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湖湘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交流课程模块建设研究

2022-05-24 08:39刘淑容
山西青年 2022年10期
关键词:湖湘模块化跨文化

刘淑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一、跨文化交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传播是有效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挺立文化脊梁至关重要,跨文化交流则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方法。“跨文化交流”最初由爱德华· 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提出,萨默瓦和波特在《跨文化传播》中将之阐释为拥有不同符号系统和文化感知的个体间的交流。通过在高校设置跨文化交流课程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增进留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跨文化交流课程建设有待完善。一是跨文化交流作为独立学科在国内兴起较晚,纳入高校课程教学体系时间则更短暂,起步滞后导致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二是课程内容的文化元素不够鲜明、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涉及的文化内容较为宽泛而没有针对性,学生无法有效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三是传统教学以课文内容教学为中心,以输入为主导使得学生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能力不足[1]。

基于以上,本文对跨文化交流课程模块建设进行研究。

二、湖湘文化及其传播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形态,湖湘文化具有鲜明文化特征和独特历史价值,涵盖湖湘名家、湘菜文化、湘茶文化、湘绣文化、湘窑文化等丰富内容。湖湘文化包括理学精神、经世致用、忧患意识和变革精神、乡土情结与文化自觉等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湖湘文化的传播对于提升湖湘文化影响力和生命力、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文化强省”“一带一路”的契机之下,湖湘文化以“文化湘军”战略为主线,通过“出版湘军”“广电湘军”“动漫湘军”持续发力,大力建设“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但湖湘文化的传播仍存在传播主体和渠道不够大众化、缺少文化差异性考量、对外传播专业人才建设不足等问题,传播效果受到限制。

因此,在湘高校在跨文化交流课程教学中探索如何有效融入湖湘文化元素,充分利用丰富的湖湘文化资源以提升文化传播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从而服务于湖湘文化的传播。

三、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模块化教学”由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提倡以现场教学为主要内容、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能力为导向。“模块”指围绕特定主体或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组合,模块化教学提倡将课程知识和学生能力对接成模块,通过不同模块的教学提升对应能力,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灵活性、实践性、层次性与系统性、趣味性等特点,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差异体现在教学理念中。传统教学以课程内容为中心,通过教师主导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模块化教学则以学生能力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进行自我探索。模块化教学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引导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加深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从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通过借鉴模块化教学在国外高等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结合我国国情以完善跨文化交流课程建设[2],可以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本文从模块化教学的能力导向特点出发,结合经典的ICC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探索模块化教学在服务于湖湘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交流课程中的应用。

四、跨文化交流课程模块设计路径

模块化教学的课程设计不是对不同课程内容的独立设计,而是从总体教学目标即提升学生能力出发,将课程与对应能力相匹配,进行选择、组合和排序以构成“子模块”,既实现同一能力的不同课程间相互配合以促进模块内部的关联化和深化,又保障不同能力的不同课程间层次鲜明且前后连贯、合乎逻辑。

首先,梳理不同学科的内容。跨文化交流课程的“跨”,既指其教学内容跨越不同文化,也意味着跨越不同学科,主要涉及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3]。将不同学科对应的教学内容整理比对,避免不同学科内容过度重叠和冲突,为模块划分提供课程分类依据。

其次,关注纵向层级化。学习是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均有差异,在课程模块划分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安排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将课程模块设置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级学习、层层递进,在掌握跨文化交流理论知识后,逐步培养跨文化意识,进而学习跨文化交流的技能与技巧,实现课程教学结构立体化,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科学化。

最后,关注横向逻辑和系统化。针对某一能力的模块内部可能包含不同学科、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各内容之间需要保持逻辑一致。同时,关注前序模块的概念或方法在后续模块的应用、不同能力之间的动态联系,以提高课程模块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五、跨文化交流课程模块具体内容

关于跨文化交际模型的定义繁多,当前最为国内教育界广泛接受的是Bryam在1997年提出的ICC理论模型。该模型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次出发,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划分为知识、态度、阐释与联系的技能、发现和/或互动的技能、教育五个要素。

从ICC理论模型出发,本文将跨文化交流课程培养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划分为由易到难的三大模块:跨文化知识获取、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技能与技巧。不同的能力对应不同模块教学内容。

表1 Bryam ICC模型五要素

图1 课程模块设计路径

(一)跨文化知识获取模块(认知层面)

作为初级模块,跨文化知识的获取体现了ICC理论模型中的认知层面。认知是个体在客观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主动信息加工,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自我总结,并在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动态发展并趋于稳定。跨文化知识的获取能够提升学生对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内涵与差异等相关知识的储备,为跨文化交流做好前序准备。

