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视角下产教融合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机制与策略探索

2022-05-14 16:22田元训王丽红卢晓杨继红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机制策略

田元训 王丽红 卢晓 杨继红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機衔接,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对于人才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阐述了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歌尔公司人才培养的动因、路径、模式,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技能人才;机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41-06

产教融合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还可从人才供给侧进行优化,减少企业与高校的冲突。为此,2019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一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从政策上规定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方向。有鉴于此,必须审时度势,紧抓政策方向,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优化升级、提质增效,加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性。本文以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为其他企业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一、产教融合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解析

事实上,产教融合作为一个较为新颖的话题在21世纪初才被提出。徐国庆对“产教融合”这一概念的提法是比较早的,他提出高职院校要注重课程设置,要从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出发设置课程,而实践则是课程实施的焦点,在实践中要注重“产教融合”。周劲松等从“对接”角度研究产教融合,认为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即“产教对接”,即“产品与教育对接、制造与教学对接”。陈年友关于产教融合“对接”的研究则更进一步,提出“产教融合”即是以“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人才培养活动。罗汝珍从“多重复合型功能”的角度定义产教融合,认为产教融合是“兼具市场需求与主体需求导向、多方参与管理及产业化等特征”的人才培养活动。邢晖等则从“教学环节”角度分析产教融合,认为产教融合是“学校让企业参与具体的教学环节,让企业主动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并依托专业开办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马庆发从“需求导向”的角度分析产教融合,认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应改变沿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在实施中应注重“职业导向”,进而趋向“需求导向”。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主题词搜索,发现自2013年后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的研究激增,这也与我国大力倡导行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的号召相呼应。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就是指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外在表现形式多是在学校外、企业里建设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产教融合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

首先,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路径探寻。陶咏梅和李焕玲提出高校按目标企业就业岗位的胜任模型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的以实践技能为主要评价维度的评价体系,实现校企人力资源共享,高校教师可到企业从事某项具体的工作或项目,企业人士也可到高校从事专业技能课程的讲授。郜冰媛等提出搭建地方产教融合的政府平台,政策性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对接是最迅速的促进方法。沈晨晨提出,职业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产业需求、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更新人才培养标准,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融合,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密切协同。

其次,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模式借鉴。早在2005 年,陈翔峰就指出产教融合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可通过多种模式开展校企间的合作,他把产教融合模式系统地划分为“订单模式”“2+1模式”“产教结合模式”“半工半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五种,并且指出“订单模式”和“2+1模式”在当时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陈新民指出,我国高校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学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其中政府发挥牵引、指导作用,学校要依托企业打造产教融合示范院校。贺星岳认为,现代高职院校应该构建“校企一体化的产教融合模式”,形成专业链与产业链、课业链与技术链、能力链与人才链的高度“一体化”。冷森林等对地方工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订单式”联合培养人才,“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的“双职双岗”的一体化产教融合模式。王宇平提出,学校与企业可从“联合开发课程、培养双师教师队伍、提供校外实践场所”等进行深度的产教融合。

二、产教融合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动因分析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2008年5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属于民营上市公司。不仅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也是虚拟现实与智能硬件领域全球领先企业,主要从事微电声、光电、传感器等精密器件和虚拟/增强现实、智能可穿戴、智能耳机、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硬件产品的研发与智能制造,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全球竞争力和突出的行业地位。因此,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的现实需求是产教融合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因。

(一)技师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是2020年山东省全省域内7家市值过千亿的企业之一,也是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因此,作为一个规模化、密集型生产的高科技公司,歌尔公司的技术工人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对高素质技师和工艺师的需求。歌尔公司目前拥有13 000多名技师和工艺师,但仍然难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这些技师的技能水平、成长、培训、留用等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技师流失率高,影响企业正常运转

新入职的技师在1~3年工作期内流失率很高(见图1)。然而,员工中途离职则直接影响到歌尔的生产组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甚至于产品的稳定供应,关系到整机产品和零组件产品的使用品质以及产品交付的及时性,对终端产品出货影响极大。

(三)学生培训周期长,生产成本增加

由于学校的课程体系滞后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具体表现为课程的更新迭代较慢,教学场所与实际生产情境有一定差距,实习实训条件与生产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别,新招聘的学生无法适应真实的生产过程。因此,这些学生顶岗后需要二次培训,并且培训时间最短也不能低于3个月,而要成为能够稳定地生产产品的技师则需要培训18个月。较长的培养周期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在培养中或培养后的技师中途离职,生产成本将会更高。

