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约束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转型的新策略

2022-05-16 04:46张纪录
开发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资源型转型资源

张纪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郑州 450046)

一、引言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碳排放国,我国在2020年9月明确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及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将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温控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当前的碳排放体量中,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占比达85%以上,因此碳中和的目标将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将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能源使用方式上迎来重大变革。基于资源型城市的高碳排放现状,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必然会影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发展期的资源型城市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区域内矿产、森林等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1]。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定义,我国共计有262个城市被认定为资源型城市,其类型和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资源型城市的分布图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型城市累计生产原煤529亿吨、原油55亿吨、铁矿石59亿吨、木材20亿立方米[2],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能源供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往往随着资源的开发而建设、兴起和衰落。近年来,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如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人口流失加剧、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等。为应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寻找科学的方法和总结成功的经验。2001年,阜新成为我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试点,开始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转型尝试。2007年,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批确认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作为重点支持对象。2013年,我国发布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指导文件,对资源型城市进行划分,分别设置了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类资源型城市,为资源型城市的个性化发展战略提供指导。2017年,国家发改委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发布指导意见,引导资源型城市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21年,国务院通过批复《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对资源型城市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根据BP能源发展报告,预计204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达到14%,呈现出有史以来最多元化的能源结构。未来20年,煤炭仍是发电的最大能源来源,油气逐渐占据能源消费的半壁江山,新能源的崛起则使能源结构愈发多元化(如图2所示)。

图2 各类能源在2040年的预测占比图

根据我国制定的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规划,国内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需求将分别下降80%、60%和45%,煤电占比仅为5%[3]。碳中和目标所涉及的重点能耗企业和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是主要的调控对象,且这些区域的产业大多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能源消费需求趋减和碳中和的双重压力下,资源型城市将面临更大的发展转型压力,因此,探索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且重要的战略选择。

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纲要》中,随着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研究方法的使用和实践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也逐渐丰富起来。Brundtland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又不会损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4]。经过长期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平、持续和可协调性是三个重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三个原则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城市对自然资源不能无限制的索取,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为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减少对环境有害的行为和污染物的排放[5]。

可持续发展是要追求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倡导人类全面发展,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而不是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也在不断丰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更是为新时期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中,污染避难所假说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个假说中,污染密集型企业会根据各国不同的环境标准寻找更低的环境成本,从而将环境污染强制转移到环保程度较低的区域和国家[6]。这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的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必然结果。工业发展的模式大多为“先污染后治理”,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驱使下,经济发展往往优先于环境保护,这就使得经济落后区域的环保成本更低,因此将环境污染转移到这类区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类企业在转移污染的同时也在改变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从而给这些经济落后区域带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的研究,人均收入和环境质量的关系呈现非线性变化。在收入较低阶段,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呈正相关关系,但随着收入水平提升到一定阶段,污染就会下降,环境污染和人均收入呈倒U形关系,这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该理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用来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7](见图3)。

图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该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规模与结构的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工业消耗资源的增加,环境污染的速度大于资源再生速度,环境日趋恶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升级、技术发展等带动产业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行业转移,污染减少、环境改善,这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环境变化[8]。二是服务与收入的关系。在人均收入较低的情况下,主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随着收入增加,对环保的要求提高,相应的环保服务需求也会提高,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都会下降。三是政府会干预解决环保问题。政府职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不断调整变化,为减少环境污染,提供更适宜的居民生存环境,政府通过公共资源调配,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保法规,不断提升治理环境的能力。

配第-克拉克定律属于产业结构变动的经验总结。该理论认为在产业价值上商业大于工业、工业大于农业,不同产业的价值差异会促进劳动力向高产值部门转移,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动也是决策者在进行城市转型决策时所需要参考的理论依据之一[9]。

在后工业化时代,学者们研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大多聚焦在财税政策、生态环保等应对措施方面,也有少数学者开始审视产业结构调整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概念引入”的层面,对系统性、模型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分析鲜有涉及。在一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产业结构必然会不断进行从低级到高级的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演化也代表一个城市或国家的综合发展能力。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大多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理想化模型,而忽略全球产业结构的动态竞争格局,导致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建议难以落实。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相互渗透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10]。这也是在设计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国务院在2013年颁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行的。《规划》一共涉及262个资源型城市,按照类型分别划分为成长型(31个)、成熟型(141个)、衰退型(67个)和再生型(23个)四类。从区域划分来看,资源型城市大多集中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11]。

