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联在特色类专业院校中的发展情况分析

2022-05-26 21:54朱珠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校专业

朱珠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为学校唯一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对促进学校人文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京医科大学作为专业性医科院校,如何利用好社科联这个团体,克服人文发展中的困难,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促进学校“大社科”战略的实现,是文章主要探讨的问题。文章从学校人文社科及社科联发展现状出发,找出目前制约社科联在学校发展的因素。结合学校特色,制定相应对策,促进南京医科大学社科联繁荣发展。

关键词:高校;社科联;专业;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0-0006-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自此,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发展进入新阶段,对学校人文社科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人文社科发展中,社科联是促进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前学校存在的唯一学术性群众团体,在学校社科发展整体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京醫科大学作为医科类专业院校,其办学理念中强调“医学与人文融通”。与综合性院校相比,人文社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社科联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与影响也有其特殊性,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把握好发展方向,平衡好利弊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论述决定了南京医科大学迫切需要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结合学校特色,本研究对学校目前社科联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做出总结及提出对策[1]。

一、南京医科大学社科主体情况

表1、表2反映出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申报人文社科类项目的主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医政学院师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高级职称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人员职称结构不平衡、青年后备力量缺乏。因南京医科大学是医学特色专科院校,除以上两个以人文研究为主体的院系外,只有外国语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从事人文相关研究。

二、社科联在南京医科大学的发展现状

南京医科大学社科联成立于2018年,自建立校社科联以来,学校立项社科联项目共32项。在同类别高校中所占立项比例较小。针对人文社科类项目,学校将社科联项目定位为“市厅级”级别,是学校仅有三大类主要的市厅级人文社科类项目之一,社科联项目是校级项目与更高级别类项目的桥梁与纽带,肩负着对学校高级别、高质量项目的培育与孵化作用。其次,社科联的职责定位决定了,其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等方面对学校发展有着关键性影响。

三、社科联在南京医科大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经过对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及申报过社科联项目的负责人的调查访谈,针对南京医科大学社科联项目相对较少,发展相对不完善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制约因素:

(一)其他级别项目影响

社科联人文社科项目在南京医科大学被认定为市厅级课题,但其申报难度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申报难度相当,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资助额度相对较多,由于这两类项目不可兼报,因此许多青年教师更倾向于选择申报后者。其次,社科联项目研究周期短,很多老师反应在兼顾本身有的科研与教学任务的同时怕没有更多精力完成此项目。

(二)人文社科研究关注度不足

从事人文社科的研究者、决策部门的领导者,对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关注度较高,忽略了人文社科工作的特殊性,人、财、物配置不尽合理,忽视了能对目前存在或出现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预测和宏观调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作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末从医政学院剥离,科研基础较为薄弱,思政教师人手相对不足,教学压力大,大部分教师很难分出较多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科研能力提升缓慢。

(三)人文社科管理人员不足

目前,人文社科项目管理方面,只有一个人文社科管理办公室,需要管理该校社会科学项目、平台、成果、论文等一系列人文社科全方面工作,管理人员不足。由于人文社科专业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学校的社科联也受办公室管理,无法对学校的人文社科状况进行有效科研资源整合和精准评估判断[2]。

(四)管理模式过于行政化

目前南京医科大学管理模式将重点放在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机构的设置、规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在管理上过于强调科研人员的服从和遵守,过于依赖奖惩规则和制度约束等手段,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五)缺乏项目前期培育及科研过程监督管理

社科联人文社科项目缺乏前期的专家指导,导致项目质量很难得到提高,影响中标率。另一方面,有个别申报者为提高申报的成功率,会夸大前期研究成果,在填写项目组成员时,会将科研能力较强、职称较高的人员编入项目组,但这些人员并不会真正参与项目研究,一旦项目主持人完成了申报工作,项目便会被搁置在一边,直至临近结题方才匆忙赶出一两篇文章交差,项目的完成质量不理想,这也暴露出在科研过程监督管理上的漏洞。

(六)激励机制不健全

很多人文社科的科研人员感到科研压力大,申请社科联项目等困难重重,人文社会科学课题、论文等的奖励幅度相对较小。尽管南京医科大学出台了多种科研管理办法,但多数集中在对刊物级别和科研成果的数量的要求上。科研激励机制往往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造成科研成果只增数量不增质量。更因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击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影响了人文社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七)成果评估机制不足

由于缺乏积极的科研激励性评价机制及刚性考核激励机制,部分教师缺乏自身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满足现状,对自身要求不高、不严,表现为申报社科联等项目不积极、不主动。学校对于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支持力度不大,配套的人文社科类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直到近两年才有相关类别专项的设立和较少的经费配套投入[3-4]。

