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源外来词词语形式的选择倾向性研究

2022-05-26 10:26袁媛
现代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摘  要:以《现代汉语词典》和近十年媒体流行语、汉语新词语为基本语料,从中筛选出部分英源纯音译词和英源纯字母词,建立称名集合。对称名集合内各词语形式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共时和历时考察,可以发现,在指称同一事物时,相比于意译词/固有词形式,汉语使用者更倾向于选择音译词和字母词形式。字母词形式的使用呈现出“单驼峰式”发展曲线,在2000年前后达到顶峰。从内部构词的角度来看,语言的经济性、语音的契合性、语义的明晰性、文字的简洁性,均对词语形式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外部应用的角度来看,词语的借入途径和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也对词语形式的选择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英源外来词;音译词;字母词;选择倾向;影响因素

英语对现代汉语词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量英语词汇以音译或字母词的形式被借入汉语,英源外来词已成为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英源外来词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分类、翻译等基本问题上。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内容的深入,有关外来词的应用性研究逐渐增多。邹贞[1]、段业辉和刘树晟[2]、舒笑梅和张彤[3]、党静鹏[4]、[5]等学者,以权威词典、核心报刊、电视新闻节目等媒介为依托,针对特定人群进行调查,阐述了上述群体对外来词的使用状况和态度等,并对外来词吸收和使用的规范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尽管近年来外来词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字母词上,关于音译词的研究仍以翻译、文化、词法等语言本体内容为主,音译词的应用性研究则相对有限。同时,字母词的应用性研究虽然范围较广、数量较多,但大多数研究只考察了字母词本身的使用情况,并未关注与之对应的汉字词的使用情况。对于不同词条,汉语使用者为何有时倾向于选择字母词,有时则倾向于选择汉字词?很多音译词同样具有与其对应的汉语意译词/固有词形式,而随着英语的日益普及,部分音译词的英语形式也逐渐得以使用,那么,这一词语对汉语使用者而言就存在三种选择,即音译词、汉语意译词/固有词和英源词。在这种情况下,汉语使用者究竟会选择哪种词语形式?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使用者对词语形式的选择?

有鉴于此,本文以英源音译词和字母词为研究对象,采用建立称名集合和语料库检索的方法,对英源外来词词语形式的选择情况进行考察,并分析影响词语形式选择倾向性的相关因素,以期为外来词语的规范化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研究所涉及的英源外來词,是指音、义都借自英语的英源音译词和使用英文字母的英源字母词。为了保证所选词语的典型性,对英源音译词和字母词所包涵的不同类别的词语进行二次分类和筛选,最终确定以下两类研究对象:第一,英源纯音译词,如基因(gene)、派对(party)等;第二,英源纯字母词,如GDP、ATM等。

同时,为了保证所涉及的英源纯音译词和英源纯字母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英语在当今社会中的使用情况,本研究主要从近15年内(2003—2017年)所出版的中文词典和权威机构所发布的词表中筛选相关词语。首先,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6]、第7版[7]

中的英源音译词和字母词进行梳理,从中分别选取英源纯音译词166个、183个,英源纯字母词130个、175个。其次,对《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2017年所收录的年度汉语新词语、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和十大网络用语[8]以及《咬文嚼字》杂志社2008—2017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等进行整理、归纳,从中筛选出英源纯音译词53个、英源纯字母词46个。再次,对上述英源纯音译词、纯字母词进行比对和筛选,合并重复出现的词项,剔除表示人名、地名、商品名称、化学元素名称、动植物名称、度量衡单位、物品型号等非通用专有名词以及经济和科技领域中部分专业性过强的术语,保留时事政治、社会民生、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的、表示具体概念的词语,最终得到英源纯音译词27个、英源纯字母词53个。在这些词条中,有的是在这十年间新出现的词语,有的是在这段时间内频繁使用的词语。它们均是当下社会语言生活的产物,最能反映出该时间段内的社会语言生活状况。因此,本文以这些词语为基础概念,逐一为其建立称名集合。

(二)建立称名集合

针对筛选出的英源纯音译词和英源纯字母词,我们借鉴党静鹏的研究方法[9],从一个概念出发,寻找汉语和英语中所有表示该概念的词语,包括英语单词、英语缩略词、汉语固有词汇、意译词、其他汉字形式的音译词等,在此基础上,为该概念建立一个称名集合。

为了使称名集合能尽量涵盖表示同一概念的词语,我们借助下列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来扩充称名集合:1.《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在称名集合中,通常包括词典解释中“又名”“又作”后所提供的词语。2.百度百科中对该概念的解释、命名。百度百科一般会给出外来词的词源、中文名称、外文名称、别称等信息,以此补充词典释义。3.语料库中出现的与该概念相关的其他词形。通过对语料库的检索,能够发现一些曾经使用过、但又未被收录进词典的词语。这些词语也是称名集合的重要组成部分。4.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搜到的与该概念相关的词形。

