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计韧性的概念内涵与研究趋势
——城乡规划语境下的展望

2022-05-28 08:34魏鹏香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计城乡规划韧性

文/魏鹏香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邵亦文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助理教授 博 士(通讯作者)

引言

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一个核心目标是提升民众的生计水平。在消除绝对贫困和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构建多元化的生计体系成为相关公共政策的主要努力方向。近年来,新时代下城镇化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给民众生计带来较大影响。2020 年12 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国内虽已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但仍面临规模性返贫等风险;同时,经济结构转型、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隐忧也给生计造成巨大挑战。如何持续稳定地提升和巩固生计水平,提升城乡抗风险能力,进而构建强劲的生计韧性成为紧扣时代的重要课题。

生计韧性在我国开始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分野。目前,生计韧性的学术定义仍然相对模糊,其概念内涵与研究趋势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不能有效支撑规划实践。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尝试探讨了生计韧性的源起和演化、定义和构成、城乡规划语境下的研究展望等关键性问题,以期进一步厘清生计韧性的内涵,为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 生计韧性的概念内涵

1.1 生计的概念内涵

从广义上讲,“生计”概念既可以表征生活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谋生方式,还可以描述支持或维持生存的策略及结果[1]。生计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Chambers 和Conway 提出,他们认为生计是由能力(capabilities)、资产(assets 包括物质和社会资产)和活动(activities)共同组成的谋生方式。在此基础上,可持续的生计内涵包括: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能够应对压力和冲击并从中恢复过来,且能持续保持或增强其能力和资产[2]。

早期大多数与生计相关的研究集中在人们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和资产、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3]。但这种单纯强调生计中经济生活需求的经济决定论逐渐遭到反驳,更多学者认为生计还涉及个人价值、社会制度、社会认同等非物质层面,物质层面的追求只是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基础[4]。目前生计研究主要集中于生计影响因素分析[4]、生计分析框架制定[5,6]、生计策略选择[7]及生计韧性[8,9]等方面。

当今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如何应对和适应这种不确定性,并保持生计的可持续性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议题。目前,认可度较高的可持续生计实现路径是由英国国际发展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FID)提出的。该路径指出,个人、家庭或社区等生计群体在遭受外部冲击(不利的发展趋势、冲突震荡和季节性波动)之后,需要合理利用五个类型的生计资产,寻求在转变性的结构和进程的影响下,制定优化生计策略,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生计结果。同时,这种正向的生计结果会以正反馈机制传递,一方面促进生计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提升决策机构水平和执行过程效率,并进一步弱化脆弱性背景对生计群体的冲击:可持续生计也正是在这种持续的正反馈中得以实现[5](图1)。

图1 可持续生计框架:主要方面及其实现路径(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5]改绘)

然而,随着生计研究的不断深入,可持续生计实现路径的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出来。第一,虽然生计资本中强调五种资本,但在实践中经济分析一直是讨论核心,更广泛的社会资本和制度层面被忽略;第二,生计实现路径中倾向于对单一生计群体应对短期冲击的生计研究,缺乏对跨群体动态变化的考量[10];第三,尽管生计实现路径强调对社会关系网络及自然生态条件的综合运用,但某些生计群体仍只倾向于借助自然生态条件来实现生计结果从而规避风险[11]。因此,韧性思维被引入生计研究中,以期弥补上述实现路径的局限性,因为韧性思维方式强调跨群体、多系统间的动态作用[6]。

1.2 韧性的思维方式

韧性概念最早由生态学家Holling 引入[12],后被广泛用于涉及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跨学科研究[13],研究的焦点从自然生态系统拓展到社会生态系统[14]。多数学者将韧性定义为:系统能够吸收或缓冲不利冲击、在冲击下能够维持自身基本功能的能力。因此,韧性思维强调系统的持久性和适应性。其中,持久性是指系统能够缓冲或吸收冲击,同时保留现有功能和结构的能力;适应性是指在现行制度下通过更新、重组和学习来应对不确定性和意外的能力。此外,韧性思维还要求系统具有可转换性,即冲击使现有系统无法维持时,有能力转换成一个全新系统[15]。

韧性研究经历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进韧性三个演变阶段,其内涵不断延伸[16],从强调单一平衡状态到多重平衡,再到强调适应性循环、综合系统反馈和跨尺度、跨群体的相互作用[17]。韧性由描述性的概念逐渐拓展为一种思维方式,用于理解复杂系统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实现自适应循环发展[18]。作为理解、管理和治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复杂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韧性被认为是探索可持续性、适应性变化的有力工具,并被广泛运用于个人、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等多个层面,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分析在变化面前保持稳定性并持续适应、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方法[19]。

