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视角下黄河文化研学课程开发研究

2022-05-26 11:32王淑果杨梦召冯敬凯金彩玉
理财·收藏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跨学科研学黄河

王淑果 杨梦召 冯敬凯 金彩玉

基金项目:2021 年度河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JGLX007)

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近年来,国家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研学旅行”列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提出要构建适合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体系。2017年随着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出台,研学旅行被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河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2019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并积极开展河南省研学实践教育工作,征集了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线路。从中央到地方,积极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但现有的研学课程存在知识缺乏、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考虑不足、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

近几年,研学旅行课程相关问题备受我国学术界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主体、理论依据、实施路径、课程体系以及国际借鉴等五个方面。但因研学旅行是新领域,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课程体系与内容不完善。学校教育往往实行以单一学科为中心的分科教育模式,偏重于学生的纵深发展。而目前我国教育的改革趋势也正在向跨学科融合方向转移,以此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各学科在知识和方法上形成联系,在应用和实践上形成关联,实现真正的跨学科融合。因此,本文将以黄河文化研学为主题,以河南省为例,从跨学科融合视角研究黄河文化研学课程,以期为一主题多学科的研学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黄河文化内涵及弘扬传播

黄河文化的概念在《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中被定义为发展于黄河流域地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李民与史道祥在《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中认为黄河文化是在“大文化”层面而言,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亦包括与文化紧密相连的思想、经济各方面。李振宏与周雁认为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精神生活的内容、方式和特点。总体来讲,黄河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指的是黄河流域的人们在千百年的生存、生活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之和,

后者指的是包含所有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

2019年9月18日以来,黄河文化迎来空前的新机遇、新发展,黄河文化的弘扬传播也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有从宏观角度给予方向指导的,也有从微观角度提供具体措施的。左其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框架》中提出应通过黄河历史资料的整理、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与黄河文化传播途径的优化促进黄河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张红梅强调充分挖掘水文化内涵与讲好黄河水文化故事的重要性。陈超认为应从理论研究与队伍建设相结合、政府支持与多方参与相结合、兼顾创新传播形式与内容、重视传播的针对性等方面探索黄河生态文化传播新路径。黄河文化的弘扬传播研究较多集中于文化内涵、旅游业与文化传播领域,而对研学领域的专门研究不足。

关于黄河文化,本文采用的是广义上的定义,既包括黄河流域的人在与黄河的实践中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如科技、宗教、艺术、哲学、语言、道德、风俗等;也包括人们创造出的物质产品及其表现出的文化,如: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以美篇、简书、马蜂窝、猫途鹰、去哪儿、携程、微博、知乎、小红书、今日头条等平台为来源,以“黄河”“研学”“黄河文化”“河南省”等搜索词筛选出219篇游记,共计234733字。本文采用ROST CM6.0软件,对219篇游记进行内容分析,获得目前河南省黄河文化研学活动特征信息。内容分析法以定性研究为基础,对内容进行定量分析,ROST是现有对中文信息支持最佳的辅助人文社科研究的内容挖掘软件,可对各类文本进行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等一系列文本分析。

黄河文化研学活动特征分析

采用ROST CM6.0软件对文本数据进行词频分析,识别了现阶段研学旅行者黄河研学活動特征,并对排名前60位的高频词进行归纳和整理,然后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发现语义网络图共包含46个特征词(见图1)。

通过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图分析发现,黄河文化研学课程体验的高频词主要分为四个类型,包括研学主体、研学地点、研学目的和方式、研学内容。

研学主体类高频词主要包括“孩子”“同学”“学生”“老师”“师生”“家长”。直观地反映出黄河文化研学活动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团体,同时老师也在研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引领者作用,而家长的提及率则相对较少,说明黄河文化研学中家长所起的引导作用不足。

研学地点类高频词主要包括“博物馆”“小浪底”“河南”“郑州”“大坝”“基地”“洛阳”“开封”等词,其中“博物馆”“小浪底”“大坝”排名较为靠前。洛阳和开封作为驰名中外的古都,完好地保留了大量黄河文化影响下的历史遗产,具有较高的提及率。

研学目的和方式类高频词主要包括“了解”“学习”“感受”“体验”“实践”“参观”“讲解”等词。主要涵盖研学课程目标以及目标实现手段两方面。在课程目标方面,受众提及最多的是“了解”“学习”“感受”“体验”,由于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经济、政治、宗教、地理等多领域,有系统地进行教育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研学实践的特殊性只要求受众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了解思考,更侧重基础知识的传递而不是深刻的学术研究。在目标实现手段方面,“参观”“讲解”“开展”等词提及率较高,表明主要依靠简单性的团体组织活动来达成“了解”的目的。

