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融合·联动

2022-05-27 04:40李海虹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小学

李海虹

【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也有了新内涵、新目标、新策略。那么,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呢?本文将主要从“参与实践”“深度融合”“多方联动”三个方面,详细论述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些新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  小学  劳动教育  策略

【课题项目】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基于创意制作的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编号:GDHY-2020-Z-b05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5-0001-0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不可或缺。步入新时代,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明了新航向,提出了新要求,即引导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高尚的劳动品质以及孕育优良的劳动精神。

那么,对于新时代的小学教师而言,究竟应该如何遵循劳动教育的新航向,满足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取得劳动教育的新成果呢?窃以为,新时代的小学教师应该从“参与实践”“深度融合”“多方联动”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一、参与实践:劳动教育之根本

《纲要》指出:“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显著特征。”离开了实践,劳动教育就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实践,是小学劳动教育之根本。足量的、有效的劳动实践,是孕育学生劳动精神的沃土,是发展学生劳动技能的推手,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蹊径。

(一)在实践中孕育劳动精神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饱含着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开拓创新以及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新时代劳动教育之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将这些劳动精神内化于心,还要让学生将这些劳动精神外化于行。劳动实践,可以助力学生孕育劳动精神。比如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一些家务劳动,如买菜、做饭等。通过买菜、做饭,学生就会懂得“按需购买”“适量做饭”。过量购买蔬菜也好,超量烹饪美食也罢,都会造成铺张浪费。久而久之,学生勤俭节约的劳动精神就会在思想深处生根发芽。

此外,在承担班级清洁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形成敬业奉献的劳动精神;在完成“旧物新用”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开拓创新的劳动精神;在完成一些有难度的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砥砺奋进的劳动精神。

(二)在实践中发展劳动能力

对于任何一名劳动者而言,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劳动知识,还需要良好的劳动技能。再则,在完成某些劳动任务的时候,劳动者还必须要使用一些劳动工具。丰富的劳动知识、良好的劳动技能以及使用劳动工具的能力,都是劳动能力的基本内涵。为了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

绿植花卉在绿化、美化教室环境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精心培育一些绿植花卉。在精心培育绿植花卉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一些绿植花卉栽培知识,还需要使用一些绿植花卉栽培工具。以此为契机,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就会得到不断发展。

正因为劳动实践在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各种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在足量的劳动实践中潜滋暗长。

(三)在实践中培养劳动习惯

培育习惯,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劳动教育,亦如是。因此,教师要立足于足量的、有趣的、有效的劳动实践,循序渐进、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的劳动习惯。比如说,在上课之前,部分学生找不到课本、作业本、文具盒等现象屡见不鲜。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教师每天不妨抽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整理自己的课桌,让学生将自己的课本、作业本、文具盒等整齐有序地摆放在桌兜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形成有序整理自己课桌的习惯。一旦学生形成了整理书桌的习惯,他们在课前“翻箱倒柜”找学习用具的现象就会“销声匿迹”。不仅如此,学生也会逐渐形成定期、有序整理书桌的良好习惯。

(四)结合生活实际确定劳动教育目标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生活中,小学生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料,从小事做起,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同时,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中立足于教学实践活动,在学校中让学生从保护环境做起,利用周围一切资源来提高学生素质。并且教师应起引导性作用,树立劳动教育目标,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深度融合:劳动教育之蹊径

“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是《纲要》中指出的一条劳动教育基本实施途径。在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与学科教学目标深度融合

清晰、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诗和远方”。因此,与学科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是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提与基础。小学各个学科教师,在制定本学科课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在深入挖掘教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劳动教育目标恰如其分地“嵌入”到学科目标之中。比如说,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劳动精神融入到教学目标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我学会了……》这篇作文时,可以将发展学生劳动能力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小學英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do chores”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培养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意识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等。

显然,将劳动教育内容深度融合在学科教学目标之中,不仅能够丰富学科教学的内容,还能够将劳动教育常态化、生活化、高效化。

(二)与学科教学活动深度融合

教学目标是发展学生素养的指南,教学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离不开与各种各样的学科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通过让学生完成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学科教学活动,既有助于顺利达成教育目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以及塑造学生的劳动品质等。以小学美术手工课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手工课教学目标,本着“旧物新用”的原则,设计一些手工制作活动。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废旧纸盒制作一些收纳盒、笔筒等。在动手制作形形色色的收纳盒、笔筒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创造美,还能够逐渐掌握使用剪刀、裁纸刀等劳动工具的一些基本方法。

事实上,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既能够创新学科教学活动的形式,也能够丰富学科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此同时,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以及劳动品质等,也就会在异彩纷呈的课堂活动中不断“生成”。

(三)与学科教学评价深度融合

《纲要》指出:“要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在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学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将劳动教育评价与学科教学评价深度融合在一起。比如说,小学各个学科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制定评价标准时,要将劳动教育的内容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如:“在完成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是否传承了优秀的劳动精神?是否塑造了高尚的劳动品质?”又或者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开展主体活动、黑板报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符合学校特点的墙面文化设计,以此来增加学校的魅力。通过该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传统美德。

评价标准,是教师实施评价的一把“标尺”,是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指南”。如果教师能够在评价标准中合情合景地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那么,学生参与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教学任务时,兴趣就会更加浓厚,效果就会更加显著。

(四)要符合因地制宜的劳动教育形式

学校规模有限,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通过将垃圾进行分类的形式增加劳动锻炼。同时,学校可设置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等,多增加实践经验,确保劳动教育有效落实。

三、多方联动:劳动教育之保障

《纲要》指出:“中小学要推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形成共育合力。”劳动无处不在,在学校、在家庭、在社区……劳动任务随处可见。因此,为了着力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多方联动,逐渐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共育合力。多方联动,是扎實、有效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

(一)学校与家庭联动,开展劳动教育

在学校里,在教师“严慈相济”的教导下,一些小学生成为了“劳动标兵”,但是,在家庭中,在家长“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这些“劳动标兵”却成为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王子”“小公主”。之所以会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归根结底,是因为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与家庭没有形成合力,缺乏联动。比如说,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教师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化平台,与学生家长进行便捷沟通,让每一位学生家长都知晓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等。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确:孩子的书包必须自己整理,家长不应该代劳。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教师通过与家长沟通,要让家长明确:孩子的衣服必须尽可能地自己洗,哪怕是用洗衣机洗,也要让孩子自己去操作……

实践表明,家校联动既能够将劳动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也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以及弘扬优秀的劳动精神。

(二)学校与社区联动,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家庭、社区,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沿阵地”。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学校不仅可以与家庭联动,还可以与社区联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接受劳动教育。比如说,学校可以与社区联系,让学生成为“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小志愿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在带队教师的陪同下,当这些“小志愿者”走进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时,不仅能够为小区居民普及更多的垃圾分类知识,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志愿者”自身的劳动素养。如:在学校、在家中,这些“小志愿者”在清扫垃圾时,就会自觉主动、准确无误地进行垃圾分类。而这,正是“小志愿者”劳动素养提升的一种表现。

由此可见,学校与社区的有机联动,能够为学生开辟一片更为广阔的劳动天地,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

立足新时代,展望新未来,小学生,是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位小学生都必须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相信在劳动教育的锻造之下,每一位小学生必定会拥有健壮的肩膀、坚强的意志。凭借健壮的肩膀,依靠坚强的意志,每一位小学生也就能够更好地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孙庆娜.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20(5):73

[2]付春潮,王晓丽.新时代小学实施劳动教育路径探析[J].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19(12):56

[3]程宝伟.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与实施路径[J].现代教学,2020(6):28-32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小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