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与思考: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发展历程及其价值体现

2022-05-14 16:22刘颖张毛毛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美国人才培养

刘颖 张毛毛

摘要:转学教育是美国社区学院最传统的职能,在保证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和缓解美国学生就业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在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发展历程和价值体现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其运行和突显的成功经验,对完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探索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专本衔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84-06

美国社区学院发展至今已有 100 余年的历史。它承袭了欧洲教育传统,融合了美国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最终成为了独特的教育类型。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美国社区学院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大大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及大众化发展进程。作为社区学院历史最长、最为传统的职能,转学教育是沟通副学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之间的桥梁。随着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而沉浮起落,社区学院成为实现美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促进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的重要手段。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本质属性上极其相似,笔者认为,可合理借鉴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发展历程及其成功经验,反思我国高职教育与专科教育之现存问题,建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高等职业教育或社区学院的发展模式,这对探索我国专本衔接机制的構建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一、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社区学院多个职能中最为传统、也最为重要的职能就是转学教育,这种职能是伴随着初级学院的出现而产生的。美国社区学院的前身是初级学院,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级学院成立之初,唯一的功能就是转学教育。转学教育伴随着初级学院出现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历经了萌芽期(又称初创期)、平稳发展期、衰退期和回暖复苏期四个阶段,并在每个不同阶段将自身特点彰显得淋漓尽致,并形塑出自身不可替代的特性。

(一)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萌芽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末)

转学教育兴起于美国初级学院的形成与建立时期,而初级学院的建立则发轫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于技术型劳动力需求的迅猛增长,以及19世纪中叶美国出现的“纯粹大学运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方获胜,加快了工厂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的顺利过渡,使美国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迅速崛起,并助推了美国工商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世纪末,美国形成了以汽车、钢铁和建筑三大支柱产业为主的资本主义新型工业经济体。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美国在全球视域一举从第四的经济体跃升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工业强国,其工业生产总值遥遥领先于农业生产总值。工业的快速推进与迅猛发展,致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转移,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

19世纪后期,美国高中在校生数量急剧攀升,大学适龄入学人数呈几何级数方式增长。1880年以后,美国高中在校生约每10年翻一倍,30年翻了8倍。适龄入学人数激增的直接结果是给美国高校的招生、教学、住宿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美国的教育体制一直沿袭英国大学四年学院制,以研究性大学为主流,受教育对象仅仅局限于少数人,主要致力于培养教士、教师和律师等人才,无法真正迎合当时美国民众对于高等教育不断扩张的需要和资本主义工业、农业、商业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为缓解高等教育需求日趋膨胀的状况,当时一批著名大学校长发起了一场创建纯粹大学运动,即主张设立大学预科学校。芝加哥大学校长威廉·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正是这一时期的变革者和领袖。他于1892年提倡并创办了初期大学,即将四年制大学分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两个阶段。当时,初级学院的职能仅是提供大学预备阶段的课程与教学,尚未脱离四年制大学,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教育类型。1902年,威廉·哈珀在一所中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乔立尔特初级学院。乔立尔特初级学院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早的公立社区学院。该学院主要提供四种课程:一是过渡性课程,也称大学预备课程;二是职业性课程;三是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四是补偿性课程。

初级学院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缓解美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压力,充当四年制高等院校的“缓冲器”或“减压阀”,筛选并输送优秀生源,使他们成功转入四年制大学就读。这一时期初级学院的主要职能就是转学教育,转学教育可谓伴随着初级学院的出现应运而生。加之,初级学院学费低廉、学制短、离家近等特点与优势,以及灵活、自由的转学职能,使其迎合了美国民众实现高等教育梦想的现实需要,受到美国适龄学生和家长的大力追捧。

根据初级学院职业化运动早期引领推动和研究者库斯(Koos)在1924年出版的《初级学院》一书中提及的1921—1922年对58所社区学院调查显示,初级学院主要开设以现代外语、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三门通识课程为主的转学教育课程,其占比高达60%以上。

(二)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平稳发展期(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

1930年,美国历史上遭遇了第一次经济大萧条,其工业总产值迅速下降50%左右,一夜之间10万余家公司破产,近1万家银行倒闭。美国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境地,各类教育也受到重创,而刚刚起步的初级学院也难逃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冲击,相继出现招生困难、经费短缺等现象。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已经处于艰难生活中的美国民众雪上加霜,生活陷入动荡不安中,如何寻求稳定的就业机会成为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二战期间,受征兵及战争所带来颠沛流离困境的影响,社区学院入学人数骤降。战后,大量退伍军人的待安置与再就业成为联邦政府重振经济与推进社会平稳发展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应势之需,美国国会于1944年起草并颁布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法案明确规定:退伍军人可以获得联邦政府给予的教育和生活补贴,接受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成功就业并安家立业。该法案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教育法之一,它通过法律保障退伍军人的合法权益,使初级学院数量激增,极大地刺激并推动了美国社区学院从数量到规模的扩张式发展。

