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蕴黑土番茄香 惊艳世界中国红
——记我国著名番茄育种专家、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李景富

2022-05-25 13:22周佳钰
黑龙江粮食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品种番茄教授

□ 周佳钰 兰 欣

“我在番茄事业上吃了很多苦,但番茄也成就了我一生。我是农民的儿子,又是农大教授,我用科研成果回报农民,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的责任和使命。”透过这朴实无华而又铿锵有力的话语,我们看到了我国著名番茄育种专家、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李景富初心不改、执著奋斗的一生。这位“科研狂人”五十多年来呕心沥血、挑战极限,实现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番茄种子“零”的突破,让中国番茄品种完全替代国外进口品种,为国争光。他还是农民心中当之无愧的“番茄大王”,培育出的三十四个国产番茄系列新品种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远销海外,推动我国番茄事业蓬勃发展。一往无前酬壮志,殚精竭虑攀高峰;情蕴黑土番茄香,惊艳世界中国红——正是李景富教授一生的完美写照。

筚路蓝缕 悉心研发中国番茄品种

李景富教授出生于1943年,那时候物资匮乏、食物稀缺,新鲜果蔬更是难得一见。清贫的生活环境激发了李景富投身农业的志向,他在高中毕业时把农业高校作为自己高考的唯一志愿,将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来改善农民生活、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执念深深埋藏在了心底。

上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番茄品种,番茄种子基本依赖进口。外来杂交的番茄种子不仅无法留种,价格更是国内番茄种子的百倍,番茄市场长期被“洋柿子”占据。而当时唯一一个国产栽培的番茄品种“6613”品质又很差,被农民们戏称为“酸溜溜”。口味清甜的外国番茄与酸涩的中国番茄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深深触动了刚从东北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李景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定要培育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番茄品种。

李景富1967年留校任教,1968年随学校下乡办学迁到佳木斯香兰农场。工作和科研环境变了,但李景富坚持科研工作的决心却一直没有改变。试验设备简陋,试验资源稀缺,他想尽办法来克服;没有灌溉机器,他就自己挑水到实验田浇苗,白天生活用水量多供应不足,他就赶在晚上浇;舍不得买雨靴,他就光着脚下地,一夜夜挑水,一棵苗一棵苗地浇灌,几次因为疲劳过度昏了过去。1973年,场校分家,科研工作无法再继续下去。那一刻,凛冽的寒风让李景富的一腔热血覆上了厚厚的霜,他十分不甘心就这样停止科研工作、放弃自己的“中国番茄梦”。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李景富咬牙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把刚刚两岁的小女儿留给妻子照顾,自己则背起行囊带着年仅四岁的儿子去往呼兰,投奔当地一位正在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的老先生。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呼兰进行科研的日子并不轻松。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李景富没有住处,只能寄居在小学校里。白天,他全身心投入科研实践;夜晚,他挑灯钻研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挤出时间照顾年幼的孩子。有时候他只能把儿子拴在炕上限制活动范围来保障安全,有时候又只能背着孩子去干活,孩子常常是饿着肚子就在他背上睡着了。面对艰苦的环境和超负荷的劳作,李景富默默地咬牙坚持着,从来不抱怨,更不言放弃。

1974年,东北农学院迁址到阿城,李景富教授重返学校继续教学工作。直到1980年,学校又迁至哈尔滨,他一家人才得以团聚。此时的李景富教授并不只为结束了漂泊不定的生活而高兴,更是为“终于可以安安稳稳地进行番茄育种研究试验”而欣喜。他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试验中,开始了新一轮忙碌而又充实的日子,一心要把耽误的时间都抢回来。虽然各种硬件设施依然简陋稀缺,但他并不气馁,自己想尽办法来克服,以求得到最佳试验效果。没有恒温箱,他将种子带到家中炕头手动控温,亲自照顾;没有隔离袋,他就用向日葵叶子代替……为了解农民对番茄品种的需求,收集不同的种质资源,李景富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挨家挨户走过、看过,以求掌握番茄种植的真实情况;为了追赶研究进度,他披星戴月、废寝忘食、没有节假日,研究室的灯经常一亮就是一整夜。苍天不负有心人,李景富潜心研究十余载,终于在1983年成功将手头的种质资源进行筛选分离,培育出早熟、高产、抗病、优质杂交种一代——东农702、东农704两个番茄早熟品种。看着田地里整齐水灵的番茄苗,李景富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普惠于民 让中国种子占领中国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李景富率先在黑龙江省推广大棚种番茄技术,推广早熟、高产、抗烟草花叶病毒、口感好的东农702、东农704番茄新品种,打破了多年来北方保护地单一种植黄瓜的局面。推广之初非常艰难,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打消他们的顾虑,李景富挨个与种植户签订协议,承诺如果种植番茄的农户收入低于同期种黄瓜的农户,差额由自己补偿。“你种番茄不挣钱我赔”,冲着这句定心丸,有十个农户和李景富签了约。

