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要有农村的“味道”

2022-05-30 10:55
辽宁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味道资源音乐

王 敏

(大连市旅顺口区铁山中心小学)

音乐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有着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意识的重要作用。为农村学生上好音乐课,让每一个农村孩子接受有质量的音乐教育,是农村音乐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农村小学不仅要开好音乐课,更重要的要是让音乐教学有农村的“味道”,从而有效提高农村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学方法有限,课堂缺少创新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目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主要表现在教师教法陈旧,课堂缺乏活力、枯燥无味;教师重技法轻素养,无法引发学生感悟音乐;音乐教学缺少目的性,未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教师忽视对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和音乐知识的拓展。

(二)音乐教学未结合农村资源,缺少农村特色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农村小学地理环境优越,有山有水;文化资源也很丰富,有很多民间艺术。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农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我校的音乐教学中没能得到有效利用。许多直接能用到得资源,我校没有充分利用;而那些间接可以使用的资源,学校也没有挖掘出来,很多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被忽视了。由于没有充分利用和挖掘区域音乐教学资源,导致我校的音乐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农村特色。

(三)音乐教学脱离学生生活,课程缺少亲近感

音乐能表现生活,更能传递情感。农村小学的部分音乐教师依赖书本,不能把音乐教学与学生的农村生活紧密结合,音乐课缺少亲近感,导致学生不能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音乐作品,更谈不上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可以利用大自然的声音、景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生活的美好。例如,在教学歌曲《春天在哪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大自然中发现春天的美好。如果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将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这样的音乐教学也会有效地提升农村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农村小学音乐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山海”资源,让音乐教学接地气

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作为音乐素材,教师如果能利用好这些资源,其音乐教学会更接地气,有农村的“味道”。我校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坐落在老铁山脚下,铁山岬是黄海和渤海的分界,在海面上形成了“一山担两海”的自然分线界。如果音乐教师能把这样独特的资源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就会使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更接地气、更有特色。

例如,歌曲《卡普里岛》的情感目标是:感受意大利民歌热情爽朗的风格,领略卡普里岛迷人的风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编歌词,带领学生歌唱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乡都有哪些美景,之后再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家乡创编一首歌曲。学生把话题都集中在“黄渤海分界线”“老铁山灯塔”以及候鸟迁徙上,学生的情感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首《我的家乡老铁山》就创编完成了:

美丽的家乡老铁山,

绿树成荫鲜花飘香,

小鸟在枝头尽情歌唱,

起伏的山峦洒满阳光。

这里有黄海、渤海分界线,

闪亮的灯塔为舰船导航,

我们就像那矫健的海鸥,

自由地在空中展翅飞翔。

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区域内大海、大山的自然资源,借助《卡普里岛》的旋律,让学生创编歌词并演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掌握和理解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又加深了对音乐的体验,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让学生在自然之美和音乐之美中学会欣赏。例如,在欣赏歌曲《森林与小鸟》时,如果单一地让学生欣赏歌曲,说出对音乐的感受,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会不够透彻,语言表达也会贫乏。我校的音乐教师改变原来单一的欣赏方式,利用老铁山素称“候鸟迁徙驿站”这一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家乡候鸟迁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音乐,脑中想象每年秋季大量的鸟类往南迁徙时,在老铁山停留歇息的画面。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早晨老铁山的优美,宁静;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小鸟在欢快歌唱……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就领悟了《森林与小鸟》一课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学习歌曲《郊游》时,音乐教师和班主任一起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小溪边、农田间、山野中去郊游,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去感受这首歌的情感。“白云飘飘,春风柔柔,青山绿水,我们乐悠悠。”歌词中描述的景色不仅映在学生的眼睛里,更是刻在了学生的心里。

(二)利用农村民间艺术资源,让音乐教学更走心

民间艺术资源就是指学校所在地区在历史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包括音乐资源和美术资源。把民间艺术资源有选择地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更“走心”。

乡土传统音乐来源于民间,是原生态艺术。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随着音乐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学校的音乐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

小学阶段是教会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感知美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传承乡土音乐的最佳时期。因此,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利用民间艺术资源,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内容和民间艺术有机结合,让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走进学生心里。

花板舞发源于旅顺口区,源于清末明初,经过普及,广泛流传,已被确定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板舞的主要道具就是竹板的大板,配器有大鼓、锣、镲。其舞步是从秧歌中借鉴,加上自己创编的板式,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花板舞既可以编成舞蹈在舞台上表演,也可以编成广场舞让大众去跳。

