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成瘾?是真的!!!

2022-05-19 07:20主笔陈一竹
人人健康 2022年7期
关键词:戒酒饮酒酒精

主笔/陈一竹

酒,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屡屡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

比如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罗隐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文人墨客无不对“酒”这一佳饮挥毫渲染,顾盼流连。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饮酒已然成为了很多中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仪式。

今天的中国,酒精滥用的情况十分普遍。曾有一个形容说,中国每年耗酒量相当于一个西湖的水量。

有数据显示,1978 年,我国每年人均酒精消耗量为2.5 L,这一数字在2020 年已接近6 L。这意味着,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患上了“酒精成瘾症”。

“酒精成瘾症”又叫作“酒精依赖综合征”(alcohol dependence syndrome),这是一种由反复或持续饮酒引起的心理、躯体反映。

酒精成瘾会给个体、家人、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影响。酒精成瘾及其相关问题是仅次于心血管病、肿瘤位居第三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是否还记得人生中的第一口酒

有个姓林的先生用一句话形容他对酒精的看法,“它赋予你力量,同时也剥夺你的力量”。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和许多人一样,林先生沉浸在酒绿灯红中。对于他来说,酒精带来的快感、自信、社交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是无可替代的。不可避免的,林先生沦陷在酒精的世界中,甚至成为了每日必须进行的仪式。

他回忆那充斥着灰白色调的童年:出生在农村老家,家中5 个孩子,因为话少,性格内向,并不受重视,经常被父母当作出气筒。

由于童年造成的心理阴影,在青春期时,他开始向往着所谓“社会人”的生活。他经常逃学,跟着一个“大哥”混起了社会。有一天,“大哥”带着他下馆子,在饭店里,他接过了“大哥”递来的第一杯酒。

“那杯酒,我记得很清楚,很难喝。我想不出来为什么会有人享受这样的味道,但是,那一瞬间,又不仅仅是一杯酒那么简单,对我来说那是社会、成熟的标志。”他毫不犹豫地喝掉了,酒精很快在他的身体中游窜,让他的思维迟钝不清,但又异常集中。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不停地说着胡话,那些童年所带来的忧虑和自卑神奇地消失不见了。

人们在网上描述他们青春期饮酒的故事,大多如林先生一般为了所谓的“社会人”生活,也有很多人因好奇而尝试。

获得酒精很容易,超市、路边的小卖部随处可见。但他们很快就见识到了代价,哪怕是最轻的。

为什么会成瘾?

成瘾有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因素:

成瘾行为的背后,也许是未被满足的渴望。一份面向400 人的成瘾和心理健康的研究调查显示,其中65.9%的人报告了童年时期被情感虐待和被忽视。创伤严重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终生酒依赖的风险就增加18%。这个数据揭示了童年经历与成瘾的密切联系。

另外,在中国,接触酒的理由总有很多,这里有酒文化的土壤。50 岁的山西商人李成说道,很多生意都必须在酒桌上谈。“应酬”成了他饮酒的主要原因,直到再也无法摆脱酒精。

在生理方面,生物细胞膜的分子学异常是酒精成瘾的实质,所有酗酒者均有慢性酒精耐受性,他们之所以在异常高的血乙醇浓度下还能保持清醒,可能是神经系统的乙醇适应性膜机制的作用。

人体细胞生物膜(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若频繁地暴露于酒精中,也就是人体组织液经常处于一定浓度的酒精环境之中,神经系统就会对其产生生物依赖性,而使个体对酒精产生耐受性。

其过程是:酒精通过影响跨细胞膜信号蛋白的功能,经过电压依赖通道、神经递质和激素受体等靶器官,与细胞内的三磷酸乌苷——结合蛋白或离子通道,第二信使蛋白和蛋白激素酶相偶联,进而影响遗传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和细胞代谢,造成细胞对酒精的适应性耐受。就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对酒精的行为反应异常和酒精成瘾,这就形成了人体对酒精的生理性依赖。

在美国和英国,法律规定,酒精被认为是排名第二的最容易上瘾物质。有关专家对其成瘾程度给出2.2 得分(满分3 分)。酒精对大脑有很大的影响,动物实验表明酒精可以增加人体内40%~360%的多巴胺,动物喝酒后会更高。

有22%的人在生活中对酒精具有依赖性。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数据,在2002 年有超过20亿人喝酒,在2012 年超过300 万人死于酒精对人体造成的疾病。酒精也被其他专家列为最具危害性的药物。