例如,英源纯音译词<的士>这一称名集合,包含了{的士,taxi,TAXI,Taxi,出租汽车,出租车,计程车}等7个中英文词语。英源纯字母词<ATM>这一称名集合,则包含了{ATM、atm、自动柜员机、自动取款机、自动存取款机、自动存款机}等6个中英文词语。对于英文词语来说,字母的大小写可能会影响到后期的语料库检索,因此需要将其分别列出。

(三)语料库检索

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名为“多领域”的次级语料库中,对上述称名集合内的每一个词进行检索,并记录其出现频次。在检索过程中,尽量避免重复性语料检索,涵盖英文大小写字母书写形式,剔除个别因词语歧义、包含特殊符号、过度检索等客观原因而无法正确检索、并难以进行人工筛检的称名集合。最终,本文共检索英源纯音译词称名集合25个,英源纯字母词称名集合43个。

二、英源纯音译词的选择倾向

英源纯音译词称名集合通常包括三种词语形式:该音译词的英源词形式;该音译词的汉语音译词形式;该音译词的汉语意译/固有词形式。

首先,在BCC语料库中检索出每类词语形式的有效使用频次(用字母“f”表示),進而计算其相对使用频率(用字母“r”表示)。假设在一个包含以上三种不同词语形式的称名集合中,每类词语形式的有效使用频次分别为f英、f音译和f汉字,那么,该称名集合中汉语音译词的相对使用频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r音译=f音译/(f英+f音译+f汉字)*100%

由此可以计算出25个英源纯音译词称名集合中不同词语形式的有效使用频次和相对使用频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中,f音译、f汉字和f英分别表示某个称名集合中音译词、意译/固有词和英源词的有效使用频次,f合表示该称名集合中全部词语形式的有效使用频次总和。r音译、r汉字和r英分别表示该称名集合中音译词、意译/固有词和英源词的相对使用频率。我们对词语形式的相对使用频率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如果一种词语形式的相对使用频率高于50%,则认为它在使用中占据绝对优势。以此为标准,英源纯音译称名集合内部对不同词语形式的选择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音译词的使用占据绝对优势

在编号为1—19的19个称名集合中,音译词的使用占据绝对优势,占全部英源纯音译词称名集合数量的76%。其中,<麻豆>等11个称名集合中,没有出现意译/固有词这一形式;<艾滋>等8个称名集合,则是包含了音译词、意译/固有词和英源词三种形式。汉语使用者之所以倾向于选择音译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从词语的音节数量上来看,音译词的音节数量明显低于意译/固有词的音节数量。通过计算这19个称名集合所包含的全部音译词和意译/固有词的平均词长,可以发现,音译词的平均词长为2.2个音节,意译/固有词的平均词长为5个音节,后者的长度是前者的两倍还多。因此,在言语活动中,使用者倾向于选择音节数量更为简洁的音译词,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第二,从词语的语音形式上来看,音译词的语音形式与其英语源语言更为接近。这表明,在音节数量差别不大的前提下,使用者对同时传达英语语音和意义的音译词的接纳度更高。随着英语在我国的逐步普及,日常生活中对英语的使用也日趋大众化。直接音译一方面保留了英语语音本身所赋予的“洋气、时髦”等附加情感属性,另一方面也能明确指代新事物,不存在意译词指代不准确的问题。

(二)汉语意译/固有词的使用占据绝对优势

在编号为20—25的6个称名集合中,汉语意译/固有词的使用占据绝对优势,占全部英源纯音译词称名集合数量的24%。意译/固有词之所以能够占据绝对优势,是因为它主要是基于汉语语素的构词特点而形成的,汉语使用者更习惯于词语的次级组成部分亦具有理据性,从语义上看是能够解释的。与单纯使用汉字读音翻译外来词相比,这种构词模式更容易为汉语使用者所接受。

从具体数值来看,不同词语形式使用频率的分布与上一类情况存在细微差别。在上一类称名集合中,绝大部分处于优势地位的音译词的使用频率都在85%以上,只有<推特>、<比萨>、<欧佩克>、<啫喱>

4个称名集合的音译词的使用频率不到或刚到80%,但最低也有68.1%。处于劣势地位的意译/固有词和英源词所占比例基本不超过10%。可见,优势词语形式与劣势词语形式在使用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意译/固有词的使用占据绝对优势的称名集合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意译/固有词形式的使用频率与处于非优势地位的音译词形式、英源词形式之间的差异并不十分显著。例如,在使用频率上处于优势地位的意译词“鲜啤酒/生啤”只比处于非优势地位的音译词“扎啤”高9.5%。这表明,虽然意译/固有词在使用频率上占据绝对优势,但音译词仍然在这一类称名集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英源词占据相对优势

