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微评

2022-05-23 07:06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5期
关键词:乱象家教入学

该给中小学竞赛动一场大手术

秦川撰文指出:深受“竞赛”之苦的家长,等来了一个好消息。据报道,教育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对《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和完善。

但凡家有学童的,恐怕都逃脱不了各类竞赛的“绑架”。有的借机开展培训,有的收费或变相收费,有的评奖过程不够规范,还有的名不正言不顺,违法违规举办……中小学竞赛乱象丛生,备受诟病。

需厘清的是,相关部门此次剑指竞赛乱象,绝非清理竞赛,而是清理竞赛乱象。换言之,确需存在的竞赛仍然存在。对此,不能因为有乱象存在,就污名化竞赛,甚至认为中小学竞赛都该停掉。

一个重要节点是,2018年9月,教育部制定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连年公布通过审核的竞赛清单。目前看,有必要重新审定竞赛清单,探讨有无可剔除的竞赛活动,以及有无可增添的竞赛活动。不管增还是减,一个基本原则是,落实“双减”精神,淡化竞赛含金量。

至于一些竞赛活动存在灰色交易,比如与培训机构暗通款曲,监管部门有责任斩断利益链条,更有责任通过建章立制加大惩处力度,防范乱象滋生蔓延。早在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就提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表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实行清单制管理,未在清单上的均为违规竞赛。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

但揆诸现实,违规开展竞赛活动的现象并未绝迹,将竞赛奖项跟入学挂钩更是潜规则。一些培训机构顶风作案,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居然可以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问题出在哪里,答案不言而喻。

此外,一些竞赛活动存在严重的“拼爹”现象,老子的科研成果直接嫁接到孩子身上,这种竞赛乱象已经引发民怨。监管部门有责任刮骨疗毒,严厉打击这种乱象,否则除了透支竞赛公信力,还会引发社会危害。

该给中小学竞赛动一场大手术了!如果连本该纯正公平的中小学竞赛都能变得乌烟瘴气,竞赛存在的意义何在?如果广大家长和孩子被各类竞赛裹挟,赔上大量精力和金钱,却有百害而无一利,不该对这种竞赛好好规范吗?

——据人民网-观点频道

家教亟待走出“打击式教育”误区

张玉胜撰文指出: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18-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0.6%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中国青年报》)

与人们熟知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同,实施打击式家教的父母总是以一种求全责备的“挑剔”目光对待孩子。无论其做什么,都难以得到认可与表扬。即便是孩子考试得了98分,家长也要拿隔壁孩子的100分比较,抱怨“不理想”“有差距”。

打击式家教虽不像棍棒教育那样让孩子皮肉受苦,但其对孩子的心灵伤害不容忽视。首先,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家长打压的教育环境中,其情绪低落、兴趣索然和积极性受挫不难想象,学习提不起劲,成绩自然落后。其次,会疏远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的亲情是要靠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与安全感维系的,打击式教育极易让孩子产生不悅与痛苦甚至心理逆反,这不仅不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与和睦,也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亲子关系也就难以得到改善。最后,会重挫孩子自信心。实践表明,生活在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大多都比较自信与开朗,因为父母对于他们的进步和成功从不吝啬表扬;而常常受到打击式家教的孩子,则往往表现出情绪低落、性格压抑和自信心缺失。

矫正打击式家教,就当摒弃父母的错误认知。所谓“打是亲、骂是爱”不过是简单粗暴家教的遮羞布;“严师出高徒”也并非只是一味地板起面孔训人;惯着就是溺爱,夸了就会“翘尾巴”的认知太过片面与绝对。家教不能缺失温情、耐心与人格尊重。

家教需要方法得当、科学合理。人常说“教无定法”。教育孩子也需实事求是、因人制宜、恩威并施、奖惩结合。孩子犯了错误,就该批评教育,当然也需父母拥有“容错”的心理预期;对孩子不合理要求,要敢于和善于拒绝。当孩子获得优异成绩或取得点滴进步时,父母要不吝表扬与夸奖。须知,孩子是渴望被认可、被肯定和被鼓励的。

——据《北京青年报》

(以上信息选自有关媒体,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乱象家教入学
饭圈乱象:历年竞技类综艺节目的赛制分析与思考
入学通知书
整治“饭圈”乱象
家教有法
家教“漫”镜头
家教“漫”镜头
五行真经
入学面试
乱象(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