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工程实践教育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2-05-14 16:22徐国胜田永军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综合素养课程思政

徐国胜 田永军

摘要:针对应用型高等院校工程实践教育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学校顶层设计不完善、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学生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大思政”格局下全面推进应用型院校高等工程实践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以“机械制造工程师”课程思政教学为例,优化了顶层设计,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创新设计课程思政,实现了知识共享、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无缝连接,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为新时期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一流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实践教育;大思政;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72-06

近年来,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工程实践教育课程的教学与探索是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新工科”高等教育的改革持续推进新工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应用型院校机械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2020年,教育部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影响力占有比重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重要导向作用。目前,面向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改革方案不断提出,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作为推动“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实践教育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为我国主动适应新一轮产业变革,促进国家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机械制造工程师(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主要研究材料加工工艺、夹具创新设计、加工质量与加工精度的控制方法,涉及到零件加工的各个环节,是与工程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也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课程。近年来,工程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思政教学的改革已引起全国各高校的普遍关注,一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和改革工作逐步推进。然而调查发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不对称的关系,导致“各司其职”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部分学生未能完全达成德育素质和专业能力全面发展的双重目标。这要求必须改变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两张皮”和“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素质”的现状。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真正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成为专业课程必须重视的教学改革课题。

本文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阐述了学校对工程实践教育体系“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机械制造工程师(原理)”课程为例,从教学现状出发,辅以教学反思,探讨在“大思政”视域下工程实践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方法,旨在实现“德育素质提升”和“专业知识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在工程实践教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构建提供参考。

一、传统工程实践教育体系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缺失

传统工程实践教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缺失,难以全面达成“培养适应实践能力强、工程素养高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学校层面

顶层设计不完善,课程思政体系难以形成线、面、体的立体结构。一些应用型高校在工程实践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建设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德育教学“渗透”各课程中,教师承担德育的主体角色并不突出,在顶层设计与协调布局方面也不明确,在全方位推进多科课程于一体的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方面缺乏明确性,进展不大。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思政教育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尚未充分发挥。调查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专业课教师认为工程技术等学科本身是没有价值判断的,这些学科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局限性大。二是一些学校在“课程思政”统筹建设工作方面顶层设计不完善,导致二级教学单位缺乏主动性、协同性、全面性的合作,仍然主要停留在传达上级部门文件的层面上,对于政治标准、培养方案等重要教学环节方面没有统筹管理,尚未形成精细化、规范化、协同化的科学管理办法。三是相关培训少,激励政策少,营造的教师参与氛围不足。目前,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依然是主推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两大引擎,工程实践教育课程思政虽然逐渐受到重视,但一定程度上仍相对薄弱。一些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观意愿较强,但由于外界的培训资源分散且较少,自身对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的认识不清晰,所以,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还处于相对随意、缺乏创新等层面。

(二)教师层面

思想觀念陈旧,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存在偏差和模糊。一方面,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虽然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了相关的思政内容,但由于顶层设计不明确等原因,为了实现思政目标而过分突出情感,思政教育痕迹明显,导致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界限明显、渗透不强,容易出现“两张皮”“贴标签”的现象。比如,“蜻蜓点水”式课程思政教学,往往导致学生缺乏热情,使得课程思政教育流于表面,容易产生疲倦心理,最终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政教育的接受。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对思政教育实效性内涵认知模糊。近年来,课程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态度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热爱高等教育事业,能够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工作中。但是,青年教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一些青年教师仍然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其他方面知识的收集。受社会阅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有的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不够透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提高,又较少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砺,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有待进一步牢固树立新时代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同时,少数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识不够,缺乏对高等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思政教育实效性内涵和本质的深刻认识。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化成“有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瓶颈,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造成高等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和“虚化”现象,未能实现工程教育科学性与价值性协同发展。

(三)学生层面

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不强,学习动力不足。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工程能力,是促进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他们视野开阔、开放独立、思想活跃,同时也存在使命感、现实紧迫感不强和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例如,在机械制造工程师等专业课程授课时,存在的以下几方面问题会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难以全面达成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一是教学内容多,理论深度大,课时量相对较少,学生主要以学习知识、掌握内容为主,较少接受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职业价值等方面的学习,对国家政策方针学习不多,导致一些学生学习针对性不强,使命感不强。二是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对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课程很难紧跟时代发展,未能全面回应学生关注的问题,造成部分学生在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上难以统一。在课程学习上迷茫不解,不能面向社会需求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既影响了学习效果,又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这对应用型院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等工程实践教育体系“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以人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应用型高校应以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方针,积极响应社会发展新战略。面对新时代育人机制,特别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应用型高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适用于高等工程实践教育体系“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模式,强化价值引领,推动“理论—实践”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在“大思政”的新格局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成培养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新时代大学生目标。

