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中水意象研究

2022-05-18 13:47文雅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黑塞源泉原型

文雅

《悉达多》是赫尔曼·黑塞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贵族青年悉达多为了寻求自我而不断修行,最终在渡船夫的引导下从河水中寻得自我的安宁与生命的真谛。水作为小说的关键性意象,伴随了悉达多整个求道过程,有着深厚而丰富的象征意蕴。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弗莱曾说:“像海洋和森林这样的自然物质的普遍形象反复出现在大量诗作中并不能看成是‘巧合’。”在中外文学史上,水意象是长期极为经常复现的一种象征,早已成为人们整体文学经验的一部分,带有约定性和程式性,这类文学象征或象征群,也叫“原型”。因此,从原型的角度考察《悉达多》,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悉达多》文本中更深层次的思想意蕴。

据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原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而后才慢慢孕育出生命。万物的生命形态不仅诞生于水,而且在后来的生存繁衍中也都要依靠江河湖海等河流的滋养。原始人首先要解决的生理问题就是获取能生存下去的基本保证:水与食物。他们渴了,需要喝水。而他们捕猎的食物—野兽本身也需要喝水。甚至到了秋冬时期,野兽蛰伏,河水断流,原始人的生存环境变得极为困苦,于是愈发认识到水对于维持生命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冬春冰雪交融之际、夏季雨水过多之时,又會造成河水泛滥,冲毁农田甚至是家园,形成严重的水患。人们借助自然之水的“洁净”功能,同神降惩罚说结合起来,以调和水既“创生”又“毁灭”的相悖关系。如希腊、玛雅等地的洪水神话,故事梗概大多为人类渎神而使神愤,降下洪水,在洪水中幸存下来的善男信女带领人类重建家园,成为后世人类的始祖。比较典型的例子有“诺亚方舟”、宙斯惩罚吕卡翁等。借助洪水神话,人们将“毁灭”认为是惩罚,而经历过洪水的洗礼,人类将存善去恶,迎来新生。不难看出,水是神通过“净化”洗刷人与世间罪恶的手段,人世间由此重获生命力并再生。

《世界文化辞典》说,人们没水后又冒出,“除了表现为象征性死亡,还意味着返回源泉,汲取新的力量”。这一“力量”,正是水生命意义的体现。亚里士多德说,文艺作品是对自然与现实生活的模仿,原型的产生根源亦在于人类自古以来的心理积淀。早期人类注意到了水“生”万物、水“洁”万物,甚至是水“灭”万物等一系列客观现象,但由于认知有限,难以科学地解释背后的缘由,只能将这一切归咎于神。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所言,“水是万物的始基,而神则是用水创造出万物的精神”。因此,在世界文化体系内,水的生命能量往往来源于神,具有神圣性。例如,印度《梨俱吠陀》中的《水胎歌》提到,“水最初确实怀着胚胎,其中聚着宇宙间的一切天神”,并由女神阿布沙罗斯来代表水;《创世纪》中说:“上帝或神灵的气息运行在水面上。”总之,水是神力的载体,它既是人获得初生与再生的力量源泉,也是神罚的手段。

水作为最原始也最重要的自然意象之一,承载着人类共通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人类对水的文化记忆,使水意象由此具有“生命的起源、净礼的方式、再生的中心”等多重象征意蕴,促成了文学水原型的产生。不过,文学作品本身主要是与人的有意识创造、与人的后天实践相关的,文学创作也不是对原型进行机械性地重复解释,而是在先天文化心理与后天社会实践共同影响下的再阐释。“原型象征一旦获得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它原初肇始的意义也许就会丧失。而随着文化背景的变化,还会获得其他的意味。”原型意象诚然带有约定俗成的传承因素,但它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集体无意识,还是主观经验的再认识。它具有“‘再现’性,是经验性的,或者说与经验相联系的”。它既体现出古老而固定的模式,但常常也会有有别于传统的“置换”。河流在文学作品中每次出现都是继承后的一次全新建构,由此获得新的活力与生机。《悉达多》中的水意象,便同时体现了古老而又创新的特点。