1946年7月,杜鲁门总统设立了一个由28名成员组成的高等教育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致力于研究探讨美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该委员会对初级学院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该委员会提出要给予11-14年级有求学意愿却因为经济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学生财政资助。同时,呼吁要大规模地扩张高等教育,主张初级学院要担负起高等教育的重任。在公立四年制大学一、二年级和初级学院尽快推行免费制度,以提高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最后,主张扩大成人教育计划,并将其归为高等教育职责范畴之中。

1947年,初级学院正式更名为社区学院。大多退伍军人选择社区学院学习,目的是为了接受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成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进而实现就业。因此,他们在课程选择上则更倾向于终结性课程,即职业教育课程。在这一时期,社区学院的转学职能稍有弱化,职业教育职能以其独特优势迅猛凸显,其两大职能共同成为当时美国社区学院的主要职能。《退伍军人权利法案》的制定,开创了美国政府直接参与并资助高等教育的先列,也大大激发了美国青年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社区学院为了满足退伍军人群体的特殊需求,在招生要求、教学安排、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灵活、多样的变革,以此来满足特殊受教育者和吸引更多生源,使他们能够成功进入社区学院求学。

总统教育委员会成立之后,于1950年发表的《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了“为民主服务的高等教育”。此报告对美国社区学院,特别是转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影响转学教育从萌芽向平稳发展阶段的过渡与转换,也大大提升了社区学院的社会声誉及美国民众对其的广泛认可度。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区学院经历了快速发展及扩张阶段,学生数量迅猛增长到 397万,占全美国高等院校总人数的35%,这与20年之前的 24.41万人和9%的占比相比有了显著的增长。转学教育职能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快速的发展。美国社区学院协会的数据显示,初级学院在初创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转学教育是唯一且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职能。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级学院有大概 66%的在校生修习转学课程,成功转学率为25%。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修读转学课程的学生数保持在75%左右,成功转学率提高到33%,并且高转学率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转学职能成为这个时期社区学院最首要的教育职能,最大化地发挥着作用。

(三)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衰退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伴随着美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政治形势多样性变化,社区学院的职能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转学教育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职能所取代。与此同时,社区学院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它脱离了对传统的四年制大学的依附,其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越来越鲜明,使其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美国社区学院和初级学院协会 20 世纪 70 年代初在各州社区学院学生中的抽样调查结果,社区学院转学人数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滑,从60年代的60%~70%下降到当时的43%。

阿瑟·科恩(Arthur M. Cohen)的《美国高等教育通史》谈到对于伊利诺伊州社区学院的调查显示,转学人数也出现明显下滑,如图1所示。

这一时期,美国联邦政府主导并干预高等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法案。例如,1972 年《职业教育法》的修正案以及 1972 和 1976 年《高等教育法》的修正案,均以法令规定了联邦政府对社区学院的资助比例要求。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职业教育适应了美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社区学院中逐渐取代了转学教育的地位成为特色鲜明的主要职能。

为了尽快解除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等难题,1982 年,美国联邦政府开始草拟相关政策,于1986年通过了《工作训练伙伴法案》。该法案规定:由各州政府及社區学院联手解决未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1983 年,《职业技术教育法案》通过国会批准,各州的社区学院、职业学校及其他学术机构均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财政资助。以上法案的出台使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再次成为美国民众急迫实现教育功利化的需求,也顺应了美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因此,职业教育职能重返社区学院职能的主导地位,而之前的转学教育功能则日渐衰落。

(四)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回暖复苏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转学教育在社区学院中地位的下滑引起了美国社会、州政府及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各界教育专家学者针对转学功能地位下降的原因及转学教育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美国大众对于高等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对于高学历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在终身教育理论倡导下,大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选择转学教育的人数有所回升。21世纪以来,随着政府对于社区学院投入的加大及政策的扶持,社区学院学生数逐年攀升。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CCA)2017年统计数据:美国拥有社区学院1 108所,其中公立学院982所,私立学院90所,部落学院36所。社区学院在读学生人数超过1 200万人,占全美国大学生总数的44%。其中,将转学作为就读社区学院唯一目标的学生占总数的 21%,以提升自己、发展智能为目的并希望转学的占 24%。在伊利诺伊州,这个数字更为突出,超过 50%。如今,美国取得学士学位的人中有 30%~60%曾就读过社区学院。至此,随着美国职业教育高移及民众对于高学历需求的日益膨胀,社区学院也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喜欢和认可,其中转学教育功不可没。转学教育成功强势回归,也开启了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复苏与回暖。

