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G4相关性疾病累及冠状动脉一例

2022-05-19 10:19李明平学军吴林桦李薇石惠
放射学实践 2022年5期
关键词:管腔肿块全程

李明, 平学军, 吴林桦, 李薇, 石惠

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因“劳力性心悸伴胸闷气短2月余”于2020年3月3日于我院门诊就诊,以“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收住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支气管哮喘病史10年。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电轴不偏、ST段改变(V4-6导联ST段压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血清IgG4值29.5 g/L(参考值0.02~2.00 g/L)。

影像学表现: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曲面重建(curve planar reformation,CPR)示冠状动脉周围广泛软组织肿块包绕,管腔粗细不均,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全程、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近段多节段瘤样扩张;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branch,LCX)近段节段性闭塞,周围见软组织肿块包绕(图1~3)。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图像示右冠状动脉全程、左主干、前降支近段多节段瘤样扩张(图4)。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imaging resonance,CMR)电影序列可见右心房旁3.6 cm×2.5 cm异常信号灶(图5),左心室侧壁及后壁(中部-基底部)心肌变薄,对应节段心肌运动幅度减低;首过灌注见左心室前壁(基底部)、侧壁及后壁(心尖部-基底部)、室间隔(基底部)心内膜下弧形灌注缺损影;钆对比剂延迟增强(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显示异常信号灶强化(图6);左心室前壁(基底部)、侧壁及后壁(心尖部-基底部)、室间隔(基底部)心内膜下弧形延迟强化灶(LGE+),提示心肌梗死。

图1 右冠状动脉(RCA)全程瘤样扩张,周围广泛性软组织肿胀包绕。 图2 左冠状动脉主干(LM)、前降支(LAD)近段多节段瘤样扩张,LAD周围广泛肿块包绕。 图3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近段软组织肿块包绕,管腔节段性闭塞。 图4 VR图像示RCA全程、LM、LAD近段多节段瘤样扩张。 图5 CMR动态电影序列示右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右心房旁见3.6cm×2.5cm异常信号灶(箭)。图6 延迟扫描示异常信号灶强化(箭)。 图7 冠状动脉造影示RCA全程不规则瘤样扩张。 图8 冠状动脉造影示LAD近段重度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于3月12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RCA全程不规则瘤样扩张,血流TIMI3级,LAD近段重度瘤样扩张,血流TIMI3级;LAD中远段局限性轻度瘤样扩张,伴多处管状狭窄,最严重狭窄约50%,血流TIMI3级;LCX自起始段次全闭塞,血流TIMI1级(图7、8);其他血管未见异常。继续予以冠心病强化药物治疗,邀请风湿科会诊,患者IgG明显增高,血沉快,CCTA示冠状动脉周围广泛软组织密度影包绕,抗核抗体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IgG4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建议上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治。

患者于3月25日就诊上级医院, 完善全腹部CT平扫+增强检查、双侧腮腺B超、颌下腺B超、血清IgG检查等。血清IgG亚类测定:IgG4 22400(参考值80~1400) mg/L,ANA-17、系统性血管炎四项(-)。全腹CT平扫+增强:腹主动脉下段(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上缘)管腔动脉瘤。双侧颌下腺B超:双侧颌下腺弥漫性病变,双侧颌下腺多发淋巴结肿大。其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诊断为IgG4相关性疾病(冠状动脉受累、腹主动脉瘤、颌下腺病变)。

经糖皮质激素、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对症治疗后,复查血清IgG降至9370 mg/L,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出院。嘱患者继续规律用药,定期复查血清IgG亚类测定,如有不适及时就诊。患者5个月后来我院复查CMR,心脏电影显示右冠状动脉管壁增厚程度较前减轻(图9)。

讨论IgG4相关性疾病(immunoglobulin-G4 related disease,IgG4-RD )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与IgG4淋巴细胞密切相关的慢性、系统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为血清IgG4水平升高,组织IgG4淋巴细胞浸润,组织纤维化和皮质类固醇类激素治疗有效[1]。目前研究发现IgG4相关性疾病几乎可累及各个器官,如胰腺、胆道、泪腺、肾、肝、肺、眶周组织、腹膜、主动脉、心脏及冠状动脉等。虽然IgG4-RD疾病谱广泛,但其致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报道相对较少。

目前对于IgG4-RD致冠状动脉病变的机制尚无明确定论。相关研究证实IgG4-RD通过诱导CD4+T淋巴细胞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产生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起冠状动脉壁炎性反应,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从而产生与冠心病类似的临床表现,如胸痛、胸闷、心悸、头晕、心电图ST段改变等[2]。国内相关研究证实IgG4相关性动脉疾病患者的血清C5a明显升高,C5a是有效的细胞活化物质和趋化因子,与C5a受体结合能发挥强烈的炎症效力,导致血管炎性病变,造成管腔狭窄[3]。

瘤样扩张,LAD中远段局限性轻度瘤样扩张,伴多处管腔狭窄,最严重狭窄约50%;LCX自起始段次全闭塞。图9患者5个月后复查CMR心脏动态电影,右冠状动脉管壁增厚程度较前减轻(箭)。

CCTA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动脉瘤、主动脉及周围血管疾病最可靠的无创技术。IgG4相关性疾病累及冠状动脉时,病变主要发生于动脉外膜,CCTA表现为多发性、节段性动脉管壁明显增厚且密度均匀,动脉瘤样扩张,血管壁周围不规则环形软组织肿块包绕[4],增强扫描肿块呈延迟强化[5]。在IgG4相关性疾病累及冠状动脉病变中,受损冠状动脉弥漫性不均匀肿大,呈囊性不规则瘤样扩张;冠状动脉外膜与周围组织广泛性黏连包裹形成假性动脉瘤,周围软组织肿块包绕伴有相应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但心功能可不受影响[6]。Maurovich-Horvat等[7]将冠状动脉周围软组织肿块包绕的征象称为“槲寄生征”。虽然冠状动脉CTA容易检测到狭窄,然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是最终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和动脉瘤严重程度的金标准。CMR可对心血管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心功能、纤维化程度、疾病相关并发症和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帮助。

本例患者血清IgG4明显升高,右冠状动脉全程、左主干、前降支近段多节段瘤样扩张,左回旋支节段性闭塞,左、右冠状动脉周围广泛软组织肿块包绕,冠状动脉受累影像表现与“槲寄生征”类似,结合临床符合IgG4相关性疾病累及冠状动脉的表现。IgG4相关性疾病致冠脉病变需与大动脉炎、肌纤维发育不良等鉴别。虽然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率较低,但当冠状动脉受累时,表现为多发性、节段性动脉瘤样扩张,出现“槲寄生征”表现时需考虑此病。目前对于IgG4相关疾病累及冠状动脉的发病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管腔肿块全程
研究腹部超声在临床诊断盆腔肿块中的价值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冠状动脉CTA检查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效果
两种干燥设备对管腔器械干燥效果分析
品管圈在降低精细管腔类器械直径≤5mm清洗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
手工制鞋全程LOOK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