(四)产品技术更新快,员工技能提高滞后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属于消费电子类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很快,一个新产品在一到两年内就会被淘汰。因为产品更新换代过快,企业对生产过程、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的要求会随之调整,而员工技能提高很难跟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随着生产制造智能化及精密化水平升级,对员工技能水平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长此以往,员工技能滞后现象越发严重。

三、产教融合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机制探索

(一)做好顶层设计

首先,歌尔公司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技术成长逻辑搭建内部技师成长体系(见图2),明确歌尔培训中心培养技师成长的路径和待遇,给出明确的职业规划,推出匠造班学生上学期间的奖学金和就职后学费返还及相应的激励政策。

其次,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歌尔公司选出试点合作学校,政企校组建工作专班,共同研究制定歌尔匠造班人才培养方案,将歌尔公司的用人标准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歌尔技师标准,结合歌尔6 000余个特色知识点,选拔40名优秀工程师和40名职业院校教师参加匠造班的课程开发工作,共计开发28门实用性课程,通过学分置换,将28门课程作为歌尔培训中心的现行课程。同时,校企双方按教育部的规定研究设置配套的评价标准,建立校企认可的评价体系。

(二)校企联合招生

首先,歌尔公司面向有合作意向的高校宣讲改革理念和设计方案,表达合作愿望,寻求进一步合作的可能,与有意向参加改革的高校签署合作协议,结合合作高校的要求微调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做好学分置换方案,确定生源数量。

其次,经教育主管部门核准,歌尔公司针对匠造班人才需求提出招生标准,与职业院校共同制定招生简章,积极参与招生过程,强化学生对专业和企业的认同,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校企协同管理

首先,新生开学后,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匠造班招生项目组,在入学教育期间,高校将对歌尔感兴趣的学生推送给匠造班招生项目组,招生项目组面向新生宣讲匠造班的组班方案并组织预报名,组织有意向的学生到歌尔公司进行认知参观,参观结束后进行正式报名,正式报名的学生参加歌尔公司的“IEQ”(情商智商逆商)考试,并参加结构化面试。通过“笔试+面试+高考成绩”三个维度确定录入匠造班的学生人选,完成匠造班组建。

其次,第一学年,校方指派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同时企业派驻员工作为企业辅导员参与班级管理,实施双辅导员制。期间,组织歌尔讲堂、歌尔游学、团队建设,将歌尔公司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植入学生心中,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企业的感觉,增强学生对歌尔的认同;第二学年,学生入驻歌尔培训中心,实行“双师”管理;第三学年,学生顶岗实习,主要由企业师傅进行管理。

(四)校企双元育人

歌尔公司选派30名优秀工程师和工艺师参与教学,将生产线实际案例带入课堂中,在实训教室还原生产现场,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考核标准与产品质量对接。同时,及时吸纳公司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实际生产案例,对课程不断更新优化,时刻保持教学和生产的同频同步。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也选派专业教师参与培训中心授课,既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也有助于歌尔教师将操作理论化。教师也能亲临生产现场学习操作技能,实现了学校教师和歌尔导师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共同成长的双师育人情景,学校和公司学分互认,实现了校企一体化双主体协同育人,逐步形成以“融合制”為特征的产教融合“歌尔模式”。

(五)优化培养流程

基于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合作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司对技师的需要,歌尔公司在厂区周围(15km之内)建设自己的实训中心。便于在第二学年让学生随时可以到企业研学,与在职员工交流,感悟企业文化,产生心理认同,观察生产过程,感受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让企业高管、优秀员工随时可以来歌尔培训中心讲学,也便于在第三学年对进入生产车间学徒顶岗的学生就近管理指导,指导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帮助学生渡过由学生转变为员工的适应期,让学生顺利毕业、就业,这样更有利于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六)完善评价体系

由校企双方联合组建评价专班,对学生进行评价,总体按照学校和企业1∶1学分标准。第一学年,学校和歌尔培训中心按照9∶1的比例进行学分评价;第二学年,学校和歌尔培训中心按照4∶6的比例进行学分评价;第三学年,学校和歌尔培训中心、实习车间带教师傅按照2∶2∶6的比例进行学分评价。

