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稳就业 拓宽搬迁群众致富路
——兴国县奋力书写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2022-05-16 05:26曾三生赵华伟邵猷芬
老区建设 2022年8期
关键词:搬迁户兴国县产业基地

曾三生 本刊记者 赵华伟 邵猷芬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部,辖25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304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3215平方公里,总人口85.68万,是全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是国家新一轮帮扶开发重点县、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县。“十三五”期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199户、129418人,贫困村147个,贫困发生率18.18%。

兴国县进城进园思源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人员为搬迁群众推荐就业岗位

由于有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生态保护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度困难的自然村或居住点,水、电、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差,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缺乏,生存环境恶劣,就医、就学、行路困难,信息闭塞、缺乏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且当地人口密度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针对这些情况,兴国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十三五”期间,全县建设集中安置点29个,共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74户6522人,人均年收入达1.45万元。

兴国县江背镇圩镇安置区帮扶车间

为确保确保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兴国县积极探索就近就业新思路,突出后续就业帮扶,实现搬迁户能致富,开启搬迁幸福生活,奋力书写兴国易地帮扶搬迁“后半篇文章”。随着时间推移,该县的每一项政策都落地生花,厚厚的民生答卷温暖了每一位搬迁群众的心。

创新建立“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让搬迁群众过幸福生活

为让搬迁群众适应新生活、融入新环境,兴国县在全县29个移民安置点建立了社区服务站,配备了92名专兼职管理人员,并进行了社区业务管理培训,着力提升了社区管理人员政策理论和服务水平。同时,充分整合涉农资金、搬迁专项资金、脱贫攻坚补短板资金等政策资金,不断完善就业产业设施,如整合1.25亿元建设了31个产业基地,能够提供5000余就业岗位,流转50亩土地帮助200余户搬迁户建设农耕场所或开辟“微田园”,建设商业店铺2500平方米,优先提供给8户搬迁户自主创业,为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提供设施保障。充分利用补短板综合财力补助资金284万元,在进城进园思源小区创新设置了兴国县移民搬迁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立全县所有搬迁户的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加强信息采集核实、就业政策宣传、职业介绍推荐、跟踪管理服务。同时在乡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点设立就业服务站,实现县乡村三级就业信息共享联动,为就业提供输出渠道。目前该中心采集搬迁群众就业信息652条,发布就业信息2600条,成功推荐就业108人。如江背镇搬迁户罗世仁,一家7口,原居住在边远山区,守着七亩三分地,整天愁温饱。搬迁后,在镇就业服务站的职业介绍推荐下,帮助其家4人实现就近就业,长子罗平、次子罗国生进园区务工月工资3000元,三子罗国清担任村信息员月工资2000元,儿媳陈运娣在安置点附近草席产业基地务工月2000余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创新开展“因岗设训”等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有一技傍身

动员搬迁贫困户分批分类积极参与“兴国表嫂”“雨露计划”、种植养殖、修理、泥瓦匠、制衣等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特别是组建了45名县级技能培训专家库,重点培训搬迁贫困户油茶、花卉苗木、蔬菜、畜禽、水产等经济作物、杂交水稻等种植养殖技术,帮助掌握实现高质量就业技能。截至目前,共培训搬迁贫困劳力2800人,实现就业2561人。同时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实施“因岗设训”,根据安置区附近产业基地、帮扶车间等不同就业岗位,量身定制开展定岗培训。如东村圩镇安置点忠兴电子就业帮扶车间,根据工种需要,组织安置点的搬迁群众学习电子技术,经过培训,有15名搬迁群众在帮扶车间实现就业。又如茶园瑞景小区搬迁户李冬香,家中6口人,丈夫在外务工,原居住边远深山,生活较为困难,4个子女读书也不便。搬迁至安置点后,附近有个玩具厂,根据其个人意愿,对她进行玩具制作培训,培训后安排其进厂务工,既可以接送小孩上学,又增加了收入。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良村良盛花园鞋厂、高兴镇湖布安置点电子厂枫边圩镇安置点制衣厂等等一些帮扶车间和产业基地,都根据岗位设置和搬迁群众自身特点,满足搬迁群众的培训需求,实现了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兴国县进城进园安置区就业基地