(一)优化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

就高校体制而言,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的育人思想、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必须要围绕高校课程思政总体部署,以二级学院为主抓手,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新时代思政育人新常态,高效推进一流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要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学校主导和院系主体的统筹协调,营造全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在应用型高校中,学校和学院是教学育人两个维度的管理主体,承担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怎样实现学校主導与学院协调统筹,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学校作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主体,必须在人才培养的思想教育上坚持课程思政的系统性、一致性、持续性和灵活性。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内涵,重视顶层设计、突出价值导向,要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观融入教学、科研和生活,实现“三全”育人,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专业课程与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实现“育人”与“育才”的连贯性和持久性。其次,学院作为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的第一主体,要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从学生接受能力和学生关切的角度出发,围绕学校课程思政的总体部署和教学特点,制定相关制度,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多方参与,多级党组织上下联动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思政格局,充分发挥学校长期积淀的职业教育优势和工程教育特点,制定相关课程思政建设政策,形成了教学单位、职能部门与教师工作人员协同努力,共同构建思政教育建设新局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创新学院根据学校政策,制定了工程实践教育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明确了“育人”“育才”的双重目标,确立了课程思政考评机制,在机械制造工程师课程授课时,充分发挥了工程实践教育思政教育优势,实现了“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等协同育人的建设,做到机械工程与实践教育有机融合,注重课程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把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工程素养、社会责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的“育人”理念与培养学生“工程创新与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机械制造技术基本概念和方法”等专业知识的“育才”理念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实现理想与行动的双重转变。

(二)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

在新工科背景下,师资队伍是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力资源优势的需要。鉴于思政教育中部分教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提高应用型高校教师思政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第一,全面推进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体系建设。应用型高校要制定科学、突出职业化、针对性强的师资培训体系。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形成以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师德规范的职业精神培训模式,根据教师个人的成长背景,加强培训的科学性、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开拓教育资源,开展实践研修,提升思政育人实践技能。运用资源(训练中心、实验室)、平台优势,开展思政实践研修,接受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洗礼,在实践中注重工科类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创新学院为了提高机械制造工程师(原理)教师团队的思想政治综合素养,采用多措并举的方式进行培训,保证了层次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使师资队伍得到均衡发展,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利用本校工程实训中心(国家级实验师范教学中心)平台、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和工程实践教育所的资源优势,开展培训教育,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有关工种(车工、钳工)的短期培训和技能研讨会(心理学、教育学),联合校外企业开展企业内部培训项目,聘请企业专家、思政理论教师加入思政教育队伍,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政治素养、职业素养、科研素养、学识素养等核心素养。教师团队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了解了行业最前沿的动态,深入挖掘了“身边人身边事”,为课程思政要素提供真实案例;通过心理学的相关培训,又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从而更好地把握学生的需求。

(三)创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升育人实效

课程思政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其本质是方向上旗帜鲜明、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引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渗透到课程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设计是实施“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基本路径。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应用型高校要结合办学特色,根据教学理念,立足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深入拓展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时间和空间,从学生的关切和需求出发,运用翻转课堂、线上学习、现场实践和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的多元化教学育人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深度讨论思考;同时,结合专业课程特点、理念思维和价值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知识学习基础上,加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实现情感认同和价值观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创新学院针对机械制造工程师(原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设计。一是利用创新学院的资源优势,组织特色师资队伍,加强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思政教育。“国家技能大师+国家竞赛裁判+教授”同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现场展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踏实细心、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例如,在金属加工质量环节授课时,采用工程实践式现场教学,使得专业教育具有“代入感”和思政教育具有“现场感”。技能大师在授课中加强了理论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现场加工超精密零件,结合自身经历诠释了高技能获得的过程,既减少师生互动“距离感”,又加强学生对于“理论+实践+精神”的熏陶,强化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培养良好职业素养。二是搭建“教室+工训现场+云空间”教学平台,打破课程教学时空限制,实现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线上课堂”与“现场课堂”混合式授课方式,充分融合传统课堂和移动学习的优点,突破了时空限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借助业界时事热点,增强学习的“新鲜感”和“时代感”,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状况,清醒地认识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责任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使教学育人成效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三、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分析与反思