四、产教融合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具体措施

(一)组建办学实体,探索办学经验

早在2010年歌尔公司就开始了校企合作的探索。最早与各个学校开展以冠名班、订单模式为主要形式的委托培养,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途径,主要为解决技师数量短缺、应对企业快速膨胀发展的需求问题。基于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企业就用什么样的技师,没有实际解决人才供给与需求“两张皮”的问题。2011年,在潍坊市政府的支持下,歌尔公司与潍坊学院共建二级学院——歌尔科技学院,组建办学理事会,组织学生定向到企业参与实习,至今招生已突破1 000人。限于当时的体制机制,无法实行学分置换,无法将企业用人标准直接移植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改革不深入,产教融合不到位,学生培养质量不高。

(二)联合开发课程,深化产教融合

2015年,歌尔公司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潍坊职业学院等9家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取得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资格, 2017年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共建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业,成立产教融合型二级学院歌尔学院,共同招生,将歌尔公司岗位用人部分标准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联合开发了“AUTO CAD”“机械制图”“机械零价加工与质量控制”“CREO3.0”“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等课程,探索学分置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畅通内部技师成长通道,推动产教融合

为系统解决技师需求侧和供给侧矛盾,2015年起,歌尔公司对技师岗位每个级别所要学习的课程及内容进行重新整理,开发了8 400门微课程,建立起与岗位相关的近30万道试题的试题库,保证内部人才培养的有效且持续进行。形成歌尔特色应知应会知识清单,每月开展技能评定,对符合条件的技师进行快速晋升。这种基于标准、系统有序地开展培养、考核、技能评定工作,实现技能人才自驱式能力提升的体系,使员工具备了较高的职业技能,且拥有了较大的成长空间和与能力匹配的价值回报。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对技师体系又进行了重新构建,分为两个群体:一类是技师,即具有丰富业务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技术工匠,在生产现场通过所掌握的技能技巧独立或者协同完成生产任务,以动手为主;一类是工艺师,即定位于现场高难度、复杂零件的加工交付,并能优化工艺流程、提升生产效率、沉淀技师知识和经验等的技师,以创造性动手为主。工艺师的培养难度远大于技师,动手能力较强的职业院校学生就成为了工艺师的首选群体。为此,歌尔公司与相关职业院校合作,探索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将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成符合企业和行业需要的高精尖人才。

(四)构建“1+1+1” 匠造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施“1+1+1”模式之前,歌尔公司与合作高校共同制定三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歌尔公司的用人标准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歌尔技师需要掌握的技能素养与高校技能理论进行融合,开发新的课程,制定配套的评价方案,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实现毕业就上岗。其中,第一个“1”是指在第一学年,合作高校将有意了解歌尔、未来参与歌尔建设的优秀学生推送给歌尔公司,公司按照自己的筛选方式,选定参与培养的学生并组建“歌尔匠造班”。学生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开展企业游学活动,歌尔公司派驻校导师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并将企业文化课程导入,让学生对歌尔公司的价值观产生认同,这个过程被称为“共识”。第二个“1”是指第二学年,歌尔公司把对歌尔有认同感、与歌尔价值趋同的学生甄别出来并吸收到歌尔与学校联合举办的培训中心学习,职业院校选派专业教师、公司选派优秀工程师、工艺师联合教学,将歌尔公司生产线同步使用的生产设备调配到实训中心,将教学环境模拟成生产现场,将歌尔公司的实际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实施“现人、现物、现场、现时”的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这里完成必修课程和融合课程(选修课程)学习,让学习过程更符合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学生在大二培训结束后按培养标准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合格证书,学生凭证书进入企业实习。第三个“1”是指第三学年,由学院教师带领,在生产车间顶岗实习,按一个师傅带4个徒弟的比例配置,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通过师徒传帮带,在生产线上磨砺、锻造学生,提升其技能素养。学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技能素养等级认定。这两年的培养过程合并称为“共融”。学生毕业后,对愿意到歌尔公司参加工作的,企业按规定办理入职手续,按歌尔培训中心认定的等级落实待遇;不愿意到歌尔公司参加工作的学生,可以参加其他企业的招聘。这个过程被称为“共享”。通过“共识、共融、共享”三个环节,形成了产教融合的“歌尔模式”。

