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留白”:文学作品群文阅读的突破口

2022-05-24 05:54李显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留白群文阅读文学作品

李显涛

关键词 文学作品 留白 群文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遵循“顺着文本的字面去阅读”的思想,但语言学科特别注重生活和艺术体验,而有的教师对文学作品解读相对肤浅,又迫于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缺少对学生有效的阅读指导,常常采用直接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产生自己的阅读体会,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迁移能力,因此,群文阅读只停留在纸上,阅读量难以得到保证。

如何利用有限的阅读时间,提升阅读质量,笔者 认为分析文学作品无声胜有声的“留白”,进行文学作品群文阅读,就十分重要。

留白,指作者在作品中故意留下相应的空白,是中国传统艺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文学作品讲究无声胜有声,需要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自由想象,用心感受隐藏在字里行间那层看不见的深层意蕴。简单来说,就是从文学作品的“留白”处出发,发掘字里行间以无胜有的沉默和阙漏,寻找文本中各种“矛盾、反常、疑难”,深入探究故意留白之处的意涵,进而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意蕴。

“群文阅读”是将多篇思想內容或形式风格相互关联的一组文章串连起来,在短时间内达到多视角、多层次、较为全面的感知了解。而聚焦“留白”对文学作品进行群文阅读指导,从“镂空”处发问,让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各种“矛盾、反常、疑难”,逐层深研文本,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高中教材选取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如果学生只关注字面意思,着眼于表层阅读,就容易忽略这些经典作品的深层意蕴。经典散文作品历来重视通过“无声胜有声”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主题,为此,聚焦语言的“留白”之处,深入剖析隐藏其中的各种“矛盾、反常、疑难”,就可以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时,笔者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三篇散文编为一组,聚焦文学“留白”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重点探究其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常用“心里颇不宁静——心里暂得平静——又回归不宁静”概括作者的情感过程,这固然有其道理。但是没能抓住深刻语言的“留白”处,理解情感会失之偏颇。作者在引用《采莲赋》后,突然迸出“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一句,此处为何用“我们”而不用“我”了?是笔误,还是另有深意?“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超出”一词的深意何在?“平常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自己?作者为何感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在沉迷于淡淡的荷塘月色中,“猛一抬头”的“猛”字,有何深意?深挖几处语言的“留白”处,不难发现:作者想到荷塘月色的世界中排遣自己、超脱现实,却发现这里并非是自己想要追求的世界;而“我们”的采莲世界,才是作者真正眷恋的世界。正因为发掘其“留白”处,分析其中的各种“矛盾、反常、疑难”,方感悟出作为大时代平凡之人的朱自清,在走进国学经典的圈子后,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

而对于《故都的秋》的主题探究,往往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既有颇具代表性的“爱国说”,也有如《教师用书》所述的“眷恋说”,但是,如果深挖作品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处,如“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这句话,理解主题就会水到渠成。本句话常常被人忽略,孰不知,这里的“秋士”影射的正是郁达夫本人,文章抒写的正是“秋士”郁达夫的心怀。他一生潦倒,四处颠簸,无处排遣内心的苦闷彷徨,只能想在“皇城人海”的都市中寻找自己的“桃花园”,寻找内心的“乌托邦”,只是他从未得到超脱,只能发出“求之不得、不能自已”的悲叹。

同理,《我与地坛》那些悲悯的文字、睿智的言辞中蕴藏着作者关于生命虚无、人生无奈的思考。文中的地坛,如果只是当成作者心中一般的人文景观去阅读理解的话,就难以感悟到赖以支撑作者生命的人生哲理和内心情思。只有探寻作品语言中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处,才能挖掘出隐藏其中的审美价值。看到“地坛中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以及坍圮的玉砌雕栏”,面对没有生机的地坛,作者史铁生发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这样的感慨就不足为怪了。这些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只有发掘“留白”处,分析“反常”点,才能将隐藏其中诸如“死亡意识、生命困境”等生命哲学的深邃思想充分挖掘出来。

聚焦散文语言的“留白”处,深挖其中各种“矛盾、反常、疑难”,并将同一议题串联在一起教学,可以达到群文教学的目标。高中生学习语文最终要面对高考,在对教材中散文进行学习之后,我们还将聚焦“留白”的方法延伸到高考试卷中的散文文本,通过群文阅读,提升阅读效果。

相对于散文重视通过“无声胜有声”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主题,小说更侧重于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作品的深刻主题。我们聚焦小说人物形象的各种“矛盾、反常、疑难”,发掘其留白处,并将作者的“难言之隐”一一加以披露,才能准确诠释作品主题。教学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时,笔者把《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三篇小说编为一组,进行小说群文阅读教学,深入探究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祝福》里的祥林嫂,她初到鲁四老爷家,不论吃、喝、睡,工作也不懈怠,这样的生活让她反而感到满足,足见其内心何其质朴。但她却命途多舛,先后嫁了两次,不幸的是,两任丈夫都死了,特别是儿子阿毛被狼吃后,精神恍惚;不杀生的柳妈有意无意“补刀”,让祥林嫂因不惜银元捐土地庙门槛来洗清自己“罪孽”却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后,内心被击垮了;而“我”对于魂灵有无的不确定态度,最终彻底摧毁了祥林嫂的精神信念。聚焦人物形象“留白”处,深挖人物内心各种“矛盾、反常、疑难”,可以深切感受到鲁迅对劳动者精神痛苦深切关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林冲,本分善良、知恩图报,面对高衙内一而再、再而三的图谋不轨,他委曲求全,一忍再忍。面对步步紧逼,生命安全彻底受到威胁,退无可退的林冲终于爆发了:行事谨慎的林冲,在风雪之夜一口气杀了陆虞候等三人,决定与原来生活决裂,其卑微求生与黑白颠倒的腐朽社会两相对比充满讽刺。深入发掘最不愿意造反而且最没有革命性的林冲最终为何被逼上梁山的内心“留白”,深挖其各种“矛盾、反常、疑难”,“官逼民反”的主题跃然纸上。

同样,聚焦《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别里科夫内心深处的“留白”处,发掘其各种“矛盾、反常、疑难”,就会既为他整日担心、害怕“出乱子”的行为感到可怜,也为他既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也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的行为感到可悲,甚至为他对自己无耻行为还总是振振有词感到可恨。具有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思想的别里科夫,他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而他的出现,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因此,必须变革整个社会,生活才会有新的气象。这样分析文章主题,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聚焦文学作品“留白”处,挖掘人物形象内心的各种“矛盾、反常、疑难”,发掘其背后的深层涵义,从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作品的深刻主题。同时,通过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断提升学生小说阅读能力,有效提高阅读效率。

猜你喜欢
留白群文阅读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谈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使用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