回观悉达多的生命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出走-修行-伴水”几个阶段,期间一共跨越了四次河流。第一次过河,悉达多拜别了过往的贵族生活,步入俗世,在渴慕乐身上学习情爱技巧,并染上了诸多劣习;第二次过河,是他于长久的堕落中突然惊醒,于是舍弃俗世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羞愧地投河自尽,最终在入水的刹那觉醒,并在好友的救助下回到河的这一边,即从俗世世界回到精神修行的世界,在船夫的引导下倾听河水之“道”;第三次过河,缘于悉达多遇见儿子后触发了他盛满爱的柔软而自私的一面,在爱的驱使下,进城寻找逃跑的儿子,再度涉足尘世,但他无功而返;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过河,他回到渡船夫身边,从俗世又回到河水旁,在向船夫的倾诉中获得他一直寻求的道。

回看悉达多的人生经历,能发现,河流在某种意义上是他洗去上一阶段的蒙昧,汲取力量步入下一阶段的象征。河流作为两岸的分界线,分成了岸上的世界与河上的世界。岸上的世界是不得道的、无知的、危险的、利欲的,是悉达多用以学习尘世之人生活方式的俗世世界。河上世界是精神世界,也是悉达多追求的真实的自我,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与世界。岸上世界时时刻刻威胁着悉达多的本真之心,而船夫则以“渡人”的方式微妙地连接起岸上的世界与河上的世界。悉达多从船夫这得到智慧与勇气,并在一次又一次河上世界与岸上世界的往返中完成对自己的拯救。船夫实际上也是河水的化身,他代表了智慧、勇气与新生。悉达多在两个世界中的往返,都离不开船夫的帮助,在他智慧的点拨下,不断返观“自我”和“他者”,寻求到内心的平静。

河流既划分了俗世与精神的空间,同时还划分了上一个人生阶段与下一个人生阶段的时间:一边是悉达多暂时性肯定的当下和趋向性否定的上一个人生阶段,一边是螺旋式上升后的下一个人生阶段。每一次越过河流,对于悉达多来说都意味着他从上一个人生阶段的蒙昧中醒悟,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的体验与体悟。第一次过河的悉达多,认识到真理依赖于现象世界存在,所以要想得到真理,寻求真实的自我,不靠知解与讲授,也不靠逃避压抑本性,而靠体验,因此他舍弃了过往的生活,前往俗世体验人生。第二次过河的悉达多,在堕落中惊醒,觉察自己在享乐与占有中变得不再高尚,于是他再次出走,前往精神世界。第三次过河时得益于儿子的出现,补全了他的爱人之心,但也因此产生爱中自私与强势的一面。最后一次过河时,他回到河流的身边,在种种经历之下认知自我,补全自我。可以看出,河流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场,还是悉达多一次又一次的净化与再生的场所。悉达多不断渡河,甚至是跳河,其意义在于否定旧有的悉达多,予以新生。正如悉达多所言:“而今,那个疲惫而又绝望的旧悉达多果真淹死在它里面了;新悉达多如今对这道流水感到了一种深切的感情,因而决定不再像以前那样匆匆离它而去了。”旧有的悉达多在渡河过程中象征性死亡,而死亡的意义在于否定上一个人生阶段的,有限的自我意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高意义本质中的再生。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此番建构应是依托于水原型“净化”和“再生”的意蕴。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悉达多》中的河水意义同“水”原型的意蕴分不开。河水是具有净化力,通过“跨越河流”与“跳河”等形式洗刷了悉达多的罪恶与蒙昧,从而使他一次次地重获新生。同时“水”原型也呈现出创造性的置换,即这力量源泉在于人之本心。

文学作品是作家使自我思想充分表达的告白,其形象建构自然离不开作家的主观思想的影响。黑塞对中国文化颇为钟爱,他曾说:“我对中国智慧的钟爱你是早就知道的。……古老的《诗经》《易经》,以及由孔夫子、老子、庄子所著并介绍他们的文字,他们如荷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样给予我同样的教育,它们帮助我成为善良、明智、完美的人并形成相应的人生观。”早年接触过中国文化的黑塞,意识到其间道家思想可以与欧洲文化互补,他说:“中国人的文化理想与我们现代西方的文化理想是如此相反,以致我们应该为地球另一面拥有如此坚定和值得崇敬的一种对极而感到高兴。”“我们所紧缺的智慧在老子那里,把它译介给欧洲,是我们当前唯一的精神使命。”黑塞对河流的再建构,同他崇尚中国道家思想不无关系。他自觉将道家思想融入自己的作品,这些蕴藏的道家思想,为他作品的哲思性增添诸多异彩。