(五)推进产业学院建设

2020年11月,教育部领导同志视察了歌尔匠造班,肯定了歌尔公司产教融合的做法,对歌尔“1+1+1”匠造人才培养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这给了歌尔公司极大的鼓励。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支持力度,保障教育资源,召开区域第一届产教融合论坛,推广“1+1+1”匠造人才培养模式和歌尔公司产教融合的经验做法;同时,要求市产教融合研究院(产教融合专设机构)联系更多省外高校,宣传歌尔公司产教融合的经验。2020年底,歌尔培训中心从规模、师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方案等方面都具备了产业学院的必备要素,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以歌尔培训中心为依托,与9所高职院校合作,建设歌尔产业学院。现在,第一届入学的236名学生中有187人已进入生产岗位,其中121人取得本科生薪资待遇,3人获得硕士生薪资待遇,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幅度提高,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2020年7月,工信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在潍坊市政府的主导下,歌爾公司首先与曲阜师范大学签约联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同步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课程研发,在“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推出“2+1+1”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现已完成本科融合课程开发。2021年曲阜师范大学设立独立招生代码,单独招收200名学生进入现代产业学院学习,这是山东省内第一个按照现代产业学院要求、对照标准建成的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歌尔公司又先后与滨州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等院校签署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的协议。

此外,歌尔公司在新型产业社区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加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投入,积极推进“产城互动、产城融合”,在高新区东方路建成了“产学研居”一体的产业载体——歌尔生活广场,较好地解决了公共服务不足、人才集聚难、社会管理难等问题。

五、产教融合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策略建议

第一,拓展行业服务领域。产业学院应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服务,为社会贡献企业力量,帮助政府利民政策的落实。出资组建行业性或区域性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大规模、成体系的人才培养;主动承担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试点任务,申请实施1+X证书(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的试点任务;取得与合作职业院校共享的知识产权证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继续深入对企业内部技师和工艺师工作规范进行改革,不仅在企业内部形成规范,还应形成行业规范,成为行业标准。

第二,扩宽合作办学范围。企业应主动与省内外院校沟通,积极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和评比制度,切实提高带队实训教师的福利待遇。并与高校联合调整学校教师的考核体系,增加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标准,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参与产教融合的教师职称评定办法。通过这些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积极投身到产教融合中来。

第三,与时俱进更新教材。企业应根据产品的更新换代,派专门的技师和工艺师与高校教师及时沟通,将行业变化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持续不断地优化教材。在理论知识内容上要跟上前沿技术,在实践操作上要达到一线产品要求的技术水平,让产教融合服务于行业技术的更新和发展。

第四,持续推进产业社区建设。在现有生活广场的基础上,应向产业社区继续推进,建设以都市型产业为目标,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高端环节和科技型板块集聚的基础上,使都市化生活方式与现代产业发展相融合,产业形态与自然城市生态相协调,宜商与宜居环境共生、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相统一的社会经济形态,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与社会的深度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WANG J H. On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ies, 2020(7): 53-58.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的根本问题是学问化——徐国庆和他的《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技术学范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6(9):37.

[3]周劲松,温宇.区域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政策需求与机制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45.

[4]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33.

[5]罗汝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1):8.

[6]邢晖,李玉珠.民办高校产教融合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36):24.

[7]马庆发.切换发展动力从就业导向迈向需求导向[J].职业教育周刊,2016(8):3.

[8]陶咏梅,胡兴启.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9):257.

[9]李焕玲.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J].教育学文摘,2020(25):25.

[10]郜冰媛,张素红.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J].内江科技,2020(9):136.

[11]沈晨晨.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路径研究[J].科教之窗,2020(9):44.

[12]陈翔峰.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3.

[13]陈新民.区域经济视野下的新建本科转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56.

[14]贺星岳.现代高职的产教融合范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47.

[15]冷森林,石维,姜菁菁.地方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模式探讨[J].才智,2016(30):55.

[16]王宇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20):73.

(责任编辑:杨在良)

Exploration on the Mechanism and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Vocational Skills Talents by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Take the Practice of Geer Co., Ltd. as an Example

TIAN Yuan-xun1, WANG Li-hong1, LU Xiao2, YANG Ji-hong1

(1.Weifang Industry &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stitutute, Weifang Shandong 261000, China; 2.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is regard,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chain, talent chain,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are the urgent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human resources supply side.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Taking Goertek Co., Lt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Goertek), a high-tech private enterpri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on talent training, analyzes the motivation, path and mode of goer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vocational skills talents; mechanism;measures

作者簡介:田元训(1964—),男,潍坊市产教融合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王丽红(1981—),女,博士,潍坊市产教融合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产教融合;卢晓(1997—),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杨继红(1977—),女,博士,潍坊市产教融合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2021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双主体、三场景、四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歌尔匠造班为例”(项目编号:2021256)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机制策略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皮革机制
Passage Four
艺术需要公共环境参与的中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