时间到了6月中旬,种黄瓜的农户都已经把黄瓜卖出去了,大棚中的番茄还没有“拉红线”。农户觉得被骗了,纷纷嚷着让李景富包赔损失。李景富见此情景倍感压力,他耐心地与农户反复沟通,终于查找到了番茄晚熟的原因。在他的指导下,番茄很快变红、成熟。那时番茄单价高出黄瓜很多,一斤就两元多钱,而且产量很高,签约的农户钱袋子都鼓了起来。当年种一茬大棚番茄就能成为“万元户”,很快东农704就推广到全国大江南北,成为当时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番茄品种之一,李景富也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从此,李景富成了农民眼中的番茄种植“百科全书”,发家致富的“领路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没有耐储运的番茄品种,所需要的种子必须从国外进口,来自荷兰、法国等国家的番茄品种再次打入中国市场,每千克种子价格竟然高达8~10万元人民币。对于农民来说,种植一亩耐储运品种番茄,光是种子的费用就要上千元,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李景富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想:“中国市场多大呀,欧洲二十个国家也没有中国大!这么大市场怎么能拱手相让呢?一定要育出我们自己的高产、抗病、耐贮品种,把外国品种打回老家去!”国家对此也十分重视,将此科研项目列入“九五”计划和国家“863”计划项目。作为我国番茄攻关项目的领军人物,李景富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成为科研队伍中的领头羊。

他带领团队不辞辛劳地从育种技术、育种材料、育成品种三个方面寻求创新,从国内外广泛收集了1500余份种质材料,耐心细致地分类、筛选,试图培育出适合长期贮运的番茄新品种。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李景富及其团队先后培育出了十多个耐储运的番茄新品种,不仅育种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种子价格也只有国外品种的五十分之一。同时他们还成功培育出了适宜罐头及番茄酱生产的专用品种,扩大了我国在番茄再加工市场上的优势。东农706、金刚、713等新育成的罐头加工系列番茄品种解决了我国罐头加工厂原料不足的问题。这些高质量的番茄加工产品还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远销中东、东南亚、日本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寻番茄最初的味道,对番茄口感风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李景富率领团队选育出系列高品质番茄新品种,高糖100、高糖101、高糖102等,这一系列品种可溶性糖含量达7%以上,酸甜适当,风味浓郁,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的好评,而且非常适合采摘、线上线下大的生鲜平台、团购群等新的销售方式,每斤售价6~40元,每亩收益可达3~10万元,效益可观,现已推广到全国十多个省市。

病虫害是蔬菜生产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番茄易染的病虫害多达40余种,尤以根结线虫病危害最大。为了寻求根治各种番茄病虫害的办法,李景富带领课题组确定了黑龙江省番茄病毒病主要毒源种群,明确了东北地区番茄主要真菌病害生理小种和根结线虫优势种,建立起北方番茄8种病害单抗、双抗、多抗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程,建立了叶霉病和根结线虫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李景富团队先后育成了7个抗病虫害效果较好的番茄新品种。其中,部分新品种可抗三四种病害,货架期长达25至30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李景富还针对耐低温、耐弱光、耐热等性状进行攻关,首次在我国系统地提出了番茄耐低温、耐弱光、耐热鉴定技术标准,填补了我国番茄育种领域的又一空白。

作为农业科学家,李景富非常注重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他说:“我们的科研只有服务于农民、造福于农民才有价值,我们研究出的优质番茄新品种必须成功推广出去,才能够为老百姓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使农民更容易接受番茄新品种,李景富教授经常深入农村进行科技指导,先后到过黑龙江省40多个市县,培训了大量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他授课、传技的身影。他还经常通过电话在线给农民做指导,及时解决农民遇到的疑难问题,为番茄丰收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

五十年里,李景富教授育成的番茄新品种已经推广到黑龙江省的40多个市县及内蒙古、吉林、辽宁、山东等近20多个省区,累计推广面积150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达140多亿元。李景富教授育成的番茄新品种成功替代了昂贵的进口品种,切实地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是“中国番茄大王”。面对来自各方的赞誉,李景富教授总是谦虚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又是农大教授,我用科研成果回报农民,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教书育人 三尺讲台培养栋梁之才

