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女袄造型结构研究与现代传承

2022-05-30 09:13潘红梅王银明
山东纺织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汉服服饰服装

潘红梅,王银明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传统服饰史上的重要转型期,此阶段的服饰,既继承了传统汉服平面化宽松离体的特性,又不断地吸收当时西方服饰的结构特点,形成了中西方服饰并行且交融的独特时期。近代汉服是整个汉民族传统服饰发展传承至今的一个缩影,承载着中华传统服饰的文化命脉,而近代女袄则是近代汉服中具有代表性的服装之一,本文以近代女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女袄造型特征及结构构造方式,并运用现代服装技术进行解读,为传统服饰的现代传承做出创新实践。

1 近代女袄

1.1 历史渊源

近代女袄作为中国传统服制“上衣下裳”的“上衣”传承品,是从襦演变而来的一种带有里衬的短衣,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为北人燕居之服,因此隋唐以后传入中原时也仅作内衣穿着使用,称为“襦袄”。它长于襦,短于袍,多为秋冬之服,且不分男女,除重大朝会,平时都可以穿着。袄在宋代以后较为流行,明清时盛行,并逐渐取代了短襦,“下裳”配以裙或裤[1],是中国民间普通百姓的日常服装。

1.2 造型结构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人文民俗上差异很大,进而形成了服装款式的多样性,但都建立在同样的造型基础上,差别只体现在细微处。“在形制上,闽南、江南一带女装偏短小;山东、中原一带偏宽大[2]”,而这是由地域差导致的体格差异所造成的,因此,在近代女袄的造型上,整个华夏民族整体比较接近,差别只体现在细节上。

1.2.1晚清时期

“从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流行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穿在外面的是‘大袄’”[3]。由此可见,清末时女袄的结构造型是宽大平直,如图1所示,这种清代右衽偏襟女袄造型,“横平竖直”的宽大袄衫与汉字的横平竖直结构很类似,蕴含了中华文化平直方正、博大涵容的人文精神。

图1 清代右衽偏襟女袄

同时,近代女袄的衣身结构延续了中国传统服饰注重面料完整性的裁剪方式,如图2所示清代对襟女袄,对襟女袄前后片之间没有肩缝,衣片袖片之间没有袖窿缝,体现和谐、含蓄、整体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图2 清代对襟女袄

1.2.2民国初年

晚清开埠之后,清末女装趋于合体,女袄的袖口、腰身渐渐由宽大向紧窄变化。至民国初年,受西方服饰风格的影响更甚,女袄衣身变短且修身,在城镇女性中出现这个时期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上衣形式,“为大襟紧身短袄,衣摆呈圆弧形,后来也有较多是平摆的,摆长不盖住臀,衣袖长至肘,袖口一般为七寸,为喇叭口,也称倒大袖”[4]。这便形成了区别于晚清女装宽大且直身的衣身造型特点,同时也构成了扩身弧摆、直身弧摆等各类样式的倒大袖上衣造型[5],民国初年具有代表性的女袄造型,见表1。

表1 民国初年具有代表性的女袄造型

这一造型的变化具有颠覆性意义,虽然衣身结构还是传承了传统的横平竖直的整体一片式结构,但在外轮廓上,已经从“宽衣型”向“体形型”变化,并且还创新地出现了倒大袖造型,这与西方服装袖口小于袖窿的结构造型是完全相反的,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中华服饰文化宽博的人文情怀。

此类倒大袖女袄衣身合体,能够恰当地凸显出女性身体的曲线美,而且衣身的长度随着款式的流行也变得越来越短,底摆越来越圆,衣身越来越紧体贴身,甚至会露出内衣或下装的裙腰。至十九世纪30年代的衫袄在合身的基础上开始加长衣身,宽大的袖口也开始变得窄小,如图3民国女袄,这样的款式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40年代,后因战争等因素,衣身造型一直未有太大变化。

图3 民国女袄

综上所述,近代女袄衣身造型的整体趋势是从宽松离体型向修身贴体型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将横平竖直的外轮廓柔美化了,但在结构的构造上仍旧是平面化整体一片式的裁剪方法,即衣片与袖片连裁的方式。

2 女袄的现代传承

现代女装衣身造型的结构特征是采用西式剖片分割或收省裥的方式打造合体的造型效果。而近代女袄衣身造型结构相对完整,除了腋下的袖底缝,整个衣身近乎“无缝”,而以现代的服装结构方式表现传统女袄的气象与风度,从而体现传统服饰整体厚重的文化内涵,就成为新时代服装设计的一个课题。

2.1 传统女袄结构的分析

传统女袄采用整体一片式的裁剪方式,衣身的上平线就是肩线,延伸出去就是袖中线,用现代服装结构的技术来分析,此式样的袖子袖山高为0,这样的裁片形状比较适合人体两手平举时的体态特征,而人体的这种体态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几率是相当少的,人体手臂大多自然下垂,或在与人体呈45°范围内活动,如图4传统与现代衣袖关系对比图。因此,传统女袄相对现代女装的外观造型,最明显的问题便是腋下会堆积大量的衣褶,向肩部延伸形成斜绺,既影响美观,也影响了服装穿着的舒适度,如图5传统女袄着装图。

