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喜剧,演尽香港小人物

2022-05-23 15:22苏涛
环球人物 2022年9期
关键词:笑料小人物香港

苏涛

1974年,许冠文(右)自编自导自演《鬼马双星》,刷新香港电影票房纪录。

2006年,陈木胜执导的《宝贝计划》上映。影片的三名主演中,成龙和古天乐自然是观众熟悉的大明星,而另一位饰演“包租公”的许冠文,则让年轻人觉得有点陌生。事实上,这个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中年人,却是香港喜剧片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让我们将时间倒回32年前。1974年,许冠文自编自导自演的《鬼马双星》以620余万港币的成绩,刷新香港电影票房纪录。那一年,成龙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临时演员,而古天乐不过是个4岁的孩童。

这仅仅是许冠文辉煌的职业生涯的一个开端:1975年,《天才与白痴》再次成为最卖座的港产片;1976年,《半斤八两》不仅打破《鬼马双星》的票房纪录,更是上世纪70年代香港最卖座的影片;即便票房略逊一筹的《卖身契》,也毫无悬念地登顶1978年香港票房冠军。在那段时间,能够打败许冠文的,或许只有许冠文。

有“冷面笑匠”之称的许冠文,擅长从草根阶层的生活中提炼笑料,表现小人物在时代转型之际种种可笑、可鄙、可悲的反应。他的幽默里,有对人性的反思批判,也有对处于急速工业化、现代化的香港社会的省察。许冠文之于喜剧片,其重要性犹如李小龙之于功夫片。

许氏喜剧,以极富本土化的方式呈现香港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人物面对急剧变化的“赌徒心态”。

70年代是香港社会的转型期。以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崛起为标志,香港完成了经济现代化的转型,港英当局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完善住房等基础设施,社会改革运动渐次展开。与此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例如失业率上升、犯罪率激增,以及警察的贪腐等等。

此时的香港电影业,也处于转型之中。在时代氛围的影响下,特别是为了应对电视行业的竞争,香港电影日益朝着“感官刺激”的方向发展,动作片、恐怖片、喜剧片花样层出不穷,暴力、色情、赌博等题材大行其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冠文的喜剧片横空出世。

《宝贝计划》中,许冠文(左)饰演“包租公”。

早年担任香港无线电台(TVB)“双星报喜”主持人的许冠文,因为在《大军阀》(1972年,李翰祥导演)中饰演骄横颟顸的军阀庞大虎而声名鹊起。70年代中期,他自组许氏影业公司,集编、导、演于一身,與“嘉禾”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喜剧片,票房大捷,跻身杰出喜剧演员之列。

许冠文喜剧片的特色之一,便是以极富本土化的方式呈现香港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状,并以一种犬儒主义的姿态,呈现70年代香港人的“浮世哲学”。

在这方面,《半斤八两》较有代表性。该片确立了许冠文作为喜剧演员的地位:表演恰到好处,精于节制,通俗而不庸俗;且影片结构均衡、笑料自然、主题完整,堪称许氏喜剧的代表作。影片的主人公黄若思(许冠文饰)是一名私家侦探,跟随他笑料百出的侦探过程,观众犹如在看一幅70年代的香港浮世绘,种种社会问题(如治安恶化、道德沦丧、毒品泛滥)被推向前台。

许冠文的喜剧片还对香港的社会心理做出细致生动的描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人物面对急剧变化的“赌徒心态”。《鬼马双星》一度引领香港影坛的“赌片”风潮。许冠文、许冠杰饰演的两个赌徒,沉迷赌博、招摇撞骗,即便三番两次入狱,仍毫无改过自新之意。影片结尾,许冠杰将骗来的钱全部输掉,落得一场空欢喜。这大概是许冠文向传统道德观念做出的唯一让步:赌徒虽不受道德谴责,但终究无法享用行骗得来的金钱。

实际上,从影片的主题和叙事上看,许氏的作品并无太多新意,更多地是整合此前香港粤语喜剧片的主题,如小人物“揾食”、“难兄难弟”式的人物关系、“七十二家房客”式的乱世浮生等。但许冠文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将各种笑料自然地融入叙事,并对传统喜剧片的主题加以发挥和改造。

许冠文对香港喜剧片的贡献之一,便是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港式小人物。他们绝非道德完美的正面人物,但也称不上十恶不赦的反派,至多是小奸小坏。在他的精彩演绎下,这些恶人甚至不无可爱之处。

典型的许冠文式人物,要么属于刻薄冷漠的既得利益阶层(老板、雇主),要么是遭受剥削凌辱、饱尝生活艰辛的草根阶层。虽然地位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不愿安分守己,抱定追名逐利的心态,妄想通过投机获利。

