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9年谢朓诗歌接受研究综述

2022-05-25 17:02李双
美与时代·下 2022年4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摘  要:谢朓是南朝齐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自成一家,影响极为深远。近20年来关于其诗歌的研究硕果颇丰,但多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探究其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征,而从接受史角度作专门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在对谢诗的接受研究中,以唐代的谢诗接受研究为主,文章数量最多且最成体系;其次是唐前,宋代和明清时期的谢诗接受研究最少。至于谢诗在其他历史时期的接受研究,目前尚有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谢朓诗歌;接受史;研究综述

本文拟从文学接受史的角度切入,按接受时间顺序,考察学术界对谢朓诗歌在各个朝代的接受情况,梳理出谢诗的接受脉络。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文研究范围为2000—2019年,但由于此前也有对谢朓研究作出很大贡献的前辈,如陈庆元、蒋寅等,所以在论述中对于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也会有所涉及。

首先,需要注意的一篇文章是刘婉的《论历代诗话评论中的谢朓诗歌》。该文从文学接受史的角度再现了历代评论家对谢诗的研究状况,共分为五章。前四章分别从谢诗的主体情致、语言韵律、结构与技巧、艺术风格四个维度展开,探讨历代诗话评论中有关谢诗的阐释或论说;最后一章选取谢朓一个重要的诗歌理论予以分析。

其次,具体到各个朝代的接受情况,根据笔者整理,大致如下:

唐前涉及谢诗评论的著作有沈约的《伤谢朓》、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唐代有皎然的《诗式》;宋代有葛立方的《韵语阳秋》、胡仔的《苕溪渔隐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陈师道的《后山诗话》、吴聿的《观林诗话》、吴景旭的《历代诗话》、魏庆之的《诗人玉屑》、阮阅的《诗话总龟》;明清两代有谢榛的《四溟诗话》、王世贞的《艺苑卮言》、许学夷的《诗源辨体》、杨慎的《升庵诗话》、胡应麟的《诗薮》、陆时雍的《诗镜总论》,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方东树的《昭昧詹言》,宋征壁的《抱真堂诗话》,洪亮吉的《北江诗话》、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王夫之的《古诗评选》、沈德潜的《说诗晬语》等。

一、唐前的谢诗接受研究

目前对于谢朓诗歌唐前接受的专门研究并不多。相关文章中,多数只是在对谢诗的综合研究中对其诗歌接受史作了简单阐述,或在总论六朝诗歌成就及影响时以谢诗为典例,又或者只是在对其他作家创作渊源的追溯中提及谢诗。

较早对谢诗唐前接受进行专门研究的,是马荣江的《谢朓诗歌唐前接受研究》。文章说到,就类别而言,可将谢诗的接受群体分为三类:一是以沈约、萧子显、萧纲、萧绎为代表的诗人,其接受态度基本上是肯定的;二是齐梁时代的普通士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崇拜,反映了齐梁时代的审美时尚;三是以劉勰、钟嵘、萧统、颜之推为代表的学者,主张不甚相同。按接受时间来说,沈约等人首倡“永明体”,并努力践行,次有刘勰、钟嵘辈力图校正,再有阴铿、何逊等发扬光大,而至颜之推则批判接受。此前,马荣江在他的《谢朓诗歌齐梁隋唐接受史》中已有相关论述,此文从齐梁论及中唐,不过却不是以朝代分章,而是以谢诗诗风之接受、声律之接受、内容之接受以及承继者分章,论述较细。

陈传君、王东的《谢朓诗歌齐梁接受状况研究》也对谢诗在齐梁文坛的接受状况作了论述,主要论及沈约、钟嵘、萧子显对谢诗的评价。陶春林的《略谈〈诗品〉对谢朓的评价》一文也详细分析了钟嵘《诗品》对谢诗的评价,认为钟嵘对谢诗既有赞赏又有批评。

章立群的《谢朓诗歌研究》第四章论述谢诗接受史,介绍了谢诗的文本流传及文学接受,作者将重点放在宋以前,主要分析了何逊、阴铿对谢诗的接受。伍文林的《谢朓山水诗探微》同样提到了谢诗对何逊、阴铿的启发:一是山水诗抒情领域的进一步开拓,二是山水诗情景交融特色的强化,三是山水诗写景技巧的日益细微,四是自觉用新体诗写山水。李海莉的《何逊诗歌探微》则是在对何逊诗歌艺术的溯源中分析了谢诗对何逊的影响,认为何逊是从具体的诗歌技巧和经验的层次上对谢诗进行学习的。

二、唐代的谢诗接受研究

谢朓诗歌对唐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学术界对于谢诗在唐代的接受研究最富热情,这一方面的论文在谢诗的接受研究中,不仅数量最多,也是最成体系的。

