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卷 青春作答

2022-05-26 07:01何家玲
国防科技工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罗阳邓稼先青春

本刊记者 何家玲/文

又是一年五四时。100 多年前,三千年未有之时代变局,从青年手中脱胎换骨,迎来青春的新生。10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共青团应运而生。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百年来,多少壮怀激烈的牺牲,多少上下求索的追寻,多少千难万险的跋涉,多少执着坚定的前行。一代代青年心系家国,矢志军工,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用生命和热血践行初心和承诺。

矢志兵工意气长 誓把一切献给党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一部风靡全国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10年间就陆续印刷了1000 多万册。这本畅销书的作者和主人公,就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兵工功臣——吴运铎。

1917年,吴运铎出生在江西萍乡一个煤矿职员家庭。在机器轰鸣声中长大的他,从小就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想着将来可以造机器、开机器。从皖南云岭开始,吴运铎便投入到他为之奉献一生的人民兵工事业中。抗战时期,面对敌人的“扫荡”,兵工厂的工人们常常要抬着机器打游击,在战斗间隙马不停蹄地开展生产,供应前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只读过5年小学的吴运铎还是啃下了《经验设计》《机械原理》等书,设计出一张又一张机床图纸,和战友们一起建立了子弹厂,成功研制出拉雷、电发踏雷等多种武器弹药。1941年初,为修复前方急需的炮弹,吴运铎冒险从一些旧炮弹里拆卸下来的雷管中拆取雷汞。虽然事先用水浸过,但雷管还是在他手中突然爆炸。左手当场被炸掉了四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开,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昏迷不醒15 天。面对危险与伤痛,吴运铎坦然无畏,以顽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战胜病魔,回到生产一线。他说:“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的劳动融合在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

吴运铎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

青山无言,永怀碧血;日月行天,以鉴丹心。一代青年将小我融进祖国的大江大河,与国家、民族、人民的脉搏一起,生生不息,永恒跳动。

许身国威壮河山 留得功勋泽人间

距离吴运铎的家乡江西萍乡不远处,1924年,安徽怀宁县的“铁砚山房”中,一对年轻的夫妇迎来了他们的长子。父亲名叫邓以蛰,是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哲学系教授。是时,郁郁葱葱的田野中,刚刚吐穗的稻谷在微醺的夏日风中摇曳,“禾之秀实,在野曰稼”,邓以蛰给孩子取名为“稼先”,希望他早早秀实于中华大地,成为造福民众的一员。

青年邓稼先

这个少年没有让父亲失望。为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于1948年10 月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深造。临行前他对好友袁永厚说:“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一定回来。”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勤奋,邓稼先不到两年时间就修满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在获得博士学位第9 天,邓稼先就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那一年,他仅26 岁,因为年纪太小,被称为“娃娃博士”。

1958年那个盛夏,邓稼先接到了一个任务,“要为国家放个大炮仗”。匆匆作别四个老人、两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和刚刚30 岁的爱人,邓稼先就从亲友视线中彻底消失了。在风悲日曛、马革裹尸的古战场,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在茫茫戈壁中建成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基地。没有试验场地,就日夜挑砖拾瓦,在乱坟堆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没有教学场地,就在松树林旁盖起了原子弹教学模型厅;没有先进设备,就利用电子管计算机、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日以继夜地演算。“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原子弹、氢弹先后爆炸成功,邓稼先却因为长期接受核辐射患上了癌症。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邓稼先对妻子许鹿希说,“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新时代青年正沿着前辈的道路,擎举起明天的火炬。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核’力攻坚筑国威”青年集体,常年扎根戈壁、放弃城市繁华,正用拼搏的青春,书写新的奋斗担当的感人故事。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研制团队为实现中国的“聚变能源梦”,以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毅然承担起我国最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建设重任,扛起了我国聚变研究的大旗。

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青年挺身而出而更加瑰丽。正是青春追求让时代的画卷更为绚烂,正是青春志向让奋斗的坐标更为高远。

击鼓催征战机啸 铸得利剑方出鞘

2012年11 月24 日,歼—15从空中俯冲急下,瞬间降速至0,稳稳停在航母“辽宁舰”上——中国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训练,圆了几代航空人让战机从陆地跨向海洋的梦想。一天之后,辽宁舰返航。罗阳,这位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飞公司董事长,突发心梗,以身殉职,年仅51 岁。“才见虹霓君已逝,英雄谢幕海天间。”“辽宁舰”成为他一生战斗的最后阵地,歼—15 成为他航空报国的最后见证。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罗阳还会选择干航空吗?