悉达多前期在理论上已然明白“如何在自己心灵深处去认识那不灭的、同宇宙合一的阿特曼”,无论是父母,还是少女,或者是朋友,都以骄傲、爱慕、仰慕的目光凝视着他。文中几番提到“悉达多是人们快乐的源泉”“悉达多使人人都感到快乐”,人们在对悉达多的凝视中,完成了对自身的愉悦。这体现的便是“神性是净化的源泉”这一古老原型。但使人人都感到快乐的悉达多,自身并不快乐,不论是献祭,还是天天斋戒沐浴,都“没有把罪洗去,没有把(他)苦恼的心解脱出来”。于是,悉达多开始质疑并且追问义理的本真存在,“这个世界果真是造物主完成的吗?”“神我又到哪里去找?他到底住在哪里?”问题的背后透露出悉达多并不认为净化的力量源自神,他追求一种更为本源的存在。这一本源性的存在,悉达多认为是“人之心性”,他言道:“一个人必须在他自己的自我之中寻求这个源泉,并且求而得之才行。所有其他一切的追寻,都是一种迂回、一种歧途。”“河流不再是玛耶(虚幻之神)的面纱……河流就是河流。如果悉达多心中那唯一而神圣的自我秘密地生活在蓝色和河流之中,那正是他的那种神圣的艺能和意愿造成的,那里是黄色和蓝色,那里是天空和森林,而这里是悉达多。”在此,他明确指出河水不是神的实相,而是人心灵的实相。他不仅高扬人应当反观自身,从中获取净化的力量,还不断否定、消解神的存在,指出寄希望于神是错误而不切实际的。即使听过乔达摩传义后,他仍然认为,义理不应该通过言说而获得,而應该通过自我的实践去体悟。这是黑塞从道家思想中吸收到的精华。在中国道家的观点里,人心也是人力量的源泉。道家注重人的心灵世界,认为“心”有两面性。“心”既是体道的凭借,假如“游心于淡,合气于漠”,便可以向上提升成为“道心”;又是使人丧失本真(“德”)的诱因,假如“与物相摩相荡”、心随物迁,又可能向下滑落成为“成心”。人要想得道,需借助“心斋”的方式,涤除玄览,观复自身,通过“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完成自我意识的觉醒,最终达到自我精神自由的“听之以气”的状态。回看悉达多的上升与堕落,得道与失道,也正表现出心的两面性,伴随着河流的高歌或式微。不快乐的悉达多选择出走,在俗世修行,并以商人的身份生活了许多年。在他成为商人的这段时间里,悉达多凭借自己的才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却也渐渐变得利欲熏心。“他坠入了财产、财富和财宝所布下的陷阱”,并且走向一条最后的也是最堕落的路—赌博。于是,原先他的心中是那股离他很近,能高声歌唱的源泉渐渐萎靡,从远远地、轻轻地喃喃低语,到几乎无声。此处的源泉,代表的就是悉达多的本心。在他靠近道时,“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本心尚可高歌,但当他被利欲侵染,“与物相摩相荡”、心随物迁时,本真之心就渐渐滑落至谷底。而当他靠近河水,重新接近道时,河水重新发出潺潺的声音,对悉达多说话。由此看出,中国道家思想的确有可能影响到黑塞构筑河水原型内涵。

在《悉达多》中,河流无疑具有关键性意义。悉达多的内心住有源泉之河,其在现实世界和超验的精神世界的几番跨越,也都是依赖于河流来完成。河流作为世界文化的普遍原型,在黑塞的笔下,体现出一定的集体无意识,但他同时也加入了黑塞个人的主观经验,有了创新与置换。河水仍然是净化力量的源泉,它可以带给人力量,洗涤人的罪恶,从而使人重获新生,但这力量来源在于人之本心。以上种种,足以说明原型意象作为自古流传的象征意象,诚然带有约定俗成的传承因素,但它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集体无意识,还是主观经验的再认识。它具有“‘再现’性,是经验性的,或者说与经验相联系的”。

基金资助:2021年度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专项项目“《中国美学史》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编号:XAGDYJ21050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黑塞源泉原型
微言大义
车夫总在刹车
及时刹车
我的快乐源泉——书
包裹的一切
超市也是快乐的源泉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夜间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