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家国情怀融入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
——以“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为例

2022-05-25 13:25杨苏杭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国专业课程抗震

杨苏杭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多年来,高等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多以灌输式方法为主,教学时以教师为中心,讲解基本知识原理,至多附加几个例证,考试时以课堂上教授的重点概念、知识理解和计算公式应用测试的客观题居多,即使有一、二道主观题,题意也仅是从专业上拓展和外延,对本课程教学所要确立的重任意识、工作职责和人文情怀较少提及。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现行的课堂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担当思维,这与新型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存有偏差。为此,以“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为例,就如何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发表几点浅见,以期与同人们商榷。

1 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立德树人之本

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家国同构、国家人民命运与共,包括尽孝尽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天下为公等。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传承,也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强调个人除了要修身与重视亲情,更要心怀天下。因此,弘扬家国情怀精神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建设幸福和谐社会、增强文明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1]。家国情怀与本专业课程有哪些必然联系,学习“工程结构抗震”专业知识、技能为了谁,诸如此类,理应作为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探讨的主题。

1.1 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家国情怀在课程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地位

当今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敌对势力猖獗,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项改革深入推进,这其中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势必会对成长中的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形成产生一定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明确告诫我们,教授专业课时不只是单一传授专业知识,还必须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作为立德树人之本,任课教师必须真正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战化教学开始之前,必须对本专业有很深的研究和对本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紧密结合“工程结构抗震”课程内容,博览相关知识,寻求将家国情怀融入各章节教学的切入点,编排与课程每个章节相对应的家国情怀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进行讲解,这样才能言之有物,避免课程思政陷入形式化。

1.2 目标上指向明确,解读家国情怀在课程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宗旨

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教育他们成为承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传统工科课程的改革有意识地将家国情怀教育结合起来,落实于课堂教学,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作为专业课教师需转变思路,根据所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结合具体教授的课程,探索包括工科专业课在内的各类大学课程与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机融合[2]。 从本质上说,家国情怀就是爱国情怀,特别是年青一代在接受高等教育和成长过程中,更要对国家具有高度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部侵略不断加剧、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之际,是家国情怀激励着中国的广大仁人志士浴血奋战,实现了国家独立和社会安定。建国后,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奉献终生。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两弹一星”事业。诸如此类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不胜枚举,他们都是在家国情怀的理念和精神驱使下,成为杰出的时代楷模,非常值得学习,青年学子应继承他们的崇高精神并发扬光大。

高校土木工程类本科专业一般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该课程涉及国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最新规定,同时也要学习其他规范,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事先将家国情怀内容纳入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进度表和教学多媒体课件。通过教学,真正使学生从仅关注“学知识”发展到关注“该为抗震防灾做贡献” “做卓越工程师”和“通过我的劳动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更高的目标。

1.3 教学上时间平衡,确保家国情怀在课程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效果

传统的上课方式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很少涉及思政教育,45 min的课堂刚刚能讲完专业知识,生硬添加家国情怀内容后专业知识就讲不完,因此,需要统筹考虑,恰当安排教学内容,使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将家国情怀融入“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必须在编制教案时慎重考虑思政课时占比,教授每个章节专业时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内容,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显而易见,专业课上讲解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件很复杂的事情,涉及学识水平、职业道德及文化素养等。强化学生家国情怀概念,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并非简单提示或随意做案例分析就能立竿见影,而是需要系统规划,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动向、精神状态和专业课知识点,在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思考,潜移默化地唤起他们的家国情怀,并在教学规划、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和教学小结中有规范化要求,付之于必要的家国情怀教学督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 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必须把握3个关键

学习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学会应用知识的过程。学生没有学习,教育便不曾发生。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教育才会发生。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并非是两者在教学内容上机械归并,也不是“一节课两张皮”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需要认真研究教学技巧,正确把握教与学、家国情怀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才能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2.1 必须结合国情实际讲概论,教育学生具有责任担当

将家国情怀融入“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在第一节课程介绍时,就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工程案例讲解,使学生真正明确“工程结构抗震”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忧患意识,真正具有责任担当。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家之一,历史上多次发生强烈地震。如:1966年7月8日河北邢台隆尧发生了震级为里氏6.8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地震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死亡和失踪人数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给数以万计个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悲痛。在这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和人民群众以不惜牺牲健康和生命的大无畏精神积极投入抗险救灾,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可以结合具体实例,给学生展示有关录像和资料,讲授国内外不同抗震设计措施带来的防范震害差距,有效抗震和未能够实现有效抗震设计所造成的灾难性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生动形象及客观地向学生展示抗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增强其忧患意识,使其产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学英雄精神,当英雄传人。