研学内容类高频词主要包括“历史”“知识”“精神”“文明”“故事”等词。这不仅反映出黄河研学活动主要倾向于挖掘黄河的历史价值,也从侧面体现出黄河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值得注意的是,研学内容中也出现了“红色”“自然”等其他学科名词,虽出现频率较低,但这体现出黄河研学活动并非只能从单一的历史学科挖掘,而是涉及并涵盖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范畴,潜力较大但关注度仍不够。黄河文化研学课程的设计在注重“旅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学科内容的丰富度还有待提高,通过社会网络结构矩阵发现,除了“历史”“自然”两个学科外,其他的学科主题几乎未被提及,研学学科多样化程度有待提高。

其中,高频词中还包含“生活”“工程”“家乡”“民族”“人民”等提及率较低且分类界限不明确的词,但也折射出受众在黄河文化研学活动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一方面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对当代国家发展的自豪感,另一方面是对乡土的热爱以及对在生活中创造黄河文化的人民的赞美(表1)。

对策与建议

河南省内拥有大量的与黄河文化相关的研学资源,例如位于郑州的黄河博物馆、黄河文化公园、洛阳市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研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如何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内涵,以“黄河文化”为主题,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跨学科黄河文化研学精品课程对我省研学旅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课程学科体系建设,形成完备的研学课程方案

研学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分析研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课程合理性与可行性,建立配套的研学风险预测、缓冲、规避机制,在正式进入执行阶段之前形成合理完善的研学课程方案。课程体系要完善,课程从课程目标、研学主体、研学地点、研学内容、课程评价、安全预案等方面进行设计。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性目标、情感价值目标和能力提升目标三大类,知识性目标为通过参观、听讲解、参与讨论、实地调研、反思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学习到黄河文化相关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情感价值目标为通过研学内容中情感表达,传递黄河文化背后的精神价值,使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能力提升目标为通过团队协作、探究式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提升自主学习、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沟通表达的能力。

基于研学实践的综合性,课程目标的具体设计还需考虑不同学生整体的能力水平后进行合理调整。研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学段特点,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和研学活动内容。黄河文化研学地点的选择既要考虑地点的文化内涵,将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代精神以巧妙的方式相融合,又要注意多个地点之间的资源互补性,避免同质化研学。跨学科黄河文化研学课程应重点把握研学内容设计,可从研学前、中、后三个阶段考虑,在保证研学目标完成的条件下,通过沉浸式体验、探究式学习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获得高质量研学实践效果,彰显出研学活动的真正价值。

2.通过跨学科黄河文化研学课程设计,有效实现研学课程内容的跨学科融合

在跨学科研学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在研学目标、研学地点、研学内容的设计等各个环节都要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主要形式是教师为学生制定探究性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明确研究主题,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来处理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黄河文化研学游记数据的整理,以及河南省教育厅推荐的黄河文化研学线路,以四个研学地点为例,进行研学地点、研学内容的设计,以期能有效实现研学课程内容的跨学科融合,设计内容如表2所示。

本跨学科课程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跨学科黄河文化的研学课程设计应基于具体教学目标,将历史、自然、科技、美术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达成多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升;在跨学科融合视角黄河文化研学课程开发过程中,也需要落实好所融合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同时兼顾好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但不是所有学科的所有核心素养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在有限的研学活动时间内,把与研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最为息息相关的几个核心素养挑选出来,尽量做到彼此调和、相互促进。

3. 结合跨学科课程目标,建立并完善研学课程评价体系

跨学科黄河文化研学课程的开发涉及跨学科课程目标的确定,包括知识性目标、情感价值目标和能力提升目标。相应研学课程的评价机制应根据相应目标,建立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三级事后评价体系,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反馈性数据收集,从而发现跨学科研学课程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学生评价调查问卷包括客观分数评价和主观感受撰写,填写者为学生,主要针对本次研学课程活动的主题、研学任务的布置、研学地点的选择、研学的物资准备、研学的预期效果等进行量化计分,也可针对食宿安排、交通出行、研学衔接等后勤服务使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或建议;教师评价调查问卷为主观感受撰写,填写者为教师,主要针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课程内容掌握情况、总结汇报成果、研学课程建议四大部分,教师通过研学活动中的记录整理,进行研学课程总结,为下次研学活动提供经验;课程评价,负责领导通过学生与教师调查问卷中的研学课程建议部分进行整理,以此考核评估本次黄河文化研学课程的价值,包括项目的学科价值、情感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发现课程的优势与不足并进行后期完善。

结 语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深厚的黄河文化,新时代如何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研学课程作为教学活动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黄河文化的内涵,通过进行跨学科融合研学,协助学生知行合一,提高实践能力,要重点突出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打破各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屏障。本研究也通过阐释目前河南省内黄河文化研学活动的特征,试图通过将跨学科融合与研学课程开发相结合,为未来跨学科融合视角下黄河文化研学課程的设计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跨学科研学黄河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黄河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