不同于查理·卓别林饰演的被社会遗忘、被命运捉弄的小人物,许冠文饰演的常常是自作聪明、作威作福,但终将大出洋相、弄巧成拙的角色。《半斤八两》中的黄若思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虚荣、吝啬,又势利、善变。有意思的是,在许氏兄弟的喜剧中,常常以戏谑的口吻表现上下级关系——其中,许冠文饰演的角色多是刻薄自大而精于算计的雇主;许冠杰、许冠英饰演的下级,则会以各种怪招对付前者的欺凌,双方斗法的过程,夹杂着各种令人捧腹的笑料。

左图:《半斤八两》中黄若思挥舞香肠。右图:“许氏三兄弟”,从左至右依次为:许冠杰、许冠英、许冠文。

曾经在大学主修心理学、社会学专业的许冠文,对人性的揣摩自有其独特之处。正如他所言:“我通常设计角色,都以自己附近熟识的人为范本,想他在某些情况下会说什么?做什么反应?”更重要的是,许氏的喜剧片在博得观众粲然一笑之后,还会引发观众对人性的反思。90年代之后,在香港喜剧片中,我们已经很难看到类似具有社会批判的笑料,取而代之的,则是天马行空的“无厘头”喜剧。

許冠文的喜剧片不仅在香港、台湾地区卖座鼎盛,在日本亦大受欢迎。具有鲜明香港本土特色的喜剧片,何以能跨越语言文化的障碍,获得外国观众的认可?答案或许在于,许冠文的作品不仅仅依赖对白,还善于运用电影技巧,并通过精心设计的动作制造喜剧效果。

《半斤八两》开头的一场戏,堪称喜剧片中运用电影技巧的样板。在一组街头拍摄的画面后,镜头锁定一双穿高跟鞋的女子的脚,稍作停留,摇至画面右侧的一双穿着破旧布鞋的男子的脚。接下来,镜头在女子和男子的脚之间来回切换。这个两分多钟的段落,在不依靠对白的情况下,不但交代了人物身份、职业、性格,而且凭借电影化的手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除了精巧设计的动作,许冠文通过对其他素材的“挪用”,将那些观众熟知的动作、符号移植到片中,在新的语境中产生荒诞可笑、嘲讽戏谑的效果。《半斤八两》中,黄若思挥舞香肠的动作便是对李小龙形象的戏仿;只不过李小龙矫健的身手、桀骜不驯的眼神和挑战权威的姿态,被改写成一个懦弱小人物在无路可逃时的可笑行动。《摩登保镖》挪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的“超人”形象。这种拼贴、戏仿的方式,在此后的香港喜剧片中比比皆是。利用得最巧妙的当数刘镇伟执导的《九二黑玫瑰对黑玫瑰》(1992)、《大话西游》系列影片(1994—1995)。

事实上,在作品的本土特色及其跨语境接受上,许冠文有着鲜明的自觉:“许多人说我的对白太多,香港本土性太强,不易被香港以外的观众接受。我那时就决定将喜剧拍成大家都看得懂的。动作多一点,对白少一点。”在此后的《卖身契》等片中,许冠文有意识地加强了动作的分量,为其作品打入国际市场增加了一个砝码。

而反观当下中国内地的喜剧片,很多仍主要依靠对白制造笑料,令影片的接受范围大打折扣;各类小成本喜剧片尽管花样百出,却难以触动观众心灵。夸张的表演、堆砌的笑料、去现实化的倾向,令观众在哈哈一笑之后很快便遗忘。回头来看,许冠文的经验对当代中国的喜剧片创作,当有更大借鉴意义。

90年代之后,许冠文逐渐淡出影坛,而此时的香港社会,已经与他崛起的70年代大相径庭。周星驰及其主演的“无厘头”喜剧片,一时风光无限。不过,“冷面笑匠”演绎的港式小人物,连同他的嬉笑怒骂,仍旧是香港喜剧片历史上难以磨灭的坐标。

就像《半斤八两》那首同名主题曲,时不时还会被今日奔波“揾食”的人们分享到朋友圈中。粤语歌词带着浓浓的“港味”,却唱出了芸芸“打工人”的心声:“我们这群打工仔,穿街走巷真是好辛苦,赚那么零碎到月底就光了,不够用(穷过鬼),真的太难了……”

猜你喜欢
笑料小人物香港
读书读出来的笑料
随手一拍笑料无限
香港ifc商场
香港
随手一拍,就是笑料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笑料就在转瞬间
台湾风云小人物
小人物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