为本的理念,以不断改善人民福祉为使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把人民的满意度、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检验工作是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唯一标准,聚焦看病、社保、上学、就业、住房、饮水、养老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

三、贵州高职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贵州高职教育紧紧围绕贵州“三大战略”、12个重点农业产业、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5大服务型重点产业等开办专业和培养输送人才,着力培养符合贵州实际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但是,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之间依然存在明显不对称性和不适应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不对称性和不适应性甚至成为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吸引力不强、行业企业支持力不足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化水平不高

“职业教育集团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团体、协会等牵头协调,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团体、协会参与建设,以契约、资产等形式为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在自愿平等、合法合规、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组建的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多功能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非营利性组织”。近年来,贵州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较快,从2009—2015年成立了17家职业教育集团,“截至2017年,贵州省职业教育集团已有33个”。这些职教集团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也涉及到贵州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及新兴产业及护理和学前教育等等,但由于各种原因,贵州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化水平并不高。对此,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曾指出:“在贵州省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以大数据为引领的信息技术产业、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现代立体农业、能源原料产业、特色轻工业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建材产业等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比较少,对于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很多产业贴合程度还不高,校企合作仍缺乏长效机制。”高职教育集团专业化水平不高容易导致产教“两张皮”,很难有针对性地培养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自然也很难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职教育集团专业化程度不高,主要原因是“政校企行”四方没有构成共参共建共受益的共同办学联合体。深层次原因还是与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存在政府统筹产教融合的政策不健全、激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不到位、产教融合新模式尚未形成等因素有关。

(二)传统专业设置趋同,新兴产业专业缺失明显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必须反映地方产业经济结构特征及其变化需求,才能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7年)》的要求,原则上高校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而贵州省招生考试院2019年高职(专科)分类考试专业目录和2019年贵州省高职院校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贵州43所高职院校已有招生生源专业点1 039个,覆盖19个专业大类。

从已招生的专业点总体情况分析,在全省43所高职院校中有27所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会计、旅游管理专业;25所高职院校设置电子商务专业;17所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专业(详见表1)。此外,43所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分别也有18个、14个专业点。这些重置率比较高的会计、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专业“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很多院校盲目跟风,都设置一些热门专业,导致市场供给大于市场需求,不但引起结构性失业,也造成资源浪费”,甚至还影响经济落后地区有限的高职教育资源向新兴产业倾斜。

从专业设置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适应性角度分析,专业设置缺失表现为与新兴支柱产业相关联的专业设置存在“盲点”,贵州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新兴产业未能有效对接。具体言之,《贵州省“十三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节能环保、新能源七大产业是未来五年贵州省新兴产业发展的蓝图。但根据调查核实,在全省43所高职院校中,仅有1所高职院校设置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电梯工程技术、储能材料技术、工业设计、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汽车智能控制技术;也仅有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子信息类18个专业,贵州高职院校仅开设智能控制技术、汽车智能控制技术及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3个专业,其他15个专业处于空白(详见表2)。对接新兴产业的新专业太少,贵州高职教育自然很难适应依靠新兴产业来驱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高职教育的科研技术服务能力欠缺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五大职能。因此,贵州高职教育不仅要坚持国家和本省重大战略,服务地方产业,还要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品升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贵州高职教育在招生就业工作、高校征兵工作及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承接区域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能力、横向科研及技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根据2019年贵州各高职院校提交的质量年度报告中“服务贡献表”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分析,2017年贵州省41所高职院校中仅有16所获得横向技术服务款,其中仅7所院校的数额达到100万元。2018年贵州省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总额6 808.73万元,虽然比2017年高出1 986.43万元,但全省43所高职院校当中也只有14所高职院校获得此款,且只有3所高职院校的数额达到100万元(详见表3)。2017年、2018年,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为0的高职院校分别为27所、29所,分别占总数的65.8%、67.4%。同时,与西南地区其他四省(市、区)相比,贵州高职教育的科研技术服务能力也有一定差距。例如,2017年贵州高职教育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4 822.3万元、技术服务交易额1 395.99万元、科研服务到款额8 952.83万元,均落后于云南、重庆、四川,仅仅强于广西;再如,2018年贵州高职教育的各种服务到款额都少于云南、重庆、四川、广西,除了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高出云南外。这说明,贵州高职教育科研技术服务社会能力严重欠缺,与国家赋予其服务产业、服务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還有较大差距,甚至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和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的最大短板。因此,为适应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高职教育的科研技术服务能力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亟需提升。

