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5-27 16:13杨红艳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开设国学课程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国学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与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当前,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国学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不足、国学教师与思政教师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高职院校缺乏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可采取强化国学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责任意识、加强国学课程与思政课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等相应的对策,以促进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学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22)01-0026-04

The Research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National Studies

YANG Hongyan

Abstract:  The national studies offer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contributed to inherit and promo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tudies is the measur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rality education and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At present,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the lack of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eachers, the lack of effec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he lack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ience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imperfect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we should take some measures: enhance the sense of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studies teachers,increase mor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nd measures of safeguar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tud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tudi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ational studies;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高職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把国学经典课程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增加高职生的个体生命体悟,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国学课程是指以国学为教学内容的学科,它作为高职院校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公共选修课,开设范围为相关专业学生与选课学生,旨在提升高职生的国学素养、传承传统精粹、厚植家国情怀。国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国学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挖掘国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进而达到思政育人效果。鉴于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需要对国学课程进行系统深入的思政建设,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群体间的合作交流与“跨界思维”的培养,打破学科、专业间的孤立封闭状态,做到课程建设的融通共享。国学教师在教材建设中注重实际效益,融入本土特色,贴近学生实际,促进教材改革与发展;还要深入研究教学模式与教法改革,在原有的教学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法改革,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重要举措。高校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学,又要将价值理念细化、具体到其他专业课程中,使其他课程都具有思政课程的德育属性,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渗透。[1]发挥高职院校各教学单位的教育合力,促进国学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相互沟通、协同育人。国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挖掘国学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思政课程与思政教师的协助将显性与隐性的思政教育资源相结合,促进国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有机融入,共同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而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

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是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国学课程思政建设是破除以往旧的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紧跟国家教育方针与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国学精品课程,及时融入新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态势,国学教师也应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探索与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与思政教师合作从而形成高效、优质的国学课程教学团队,促进适合高职生特点的教材开发与学科专业建设。国学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与沟通,国学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快推进“三教改革”进程。

二、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国学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与能力不足

随着高校“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的不断深入,部分国学教师在教学中仍遵循原先的教育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致力于国学知识的讲解与掌握,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将国学教学与思政教学相分离,缺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思政教学认为是思政教师的事情,国学教学就是来学知识与文化的,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忽略思政因素的融入;也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为完成教学工作量减少思政因素的融入。这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较为薄弱,还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紧要性。

部分国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对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能力与国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面存在不足,以及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到位,致使国学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入较为生硬。[2]国学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已经具备,但课程思政的挖掘能力不足以及缺乏课程思政融入的方法,不能将国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贴切自然。国学教师由于自身课程思政意识不到位与能力不足,未能有效把握国学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因而国学课程思政建设进展缓慢。

(二)国学教师与思政教师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

高职院校各院系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组成了高职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国学教师与思政教师的沟通与协作,国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思政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进而帮助国学教师寻找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使其自然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与成效。然而现实中教师之间除日常教学工作外,由于专业的差异他们之间进行专业交流与合作不多,国学课程建设也多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探讨,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中缺少思政教师的参与,课程建设局限于本院系的教师群体之间,与思政教师的联系不多。虽有通过院系层面进行思政教学经验分享,但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思政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學模式等方面给予国学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这也必然要求思政教师的整体素质与能力,零散的思政交流还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而国学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较为欠缺。

(三)高职院校缺乏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还局限在建设层面,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还使用往常课程评价指标,还未建立起与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国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或建立初期的不完善,国学教师在进行课程建设也缺乏相应的指引与要求,课程建设中对思政元素的贯彻与落实不到位或直接忽略思政教学,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相分离。加之高职院校的督导体系较为滞后,针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督导教学不深入,没有及时调整与更新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教学督导上没有使专业课教师引起相应的重视,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维度与指标上没有细化与量化分析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评教环节未发动学生、同行、院系的主动性进行综合性评价,进而使国学教师处于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不足的状态。