这些文章,若按接受时期进一步分类,则主要研究谢诗在初唐接受的是王京涛的《谢朓诗歌在初唐的接受》。文章指出,初唐文人对谢诗的接受受唐前观念和初唐诗风的双重影响,因而文章并没有限于初唐,其中也提及了谢诗在唐前的流传与接受。论及初唐,一方面是主流诗风下的谢朓接受,认为谢诗中与宫廷相关的应制诗、赠答诗、乐府诗及钟嵘所评的“微伤细密”类的诗歌可能被当时的一般文人所接受。另一方面是杰出诗人对谢诗的接受,认为陈子昂并不排斥谢诗,接受了谢诗中富含情感、有所兴寄的诗歌,初唐四杰可能更多关注谢朓的山水诗,并推测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的创作可能也受到了谢诗的影响。

谢诗在盛唐的接受几乎达到一个高潮,尤其受到了李白的推崇,因而后世常把谢朓与李白二人进行比较。这方面的早期文章有陈庆元的《玄晖独步南齐与太白低首宣城——论谢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文章论述了李白和谢朓艺术上的继承关系。之后他的《李白和谢朓》,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论述。符松硕的《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范式意义》一文中也提到李白对谢朓的推崇,即将谢朓写进诗歌,学习谢诗的内涵和画面构图、意象和用词。除了李白以外,胡菁《杜甫诗歌清新风格研究》第二章第二节也分析了杜甫诗歌对谢诗的接受,概括为细腻传神的写景和细致生动的咏物两方面。

谢诗地位的最终确立在中唐,大历诗人尤为推崇谢朓诗歌。蒋寅的《大历诗风》第三章以专章论述大历诗人心中的偶像谢朓,举出友情、乡愁、山水作为谢朓的主要文学倾向,与大历诗风极其相似。这一研究为谢诗的接受研究引进了新的思路。郭远玲的《浅论谢朓诗歌在中唐大历时期的接受》则详细论述了谢诗在大历时期的接受状况,包括谢诗的形式特征、情感寄寓以及吏隐形象对大历诗歌的影响,尤其注意到从接受心境上对大历诗人和谢朓的创作进行的分析。彭伟的《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也提到韦应物对谢朓的学习和继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清新流丽的诗风,二是宣城太守形象对韦应物郡斋诗的示范意义。

马荣江的《谢朓诗歌齐梁隋唐接受史》总论谢诗在齐梁至中唐的接受状况,主要探讨了李白、杜甫、皎然对谢朓“清丽”诗风之接受,齐梁、隋对谢朓诗歌声律之接受(在其《谢朓诗声律的接受史考察》中亦有论述)、宋之前人们对谢朓山水诗人身份的接受以及何逊、阴铿、王维对谢诗的承继。

谢诗在晚唐接受的专门研究不多,孙兰在《唐代山水诗中的吏隐意象——以谢朓接受为例》中提到了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对谢诗的接受。

如果按谢诗的内容、情感、艺术的接受研究分类,那么魏景波的《謝朓诗的特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是较早论述谢诗对唐诗影响的文章。文章的独到之处在于从谢朓的发端艺术切入,展开细致的分析。查正贤的《论谢朓诗的隐逸及其诗体范式意义》中提出谢诗在诗体范式和士人心态上具有很大贡献,特别是对大历时期的文学创作影响尤深,但至于是如何影响大历士人的,并没有继续展开。

孙兰的《唐代山水诗中的吏隐意象——以谢朓接受为例》是一篇值得注意的文章。作者从一个意象切入,以小见大,展现了谢诗在唐代各个时期的接受状况。文章认为,初唐是谢朓接受的初期,基本承袭了梁陈对谢朓山水诗的学习。盛唐以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为代表的诗人,在谢朓接受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李白对谢朓的接受最为突出。中唐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最得谢朓山水诗神韵。另外,元白、韩孟诗派虽然标榜自己独创新诗,但于山水诗创作中还是表现出对谢朓一定的接受。而晚唐是谢朓山水诗在唐代接受史上的尾声,代表作家有李商隐和杜牧。文章还指出,唐代诗人因为自身创作的完善,对谢朓山水诗创作的技巧的接受已经不再是重点。他们对谢朓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其“吏隐”身份的充分认可。谢朓在某种程度上先是一个宣城太守的身份在唐人诗歌中被吟咏,其次才是诗歌的被接受。他们把对禅宗的理解融于山水诗,自然是对谢朓吏隐意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透露出比谢朓更通达的人生观与审美观。