(四)聚焦新兴产业的国内高水平专业群缺乏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在“改革发展任务”中重点提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衡量一个专业群水平高低,还要看其是否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能否动态调整、实时优化,实现与产业发展协调互动。换言之,高水平专业群的功能在于能契合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特色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有效地服务企业技术研发,促进产品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当前贵州聚焦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极少。根据2019年年底教育部和财政部公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贵州省的国内高水平专业群仅有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術、汽车运用与维修,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及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畜牧兽医四个专业群。但这四个专业群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也没有直接关系。其结果是,聚焦新兴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一旦严重缺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匮乏,新兴产业驱动力就不足,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就会失去可持续性。主要原因还是贵州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缺乏前瞻性的科学规划,产教融合机制也不健全,服务地方新兴产业的经济定位自然也不精准,进而无法打造契合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国内高水平专业群。因此,努力打造聚焦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国内高水平专业群,已成为贵州高职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促进贵州高职教育适应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健全“政校企行”合力办学机制,提升贵州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化水平

1.地方政府应出台一系列主导产教融合的可操作性政策

产教融合由系统架构走向系统实施,尚需要法律和政策层面的细化与协同。近年来,贵州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虽然出台了一些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政策法规,但多数政策是指导性的,缺乏实施细则和可操作性,缺乏政策供给应有的整体性、系统性,激励保障服务功能自然不到位。例如,2020年3月,由贵州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的《贵州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虽已颁发实施,但财政、税务等部门未能及时制定配套实施细则。为此,贵州地方政府应肩负起高职教育政策制度建设重任,各相关部门要共同努力建立有效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

2.地方政府应落实激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

行业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办学主体,其参与程度成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关键。因此,如何激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非常重要。首先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把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降成本、补短板的重要举措”。这实际已经指导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做好支持与推动工作,以减税免税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增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此外,政府要大力实施宣传、表彰和激励等措施,努力做好宣传促进工作。积极的宣传、表彰和激励工作,有利于推动企业形成产教融合就是“投资育人”的理念,促进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

3.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应共同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

当前,“各高校常用的产教融合模式有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项目牵引模式及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但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模式都很难单独将高职教育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起来,因而需要创新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力争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结合产业发展要求、企业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找到合作契合点,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科研开发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从而探索出能以对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为基础,能将教育教学和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与社会服务一体化的新模式。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校企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打造师资团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共同‘走出去’,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双元’育人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增强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

1.以供给现状为导向,考虑取缔某些高校传统“热门”专业布点

2006年11月,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做好市场调研,及时跟踪市场变化,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设置专业。”根据前述对招生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分析,贵州高职教育服务第三产业的传统“热门”专业布点及其高校设置数过多,容易导致这些专业人才过剩、就业难及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为此,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行业、企业及高校专家对高职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审议,督促某些高职院校要步调一致,淘汰一部分招生容易、就业难的专业布点,促进专业间“优胜劣汰”。同时,结合贵州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和企业岗位需求,对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及时“增、开、合”,提高专业设置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使专业结构与经济产业发展同步,从而增强贵州高职教育适应性。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先设置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

当前,贵州新兴专业设置及学校缺乏,而对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又迫在眉睫。同时,“十二五”期间贵州省人民政府已提出要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强省目标。因此,贵州高职院校要立足省政府强省目标,根据市场调研确定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优先增设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增强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努力打造新兴产业品牌专业,加快培养人才,进而为驱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储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努力提高科研技术服务能力,补齐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1.努力健全科研技术服务产业的机制

贵州高职教育贡献产业能力明显不足,集中表现为横向技术服务能力和纵向科研能力严重滞后。为此,首先,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科研管理机构。为了调动教师的科研技术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升专业教师科技研发能力,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负责科研管理的机构,任命一名科研经验丰富的院领导专门负责科研项目申报培训、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服务产业及科研表彰奖励等科研管理工作。其次,要制定实施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科研技术开发的奖励制度。在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前提下,高职院校要将科研技术服务纳入绩效考核、评奖评优、职务晋升等人事考核环节,进而在学院营造激励教师积极服务产业的绿色科技研发生态环境,促进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与科学研究相得益彰。