2.2 必须以课程主体脉络为基点,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是工科多学科的综合课程,也是土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目标直接关乎国家安全与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该课程教学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材料”“混凝土结构”“结构设计原理”“土力学基础工程”“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房屋建筑学”“土力学”“建筑材料”“砌体结构”“钢结构”等。在讲解“工程结构抗震”主要内容之前,应该高度概述先修课程的知识,然后根据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扩展知识要求,分别拟定家国情怀的教学要点(详见表1)。在此基础上,按照“工程结构抗震”每个章节设计家国情怀的讲授内容,可编写《工程结构抗震教学指导书》,进而有针对性地示教,使学生从家国情怀的视角,认真理清工程结构抗震基本概念、地震烈度与震级、建筑物的荷载与内力分布、防震抗震、技术保障等具体内容的学习思路,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担当。

表1 家国情怀融入“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点

表1(续)

2.3 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家国情怀融入“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师生关系。家国情怀融入课程教学对任课教师要求很高,需要他们对历史、社会和文化等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积累和思考。学生是否接受教师讲授的家国情怀,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教师不仅是在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影响学生,正确引导学生。然而,学生对教师的认可需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感情纽带,学生有兴趣听教师传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只管讲授,缺少良性互动,就会收效甚微。通常专业课是以一个班为单位上小课居多,教师可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主动与学生紧密接触,培养师生感情,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3 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重在提高教学效果

将家国情怀融入“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使学生能够以家国情怀努力从技术上做好防震和抗震工作,切实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1 让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当前高等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家国情怀、专业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走进学生的心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自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一个不可磨灭的话题,而家国情怀教育尤为重要,尤其对青年人的教育。毕竟,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与青年人紧密相连,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任也将会由青年人承担[3]。

教学实践表明,推进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就是要积极鼓励学生抱有雄才大略。唤起雄才大略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充分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考查、自我勉励”,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新时期大学专业课教学不是绝对孤立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是任课教师的事,也是院系党政领导和辅导员、班主任必须关心的事,任课教师应该主动与他们联系,开展就业指导、读书活动、毕业生回访、考研交流、讲课比赛、文艺活动、课程实践等系列活动,有意识地将课程教学与其关联起来。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成才报国的志气、敢于责任担当的骨气和具有精湛技术的底气,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3.2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家国情怀融入“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就是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根据“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原则,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具备教学创新思维。在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今天,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势在必行,由原来的重科研、轻教学、唯论文转为教学、科研、论文并重,综合考查、全面衡量评定教师职称,从评审机制上促使教师重视教学,形成“严师出高徒”的良性循环,主动适应人才发展需求。

以家国情怀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本课程主体内容,通过教学思维引导,让学生熟悉建筑场地、地基和基础、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砌体结构抗震设计、钢结构抗震设计、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设计、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等概念与设计的方法步骤。然后,根据抗震结构设计概念,理解地震的危害与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根据地震时建筑物荷载与内力分布一般规律,学会运用所学力学知识和设计原理进行设计;根据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设计地震分组的原因、两个阶段三个水准的基本概念,了解建筑物体的抗震设防类别和场地划分、地基液化与处理等;根据各种结构体系(钢结构、混凝土、砌体)的地震作用,学会计算方法,懂得消能减震和抗震构造设计原理。对应每一个教学要点,给学生划出参阅的学术资料,并布置思考题。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和书面作业以及开展学术交流等,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广的学术视野,具有更强的责任担当意识。

3.3 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随着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对工科人才培养规格、专业素养和技能应用要求越来越高,土木工程专业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对工程结构抗震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按照传统的工科课程教学是单一传授知识,照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难以奏效的。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申报、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学年论文、毕业实践和其他社会服务项目中,尽可能拟定具有技术设计创新的课题,让学生到作业工地、房屋建筑、桥梁、道路等施工现场调查研究,并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工程案例,提示学生注意工程的难点和疑点,真正懂得职业道德、公共安全的责任、工程建设、抗震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工程设计的原理及方法步骤,逐步熟悉和提高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结语

“工程结构抗震”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该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较少,需要教授的内容繁多,特别是对培养精湛技术和责任担当要求高。专业教育教学并非孤立的单一事件,它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无疑需要教学工作者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出发,确立教书育人的理念,认真研究与探索教学技巧与应用,着力推进学生从只关注“学知识”发展到践行“该为抗震防灾事业做贡献”“做卓越工程师”和“通过我的劳动要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首先,应当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作为立德树人之本,明确家国情怀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目标与宗旨,保证教学投入与树人效果;其次,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必须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担当意识,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重在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让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应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努力从技术上做好防震和抗震工作,切实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猜你喜欢
家国专业课程抗震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家国两相依
古建抗震有绝招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
家国情怀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略谈“家国情怀”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