三、宋代的谢诗接受研究

对于谢诗在宋代的接受研究,目前仅有孙兰的《魂兮有句重吟否,谢朓山孤月转坳——谢朓在宋代的接受》一文作了较为专门的论述。文章论述的是宋人对谢朓本人身份及其诗歌的接受,认为宋人对谢诗笔法的推崇主要着眼于其清秀。宋人喜欢在创作中对谢诗进行称引化用,如“澄江静如练”“窗中列远岫”“天际识归舟”等。文章指出,不同于唐人对谢朓清新诗歌的集中接受,宋人从诗句中不断翻新,虽也算另辟新径,但也透露出宋人对谢诗接受的不集中的一面。

前文提到,魏景波的《谢朓诗的特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一文重点论述了谢诗在唐代的接受,但是也偶有提及宋人对谢诗的评论:“陶潜、谢朓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

此外,王勇的《晁公遡诗歌研究》一文在对宋人晁公遡诗歌渊源的追溯中亦曾提到谢朓,不过仅是一笔带过。

四、明清时期的谢诗接受研究

关于谢诗在明清时期的接受,目前并没有文章作专门论述,不过从几篇相关文章中,也可以窥见这一时期的谢诗接受状况。

魏景波的《谢朓诗的特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一文曾提及王夫之对谢诗的评价:“宣城于声情中外别有玄得,时酣畅出之,遂臻逸品,乃不恤古人风局。顾如此等作,收放含吐,绝不欲奔涌而出,其致自高,非抗之也。自李白以惊人目之,后来一以惊人相求。宣城初不欲惊人,人自惊尔。”(《古诗评选》卷五)

何月燕的《王夫之中古诗论研究》第二章第二节专门论述王夫之对谢诗的评价。文章指出,王夫之认为谢诗是“活景”之典范,谢诗的特征一是“净”,二是“工于发端”,三是“情景妙合”。文章还提到了王夫之《古诗评选》对谢朓诗歌的选录状况,即收谢朓诗共29首,其中古乐府歌行4首、五七言绝句4首、五言古诗19首、五言近体2首,选诗总数排第四。

胡诗黎的《齐梁体诗歌及明清时期的接受与拟作研究》一文在叙及明清拟齐梁体诗歌时,提到有以谢诗名句为题的拟诗。

陶春林的《略谈〈诗品〉对谢朓的评价》一文提到了王世贞、钟惺、叶燮、方东树、陆时雍等人对谢诗的正面评价。

五、结语

纵观这20年(2000—2019)关于谢朓诗歌接受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唐代的谢诗接受研究成果最多,无论是按谢诗接受的具体时期,还是按内容、情感、艺术划分,都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且不乏独到之处,给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贡献尤为突出的学者是马荣江和孙兰。

对于唐前的谢诗接受研究也有些许专论,仍以马荣江贡献最大。不过在其他作者的相关文章中也可以看到对文学接受史这一视角的自觉使用,只是研究尚不算深入。而关于谢诗在宋代和明清两代的接受研究,文章数量极少,且论述也不够细致,基本上只能从其他文章中找到部分与谢诗接受研究相关的论述,以此极为有限的材料大致窥得谢朓诗歌在这些时期的接受状况。至于其他历史时期的谢诗接受研究,目前来说尚有空间,有待于后来者完善。

参考文献:

[1]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蒋寅.大历诗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马荣江.谢朓诗歌齐梁隋唐接受史[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4]章立群.谢朓诗歌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5]伍文林.谢朓山水诗探微[D].合肥:安徽大学,2005.

[6]王勇.晁公遡诗歌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7]李海莉.何逊诗歌探微[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8]郭远玲.浅论谢朓诗歌在中唐大历时期的接受[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9]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0]符松硕.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范式意义[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1]胡菁.杜甫诗歌清新风格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12]刘婉.论历代诗话评论中的谢朓诗歌[D].合肥:安徽大学,2016.

[13]何月燕.王夫之中古诗论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7.

[14]胡诗黎.齐梁体诗歌及明清时期的接受与拟作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15]陈庆元.玄晖独步南齐与太白低首宣城——论谢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5(2):49-56.

[16]魏景波.谢朓诗的特质及其对唐诗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16-122.

[17]陶春林.略谈《诗品》对谢朓的评价[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9):23-25.

[18]查正贤.论谢朓诗的隐逸及其诗体范式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6(5):179-184.

[19]马荣江.谢朓诗歌唐前接受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97-201.

[20]陈传君,王东.谢朓诗歌齐梁接受状况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7(A1):54-56.

[21]孙兰.唐代山水诗中的吏隐意象——以谢朓接受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13-117.

[22]孙兰.魂兮有句重吟否,谢朓山孤月转坳——谢朓在宋代的接受[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3):74-81.

[23]王京涛.谢朓诗歌在初唐的接受[J].新乡学院学报,2019(8):32-34,38.

作者简介:李双,辽宁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