2.努力打造科研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实践证明,打造科研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高职教育对接企业产业需求,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江苏海洋高端装备性能检测和应用公共服务平台,2018年承担各类科技开发与服务项目36项,横向项目到款2 015万元,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当前,贵州高职院校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科研技术创新平台很少,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整体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所以,贵州高职院校要瞄准新兴产业链的重要位置和核心技术,在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科研技术开发基础上,加大科研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投入,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升级,助推新兴产业发展。

(四)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增强高职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

1.要打造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群

专业群是专业结构的“升级版”,也是优化高职专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每个专业群应该是“1+N”形式,即“一个核心专业+N个相关专业”,核心专业应是高职院校办学以来形成的长久的或特色专业,支撑专业(相关专业)是与核心专业契合度很高的专业,这就要求专业群建设要理清这些专业之间的关系,且专业之间学科关联度要高。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以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新能源装备技术、绿色材料等专业为支撑的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群,毕业生成为当地节能设计改造、能源监测管理方面的‘绿色工作’生力军。4年来该专业群教师获PTC国际专利6件,发明专利30件,为企业累计创造产值20多亿元”。

2.要处理好专业群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

高水平专业群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伴随着贵州省第一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新兴产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建设必须超前考虑贵州省地方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从战略上重视与贵州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对口衔接,确保与它们的协同性。同时,高水平的专业群还是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和产业的粘合剂。专业群建设必须充分考虑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办学的积累、特色、自己拥有的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及专业技术相近程度和产学研能力,才能增强自身的粘合作用。如交通类职业院校在交通运输领域,结合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自身切入点,努力探索、打造一个或多个既展现自己优势、又助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职一体化和专本一体化的现代示范性专业群。

3.要拟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确定核心专业和支撑专业关系、处理专业群与产业关系的基础上,专业群建设最终还需拟定、落实与产业、专业群相呼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必须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遵循“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产教资源互动”的原则,以精准对接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打造与新兴产业链无缝对接的专业群为终极目标。换言之,“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遵循立德树人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核心课程知识模块必须紧密对接产业链中的主要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在理论讲授、实践训练、教学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与真实岗位实景一致,与就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零距离上岗。”这就要求贵州高职院校深入行业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创新课程体系,推进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全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而增强贵州高职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

参考文獻:

[1]杨伟民.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2):13-17.

[2]中国职业技术学会.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19.

[3]王冰清,陈鸣,姜佩文,等.贵州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26):6-10.

[4]邹联克.赶转背景下的攻坚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3.

[5]2020年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公布的高职(专科)分类考试招生专业目录[EB/OL].[2020-10-26].http://www.eaagz.org.cn/tzgg/202003/P020200320395587478323.pdf.

[6]张艳,狄东海.贵州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教通讯,2016(7):73.

[7]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EB/OL].[2020-11-05].https://www.tech.net.cn/column_rcpy/info.aspx?nd.

[8]李政.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障碍及其消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8(9):87-92.

[9]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10]杨欣斌.基于特色产业学院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12.

[11-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64,60.

[13]孙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47-48.

(责任编辑:刘东菊)

Research on Adaptability of Guizho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HE Shao-ping1, PU Yong-gui2

(1.G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Guiyang Guizhou 550000, China;

2.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31, China)

Abstract: Only whe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ets the needs of economy, can it adapt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daptation state of Guizhou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five development ideas". Then study find that there are some inadaptability problems in Guizhou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uch as low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bvious convergence of traditional specialty and lack of specialty of emerging industry,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ical service ability, lack of high-level specialty group focusing on emerging industry, etc.  Last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promote Guizho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adaptability; strategy

作者簡介:何邵平(1977—),男,硕士,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职业教育;普永贵(1971—),男,博士,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基金项目: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社科类)“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贵州高职教育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GSZY2020012)

猜你喜欢
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策略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下大气力破难题、补短板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