二、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及启示

纵观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嬗变与发展,可以发现,转学教育是社区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竞争机制下谋求生存与发展演变而来的历史产物。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美国社区学院在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极其相似。因此,在国家宏观教育体制下,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合理借鉴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功能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构建与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位制度和专本衔接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政策保障: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相应立法,强化转学教育的效能

健全的法律、法规及政府的高度重视是高等职业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纵观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发展历程,联邦和州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教育立法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社区学院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早期被称为美国职业教育母法的《史密斯—休斯法》(1917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颁布的《人力开发训练法》(1962年)、《职业教育法》(1963年)、《全面就业培训法》(1973年)、《生涯教育刺激法》(1977年),再到上世纪末出台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1993年)、《卡尔·帕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教育修正法》(1998年)等一系列立法,均对社区学院和转学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影响。进入21世纪,《卡尔·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2006年)、《投资美国的未来: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蓝图》(2012年)等法律的相继出台,使美国社区学院在百余年发展的基础上,完成了从初期的规模扩张、中期的质量提升,到目前的完善的体系建设三个重要阶段。在相应立法的保障下,美国社区学院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备的转学网络,突破了以往的院校合作的单一合作形式,将转学教育提升并拓展到整个州或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搭建起高等教育领域中学术与应用技能型人才双向流动的“立交桥”。同时,联邦和州政府对于转学教育的财政资助和拨款的实施及监督、评估体系的建立,既为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提供合法权益的支持,也为整合提升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效能作出了贡献。

我国自1990年起开始探索“普通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为众多想要圆梦本科的专科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升学路径,也大大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三十多年实践中,“普通专升本”教育一直沿袭普通本科教育的发展轨迹,其社会地位和大众的认可度均难以逾越普通教育,并长期受制于国家一系列相应政策的制约,如有政策规定 “211”“985”或“双一流”高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等。相应的政策文件对于从专科升本科,本科回转专科的双向转学教育、学分互认,以及适合“普通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政策尚不完善,对其发展缺乏具体的政策扶持和指导。因此,从国家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复合型、多元化的现实要求,我们呼吁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借鉴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对于社区学院在政策和立法层面的投入与关注,打破国内目前不允许重点高校承接“普通专升本”政策的壁垒,打通专科学校与普通高校、“双一流”重点高校互通、互转的机制。加大对于专升本政策性投入和政策的有力扶持,真正让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同时,可以给更多的孩子选择就读优质本科学校的机会和权力。

(二)制度融合:创新高等教育认证体系,构建學分互认机制

美国社区学院长久以来之所以得到美国民众的认可,转学教育和学分互认制度所扮演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在美国,高等教育普遍实行学分制,社区学院中转学教育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以学分制为基础的转学制度和教育认证制度的建立。转学制度的核心是社区学院与本科高校签订协议互认课程及学分,真正让一些有意愿继续深造的学生通过“2+2”转学教育和专本衔接,实现他们的大学梦想。教育认证制度则是将满足美国民众对于转学质量的问责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其存在的根本目标。教育认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认证可以提升部分美国高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进而使这些学校能够在社会上获得比较高的信誉和口碑,最终通过教育认证,使社会知名度较高的学校间可以实现学分互认和互换,有效搭建起社区学院与本科院校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桥梁。学分互认机制既能全面真实反应学生的学习水平,避免重复选课,又可让家境一般、学习基础较差的孩子通过转学教育取得学士学位,从而提高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推进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目前,我国民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呈逐年增长态势,而每年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形势也日益严峻,因此催生了许多学生和家长对于继续升学的迫切要求。但当下我国专科与本科衔接的政策保障还不够完善,学分互认体制尚未形成,课程和专业对接事宜尚未全线打通。如何构建学分互认机制和高等教育认证体制,则是专本衔接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立足本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选择性地借鉴美国在转学方面教育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起权威的全国性教育认证机构,设定相关的评估指标,确定专本衔接的学校,建立课程对接与学分互认机制。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不仅对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在转学教育质量上起到很好的保障及监督作用,也将在创新高等教育模式和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利益共生:构建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共生与衔接立交桥以推行灵活多变双向转学制度

美国职业教育是在重视本土职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在倾向个体更加灵活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并在目标设定及实践中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复杂利益诉求时建构的利益共生。美国职业教育成功之处在于整合职业与学术教育,沟通社区学院与普通本科教育间的融合与共生,搭建起专本衔接的双向立交桥。