(一)传统课程思政教学与创新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通过学校总体规划和学院推进改革,对“机械制造工程师”课程教学进行了科学设计和合理构建,本课程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思政课程精品课建设项目”。为了考察思政建设成效,对2017级和2018级的学生课程思政满意度(接受度)、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量化调查。

第一,课程建设效果评价的核心指标为教学满意度。学生满意度达到92%以上,非常满意的学生达到85%以上,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能够将枯燥的思政理论知识形象化,通过浅显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与专业知识融合,既加深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又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第二,就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而言,调查表明,90.3%的学生认为把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强化了对机械专业工程素养的认知,激发了学习主动性。与传统教学相比,能明顯提高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课程思政建设对自身思想政治品德发展具有明显导向作用。86%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对学习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第三,就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手段而言,89.1%的学生认为机械制造工程师专业课教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他们产生了很大影响。80.5%的学生认为现场体验式实践教学,真实的情景教学,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了良好的工程素养。87.1%的学生对国家技能大师、裁判长等现场教学很感兴趣,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大国工匠精神和“十年磨一剑”的螺丝钉精神,能让他们受到极大的震撼。70.3%的学生认为“线上教学”方式扩大了专业视野,可以借助热点时事进行互动讨论,增强时代感,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的兴趣。因此,教学手段是提高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保障。

(二)“机械制造工程师”课程思政教学反思

1.不断创新求索,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

为了解决专业课程的传统思政育人模式难以产生可持续影响力的问题,必须创新思政课程育人模式。机械制造工程师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必须不断充实教育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手段,紧随时事热点,聚焦时代主题,融入工程领域新科学、新技术,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怀揣历史使命感,争做能为时代所需、为时代而奋斗的有为青年。

2.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青年教师若要充分发挥在高校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则必须提高自身工程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一是有助于加强教师对专业知识和内在价值的认识,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有助于为反哺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丰富工程案例,拓宽学生工程视野。三是有助于培养教师具备良好工程思维品质,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特点,通过项目引导,将前沿工程技术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工程思维习惯。四是有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工程实践综合能力和工程综合素养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也有助于在工程实践的沃土上探索具有工程应用特色的育人途径。

3.增加课程思政对工程实践教育的辐射作用,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导同频共振

应用型高校工程实践教育是实现“育人”“育才”双重目标的重要途径。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是开展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劳动精神、创新思维、工程素质和价值素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工程实践教育体系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身教”胜过“言教”,教师要做示范、做表率,要抓住优势资源,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切身体会“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促进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同频共振。

应用型高校高等工程实践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协同作用,将价值观教育融合于专业知识,实现了“机械制造工程师(原理)”课程“育人”“育才”的双重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宏亮,牛彩雯,张晶,等.机电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21(4):34-38.

[2]杨晓慧.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J].思想教育研究,2020(9):6-8.

[3]张仕英,许浩.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与现状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12):55-57.

[4]徐浪静,许金友.大思政视角下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衢州有礼”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7):83-87.

[5]杨长亮,姜超.课程思政的三重建构和技术路径——基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21(6):87-92.

[6]刘启亮,邓敏,侯昭怡,等.“空间分析”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通报,2021(5):151-154.

[7-8]陈璐,詹忠根.工匠精神培育视域下高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诉求、困境与对策[J].职教通讯,2020(9):100-106.

[9]张艳芳,黄登红.高职理工类“专业思政”:价值、逻辑与路径[J].职教通讯,2020(12):70-76.

[10]王佳莉,刘胜利,王峰.立德树人任务在高校的落实策略研究——以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为例[J].职业技术,2021(3):49-54.

[11-12]仝月荣,陈江平,姜艳霞.“新工科”背景下以智能技术为牵引重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2):33-38.

[13]朱伟文,宫新荷.高等工程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5):68-76,118.

[14]仝月荣,陈江平,李翠超.面向新工科的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56-61,122.

(责任编辑:张宇平)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under the Pattern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Engineer Course as an Example

XU Guo-sheng, TIAN Yong-ju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imperfect top-level design of the school, obsolete ideas of teachers, and weak sense of mission and urgency of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system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under the pattern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Engineer" as an example, the top-level design was optimized,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s integrated, the teachers' political theory level and humanistic quality were improved,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was innovated,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of knowledge sharing,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value guidance was realized, and good teaching results were achieved.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first-class course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ngineering practice education;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作者简介:徐国胜(1970—),男,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实践教育;田永军(1988—),男,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实践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线下一流课程“机械制造工程师2-2”(批准文件号:教高函[2020]8号);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重点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工程实践教育一流课程體系构建与研究”(项目编号:A201006601)

猜你喜欢
大思政综合素养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童诗”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