1.3 生计韧性的概念和内涵组成

随着韧性研究的深入,韧性思维开始与生计结合并将视角延伸到人在应对社会生态系统各种扰动时维持或提高生计的能力,生计韧性概念应运而生。生计韧性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主要包括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城乡规划学(表1)。不同学科对生计韧性释义的侧重点不同:在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中主要侧重于实现生计水平提升的“能力”,倾向于将生计韧性视为要实现的目标。具体而言,生态学多聚焦于灾后生计恢复[3];环境科学主要关注政治环境对生计韧性的影响[10]、环境恶化引发的生计群体间的环境正义问题[9]等。经济学主要利用经济变量对不同群体的生计韧性进行影响因子分析和定量测度,例如探讨深度贫困地区不同贫困属性人群的致贫因素并测度其生计韧性水平[20]等。公共管理学关注政策导向下产生的生计问题,如土地政策下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及其生计韧性[21]。

表1 生计韧性定义的差异(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社会学、城乡规划等学科则侧重于生计水平转变的“过程”,强调生计韧性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和不同规模的生计群体间的作用机制。社会学聚焦于生计系统内外部因素促使生计由脆弱性到韧性转化的机制以及不同群体的生计韧性特征、相互关系[22]等。城乡规划学多从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出发,探讨城乡治理策略,如从农户感知视角切入,评价农户的生计韧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促进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23]。

对于生计韧性的内涵构成,虽然学者观点存在差别,但多数都涉及适应、学习、自组织等能力的实现。Speranza 等在总结概括生计韧性的概念内涵基础上提出生计韧性由缓冲能力、自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三个维度组成[8],这一看法较全面地囊括了生计韧性的各种属性,其优势在于可根据不同研究背景对具体测度指标进行灵活选择,具有较强包容性。其中,缓冲能力是指生计系统在缓冲变化的同时保持自身功能结构并抓住机会实现更好的生计结果的能力。自组织能力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系统在无外部约束的情况下,通过社会结构(自上而下的过程)和人类自发活动(自下而上的过程)相互作用而出现或创造规则、价值和组织的状态;二是受宏观社会网络结构(建立在个体互动关系之上)影响,个人决定和规范自身行为方式的状态[24]。自组织强调人类的能动性、适应能力、权力和社会互动对韧性的塑造[25],内生的相互作用机制是自组织的核心。学习能力是指个人和社会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转化为行动来改善生计,实现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治理的能力[8]。

综上,本文更倾向于将生计韧性定义为在外部压力和冲击下,不同生计群体利用已有生计资本能动性发挥缓冲、学习和自组织等能力应对和适应不确定性,合理调整生计模式以实现更好生计目标的动态过程。

2 生计韧性研究视角的演变

2.1 从单一、微观尺度的研究向复合、跨尺度互动的研究转变

早期多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关注个体、家庭、社区等单一、微观层面在适应气候变化、应对灾害风险的生计韧性,而较少从系统角度考虑不同尺度的生计群体间的相互影响。不同尺度的生计群体间,其生计韧性的叠加未必能发挥“1+1 >2”的正向效应。地方制度与区域政策不适应会导致整体生计韧性水平的下降;个人和集体利益的“零和博弈”会导致社区整体生计韧性的下降。例如,Saxena 使用跨尺度韧性分析方法对印度“森林依赖型”农村家庭进行研究,发现政府政策转变对农村生计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的影响[26]。Bunce 对比莫桑比克和南非的流域管理以及坦桑尼亚海洋保护区的开发政策,揭示了由于缺乏对跨尺度动态影响的考虑所导致的生计政策错配现象[27]。

2.2 从短期应对机制向兼顾长期发展效能的转变

生计韧性的早期研究重点往往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等短期干扰,而缺乏关注长期压力导致的系统转型[10]。人作为生计研究的最小单元,不仅受短期灾害影响,还需面对气候变化、城市化、经济全球化、制度政策等长期压力的多方影响。Gautam 在研究尼泊尔气候变化与季节性移民之间关系时发现:季节性工作移民是适应气候变化、缓解生计贫困的无奈之举[28]。Volpato 追踪肯尼亚牧民30 年间生计策略的变化,剖析社会生态环境变化对不同家庭生计适应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未来生计策略[29]。

2.3 从单纯的经济视角评估向多元视角评估转变

最初对生计韧性的评估通常着眼于单纯的经济视角,借助各类经济指标展开生计韧性的测度,忽视了社会制度层面的影响因素。由于政治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的兴起,生计韧性评估视角逐渐多元化。例如,Sina 从政治权利和社会参与的视角,提出需要从被动提供就业和收入补贴策略转向提供政策措施和社区参与策略相结合,要求个人、社区和机构共同维持生计韧性[3]。Scoones关注低收入群体微观层面行为与宏观体制、政策的联系,从而重新审视农村脱贫问题[10]。