虽然资源型城市总数仅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0%,但其各项资源占比却十分显著[12],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些城市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资源,有力保障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资源型城市的各项资源占比如图4所示。

图4 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从《规划》对资源型城市的划分来看,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13],在第二产业中,采掘业占据较大的比重,然后以此形成上下游加工产业。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开采的深入,如果不及时转型升级,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资源枯竭,成为衰退型资源城市。262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既有一定的共性,又存在不同类型的差异化问题。综合分析,各类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成长型资源城市产品单一,高技术加工能力有限

31个成长型资源城市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云南和贵州等西部省份。这些省份城市的自然资源处于初步开发阶段,有大量资源储备,如榆林、呼伦贝尔、永城等。由于资源丰富、开采容易、产品性价比高、经济效益好,这些城市往往倾向于开发初级加工产品,而较少生产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长此以往,就会使产业缺乏可持续性,竞争力下降。此外,初级加工产品往往对环境产生较大污染,很容易在污染环境的同时削减产业竞争优势。

另外,成长型的资源城市由于人才缺乏且基础设施不完善[14],往往对高新技术的价值和产业发展周期认识不足,容易产生大量短视行为,导致片面追求GDP,忽略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类城市需要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利益的平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在对这些区域进行开发时,应当借鉴以往的开发经验,总结教训,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开采,提升资源加工使用的技术含量,推进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成熟型资源城市产业落后,思想难以转变

141个成熟型资源城市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北、山东等中部和东北地区,这些城市的资源利用已处于成熟阶段,形成了完备的资源开采、加工等产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保障区域。这些城市普遍存在产业依赖、产业调整和转换困难等问题[15]。这类城市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使用效率挖潜不足,上下游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在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时往往会牺牲GDP的增长,容易出现环保投入过大、资源企业成本负担较重、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在成熟型资源城市中,如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区域的城市,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其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结构相对较为成熟。由于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成本较高,为保证经济效益,这类城市仍然会惯性采用落后的工艺和设备进行资源开采和加工,导致其资源利用率较低,无法实现集约化生产和高效生产。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和设备更新速度加快,如果不及时转变这种思维方式,一旦进入资源逐渐枯竭阶段,极易变成衰退型资源城市,导致其可持续发展难度加大。

(三)衰退型资源城市环保投入大,遗留问题较多

衰退型资源城市有67个,主要集中在东三省,少量分布在江西、安徽、陕西等中西部省份。这类城市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采导致这类城市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过大、产业结构单一,一旦资源枯竭,其经济发展也受到较大影响。这类城市由于缺乏经济支持,无力投入资金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单纯依靠城市自身能力很难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也是资源型城市中最需要政策扶持和大量资金、人才注入的城市,其可持续发展模式设计的难度也最大。

此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环保修复的投入资金大,当地政府难以支撑这种环保投入,经济也因为资源枯竭受到较大影响,而环境恶化则会导致大量人口流失,影响其经济发展[16],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类城市无论是在环保、经济还是社会层面,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再生型资源城市系统发展能力须进一步提升

23个再生型资源城市大多地处东部地区或者与其毗邻、自然风景优美的区域。依托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当地旅游资源,在本地资源临近枯竭或进行多元化发展时,选择调整产业结构,不再依托单一自然资源,这种模式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范例。再生型资源城市转型成功的一个特点就是依托“山清水秀”,农业、旅游业和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再生型城市不再依赖单一的资源供给,但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面临各种问题,主要是投资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延伸长度不够,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提升,绿色产业基础薄弱等,再生型资源城市的系统发展能力仍须进一步提升。

(五)缺乏内生动力、市场化水平低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

我国众多资源型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内生发展动力。由于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和可持续转型发展难题,大部分资源型城市都缺乏长期内生发展动力,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单一、后续产业缺少活力等问题,其城市内生增长动力缺乏较好的引导方向和发展目标。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资源型城市的矿产资源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约1/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而第三产业则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第二产业占比超过60%,第三产业比重则不足20%[17]。欠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型城市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自然资源型产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18],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受政策和计划经济影响较大,其市场化水平较低,附属产业羸弱分散。在自然资源的相关产业链中,资源类生产要素的整合被行政计划和行业垄断所扭曲,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市场经济难以发挥作用或者失灵。此外,相关附属产业羸弱分散也导致政府治理效果较差,国际视野狭窄,难以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给城市的可持续转型发展带来较大阻碍。

