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2-05-21 11:41周玉运
今古文创 2022年19期
关键词:阴阳自然生态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包括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人与自然是“互补共生”的、质量互变规律的观点。阴阳学说所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智慧资源和有益的启示。那就是正确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

【关键词】 阴阳;生态;人;自然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9-006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9.020

一、阴阳学说简述

阴阳学说是古代阴阳家认识世界的一种世界图式,这种认识方式是以古代农业为背景而发展起来的。“阴”表示阳光照耀不到地方,可引申为冷,“阳”则表示有阳光照射,阳气充足的地方,也可以引申为暖。阴阳的概念逐渐扩展,成为一个普遍的范畴。《月令》中曾记载:“是月也,日至长,阴阳争,死生分”[1],与之相对的有:“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2],通过自然现象来表现阴阳的消长和互动。

阴阳的概念在各家学派中都有使用的普遍现象,说明“阴阳”已经上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范畴。如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中一部关于阴阳哲学的书,即《易经》,是哲学化的卜筮。《易经》的核心思想有“保合太和”“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一鸣而含三义”等。

首先,在《乾卦·彖传》中,提出了太和思想,也即“保合太和”。这是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和社会的整体和谐”,是人与自然“握手言和”的境界。这种太和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即“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3]

其次,“一阴一阳之谓道”,来源于《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地万物都有一阴一阳,“阴阳之间的流动,阴阳之间的对待”。“认为阴阳的相互交替作用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并且以阴阳比附社会现象,引申为上下、刚柔、日月、君臣、夫妻等关系”[4]。

“易一鸣而含三义”,这“易”中的三义是什么呢?也就是众人所熟知的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是指阴阳的变化;不易是阴和阳的盛衰有自己的规律;那么“乾坤之道,天地之道”就是简易。

万物都有阴阳两种不同的属性,一阴一阳是中国传统哲学解释宇宙万物变化的两个符号,每一事物其代表的含义不同,其解释含义丰富,既对立又统一,既消极又是积极的。

二、阴阳学说的生态哲学意蕴

(一)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运动变化体现着天地之间事物的变化运动,它们的消长和互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太极图,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整体性的思维,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民。在太极图中,圆形代表宇宙万物这一整体,圆形里有两种势力,分阴阳,代表男女、动静、天地、父母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也就是说,乾代表男,坤表示女,同理可知,乾为阳,坤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阴阳就如同乾与坤,男与女。男和女是对立统一的,对立其一是性别,其二是生理结构,其三是思想等的不同;男女彼此相互依赖而存在是统一,男女的相结合才能共同繁衍后代。

阴阳学说从古到今都被广泛引用于各个领域,哲学、医学、风水、择吉等,涉及范围广泛。其中,阴阳学说蕴藏着内容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古人认为,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面,它们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挖掘阴阳学说的生态哲学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自然界或者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就是这个地球的一体两面,阴阳的关系可以应用于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一体两面的人与自然,有着阴阳的关系。

關于阴阳的关系在《易经》中乾卦《彖传》和坤卦《彖传》中这样表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元”是阳,“坤元”是阴,“乾元”为阳刚之性,“坤元”为阴柔之性。“独阴不生”,如果仅仅有阴的存在而无阳是不行的,而“独阳”也是不可的,唯有阴阳共存消长。自然即乾元,人即坤元,自然是阳,人是阴的一面。阴阳一方面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又是统一的,同样,人与自然也如阴阳一样,人类的生存需要物质,而这些物质最开始来自大自然,必须开采大自然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使得自然资源减少。而且,一旦人类过度地挖掘自然界的资源,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失衡,地球或者局部地区就会遭受自然的“报复”。

近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日益增长的财富,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例如近代英国工业的负面影响,使得城市浓烟滚滚,森林面积的日益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难以被消化,城市笼罩在雾霾之中。河水是脏的,空气是充满臭味的,这就导致人与自然的失衡,人的身体健康整日受到危害,霍乱病横行,下酸雨,各种呼吸道疾病等。“一阴一阳之谓道”本是讲阴阳之间的对待,人与自然也是这样,人与自然是“独阴不生,独阳不长”,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为从人类的溯源上看,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从自然的演化中而来的。“乾元统天”,世界的运行有其规律,而规律是客观的,“坤元承天”,人类并不是一直都是消极被动的,人类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人类文明社会的同时,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阴阳平衡,人与自然休戚与共。

(二)人与自然是“互补共生的”

自从有了人之后,人类的实践活动把原本浑然在一起的自然界划分为两个世界,也就是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是人类尚未有人类活动以及足迹的自然,人化自然是指人类社会足迹的自然。人类最初是从自然演变过来,并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来源于自然,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自然中产生,脱离了自然,人类就无法进行社会实践。

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是从日不落帝国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掠夺式地向自然索取。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导致疾病丛生、酸雨、全球变暖、极端性天气频发、物种的灭绝等,海平面地上升,陆地的面积会越来越小,人类的居住地方也会缩减,人口地日益增加,水源、土地、山林、地缘政治,各种矛盾将引发,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甚至国家之间的争战四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本就是互补共生的,人类过分地向自然索取,破坏生态环境,那么自然就会“报复”人类,“本是同根生”,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保护自然,力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与自然的和解。