3 城乡规划语境下的生计韧性解读

3.1 当前研究侧重

作为生计韧性理论的策源地,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生计韧性的研究较早。相比之下,国内生计韧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需要更多探索。尽管生计韧性研究在国际上已延伸到众多学科,但在城乡规划领域却亟待拓展。

国内外对生计韧性在城乡规划语境中的研究各有侧重。国外研究主要关注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公众参与等对生计韧性的影响。例如Newman 强调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通过参与式情景规划方法探讨社区生计策略[30]。Busayo 关注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将正视城市非正规性、识别高风险源空间分布、城市治理中的公共参与、城市开发程序的标准化、公众的规划认同等五方面作为促进城市居民生计韧性提升的关键[31]。

国内研究主要依托国家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侧重于从规划角度分析贫困地区或贫困群体的生计特征、生计韧性产生机理、生计韧性的提升策略。李二玲以兰考县为例,探究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生计韧性及其产生机理[32]。杨培峰从规划建设层面解析了扶贫搬迁社区生计资本的空间特征,并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提出相应规划对策[33]。张涵昱将可持续生计理论引入规划阶段使之与城市设计相结合,探讨提升城郊失地农民生计韧性的策略[34]。

3.2 未来研究趋势

3.2.1 基于城乡规划视角丰富生计韧性理论

我国生计韧性研究起步较晚,城乡规划领域相关理论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于生计韧性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的本土化研究严重缺失,现有少数研究多基于国外已有成果进行个案应用,缺乏系统性。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复杂,风险类型多样,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因此未来研究要进行差异化探索,具体理论研究内容包括生计韧性影响因素的探查,多地域、多群体、多风险下生计韧性实现路径的构建,不同发展背景下生计韧性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本土化的生计韧性提升策略等。

3.2.2 将生计韧性理念融入多层级规划

就目前规划体系而言,我国在应对不同类型风险时缺乏明确的规划标准和有效的规划引导,综合防灾规划也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自然灾害类型[35]。但抵御自然灾害的缓冲能力仅是一小部分,如何适应压力并有效转型才是核心。当前,我国内外部发展环境愈发复杂,传统城乡规划思维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这种背景下应将生计韧性理念融入到各层级规划编制中,寻找理论与规划实践的结合,共同促进各类生计群体韧性提升。首先,要在各层级规划上落实生计韧性理念。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应基于规划区生计资本基础构建安全发展格局、设定合理的生计韧性管理目标和愿景,并针对不同生计群体制定导向性政策。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不同群体的生计诉求进行具体落实,城市中应重点解决城中村居民、外来务工群体的社会分异等问题,乡村则应更多关注通过合理空间布局减少灾害脆弱性,发掘贫困弱势人群内生性发展动力。其次,将“脆弱性分析- 政府管控-生计风险预防-不确定性导向规划”的研究框架融入到规划的不同阶段,形成生计韧性现状评估- 管理体制机制完善- 生计韧性策略优化- 生计韧性结果反馈- 规划调整的动态技术路线。

3.2.3 强化基层治理单元的生计韧性实践探索

由于城乡社区是应对外部风险、维持民众生计的社会单元和基层组织,社区生计韧性的提升尤为迫切。第一,数家底,知长短,找痛点,补短板。将自然灾害外的其他隐性风险纳入生计韧性影响因子考虑范畴,全面分析社区生计资本现状,明晰生计资本优劣势,着力补齐短板,强化社区缓冲能力。第二,功能规划,引导就业。针对受到土地流转、无技傍身等就业困难群体,可依托社区资源通过建立扶贫岗位、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共享等措施鼓励就业,发挥生计群体学习能力。第三,规划引领、公众参与,激活城乡社区自组织能力。公众参与对社区的自组织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如下:一方面,城乡社区居民作为生计韧性的实施和利益主体,他们熟识自身所处的空间,并深知其所需,高质量的公众参与能有效解决利益冲突,助力项目稳步推动和落实,发挥自下而上式规划方法的最大效用;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外部扰动中要积累因地制宜的应对策略,这些经验储备有助于生计韧性的提升。

结语

本文在研究生计韧性概念内涵和研究视角演变的基础上,展望了生计韧性理念在城乡规划学科背景下的应用前景。相比于生计韧性在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城乡规划语境下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亟待丰富;相比于国外生计韧性研究的源起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生计韧性内涵需要进行本土化转译和适应。城乡规划作为指导城乡发展的一种公共政策,承担着提升民众生计韧性的重要使命。未来可从丰富生计韧性理论、将生计韧性理念融入多层级规划和强化基层治理单元生计韧性实践探索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我国城乡规划语境中的生计韧性理论和实践。

猜你喜欢
生计城乡规划韧性
中国农村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的研究进展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BY THE SEA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