四、对当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常规应对思路的梳理

资源城市转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和人才的缺乏,再加上缺乏顶层设计和资源开采的低成本驱使,导致资源型城市往往缺乏转型意愿,进而使其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碳减排的主要方式是“开源”和“节流”,“开源”就是增加减少碳排放的方式,主要是增加绿色减碳相关产业占比,如促进绿色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避免过于依赖单一资源产业而产生的风险[19]。“节流”就是减少使用低效率、高污染资源开采方式,如控制污染企业的污染排放量,严格执行重点企业排污标准,淘汰落后污染产能,转换低效能企业发展方式。通过这两种发展方式,资源型城市就可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发展周期来看,其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需要在到达老年期之前找到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重新回到新生期,才能避免走向衰退期,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如图5所示。

图5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命周期图

从图5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在不同的生命发展周期具有不同的禀性特点,不能搞“一刀切”的政策扶持,应当根据《规划》中的资源型城市分类,确定不同资源城市的特点,进行定向精准政策扶持。在这些资源城市分类中,衰退型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转型最为困难,需要重点关注;再生型资源城市具备一定的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相对较为容易;成长型资源城市需要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和技术,重点控制资源开采方式和提高效率,将短期经济发展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成熟型资源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和绿色产业,防止在资源消耗完之后变成衰退型城市[20]。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如图6所示。

图6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从图6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层面。

(一)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

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规划》相关文件从国家层面进行了规划设计,对资源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的互动机制给予政策和资金保障,确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方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政策扶持机制[21],将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基础建设等方面统一起来,实现政策支持全覆盖,同时也要对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碳减排的各种指标建立标准化执行体系,促进资源型城市在《规划》范围内有计划、有目标的转型发展。

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型城市,应当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合理分工,发挥中央政策的转移支付功能,将资源集中在环境污染大、行业转型难、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和城市中,增加政策保障型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确保不同资源型城市能够成功转型。在政策制定方面,既要兼顾区域差异,处理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的先后扶持节奏,又要处理好不同类型资源城市的发展,确保政策和相关资源支持能够带动所有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转型发展,重点培养资源城市的造血功能,而不是对其进行持续输血,只有这样资源型城市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接续产业扶持措施。在以资源为支柱的产业中,应当延伸资源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服务业。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对资源进行边开采边修复,通过植树造林、农业现代化等技术延伸发展农业和旅游相关产业,保证在资源开采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培育信息、服务、金融等多元化产业,按照园区发展模式,将众多产业以集群方式进行协调发展。如东三省部分城市,依托广袤的森林资源发展农林旅游业等,有效衔接了矿业资源枯竭后的多元化产业[22]。(2)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对减少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通过资金、市场和政策的扶持对采用新能源的企业给予相应支持。对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通过在产业上下游的集群企业共建减排机制,实现相关利益共享。(3)可持续发展扶持机制。通过中央财政拨款、地方政府支持、社会公众融资、企业共同参与等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对重点资源型城市实施重点扶持。将绿色GDP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环保成本、资源成本纳入产品成本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基础设施便利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基础,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需要考虑资源开采环境修复机制,将资源开发和环境修复相结合,引导和发展与工业旅游相关的产业,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高速公路等基建设施连接消费城市人群,促进资源型城市逐步向消费型城市转型,进而带动城市GDP增长和经济繁荣。例如,资源型城市的矿业、林业等过剩资源,可以通过制作成纪念品、工艺品和美术品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转型利用[23]。

(三)资源城市与消费城市的互动机制

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建立好与消费城市的互动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抓手,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消费型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聚集了大量高收入消费人群,但其往往缺乏基础的能源资源,因此可以与资源型城市形成有效互补,成为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在顶层设计中,应当根据资源城市的类型,建立与消费型城市不同的互动机制。

对于成长型和成熟型资源城市而言,其与消费型城市的互动主要依赖于建立资源供给的价格形成机制,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供给使消费型城市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源支持,带动经济更好的发展。在有效的价格机制下,资源型城市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收入,从而吸引更多人才聚集到成长型和成熟型资源城市。利用消费型城市的人口流动和技术输出,助力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和转型。

