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快速阅读中的文本分析

2022-05-16 02:34罗驰
民族文汇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

罗驰

摘 要:阅读的基础是字词。本文从主干提取,添枝加叶,寻求句群关系入手,意在打破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读懂文本的内在逻辑,形成快熟初步阅读感受。同时,需要明确文本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个体”,揣摩意图,先整体感知后反复细读。因而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备读者意识 ,披情入文,在以作者为基石的话语链中得到文字和情感的纽带,才能形成初步的阅读感受,并将这种纽带内化吸收,才是文本分析的完成状态。

关键词:字词句段;阅读感受;文本分析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提出面对一本书、一篇文章,应该勾画圈点,提出内容提要,从字词到句段,形成文本整体意识。从作家完成的“第一文本”到被读者理解并个人审美化的“第二文本”,必须以对字词的理解为基础,疏通文本,理清结构,打破对文本的陌生感,形成阅读感受。如何快速阅读并理解文章含义,梳理内容并准确概括成了重中之重。

一、主干提取,添枝加叶,寻求句群关系。

抽取句子主干,解决因句子过长或复杂导致的障碍。作为语言艺术表现形式的文学以字词句段为基石。只有读懂文本的字面含义,才有可能形成初步的阅读感受。高考试卷语文试卷在150分钟需要学生完成8500-10000字的文字阅读和2000字以上的答案书写。语文教学需要以课堂为依托,走出课堂,在报刊杂志、社会实践、文学著作中拓宽我们学生的眼界。正如《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定义为“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1],只有在“知行合一”的前提下才能学会语文。

添枝加叶,重视修饰性词语,产生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体验。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让文字充满审美趣味。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最后一段中处理哈里死亡的情景,利用主人公梦见乞力马扎罗山顶峰的虚写,完成存在的思考。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强化手法认识,是理清思路明确读懂文本的前提。

句群关系,依托裸读,逆推思路。 句段关系即文本结构,除语句结构、句群结构外,篇章结构往往成为考点。依托裸读的阅读感受,逆推出写作思路,完成对谋篇布局思考。如2020年全国卷一文学类阅读中《越野滑雪》最后一题,以“冰山理论”作为切入点。由题干中关于该理论的定义,逆推出如何以“冰山“原则叙述,再完成答题思考。

如名著阅读《红楼梦》第3回,涉及必修三选用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夫人问王熙凤月钱是否放完,王熙凤的回答:“月钱也放完了。” [2]在本回似是闲笔,脱离“林黛玉进贾府”主线,却和后文放印子钱相呼应。在阅读中,瞻前顾后,在草蛇灰线间看出王熙凤的胆大妄为。

二、揣摩意图,先“粗”后“细”。

作品意图并不等同于作者意图。2020年全国新高考一语文阅读选用了于坚的《建水记》。他在微博上发文称:“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部作品,看待这些问题。连我也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确定的答案,怎么去解读时间和空间,都涉及到更深程度的哲学理解。” [3]不少人据此提出疑问,是否意味着文学解读多元?必须明确 “作者不再是原初意义的起点,不能 ‘表达’任何事物。而只是混合构成‘一般文本’的话语链”。 [4]作者是沟通文本和读者的桥梁,文本是对阅读本身的一种外在形式,只有在阅读中文本才得以最后完成。而为我们主观性阅读行为创造边界的就是作者。

文字本身具有复杂性。正如萧乾所说:“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无论多么明显地写出,后面总还跟着一点别的东西:也许是一种口气,也许是一片情感。即就字而说,他们也只是一根根的线,后面牵着无穷的经验。字好像是支票,银行却是读者的经验库。‘善读’的艺术即在如何把握着支票的全部价值,并能在自己的银行里兑了现。” [5]在文学这种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中,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之中的表情达意皆可不同,因而理解字词含义的趣味就在于品味说话者的言外之意。考场限制我们的阅读时间,因而必须先“囫囵吞枣”,同时借助文本类客观题选项。

文本需要反复研读。当我们知道阅读“是对文本自身在语言的特殊组合中传达出来的特别意味的把捉,是我们对于文本阅读的主观反应” [6]。阅读既非纯粹的文本本身,也不是个人的特殊反应,自然也不是作者个人的特殊反应。文本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封闭的“个体”,更不是只停留于作品完成之时。

进入语境,结合时代历史背景、社会系统、审美趣味等,让客观文本和主观感受达到联系和分离的统一,在理解文本客观含义基础上進行整体把握,寻找文本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反复验证主旨含义。内化对文字和情感联系的感知,形成阅读“条件反射”,提高阅读速度。

三、实现阅读感受到文本分析,文本分析到文学表达的蜕变

学生必须学会在个人阅读和答题之间建立通道,进行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是阅读者和写作者依托作品进行的一场交流。文字和语言,则是这场交流得以理智进行的方式。帮助学生,需要打破文字和实践之间的壁垒。《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认为学生应该“能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对具体作品做出评论”,建议通过“调查访问、辩论演讲、专题讨论等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理解与探究能力”。改变学生无目的阅读和无成果阅读的情况,如《红楼梦》阅读中,采用“人物小传围读”,品味人物性格,形成表演片段;《祝福》阅读中,以不同视角采访稿的方式,多维度探讨;新闻专题中,采用时事评论或新闻周刊等。让文字和情感之间的联系,以文字或语言的方式加以反复呈现。

文本阅读是基于字词句段,沉浸于作者、对象、物对话的阅读。读者只有披情入文,在以作者为基石的话语链中得到文字和情感的纽带,才能形成初步的阅读感受,并将这种纽带内化吸收,这才是文本分析的完成状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9

[3] 于坚.人民日报全国新高考一卷语文阅读《建水记》怎么答?[N] http://yn.people.com.cn/n2/2020/0710/c378439-34146953.html

[4]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05

[5]萧乾:经验的汇兑, 鉴赏文存[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55

[6]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
基于AntConc软件对小说《黑骏马》的文本分析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文本情感计算系统“小菲”的设计及其在教育领域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经合组织成员体教师队伍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以符号矩阵理论浅析《鬼魅丹青》
《化学:概念与应用》专题作业设计分析及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价值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