从表1中还可看出,部分称名集合中的英源词本身的使用频率虽然并未超过50%,但也相对较高,如<推特>的英源词“Twitter”的使用频率为29.3%,<比萨>的英源词“pizza”的使用频率为25.7%,

<啫喱>的英源词“jelly”的使用频率为31.9%,

<幽浮>的英源词“UFO”的使用频率更是达到36.1%。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称名集合中大多不包含意译/固有词形式。同时,音译词所选用的汉字与词语本身也无意义上的关联,只是在语音上接近英源词。随着英语的日益普及,这些词语在进入汉语社会语言生活后,不仅不会产生违和感,还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语用趋势。可以说,英源词不但在文字形式上直接与国际接轨,而且也蕴含着潜在的经济利益。

综上,在英源纯音译词词语形式的使用和选择中,音译词占据绝对优势。其中,选择音译词形式的超过了3/4(76%),这既与音译词的音节数量较少有关,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也与音译词在发音上更接近英源词的语音形式有关。选择构词理据性更强的固有/意译词形式的则不到1/4(24%),且其使用率仅高于音译词、英源词10%左右,并不是十分明显。此外,个别英源词的使用频率超过了30%,在英源纯音译词词语形式中占据相对优势。

三、英源纯字母词的选择倾向

英源纯字母词称名集合主要包括两种词语形式:字母词和意译/固有词。

首先在BCC语料库中检索各称名集合中的两类词语形式的使用频次f字母、f汉字,再分别计算出相对使用频率r字母、r汉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r字母=f字母/(f字母+f汉字)*100%

r汉字=f汉字/(f字母+f汉字)*100%

由此可以计算出43个英源纯字母词称名集合中不同词语形式的有效使用频次和相对使用频率。具体如表2所示(见下页):

表2中,f字母、f汉字分别表示某个称名集合中字母词、意译/固有词的有效使用频次,f合表示该称名集合中全部词语形式的有效使用频次总和。r字母和r汉字

分別表示某个称名集合中字母词和意译/固有词的相对使用频率。按照上文的划分标准,如果一个称名集合中的某类词语形式的相对使用频率在50%以上,则可认为这类词语形式在该称名集合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一)字母词的使用占据绝对优势

在编号为1—27的27个称名集合中,字母词形式的相对使用频率均高于50%,即汉语使用者倾向于选择字母词形式,占全部英源纯字母词称名集合总数的62.8%。其中,有6个称名集合只包含字母词形式、没有相对应的意译/固有词形式,或者是意译/固有词形式表意不清,难以在语料库中进行对应检索。在这种情况下,字母词形式自然是该称名集合唯一的语用选择。在编号为28—43的16个称名集合中,意译/固有词形式的相对使用频率均高于50%,占据绝对优势,占全部英源纯字母词称名集合总数的37.2%。

从词语音节数量来看,在字母词形式占优的27个称名集合中,意译/固有词形式的平均词长为5.5个音节,字母词形式的平均词长为3.4个字母(或“字母+汉字”)。从平均词长来看,字母词形式比意译/

固有词形式少两个音节。从词语呈现媒介来看,字母词看起来也更为简洁明了。因此,在英源纯字母词称名集合中,字母词形式处于优势地位的占了大多数。

(二)同系列字母词选择倾向的历时演变

在英源纯字母词称名集合中,存在一组指代不同国家媒体名称的称名集合,即<BBC>和<CNN>。这两个称名集合均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分别指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与媒体新词语、流行语相比,这两个称名集合使用历史较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本文对这两个称名集合中的全部词语形式进行历时检索,以七年为一阶段,截取1978~2015年每一阶段的使用频次,计算其相对使用频率,并绘制成折线图。具体如图1所示:

从折线图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时间内,无论是绝对使用频次还是相对使用频率,称名集合中的字母词形式基本上都呈现出迅速增长、缓慢回落的“单驼峰式”发展曲线,大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其使用峰值大多出现于2000年前后。字母词形式在书面语体中使用频率的大幅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坚持走改革开放、富国强民之路和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涌入,另一方面也与国民对英语文化所持的积极、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密切相关。

综合上述68个称名集合的分析来看,有46个称名集合的优势词语形式为纯音译词或字母词,占全部称名集合的67.6%。这表明,相比于意译词/固有词形式,汉语使用者更倾向于选择音译词和字母词形式。总的来看,影响英源外来词词语形式选择倾向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语言本体因素和词语使用因素两个方面。

(一)语言本体因素

所谓“语言本体因素”,是指从内部构词角度对词语形式的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语言经济性、语音契合性、语义明晰性和文字简洁性四个层面。