(八)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人才主体结构不平衡、科研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

从表1、2可以看出,南京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青年人才职称结构以讲师为主,许多青年教师的工作基础较为薄弱,主体结构不平衡。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缺乏针对不同背景的人文社会科学类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制度,人才问题不能只重引进,轻培养。这样会导致不能深入挖掘人才潜力,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最终制约了校社科联主体发展。

四、特色类专业院校社科联管理工作的未来展望

(一)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组织机构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学术组织体制,设立独立管理机构和专门的人文社科类学术委员会等组织。提前布局,充分调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医政学院、护理学院教师以及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科研队伍的学识和挖掘人文社科发展的潜质。充分调动人文社科管理办公室的积极性优化社科专职管理人员配置,注重与江苏省社科联及兄弟院校社科联的经验交流,实现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最佳配置[5]。

(二)做好人文社科发展顶层设计,明确科研管理目标

加强顶层设计,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学校目前已经根据国家各项文件要求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马院和思政学科建设的政策文件,尤其在教师的科研课题申报、学术带头人选拔等方面,都已经或者正在着手出台专项政策扶持,后期需要确保文件落实到位,真正有效地激励教师科研积极性。

其次,要切实落实人文社科的重要地位,发挥特色类专业院校社科联的作用,就要把人文社科建设规划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之中,有重点有步骤地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就医科院校的性质来说,人文社科发展应实行“扬长避短”“择优扶强,文医交叉、突出特色”的策略,将重点放在那些能够产生突破的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已有的医科强势学科边缘发现并培育新的人文社会学科增长点,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的优势,树立“大社科”发展战略,鼓励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交叉渗透[6-7]。

(三)改进科研管理协调机制及项目预评审制度

在现有的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需利用多元化手段建立全面的信息交流平台,为校内科研人员和校外企业提供迅速、便捷的信息服务,把社科联等平台纳入系统化管理。同省社科联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将各种课题信息公布于网上,为研究人员提供各种科研信息。建立人文社科“走出去”“请进来”交流机制,学习兄弟院校社科联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参加省社科联各项活动,邀请社科联专家进校宣讲,等等。建立项目预评审制度,组织专家对于申报项目书进行评审与指导,对于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较为优秀的社科联项目,应给予校级层面的立项支持和培育。

(四)创新科研评估机制,加大奖励力度

实行激励机制,要注意积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将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个人奖励和集体奖励相结合。高校要建立一套客观、公正、量化和长效的创新能力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主体,采取科研业绩核定与专家定性评价两种方式进行评估,建立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绩效激励制度[8]。

(五)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加强人文社科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在学术领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培养与引进人文社科人才,建立合理可持续的人才发展策略。例如认真落实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标准配足配强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努力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建设,优化学科方向,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以省社科联等上级人文部门政策为导向,培育或引进一定数量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巩固和强化医学人文的特色优势地位。

(六)夯实社科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科学研究能力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高校应优化调整相关研究平台,利用好特色类专业院校社科联阵地,从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注重人文社科平台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激发教师队伍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依托已经申报成功的社科联立项的社科基地平台,设立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相关校级思政研究平台,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明确医学人文研究院和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江宁基地)研究方向,整合研究队伍,增加科研产出[9-10]。

五、结论

综上所述,从社科联在南京医科大学的发展现状出发,以提升社科联工作发展为目标,结合学校特色人文社科工作,在肯定成绩及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协同各个部门,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突破瓶颈、解决困难,进一步推进社科联在学校的发展,振兴人文社科事业。

参考文献:

[1] 杨慧,许悦,杨凤敏,等. 高校社科联建设工作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39(05):131-133.

[2] 张裕晨,邱均平,赵腾. 新时代我国省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与特征分析——基于2009—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统计数据[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44(08):68-74.

[3] 郑霖. 浅谈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现代化,2019,6(70):252-253+259.

[4] 马慧,巩冰. 高校基层科研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 考试周刊,2012(02):151-152.

[5] 楊桂梅,卢春艳.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1):75-76.

[6] 韦文华. 高校文科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现代企业教育,2012(13):85-86.

[7] 单淇,周思佳. 高校社科联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思路探析——以河海大学社科联为例[J]. 科技与创新,2019(08):53-55.

[8] 杨红秀. 高校社科联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 高教论坛,2012(06):135-137.

[9] 柳沙玲,龙海明. 论高校社科联学术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创新[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47-151.

[10] 徐燕刚,庾光蓉. 高校社科联的管理定位与管理策略探析[J]. 天府新论,2009(06):100-102.

(荐稿人:王萱萱,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高校专业
对话专业:环境工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授说专业——部分专业解读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