其次,无省无裥无分割的前衣片忽略了女性胸凸量的存在。若是适体型服装,对于忽视胸部形状的中国传统女性或胸部平坦的女性,这种衣片的结构弊端还不明显,但对于强调胸部形状的现代女性或胸部丰满的女性,则会在前衣片的下摆出现起吊现象,同时因胸部的顶起,后衣片被牵扯向前身方向,在后腰节至臀部会出现大量的衣褶,影响服装的外观平服度,如图6为传统合体女袄着装图。因此,服装需要采用宽松型衣身才能消除因胸部凸起而产生的牵扯量,以呈现平整无衣褶的衣身。

图4 衣袖关系对比图

图5 传统女袄着装图

图6 合体女袄着装图

2.2 近代女袄的结构改良

民国初年,西方剪裁技术的传入,促使大襟女袄从平面二维结构逐渐向三维结构过渡,这时期的改良女袄出现侧缝收腰、衣身收省的现象。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式结构的大襟女袄被越来越多地使用,通过剖肩装袖,传统大襟女袄的结构被颠覆,形成更贴合人体体态,适体性增强的新式改良女袄造型[1]。

3 近代女袄传承应用的实例分析

将蕴含中华人文造物思想的传统服饰为现代人所使用,应从现代服装设计的思维、三维结构构造的角度对近代汉服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探究其与现代服装的融合点,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服饰的文化理念、造物理念融合进现代的服饰中。因此,需要我们服装工作者以近代汉服为支点,对中华传统服饰的结构进行研究剖析,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开发出为现代人日常穿着所接纳的服装。

3.1 应用理念

图7为笔者主创团队参加2019年江苏省第六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作品—《年味》系列作品效果图,此届紫金奖服装创意设计赛以“江南风韵·锦绣华服”为主题,要求以“江南风韵”为设计导向,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服装的款式、工艺等元素,深入融合现代新工艺、新面料、新需求、新审美等,设计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既体现江南韵味,又彰显中华服装之美的成品服装。这与本文的理念完全吻合,因此,以此系列中左起第三款夹棉长袄为例,分析该款服装以近代女袄为设计灵感,在轮廓造型、结构构造、工艺特点等方面的创新性转化、创造性设计。

图7 《年味》系列作品效果图

3.2 具体实施

系列服装第三款的线稿及服装实物着装图见图8,该款夹棉长袄正背面款式图见图9,可知该款服装造型采用当下时尚流行的大廓形外观,与传统汉服宽大、平稳的特点相吻合,也是时尚服饰与传统服饰在现代创新转化的融汇结合点之一。

首先,在衣袖结构上,以前后分片的连袖方式表现传统服饰衣袖相连的结构特点,既在外形上表达出传统服饰博大涵容的气韵,又改良了传统连衣袖穿着后腋下余量过多的问题,让服装穿着后能更平服更适体。

图8 线稿图及服装实物着装图

图9 正背面款式图

其次,在衣领上,借鉴传统汉服交领与衣片相连的结构特点,以清代无领外衣上所装饰的白色领巾的佩戴方式为灵感来设计领头外形,及门襟的扣合方式;在衣身造型上,以晚清宽松女袄为造型原型,结合现代流行的大廓型外观进行创新设计;在衣襟结构上,借鉴传统大襟女袄的特征,采用右衽大小襟的构造进行门襟造型结构的设置。

再次,在细节开衩处,参考近代女袄侧缝开衩的设置方式进行底摆开衩的设计,并在开衩的结构上创新性设计出不对称的前片款式,使左右不对称、长度不一致的大小襟的设置显得自然而不突兀,满足了现代时装表现个性的需求。

最后,在袖口的设计上,以民国初期倒大袖女袄的袖外形为灵感,进行袖口的分割展开设计,采用现代流行的喇叭口造型,在袖身与袖口喇叭造型的分割线处(袖中线)左右各收一顺风褶,使喇叭口的外形在分割线下方略微的泡鼓,使服装平添一份柔美之意。同时,大袖口的造型与大廓型的衣摆上下呼应,表达出稳重、沉着的传统服饰意蕴。

4 结语

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载体之一,服装作为生活的必需品,是艺术创意与实用技术的结合体。近代女袄的造型美与结构的独特性是现代服饰再创造的灵感之源,其所蕴含的传统美学、传统文化丰富了服饰穿着的内涵。近代女袄的历史文化、造型结构以现代服装技术进行创新性设计与转化,打造出具有实用意义的现代服饰,可赋予中华传统服饰文化新的时代意义与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汉服服饰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动物“闯”入服饰界
汉服新“江湖”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上台说汉服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