(四)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3]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的政治导向、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与道德品质影响课程思政的落实,但仅依靠国学教师来保障国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运行,其实施力度远不能达到国学教育思政育人的目标。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高职院校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然而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课程思政的运行与指导还欠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国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学单位与各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而教学单位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较为松散,仅依靠教学单位的力量难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力度,国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学校层面出台相应的保障机制并不断健全机制的运行。高职院校虽出台与制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也需进一步的细化与具体化。院系各教学团队与教研室成员着力探索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主动性,国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把握是影响课程思政落实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国学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责任意识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发布系统、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国学课程思政工作,形成系统了解和认知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氛围。加强国学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分层次类型、分学科专业领域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线上国学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在各层次各类型高校间的共享共用。强化国学教师课程思政责任意识,在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以及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中突出课程思政。依托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建立国学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创建良好的国学课程思政育人氛围。国学教师了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以便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原则和要求内化到专业课的设计与教学活动中。[4]

制订国学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计划,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和师资梯队建设。国学教师积极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工作,努力在各教学单位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首先在思想上调动国学教师自身的育德意识,通过日常教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在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行动上带领国学教师提升育德能力与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培训与教学管理与考核,在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中挖掘思政因素,甄选适合高职生特点的专业课程教材并进行教材开发与建设。高职院校定期组织国学教师集体备课、听课与评课等教研活动并研究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素,推动国学课程建设的思政育人功能。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联系,请其专业带头人指导国学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拓宽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渠道。

(二)加強国学课程与思政课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对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而言,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在运用理论分析社会问题时,要有意识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发展规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4]思政课程教师应与国学课程教师共享思政教育资源,帮助专业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与培训。携手打造优质课程,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团队,不同学科教师之间进行课程思政经验交流与学术研讨;通过共同开发课程与参加跨学科的课题或专题研究等教研活动,发挥教育合力,互为补充思政教育渠道,开发适合高职生特点的国学思政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引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国学课程的思政建设,国学教师要做到深入钻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深入把握我党的执政规律、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统筹好国学教师的理论培训和实践研修,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国学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相结合,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打造国学精品课程,发挥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教研室的教育合力,形成国学课程的优秀教学团队,并推动国学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形成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效应。注重国学课程的教材开发与选用,组织国学教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使用培训,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核心内容、修订重点和难点等,使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与学生的成长发展相联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鼓励国学教师进行思政课题申报与教学研究,推动国学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三)建立健全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机制,定期评价课程实施效果。针对国学课程建立相应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国学课程思政设定的内容和相关标准,设置评价维度与指标,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评价等维度细化评价指标,量化分析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通过高职院校督导评价、学生网上评教、院系听课与评课等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运行的程序上,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结果处理三个阶段。在评价指标体系运作上,采取以教师(自评与互评)与学生评价为基础,专家评价为重点,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5]评价中注重国学课程对于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专业思想引导以及学生学业行为的变化。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学、提升国学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参考,以及国学课程设计的改进、评价标准以及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的参考。把“课程思政”方面的业绩作为考核国学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对“课程思政”业绩突出的国学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这种奖励要体现在评定职称、晋级、评优等各个环节和层次之中。[6]

(四)建立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思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资源以及国学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作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联动并推进落实、特色鲜明的国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统筹开展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

高职院校职能部门要贯彻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具体要求,制定和实施国学课程思政建设评价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组织和协调职能部门、教学单位的国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专项培训,鼓励国学课程与思政课程教师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建设跨学科特色专业,对其致力于精品课程建设的院系与教师,应为其提供项目资金与技术支持,打造省级和国家级优质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名师推选活动,通过教学能力比赛选拔思政教育优秀教学团队,进而促进国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积极组织国学教师与思政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申报与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促进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

收稿日期:2021-10-05

基金项目: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国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19JG021)

作者简介:杨红艳(1992—),女,河南鲁山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