美国的转学教育除了单向转学外,还有另外一种反向转学,即学生从四年制本科院校毕业后转入到两年制社区学院学习。这种反向转学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国四年制大学的高淘汰率会分流部分学生去社区学院就读。审视中美高等教育的若干差异,可见美国大学录取率高、淘汰率高、毕业率低。美国学生根据意愿自主在普通高校间的转学是司空见惯的,如普通大学与名牌大学间的互转,公立与私立大学间的互转等。灵活的转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机会,同时,对教学管理和教师也提出较高的要求。根据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记》(2009—2010)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美国,45%~65%的中学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但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仅为57.3%。这与我国高校一直沿袭的高毕业率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在美国,学生由于学业压力或其他原因一旦被大学淘汰,他们大多会选择学业相对轻松、经济压力小的社区学院继续就读。二是随着职业岗位和工作环境对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四年制大学的在校生或毕业生出于提升和拓展个人职业技能或适应职业转换的需要,会选择去两年的社区学院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

因此,美国“双向”转学制度就成为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有效衔接的桥梁,也成为了构建生涯与技术教育体系的重点。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美国已经有39个州增设了应用型学士学位(Applied Baccalaureate,简称AB),即将两年制应用型副学士教育与四年制学位衔接。其中,10个州的AB学位可由社区学院或四年制大学来提供,另外29个州的AB学位只由四年制大学提供。同时,反向转学也得到了美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认可。从2012年起,美国一些基金会开始向16个州资助反向转学项目。2015年,全美加入并实施反向转学的学位高达7 000多个,并且还有6个州开始筹备给予反向转学立法保障。而我国在专本衔接、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融合上尚存在诸多问题,转学制度构建相对泄后,还存在许多局限性。因此,借鉴美国高校双向转学制度的成功之处,构建灵活、实用、有效的双向转学制度,扩大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的权利,不仅对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强化两类学校间的良性竞争有推进作用,也对进一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大有助益。

三、结语

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美国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从单一、固守、狭隘传统的教育类型向开放、灵活、实用的现代生涯与技术教育转型发展的。从教育公平视域来看,美国转学教育为两年制专科学生提供了享用同等获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本衔接”理念的创新和具体实践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与参照。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或普通高校应适时探索开设转学教育课程,建立并推行学分互认机制,签订相应转学课程协议,最终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这种新型模式的探索既可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一个获取继续攻读学士学位的机会,又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高职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潜能,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对我国构建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颖,郭靖.浅议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功能及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4(27):47-50.

[2][13]黄魏.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3][6]Board Advocacy, Policy Center. Trends in College Pricing: 2010,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Series(NewYork: The College Board, 2010)[EB/OL]. [2021-05-09]. http://trends.collegeboard.org/downloads/College_Pricing_2010.pdf.

[4]张瑜珊,贾永堂.美国百年职业教育的三次改革浪潮[J].外国教育研究,2018(10):98-99.

[5]Editorial Board. “Is There a Degree of Value at Bargain Rates?” Austin American-Statesman[EB/OL].(2011-04-27). http://www.statesman.com/opinion/is-there-a-degree-of-value-at-bargain-1435446,html?cxtyperss_ opinion.

[7]CARNEVALEA.“What’s It Worth? The Economic Value of College Majors,” Georgetown University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Workforce[EB/OL].(2011-05). http://cew.georgetown,edu/whatsitworth.

[8]BOWEN W G, KURZWEILl M A, Tobin E M. Equity and Excellenc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 Lond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5.

[9-10]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AACC). Fast Facts [EB/OL]. [2017-10-09]. https://www.aacc.nche.edu/about-us/.

[11]柳倩華.美国社气学院的历史及其教育职能的历史转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4-27.

[12]刘春生,李建荣.论美国社区学院社区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05(24):35-37.

[14]邵坚钢.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对我国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启示[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2):107-110.

[15]RUND C, BRAGG D, TOWMSEND B. The Applied Baccalaureate Degree: The Right Time and Place[J].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0(34): 136-152.

(责任编辑:张维佳)

Transmutation and Reflec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Value Manifests of  Transfer Education in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LIU Ying, ZHANG Mao-mao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Transfer education is the most traditional function in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nd alleviating the pressure of American students'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value of the transfer education in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this paper expounds its uniqu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China, transfer education also gives a referential value on improv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loring the upgrade from junior college to university and analyzing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America; community colleges; tranfer education; the upgrade from junior college to university; talents training

作者簡介:刘颖(1975—),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础理论、比较职业教育;张毛毛(1996—),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2020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基于清单制度的高职院校精准治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TJJXQN20-008)

猜你喜欢
美国人才培养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