消费型城市对衰退型资源城市的主要互动机制是进行城市帮扶。衰退型资源城市的转型较为困难,可选路径主要有三种:(1)转变。通过对资源和产业的深度开发以及制定相关多元化战略,围绕主业,深挖产业价值,提升资源使用效率。(2)转向。发展与主业资源不相关的产业,通过消费型城市帮扶,配套发展消费型城市缺乏的相关产业,向非资源型产业转向。(3)退城。对于无续接产业、无其他产业、环境治理难、投入过大的衰退型资源城市可以实施退城战略,通过人口迁移实现城市的整体变更[24]。消费型城市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区域,需要做好相关配套措施。

(四)信息平台的设计沟通机制

网络具有无边界实时传递信息的特点[25],因此各类信息平台的建设发展、对大数据的分析和使用可以有效提升资源型城市与消费型城市的互动效率,信息平台也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互动机制的重要抓手。在信息平台发展中,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对资源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的经济效益提升较为明显。在电商交易机制中,供需双方资源可以迅速转化成相应的经济效益,使得资源供给区域和消费区域实时匹配,减少资源浪费,间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随着抖音、快手等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信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在城市之间相互传递,体验效果更加真实。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大互联网平台开始热捧元宇宙概念。元宇宙的本质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商业应用,虽然它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对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发展有借鉴意义。元宇宙技术落地应用需要大量土地和不同区域的资源,其通过占用大量网络和实体土地资源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这些资源在消费型城市属于稀缺资源,而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的二次开发可以将废弃资源重新利用起来,对资源城市的重构和产业调整有着重大的意义。构建元宇宙的多元化场景相当于重构城市的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元宇宙的技术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蓝图设想出来,未来可能成为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碳交易和环境修复的相关技术

如图7所示,在碳交易体系中,合理设置碳交易的价格和机制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实现碳中和发展目标,需要发展颠覆性的技术和创新发展模式[26]。与此相关的土壤、空气、水资源等生态环境的修复也需要投入大量创新性技术并制定发展机制。只有发展颠覆性技术,进行大量资金、人才投入和技术创新,发展替代能源的新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问题。政府、交易所、金融机构和碳排放企业可以通过设定的交易机制实现碳配额的交易,逐步提升碳交易的成本,创新碳减排技术,降低碳排放量,从而实现环境修复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图7 碳交易仿真交易系统设计图

资源型城市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纵向上,通过中央政府的统筹安排,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城市特点具体执行;横向上,通过资源城市与消费城市的互动机制,利用信息平台、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资源调剂、供需匹配,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在基础研究上进行大量政策、资金和技术投入,重点攻克相关技术难题,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和可替代资源技术的研发能力。

五、碳中和约束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对策的进一步完善

(一)“碳中和”战略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资源型城市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开创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牺牲,对它们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给予高度关注。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转型的常规应对思路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在当前国际社会对环保高要求的背景下,我国新制定的“碳中和”国家战略对传统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使其面临新的挑战,这些资源型城市在当下不得不同时面对经济转型和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对资源开采具有天然的依赖性,大都依托城市本身的资源做产业上下游的延伸和拓展,这就意味着资源型城市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转型,需要渐进式策略推动其低碳转型,否则容易让城市陷入“一转就死”“一转就废”的发展困境。然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施却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在时间上的紧迫性并非是政治性的口号与规划,而是中央政府依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环境和我国当前总体的经济结构、目标所制定的前瞻性战略,这一战略的制定是为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国家赛道上取得胜利而给出的最低时间保障,因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要服从国家整体的战略安排。资源型城市转型要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要加速转型,而且要杜绝转型过程中的“试错”行为,这就需要它们尽快摆脱过度依赖资源产出发展经济的困境。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资金来源、人才储备和技术研发等问题就成为其转型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同时,要在短期内改变过去“技术及研发投入较少”“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以及解决“较差的人居环境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制约”的问题,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基于上述“碳中和”战略的新要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新挑战,笔者将就资源型城市遵循“碳中和”战略进行转型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二)遵循“碳中和”战略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完善

1.结合碳中和要求的顶层设计进行整体布局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要服从国家整体的战略要求,又要完成资源型城市局部经济发展目标。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碳中和背景下从我国经济全局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首先,要进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确定全国资源城市的总体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各类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进行系统构思。其次,要对各类资源型城市的优劣势和发展速度进行具体分析和规划,明确不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位与目标。最后,将发展目标和规划由中央政府层层分解到地方,确定责任人和目标的完成时间,确保顶层设计既有高度和前瞻性,又具备落地实施的抓手和责任主体。