有数据显示,以下3 种情况的人容易出现酒精上瘾:第一,有家族酗酒史;第二,经常出去应酬,社交喝酒;第三,存在心理问题,比如长期非常压抑,有焦虑症、抑郁症,这些人都容易酒精上瘾,因此有这些情况的人要切记少喝酒。

酒精的危害

有些人认为,适量饮酒危害不大。这其实是错误的。《柳叶刀》杂志曾发布一篇研究,认为喝酒不能带来任何健康收益。饮酒是导致全世界范围内中青年男性(15 岁~49 岁)死亡的头号凶手。

该篇文章引用的数据来自2016 版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数据分析显示,在全球每年因各种因素死亡的3200 万人中,因喝酒导致的死亡达280 万人,是第七大致残、致死因素。而中国是全球饮酒致死最多的国家,达70 万人,其中60 万为男性。

这样的数据令人不寒而栗。

酒精成瘾症的典型症状

许多人在持续一段时间饮酒后,都会出现酒精成瘾的典型症状,比如:

固定的饮酒模式———在一段时间内有固定的饮酒模式,比如晨起饮酒、睡前饮酒、随时饮酒等,在不应饮酒的时间、场合仍然饮酒以维持体内的酒精浓度,避免自己出现戒断症状。

酒精耐受性增强——患者可表现为酒量逐渐增大。也有饮酒导致的肝损伤患者,在疾病后期出现酒精耐受减弱的情形,表现为“一喝就醉”,且“不喝不行”。

极度渴望饮酒——很容易被诱发饮酒欲望。除焦虑、抑郁、兴奋等情绪可能诱发饮酒冲动以外,周围有人饮酒、电影中出现饮酒场景等环境因素均可能刺激患者想要饮酒。

特征性寻求饮酒行为——饮酒成为生活中的重点,为了饮酒可作出不管不顾的行为。常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出现多次戒酒失败——患者可能多次下定决心戒酒,但由于戒断反应及心理因素导致戒酒失败。

不喝酒即出现戒断反应——常出现的戒断症状有恶心、出汗、震颤、情绪失控(焦躁、抑郁、愤怒等),有些严重戒断反应可能危及生命。

如何判断患上酒精成瘾症?

根据DSM-5 的诊断标准,如果您在12 个月内出现下列至少2 项症状,可诊断为酒精成瘾症:

1.酒精摄入量较之以往更大,或时间更长。

2.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获得酒精、饮用酒精或从酒精影响中恢复的必要活动上。

3.对酒精有强烈的欲望、迫切的需求。

4.尽管酒精引起了持续加重的、反复的社会和人际交往问题,仍然不能放弃饮酒。

5.长时间因饮酒导致不能履行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义务。

6.因饮酒而放弃或减少重要的社交、职业或娱乐活动。

7.在对躯体有害的情况下仍反复饮酒。

8.尽管认识到饮酒可能引起或加重持续或反复的生理或心理问题,但仍不能放弃饮酒。

9.具有耐受性:通过两项之一来定义:(1)需要显著增加酒精饮用量,以达到预期效果;(2)持续饮用同量的酒精,出现明显降低的效果。

10.停止饮酒即出现戒断反应。

酒精成瘾症也不一定是每天都喝酒。

轻度成瘾者一天累计饮酒量白酒<250 毫升或啤酒少于4 瓶,正式饮酒史在4 年以内,加重史在1 年之内。酒后情绪激动、易怒,行为失控,出现打架、寻衅滋事、摔东西等,也会因为饮酒与家人争吵,因为饮酒耽误正常的工作。每次饮酒后不光身体难受,而且后悔、自责、懊丧。

中度成瘾者一天累计饮酒量白酒<500 毫升,或大啤4~8 瓶。正式饮酒史在4 年至8 年,加重史在1 年至2 年。饮酒无法自控,独自饮酒次数增加,每日必饮成为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事情。有偷酒藏酒行为,一旦不饮,即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心慌、心悸、出汗、坐卧不宁等症状,饮酒后症状缓解。身体偏瘦,有肠胃不适等反应。工作和家庭生活因为饮酒受到很大影响。