语言经济性因素,是指在其他条件基本等同的前提下,语言使用者会优先选取对自身而言相对简短熟悉的词语形式,而放弃冗长陌生的词语形式。上文通过比较音译词、字母词和意译/固有词的平均词长,可以发现,当词语借入渠道均为普通话时,音节简单、平均词长较短的词语形式更容易在使用中占据优势地位。这也符合语言使用的“省力原则”。

语音契合性因素,是指在纯音译词的选择过程中,语言使用者会优先选取与自己熟悉的语音系统更相契合的音译词形式,而放弃与自己的语音系统差别较大的音译词形式。以纯音译词称名集合<的士>为例,由于“的士”一词是根据粤方言的发音音译而来、再进入普通话的,因此,粤方言区的使用者更偏好使用音译词形式“的士”,而普通话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显示,“出租车”等意译/固有词形式则占据使用优势地位。

语义明晰性因素,是指语言使用者在音译词、字母词与意译/固有词之间进行选择时,还会受到构词语素是否具有表义功能的影响。借汉字之音模拟英源词语音、组成纯音译词的汉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具备表义功能,因此,无法从汉字字面形式去推测其具体语义。这种构词方式与汉语固有的语素构词方式体现出很大差别。这也是一些音节简单的音译词仍然不如音节稍多的意译/固有词竞争力强的主要原因。

文字简洁性主要是针对字母词的书写形式而言的。与汉字相比,字母词在字形上更容易辨认和记忆,也更加简洁明了。字母形式也是字母词在部分称名集合中占据优势的重要原因。

(二)词语使用因素

所谓“词语使用因素”,是指从外部应用角度对词语形式的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词语的借入途径和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两个层面。

从音译词的借入途径来看,有些英源词是被直接借入普通话的,而有些英源词则是先被借入方言、然后才被普通话所吸收的。直接借入普通话的纯音译词,更符合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在文字形式上也更倾向于选择常用汉字,因此,比较容易被普通话使用者所接纳。经方言间接借入普通话的纯音译词,其语音体现的则是该方言的语音系统,在文字形式上也会选用该方言中经常出现的汉字,这些文字有可能在普通话中并不常用。上述非通用语要素都会对间接借入普通话的音译词的使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在本文的统计数据中也得到了初步验证,那些来源于粤方言的纯音译词的相对使用频率,远低于普通话中原生音译词的相对使用频率。

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也会对词语形式的选择产生一定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文化生活的日趋活跃,大量表现新事物、新概念、新方法的外来词涌进汉语之中。在这些英源外来词中,纯音译词是借汉字之形来构建英语之音的,字母词和英源词更是直接将英语单词连音带形一并归入汉语中。它们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表达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吸引力,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追求新潮时尚的社会心理需求或某种特定的情感表达诉求,而且也能够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精细化的语言交际需求。可以说,这也是一些英源外来词的词语形式得到广泛认同并占据使用优势地位的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表现新思潮、新概念、新事物、新工具的外来词进入到汉语词汇系统中来。本文通过语料库检索,对英源外来词称名集合内各词语形式的使用情况进行共时和历时考察,研究发现,相比于意译/固有词形式,汉语使用者更倾向于选择音译词和字母词形式。词语形式的选择倾向性受到语言本体和词语使用两个方面的影响。前者主要是从内部构词的角度影响词语形式的选择,体现在语言经济性、语音契合性、语义明晰性和文字简洁性四个层面。后者主要是从外部应用的角度影响词语形式的选择,涉及到词语借入途径和使用者心理因素两个层面。通过对英源外来词词语形式的选择倾向性的研究,希望能为外来词语的规范化及新词语的规范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邹贞.关于改革开放以来音译词使用状况的考察[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段业辉,刘树晟.权威媒体字母词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4,(1).

[3]舒笑梅,张彤.语言规范下的媒体口语生态:电视新闻节目字母词使用状况调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7).

[4]党静鹏.基于称名的字母词使用情况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19,(3).

[5]党静鹏.文本中字母词的标义手段及其历时变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8]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2017)[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18.

[9]党静鹏.汉语英源外来词借用过程与机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7.

Study on Word Form Preferences of Transliteration and Letter Words from English

Yuan Yuan

(Chinese Teaching Department, Beij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Transliteration words and letter words are selected from authoritative Chinese dictionaries, popular phrases from media and Chinese new words. Noun sets are collected based on these word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usage of transliteration words, letter words and Chinese words in different noun sets, and finds that among the different forms of words, transliterated words and alphabetic words are more competitive. The use of alphabetic words peaked around the year of 2000. Linguistic economy, phonetic compatibility, semantic clarity and simplicity of words affect the choice of word forms from internal perspective while ways of borrowing words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users influence that from external perspective.

Key words:English-originated loanwords;transliteration words;letter words;preferences;influencing factors

基金項目:2020年度北京华文学院一般项目“英源外来词词语形式的选择倾向性研究”(HW-20-B09)

作者简介:袁媛,女,北京华文学院专修部讲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