现象和理论是这一模块的教学重点。首先,通过教师组织、学生主导的案例分析方式,对跨文化冲突现象进行介绍与讨论,让学生自主进行原因分析,使之获取对跨文化冲突的多元表现和文化差异原因的认知。在学生进行多轮次案例讨论与发言后,教师提供关于跨文化交流的理论框架,通过对跨文化冲突现象进行解读,阐释跨文化冲突现象与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关系。

课后作业以小组形式展开。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地理、世界观与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等方面中,每小组认领一个方面搜集关于跨文化冲突现象与理论的资料,并派代表进行小组展示和互评,由同学自行整理成册,便于后续全面了解跨文化知识。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块(情感层面)

情感是个体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产生于认知基础之上,是课程的中级模块。

文化是群体的认识,文化意识是对群体认识的认知,跨文化意识则是对不同群体认识的认识。跨文化意识表现为对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感知敏锐性、理解科学性、处理自觉性,要求跨文化交流者在意识到自身文化属性同时,保持相同意识去识别外国文化的突出文化属性。

首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直接体现在对湖湘文化意识与外国文化意识的理解与对比之上,因此这一模块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对于湖湘文化的价值接受和欣赏能力。可以专门设置关于鉴赏湖湘文化的课程模块,教师搜集整理语言、饮食、政治、经济、精神文化、人物、宗教等多方面教学资源,并以湖南方言知识手册、红色精神微视频、湘菜菜系科普、湖南历史人物介绍等形式呈现给本国学生及留学生,要求学生以读后感、观后感等形式表达对湖湘文化及其载体的感受,以增强对湖湘文化的深入了解、促进湖湘文化的传播。

其次,培养科学的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并拥有文化发展与交流的全局意识,包括自我身份意识、本族文化自觉、文化相对意识。这涉及“跨文化性”的概念,即认为不同文化在表面不同之下隐藏着诸多相似点[4]。从文化学角度出发,学生自主探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与责任,并通过课堂讨论分析“湖湘文化自觉”的内涵与如何避免“文化失语症”以增强本族文化自觉。同时,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民族中心主义等文化偏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无优劣观念。

另外,以形成正确的交际动机为教学目标。正确的交际动机指对交流对象及其文化保持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开放心态、交际意愿及调适身份意愿等。主要由教师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内容教学,在教授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表达自身观点,通过课堂交流传递正确的交际动机观。

(三)跨文化交流技能模块(行为层面)

行为是能力的体现与外化,是建立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之上的实践能力,因此也是跨文化交流课程的高级模块。跨文化交流包括多种技能与技巧,其中最为关键的有中英文沟通能力、中英文写作能力、交流危机处理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跨文化交流最直接的能力要求是中英文沟通能力。跨文化交流由于交流对象的特殊性,要求交流者掌握对方语言并清楚表达母语使之被对方理解。对学生的中英文口语对话能力进行训练,通过模拟跨文化交流场合,让本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进行场景对话,其余学生进行评价与思考,教师进行点评并给出对话逻辑、文化礼仪的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其次,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跨文化书面交流情境,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模拟跨文化书面交流,从而训练其中英文写作能力。教师进行语法、语篇构建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字的认知和敏感度,并切身感受文化差异。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对交流危机的处理能力。“后疫情时代”下,歧视话语和歧视行为或将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次生灾难”。刻板印象话语是跨文化交流的常见误读来源,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刻板印象话语机理进行理论学习,并通过阅读分析国内外媒体关于文化分歧方面的报道、集中观看我国外交部门关于反污名化的公共外交措施以提高跨文化交流中危机处理能力。

最后,训练学生的文化批判思维和文化创新能力。正如Bryam在ICC理论模型中强调阐释与联系的技能之重要性,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锻炼能够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思考能力、保持思考独立性。通过设置中外经典文化作品对比课、跨文化交流情景剧创作课等课程内容,并鼓励学生融入湖湘文化元素以加深对湖湘文化的理解、推动湖湘文化传播。

图2 课程模块具体内容

六、总结与展望

基于ICC理论模型、模块化教学的特点,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将跨文化交流课程模块化教学分为跨文化知识获取、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流技能与技巧三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包含若干个小模块,通过提升本国学生及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促进湖湘文化的传播。

同时,关于跨文化交流课程模块化建设的可行性还需要结合实践来进一步检验,并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对跨文化交流课程不断进行优化。

猜你喜欢
湖湘模块化跨文化
重卡内饰模块化技术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我是湖湘儿女
JGJ/T 435—2018施工现场模块化设施技术标准
模块化微流控系统与应用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