人与自然就像阴阳关系一样,把自然和人类放到太极图中,太极图的圆圈代表整个物质世界,阴阳代表人类和自然。阴阳两种势力的运动变化,代表着整个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中。阴阳的消长和互动,阴阳两种势力的运动变化,展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由小到大,当到达顶峰必然走向衰落,由大到小,并转化为其对立面,则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同样,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无边欲望,借助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对自然高歌猛进、恣意扩张” [5]。对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开采、利用,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原本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处于平衡状态,自近代工业化以来,自然和人类处于敌对状态。出现了生态环境危机,人类的生存日趋受到影响。

(三)人与自然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含着各种的生态系统,而每一生态系统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按照其内在的规律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一般情况下保持着动态平衡。人与自然统一于自然界这个大循环之中,人与自然之间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在质和量上具有相对稳定的规定性。例如,人的生长发育,需要合理的饮食结构、充足的睡眠、锻炼和一些微量元素。又如环境和气候,对于人的生长发育一定阶段来说,都是具有一定的质和量的规定性。

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相影响和复杂相关的,任何一方所做出的由量变到质变,就会引起另一方量和质的变化,表现出了互相制约性。当前世界范围内,由于大片森林被砍伐,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地球上的氧气必然遭到夺取。森林被砍伐掉的地方,在太阳的直射下,土地干裂,土壤肥力丧失,其他飞禽走兽也失去了绿色的家园,离开森林也就无法生存了。

现代社会,各种气体的排放,由于一片片森林倒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难以被有限的植被所净化,“温室效应”持续严重,臭氧层空洞,面积持续地扩大,将会使极低冰雪融化加速,一些滨海地区将会被淹没,人类的生存环境将日趋恶劣。

正如《易经》中指出:“《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就像亢龙为什么有悔,是因为任何事物运动到一定的阶段,超过规律中的度,就会向反面转化。天道的运行遵循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阳气发展到鼎盛阶段,必然会向对立面转化,走向消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样的,人类过分地“伤害”自然,达到一定的程度,终有一日,自然必然站在人类的反面,通过各种方式“报复”人类。人类在寻求发展中,只有遵循自然和历史的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使得人与自然平衡发展、和谐共处。

三、阴阳学说的生态哲学启示

(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当代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例如一些动植物因受到环境的破坏而面临濒危灭绝的危险,部分地区荒漠化,荒漠化导致沙尘暴肆起,最终又危害到人自身。这些情况是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自然规律所致,阴阳关系的失衡必然导致一方的力量向另一方压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只有认识和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阴与阳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解”。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蕴含着阴阳平衡的思想,体现了协调人与自然友好发展。到了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总布局,其中就包括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缓和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十九大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民美好生活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同时结合中国哲学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阴阳哲学所蕴含的生态思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二)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就好似阴和阳,是互补共生的。十九大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党对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是当前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在阴阳思想中提出了“保合太和”的太和思想,把人和自然视作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是太和的最高目标。因此,在现实活动中,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现代工业给自然带来破坏的冲突,人类活动在要在生态环境承受限度内开展,因为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最佳状态,不是牺牲与被牺牲的关系。因此,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三)为全球环境问题指明方向

人类文明的兴衰不仅仅是生产力的进步与否,很大程度上是人与自然是否友好相处,因为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关系,生态文明的建设影响着人类文明兴衰的更替。当前,全球生态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其危害性,而阴阳学说的生态思想可以为全球环境治理指明方向。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相互促进的,单凭一方都不能促进对事物的发展,因此,人和自然也是相互促进的,人与自然只有像阴阳相抱似的和谐共生,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阴阳讲究平衡,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就是人与自然的失衡,人类再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违背了一定的客观自然规律,从而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点。因此,解决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人应该认识和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点。

阴阳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概念,它蕴含着一种普遍性的规律。阴阳之间的运动规律,就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样,工业社会的到来,给人类带来了先进的文明,但另一方面却给自然带来了伤害。人类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原料来源于自然,人不断地向自然索取,把人与自然对立地看待,而没有看到统一的一方面。因此,人与自然的对立,一旦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就会发生质的变化,遭受自然的报复,一些天灾、全球变暖等等就是人与自然长时间对立的后果。

阴阳学说的思想告诉人们,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对立统一的,人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把握好平衡,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是一种简朴而博大的思想,它悠久的传播历史,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别样的色彩,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实践生活中都给了中国人民指导作用。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社会意识会对社会存在起到阻碍或者促进作用,很明显,阴阳学说对中国古代人们来说是重要的。而在当代,人们要对阴阳思想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用其蕴含的优秀哲学思想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文英主编.中国哲学史(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0.

[4]吴全兰.阴阳学说的哲学意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01):55-59.

作者简介:

周玉运,男,汉族,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阴阳自然生态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