青年罗阳

“当然会”。罗阳的大学同学李兆坚回忆,刚入大学时,罗阳曾和他看过一部资料片,由于信息化程度低,片中空军飞机还没看到敌机,就被对方击落。罗阳当时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与同学们一直讨论到深夜。可叹的是,直到“尼米兹”级超级航母已经服役、世界第一款第三代舰载战斗机F-14“雄猫”即将退役的九十年代末,人民海军仍然是一支防御型的海军。航母、舰载机对我们来说似乎可望而不可即。1982年8 月,罗阳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分配到了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担任设计员。为了守卫这片土地上的万家灯火,罗阳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的承诺。

“我们最大的追求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国的先进战机能够早日装备部队,使我国的国防工业能够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抱着这样的决心,罗阳一次又一次超负荷工作。从接到舰载机任务那天起,他一直奋战在研制现场、试验一线。工作节奏最初是“711”,每周干7 天,每天干11个小时;在最后冲刺的1 个月,他也冲到极限,变成“720”,几乎每天工作达到20 个小时。但他挂在嘴边的,还是航空人爱说的那句——“既做航空人,就知责任重;既做新装备,就得多辛苦”。去世前整整五天,罗阳每天都是在巨大轰鸣声中,注视着歼-15 一次次起降……“我的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这是罗阳跟妻子最后的通话。

春风拂,战机呼,英雄铸得利剑出。十年间,一架架新型战机振翅苍穹,一件件武器装备亮剑出鞘,一项项核心技术叱咤风云。一个个优秀青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接续奋斗,凯歌前行,圆梦魂牵处。

征途未曾有穷期 逐梦步履永不停

2020年12 月17 日凌晨,经历23 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稳稳着陆。一位名叫栾恩杰的年过八旬的老人,前来兑现自己十七年前的承诺.“航天人用17年的奋斗,完成了探月工程“三步走”,使我们国家进入到了能够从月球返回地球的深空探测先进国家行列。我一定要来,我是来接嫦娥回家、回祖国。”

本世纪初,我国依据国际探月经验,提出探月“绕、落、回”三步走规划。从2004年初国家正式对外宣布启动绕月探测工程,到2020年底嫦娥五号返回,中国探月工程已是六战六捷。作为探月工程规划制定者和首任总指挥,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每一次奔月之旅,都绕不开栾恩杰这个名字。探月工程获批准立项的当晚,64 岁的栾恩杰踌躇满志,写下了“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的诗句。

为什么中国人到月亮上去那么重要?栾恩杰回忆,在日本投降之前,因为害怕日本军队的轰炸,他们全家老小只能数次跑反。跑反,旧时形容老百姓为了躲避兵乱逃亡。这个词,这段经历,让他感受到“国弱民遭殃”的痛楚。“这就是亡国奴!这就是国家不强!”对于栾恩杰来说,探月不仅是中国航天能力的表达,更是国富民强的表达。回望来路,栾恩杰说,“航天是个风险性极大的事业,我已经不知道去过多少次试验场了,每次去几乎没有不落泪的时候。成功了高兴得落泪,失败了痛苦得落泪……”对这个赚了他最多眼泪的职业,栾恩杰只抛出真心一句,“这一辈子值了!下辈子我还干航天。”

过去一年,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逐梦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正出现越来越多中国人并跑领跑的身影。然而,栾恩杰还是很有紧迫感——“在国际航天的竞争中,谁也没有停下来等中国人。我们要赶超美国的时候,是不是美国就这样不动?不是的。”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年轻的身影,接过父辈的旗帜,向更为高远的苍穹进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四十一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固体大推力发动机研制团队面对分段式固体发动机技术新、进度紧、压力大的难题,圆满完成了两段式和三段式技术验证发动机的研试工作,不断刷新着我国固体发动机研制的纪录,助力我国宇航运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十年运载梦,备尝艰与辛。当CZ-6A 运载火箭直冲云霄、划过天际,固体助推发动机发出的耀眼光芒照亮了火箭征途,成员们凝目长空、热泪长流。“那一刻,固体发动机不再是冷冰冰的存在,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那一刻,我与她在同呼吸、共命运,已融为一体。我清楚的知道,她的生命是我们给予的,她的成长是我们规划的,她的精彩是我们设定的。掌声响起时,我才觉得手脚冰冷,汗水早已打湿了衣衫。”CZ-6A 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总师白彦军激动地说到。

遨游浩瀚,逐梦九天,朝着星辰大海迈进的每一步,都是中国航天人艰辛奋斗的结果。披荆斩棘,昂扬的是青春力量;击鼓催征,不变的是追梦步伐。

青年栾恩杰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从改变中国命运,到挺起民族脊梁,再到书写中国奇迹,不同时代的青年用挺身而出的青春担当,脚踏实地的青春奉献,开拓创新的青春智慧,书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诗行。青年精神贯穿于百年征程,彪炳于万里江山,汇聚起了中华民族穿越风雨、走向复兴的磅礴力量。

岁月不老,青春不朽;青年向上,国家向前。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时代呼唤更多军工青年坚定理想、努力拼搏、奋勇争先,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青春智慧、青年力量。再出发,更壮阔的征程已经开启!向前进,更伟大的胜利还在前方!

猜你喜欢
罗阳邓稼先青春
变 脸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温暖的拥抱
稼先的故事
歌唱祖国 礼赞英雄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沿着罗阳的足迹寻找向上的力量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