除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定》外,“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双循环战略目标的实施都可以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先富裕起来的城市资源调配带动资源枯竭的城市共同发展,这也符合国家共同富裕的战略发展目标。就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而言,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其注入相应的资金、政策和人力资源支持,让资源型城市在平稳转型的同时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

2.以碳中和为导向,加强产业扶持与区域协作

资源型城市的自我转型动力不足且能力有限[27],存在产业调整和城市间竞争的矛盾。如果过度依赖资源型城市自行调整,就会导致大量重复规划和重复建设,从而产生更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社会问题,不利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在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上进行相应的资源置换,匹配各城市产业扶持政策,综合考虑城市的人口特点、资源禀赋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利于资源城市顺利转型、社会人口特点成功调整。例如,成长型资源城市可以与其他城市之间进行资源置换,实现集约发展,成熟型资源城市可以利用多元化优势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降低对单一资源的过度依赖,衰退型资源城市应当有相应的政策倾斜,通过资金、人才的注入调整其经济发展模式。

在资源型城市中,不同城市之间发展战略、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需要加强区域协作,打破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加快区域资源发展。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资源型城市不仅要从自身资源特点出发,更要加强区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降低对自身资源的过度依赖,充分发挥区域之间资源的协调作用。此外,资源型城市在区域协作指导下,在社会公众及各类企业中积极宣传推广,利用东、西部资源和市场的双循环优势推动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碳中和”战略的宣传力度,强化各行各业可持续发展观念

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除制定相应政策外,政府应当利用各类媒体强化公众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升公众参与意识,让公众意识到自身行为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具有的重要性和长远影响。企业应当配合政府宣传,奖励节约、环保践行良好的员工,让参与者既有精神激励又有物质奖励,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参与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

政府和企业应当通过信息网络建设,扩宽与公众沟通交流的渠道,建立并完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培养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认知,增强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公众可持续发展观念,将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各类企业、社会公众中,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使社会公众养成自觉践行减碳环保的良好行为[28]。完善和发展政府引导、企业配合、公众知情的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体系,提升社会公众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参与度,促进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

4.加大人才引进与人才交流力度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建设也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根本保障[29]。城市因人留下而兴起,也因人离去而衰落,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人才。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因素,高科技人才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推动因素。资源型城市需要做好人才引进宣传工作,不仅要在政策上制定激励、留用人才的具体措施,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资源型城市对人才引进和激励的机制。通过住房补贴、薪资福利、政策支持等措施吸引高科技人才落户到资源型城市,使其积极参与到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中,为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提供坚实的保障。

除定向人才引进机制外,不同城市和区域内的人才交流机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城市专家人才的交流和互访机制可以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有益的资源和建议,有助于更好地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转型。资源型城市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也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留用和培养人才,将人才引进、留用和培养机制常态固化,及时解决人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确保人才在资源型城市扎根发展。资源型城市要建立后备人才储备机制,为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5.发展资源产业的碳中和创新技术,提升城市竞争优势

运用绿色环保的高新科技来推动资源型城市上下游产业链的创新,破解资源利用与生态环保的矛盾和难题,在科技创新上以绿色创新、环保节约为目标,构建资源产业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的发展模式,避免资源型城市向衰退型城市发展演变。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典型特征就是粗放式初级资源加工发展模式,因此应当减少初级加工商品输出,使用绿色创新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生产制造高、精、新资源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此外,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改善生态环境,减缓资源损耗。

从机制保障方面,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政策导向和集中投入引导社会资本、专家技术人才集中攻克相关技术难题,加大对改善城市创新环境、基础建设和创新平台的投入,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环保、绿色发展的环境氛围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在产学研方面形成系统化的创新机制,引导创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商业案例,在资源产业行业与非资源产业行业之间形成创新交流机制和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在产业布局上,鼓励发展产业集群,发挥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将经济效益与绿色环保有机结合。在政策、税收、土地、资源和环境等各方面建立完善的发展制度,用制度保障创新资本收益和人才的持续投入,有效提升资源型城市的竞争优势。

在“碳中和”战略发展目标指引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改进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分析,本文对资源型城市的不同发展模式提供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资源型转型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油气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资源回收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