重度成瘾者一天累计饮酒量白酒>500 毫升或大啤8 瓶以上。正式饮酒史在8 年之上,加重在2 年以上。每日早晨起来空腹饮酒,每日必饮,每饮必醉,酒后不饮食,身体虚弱,有手抖出虚汗,失眠,走路呈斜线或S 型。因为喝酒引起的身体原因住院治疗多次,出现胃出血、高血压、小脑萎缩、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骨股头坏死等并发症。已出现人格改变,多疑,脾气改变,对家庭无责任感,对家人(妻子和孩子)漠不关心,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不愿与他人交往,喝酒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记忆力减退,耳鸣,有幻视、幻听、幻觉等精神障碍。因为长期大量饮酒,已经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狂躁症等精神障碍。戒酒综合症明显,一旦不饮酒,就会出现呕吐、抽搐、震颤(手、面部、舌)、谵妄、癫痫等症状,饮酒后有缓解。

难以戒断的酒瘾

王萌是一个40 岁的程序员。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末,王萌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时,经过摆满了酒精的区域,看到货架上有曾经常喝的一种白酒。酒,并不在他此次的采购清单上,毕竟已经戒酒3 年了。

“我站在那瓶白酒面前,整整有5 分钟的时间,天人交战。”转眼,王萌又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为什么看到酒,就有想买回家喝两口的冲动呢?我明明戒酒了呀。”

在过去3 年间,关于喝酒还是不喝酒的念头在王萌脑海里反复拉扯。“我滴酒不沾已经3 年了,可是饮酒的冲动还在那里。我不停地抵御着那来自恶魔的耳语,保证自己的安全。”

一位医生说道:“导致难以戒断的不是身体上的原因,而是心瘾。患者在医院里有大夫管着,也买不到酒,自然可以在医院里做到戒断。可出了医院的大门就有超市,一抬手就能拿。还有随处可见的酒类广告,都是导致戒断难以长久的原因。”

那么如何戒断酒瘾呢?

急性脱瘾治疗、预防复发饮酒是核心。同时需要加强对症支持处理,积极治疗患者的躯体和精神疾病。必要时邀请其他科室医师会诊,指导治疗。

针对酒精戒断治疗,医生们有时会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逐步替代酒精进行治疗。这类药物有效,但会增加镇静、记忆障碍、抑制呼吸等,并有成瘾风险。对于抗渴求问题,医生们会使用纳曲酮等药物降低酒精的奖赏特性,是以此抵消酒精行为反应的重要一环。

2018 年,首都大型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在酒精戒断疗法上进行了创新:医院在病房里搭建了一个线索暴露室,打造成酒馆的模样。日光和暖,四人桌椅排开,挨着墙有酒柜和吧台。医生们定期将患者暴露在这样的线索环境中。医生让患者看图片,都是和酒相关的东西,为他们播放视频,让他们接触酒杯酒瓶,甚至更进一步,让患者面对真正的酒。

在不同阶段,患者对酒的渴求一步步升级。这个过程,医生们通过放松性的治疗一步步让对方的渴望自然消退。

除此之外,团体治疗也被认为在酒依赖治疗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分享戒酒方法。同伴的经历、戒酒动机都会增强个人对康复的承诺。

最著名的戒酒组织就是嗜酒者互诫会了。

1935 年,失意的美国股票经纪人威尔逊遇见了外科医生史密斯,因为都具有“酒鬼”这一共同点,他们一起创办了戒酒组织———嗜酒者互诫会(Alcoholics Anonymous,简称AA)。

嗜酒者互诫协会是一个人人同舟共济的团体,所有成员通过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而携起手来,解决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并帮助更多的人从嗜酒中毒中解脱出来。有戒酒的愿望是加入本协会所需具备的唯一条件。

从它诞生至今的近70 年里,互诫协会的戒酒方案已经使两百多万嗜酒中毒者得益于它的帮助,从嗜酒的泥潭中走出来,得到了全面康复。

有资料表明,近年来嗜酒者互诫协会在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有较大发展。2000 年大约150个国家有互诫协会的活动(包括中国),分会超过99000 个,会员总数在全世界已经超过100 万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患有酒精依赖的人,因为饮酒给自身的健康、家庭的和睦以及工作带来很多不良影响,甚至是在酒后出现一些违法行为。尽管他们对造成这些后果感到内疚、后悔,但仍不能彻底停止饮酒,导致反复戒酒,反复复饮。

作为家人与朋友,我们应该对患者多一些关爱,引导其重视自己的疾病,前往医院就诊或参加类似团体互助会的组织,帮助患者早日走出酒精的阴霾。

猜你喜欢
戒酒饮酒酒精
75%医用酒精
饮酒,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戒酒可降低房颤复发风险
跟踪导练(一)(2)
酒精除臭
与猫狗共饮酒
家人齐努力,告别“酗酒君”
Good Ange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