“我这辈子最重要的身份就是一名人民教师。”提到自己的教师身份,李景富教授非常自豪。从教五十余载,他一直奋斗在教育一线,将自己毕生实践和科研所得倾囊传授给他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学子,使番茄科研后继有人。

李景富教授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了8门课程,每年授课时间不少于200学时。教授对待教学的态度严谨而又耐心,虽然同样的课程已经讲授了无数遍,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但不论多忙,他也要在课前仔细备课,做到没有任何遗漏。他还非常注重将生产实践经验及科研最新进展充实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前沿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教授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质量,至今他还坚持着给本科生上一节专业导论课,帮助他们从学习伊始就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授不断探索最适合的方式和方法,以形成自己的“独门秘籍”。比如在教授《种子学》这门课程时,他生动地将小小种子比喻成造福人类的小天使;讲细胞降解酶在种子发芽机制中的作用,从种子生产一路讲到种子商品化,解读其中蕴含的各种知识点,充分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幽默风趣又“干货满满”的教学风格,不仅让学生们学习到了专业知识、了解种子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更引起他们对今后种业发展方向的关注与思考,使学生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科学来不得半点儿虚假。要想出成果,必须自己亲自去做,亲自下地,亲自动手,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纸上谈兵。”李景富教授经常这样告诫学生们,他自己也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只要农民需要,他就会到他们中间去,走家串户去普及新品种和栽培技术,为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作为李景富教授的学生,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院长王傲雪对他最为了解。他几十年如一日,讲在农民家的炕头上,吃在农民家饭桌上,住在农民家温室里,足迹遍及我省50多个市县的所属乡镇,内蒙古、山东、北京、天津等地都有他的身影。他为农民授课累计400余次,超过万余名农民接受过他的培训。他的手机和办公室、家里的电话全部向农民开放,帮助农民解决各种棘手的难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不走的农业咨询专家”。有李景富教授的榜样行动在前,学生们也养成了做研究身体力行的好习惯,在学习生涯中频创佳绩。

李景富教授不仅在教学上使学生受益良多,在生活中也给予了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温暖。遇到家庭贫困的学生,教授会贴心地尽量减轻对方的经济负担,不让生活的压力影响学生的学业。教授曾经带过一位幼年父母双亡、一直跟养父母生活的博士生,了解到对方家里生活条件很差后,他热心地为学生补齐了学费,每个月还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资助她的学习和生活,一直持续到她博士毕业。这名学生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学者。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用李景富教授自己的话说:“这样的学生不想方设法帮助,老师会失去个好学生,国家会失去个好人才。”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大批学业优秀、人品正直的高素质人才成长起来,许多学生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的博士生,成长为省内外多个科研单位的中坚力量和学术骨干,在农业科研攻关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再攀高峰

五十多年来,李景富教授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全部贡献给了我国的番茄育种事业,他带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共主持国家科技攻关等各类项目40余项,创造出赶超国外番茄育种技术的惊人业绩。汗水浇灌出花朵,荣耀伴随着成功。李景富教授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2项。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津贴,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农业推广标兵称号,农业部第三届中华农业英才奖;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优秀博士生导师,省模范教师,省十佳公仆称号,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评选为2014-2015年度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年度人物,2018年作为带头人评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感动龙江年度人物,2019年度荣获龙江最美科技工作者,建国70周年70人模范人物,2021年荣获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突出贡献奖”,2021年荣获中国老科协百名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党员称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已是古稀之年的李景富教授依然豪迈坚定地说:“我至少要再干十年,一定要让中国番茄品种完全替代国外进口品种,让中国的番茄进一步走出国门。”如今,这个宏愿在李景富教授坚定的步伐下逐步实现着。尽管前方的路会充满更多的荆棘坎坷,但是他坚信,只要心中蕴有中国红,前路飘荡番茄香,他就一定能攀上番茄科研更高的山峰,再创辉煌。

(周佳钰,黑龙江东方学院新闻系学生,本刊实习生;兰欣,本刊记者,实习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新品种番茄教授
樱桃番茄新品种——“改良冬韵”
圆茄新品种——“京茄黑宝”种植栽培技术
青菜新品种介绍
HOME家系列
编辑部故事
爱挑剔的番茄
开心格格
新品种信息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