例如,在“秧歌舞”一课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学秧歌舞不感兴趣,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播放一段《花板舞》视频,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教师把秧歌的舞步和打花板的动作结合起来,独创了“花板秧歌舞”,让学生分组合作,每一组分别选出3名学生打大鼓、锣、镲,其他同学用快板当做道具来表演花板舞秧歌。这节音乐课上完后,学生不仅学会了秧歌舞步,而且通过打快板、大鼓、锣、镲等打击乐器,掌握了秧歌舞的节奏。学生的音乐情感不仅得到熏陶和提升,而且也爱上了民间艺术。

在后来的音乐课上,教师还鼓励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如在收集废旧的塑料瓶和小玻璃瓶中,装上适量的豆子或者沙子当沙锤使用;用汽水瓶盖子穿上铁丝可以当串铃使用;把两块竹板穿在一起可以做成响板。学生在制作打击乐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花板舞的乐趣,激发其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的热情。

把民间艺术带进音乐课堂,既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把优秀的地域文化传承下来,增长农村小学生们的音乐文化底蕴。

窗花是民间剪纸艺术。农村每逢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节日的气氛喜庆、吉祥。《龙咚锵》是一首具有年味的儿童歌曲。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新鲜好奇,模仿性强,教师就把民间剪纸艺术与《龙咚锵》的教学相结合,设计了一堂音乐实践活动课。教师组织学生一边跟着《龙咚锵》音乐哼唱,一边往教室的窗户上贴窗花,孩子们心情喜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利用农家生活资源,让音乐教学更传情

农村的孩子们每天都可以听到家里饲养的鸡、鸭、鹅、猫、狗等各种动物叫声,对这些小动物特别有感情。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农家生活资源进行音乐教学,使得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更能“传情”。

在学唱歌曲《动物说话》时,教师发现这首歌非常切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在农村,鸡、鸭、猪、羊随处可见,学生每天都能和它们接触交流。对于演唱这样的作品,学生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第一段小鸡说话,再进行适时指导,然后教师通过表演动作,师生问答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第二段的小鸭说话。因为学生对小鸭特别熟悉,所以很容易就学会了歌曲旋律。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想想自己家饲养的小鸡、小鸭可爱的样子,给学生戴上头饰,一边唱,一边表演。学生有农村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家的小鸡、小鸭表演得活灵活现,非常可爱。

在教学印度尼西亚歌曲《种玉米》时,初听歌曲,教师问学生:歌曲在召唤我们做什么?怎样做?学生们就会带着问题认真感受歌曲。对农村孩子来说,种玉米是常见的农活儿,他们很快就能回答出“种玉米”。有的学生还跟着歌曲旋律,为大家表演“锄草、施肥、撒种、浇水”。

学唱歌曲,创编歌词(曲)是新课程的普遍模式。虽然农村孩子没有城市孩子学习音乐的优越条件,但他们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生活经验。

歌曲《粉刷匠》,曲风轻松风趣,语言活泼幽默,生动地描绘了小粉刷匠愉快劳动的情景。教学中,教师找学生模仿粉刷匠粉刷墙壁,有个小朋友模仿得特别形象。经了解才知道,他爸爸就是个泥瓦工。学了“粉刷匠”,在创编环节,就有了“洗衣匠”“挑水匠”“小木匠”。这样的音乐课教学,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生动的音乐教学案例表明,只要农村音乐教师利用和挖掘好农村音乐资源,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实践经验带入到音乐课堂中,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

三、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挖掘和利用农村音乐资源一定要有选择,把握好“度”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挖掘和利用农村音乐资源,应依据教材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校的条件,有选择的利用,针对不同年级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如《花板舞》,舞蹈难度不大,动作简单,正适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而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好听好唱、朗朗上口的地方音乐资源。比如,本地民间老艺术家创编的京韵大鼓《金伯阳》。在挖掘和利用农村音乐资源过程中,要根据乡土音乐的艺术特点,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作品。有些资源虽好,但不适合小学音乐教学,这样的资源就不能用;有的资源虽然适合利用,在利用的时候也要把握住“度”。

(二)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要考虑农村孩子的音乐基础

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农村,大多数的小学生音乐素养不高,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乐理知识较为贫乏,对一些本应掌握或熟悉的乐理知识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较弱。所以,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一定要遵循农村孩子的音乐基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三)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要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实施“情景教学”,营造生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音乐游戏,轻松地学习音乐,在游戏中让学生享受音乐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探究、发现、领略”,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要全面落实遵循课程标准,发挥音乐课堂“主阵地”作用,用心挖掘农村特有的艺术资源,把课内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实践结合起来,用音乐滋养农村孩子的心灵,用音乐陶冶农村孩子的情感,让农村孩子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没有音乐的校园是一场“错过”。只要我们农村音乐教师坚持不懈地探索,利用和挖掘好农村音乐资源,让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有“农村味”,农村的音乐教学一定能在音乐教育改革中再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味道资源音乐
中秋的味道
快乐的味道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夏天的味道
音乐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草的味道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