创新出台“帮扶班组”等扶持措施,让搬迁群众享政策红利

为实现搬迁群众稳岗就业,兴国县创新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园区企业创办帮扶班组,对每个班组20人以上且80%以上是本县贫困劳动力,按班组实际吸纳贫困劳动力人数和实际务工月数给予企业每人每月100元补贴,全年补贴2万元封顶;鼓励下乡新建帮扶车间,加大扶持力度,吸纳贫困劳动力5人以上,按实际吸纳贫困劳动力人数和实际务工月数给予帮扶车间每人每月200元补贴,租用非政府性投资建设的厂房给予一次性50元/㎡的租金补贴,两项补贴全年3万元封顶。通过广泛搭建平台,大大吸纳了搬迁群众就业。目前,兴国县共投入搬迁资金600余万元,购置帮扶车间26家,创办帮扶班组4个,吸纳312名搬迁贫困户务工就业。特别是江西联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创办帮扶班组,吸纳8名进城进园安置点搬迁群众务工,其中搬迁户段天天,从深山搬入了进城进园安置点,家中上有2个老人、下有3个小孩,负担很重,特别是疫情期间,一度感到无所适从,经过推荐,她从2020年3月开始到联纲公司帮扶班组上班,每月至少能拿到3300元工资,这样既能就近照顾家庭,又稳定了收入,更增强了致富信心。

兴国县江背镇安置区桑蚕产业基地

创新设置“九员三岗”等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无后顾之忧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增设公益性岗位要求,创新整合社区管理员,环卫保洁员,治安巡逻员,电商服务站管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圩镇街道协管员,学校、医院、敬老院保安员,帮扶车间、产业基地、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岗等“九员三岗”公益性岗位,精心做好岗位开发与后续扶持的结合文章,岗位设置向搬迁群众重点倾斜。如梅窖镇黄沙村搬迁户曾九秀,2018年搬至进城进园小区以来,她一直担任区里的卫生保洁员,一件蓝马甲、一辆手推车、一把扫帚、一个畚箕,就是每日上班的标配,这为其家里每月增加了2100元的收入,相较于之前一家人靠低保维持的日子,曾九秀对此表示非常满足。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12名搬迁贫困户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平均月增收可达1000元以上。

记者手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更是稳住易地搬迁群众的关键。为抓住这个关键,兴国县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就业平台,完善服务体系,促进易搬群众就业创业取得显著成效,总结出“兴国经验”,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一是科学规划。兴国县立足长远发展做规划,将易地帮扶搬迁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安置点详细规划、搬迁户脱贫计划、后续扶持规划等“五划”同步考虑、同步编制。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人员结构、生活习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着重做好搬迁人口产业、就业等搬迁后续扶持规划,不断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二是尊重民意。在坚持自愿原则基础上,兴国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生产生活方式,坚持宜产(业)则产(业)、宜就(业)则就(业)原则,实行一户一策、一区(安置区)一略,加强全县搬迁贫困户和安置区的后续扶持工作。三是严守政策。易地帮扶搬迁工程政策性强,兴国严守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住房面积的“标线”、搬迁不举债的“底线”、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等“四线”管理。同时,严格实行统一安置、规划、建设、简单装修、住房分配的“五统一”建设模式,确保搬迁户住房建设面积人均不超25平方米、户均自筹不超1万元搬迁入住。四是确保后续发展。兴国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全县29个集中安置点由乡镇党委书记担任安置点“点长”,因地制宜、因点制宜谋划安置点产业、就业,建设了一批“产业兴旺型”“生态宜居型”“就业发展型”“管理服务服务型”“集体经济型”等“五型”安置点,引领搬迁群众谋“富业”。

猜你喜欢
搬迁户兴国县产业基地
国内最大的乳胶产业基地项目落户左权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臧学万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兴国县精准扶贫中金融支持路径探究
晚粳品种对比试验
兴国县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探讨
兴国县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正式运营
2013年1—11月份新媒体产业基地总体经济运行态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