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学调研报告

2022-05-30 02:27陈高祥秦海锋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

陈高祥 秦海锋

摘要:为了解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学习和使用情况,对江苏省13个设区市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师开展专题调研。学校能依据课标要求开设艺术课程,但教师落实课标存在困难;课程实施能兼顾“鉴赏”与“实践”,但选修内容执行差异较大;学业评价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分级评价有待发展;教师重视教学资源建设,但反映地方特色内容相对不足。基于课标要求,需要深化艺术课程改革,提升教师对课标的深度认知,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开发具有江苏特色的教学资源,提高中职艺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艺术;课程标准;教学调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7C-0024-05

*本文系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10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方案研制项目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2-06-01

作者简介:陈高祥,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秦海锋,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与设计、工艺美术课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将原有课程名称“公共艺术”更名为“艺术”,清晰界定了本课程概念及范畴,明确了课程任务,首次提出了“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文化理解”四个学科核心素养概念[1]。为了解江苏省职业学校艺术课程开设情况,找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有效落实课标,进一步提高艺术教学质量,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公共课教研室统一策划,组织全省职业学校艺术专任教师、教研员等开展了教学调研。

一、调研设计

(一)调研内容框架

依据艺术课程标准主要内容及教学基本要素等,本次调研内容分为5个方面、15个问题指向,分别采用在线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见表1)。

(二)调研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面向江苏省13个设区市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教师(含行政双肩挑教师),参与问卷调查的有530人,其中有效问卷512份,回收率96.6%,各设区市教师比例见图1。在线访谈中,分别选择了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淮安、徐州、宿迁等8个设区市,每市遴选出6位担任中职艺术课教学的专任教师,包括美术和音乐,初、中、高级职称均匀分布,各教龄段都有涉及。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能依标设课,但教师落实课标存在一定困惑

大部分学校能根据课标要求开设艺术课程,美术与音乐同学期或者分学期交叉进行,教师能依据课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少部分学校学时安排不足,一些艺术类学校存在将专业艺术取代公共艺术的现象等。

大多数中职学校艺术课教师能积极主动落实课标,512份有效问卷中,选择“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尝试,初见教学成效”的人数最多,占42%;其次是选择“积极研究课标,教学成效比较明显”的人数,占34%。同时,践行课标存在一定难处,有17%的教师反映“主观上想落实,但不知从何入手”,7%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落实新课标,沿袭以前教学模式”。

(二)课程实施能兼顾“鉴赏”与“实践”,但选修内容执行差异较大

鉴赏与实践相结合,是课标明确提出的实施要求。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教师能做到鉴赏与实践均衡分配的占60%,侧重鉴赏的占22%,侧重实践的占18%。对拓展模块的选择,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设计(18%)、中国书画(16%)、中国传统工艺(16%)、歌唱(13%)、演奏(10%)、舞蹈(10%)、影视(6%)、其他(6%)、戏剧(5%)等,基本能覆盖该模块主要内容,但是各校教师实施情况差异较大。从教师访谈反馈,各校一般根据学校师资专业背景实施拓展模塊,但课标要求的36学时执行有差异。艺术师资充足的学校,落实情况较好;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完成难度大。一些学校通过社团、第二课堂、艺术比赛等方式取代艺术拓展模块教学,仍难覆盖全体学生。

(三)学业评价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开始关注分级评价

大多数被调研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占88%,采用纯理论考试的仅占5%,还有采用其他考核形式的占7%。教师普遍能注重过程性评价,更有不少教师提出应该多组织学生观看演出、画展等,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文化艺术活动中,接受艺术熏陶,提高艺术素养。

教师对学生学业考核能注重过程性和全面性,内容一般包括日常学习表现和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以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艺术作品为主,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评定结果,如访谈对象C老师说:“日常教学中采用的评价是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中,不是考试一锤定音,更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将考试成绩与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同学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使教学与评价真正融为一体。”

课标对学业质量划分了两个层级水平,从访谈中也发现一些教师已开始实施分级评价。如访谈对象F老师说:“我们学校是综合类中专校,专业涵盖较广,一般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反馈来进行判断,大部分学生是处于第一层级,而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会定为第二层级。”

(四)教师重视教学资源建设,但反映地方特色内容相对不足

被调研教师对教学资源建设十分关注。其中,选择“积极进行教学资源自主研发”的占53%,选择“选择已有PPT、微课、音频、视频等资源”的占42%,认为“有必要开发特色资源”的占63%,选择“教学资源经常使用”的占62%。从访谈中了解到,教师普遍希望有优质的教学资源、精品课程资源等实现共享;现有国规教材难以兼顾地方文化、江苏特色的艺术资源,期待省级层面能组织专家力量开发反映江苏特色、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艺术教学资源。如访谈对象G老师说:“目前上课,主要依靠自己整理或制作的教学资源,但毕竟有限,如果能将优秀的资源共建,或者通过某些平台分享给老师们,对上课会很有帮助。例如很多地方特色的非遗手工艺、地方戏曲等等,如果有这些资源,会有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三、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艺术课程性质,开发具有江苏特色的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美术鉴赏与实践、音乐鉴赏与实践两个“必修模块”的基础性美育功能,核心素养的引领作用充分融入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使用、学业水平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建设等多个教学要素。辐射中职各类专业,培养学生感知美好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主动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分享美,从而达到艺术课程以美育人的普及性作用。如访谈对象C老师说:“学校严格按照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对艺术课程的设置要求,安排落实艺术课程。同时合理调配师资,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安排在不同学期开设,共36课时,学分为2学分,美术鉴赏与实践和音乐鉴赏与实践各18课时,保证学校各专业能够规范开设艺术课程。”

“选修模块”教学可以充分结合专业属性,开设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与专业课程形成互补,相互促进。比如,旅游服务类专业,艺术课程的选修模块可以开设非遗手工艺、戏曲赏析等课程,帮助提升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认知面和才艺能力。信息技术类专业,艺术课程的选修模块可以开设与电脑美术相关的设计、鉴赏课程,与专业充分融合,提升专业的文化内涵。如访谈对象J老师说:“建议结合各专业特点,分专业开设选修内容。例如,电子商务专业,软件技术等对于图形图像有需求,可以开设美术鉴赏拓展内容课程。动漫等专业则可以把音乐欣赏作为艺术拓展。”

江苏是文化大省,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中职艺术课程有必要结合江苏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发。如此,既可以丰富中职艺术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又能贴近本地文化,增強学生的文化归属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如访谈对象X老师说:“大家可以共建共享线上资源库。结合地方特色,利用微课形式,开发本地教程,让学生更好实现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访谈对象Q老师说:“我校在校园美育普及的过程中,组织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包括泥人、瓷刻、纸扎、蛋雕剪纸和绒花绒鸟等非遗项目。”

调研反馈,教师对资源的需求及开发的热情程度很高,建议出台鼓励艺术教师开发资源的奖励性政策,增强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推进建设艺术课程资源省、市级专用平台,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同时可以不断更新内容,打造江苏艺术课程特色品牌资源。建议在江苏省内举行一些关于艺术课程的微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上传至艺术课程资源平台,丰富教学资源。

(二)深化艺术课程改革,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

疫情改变了当下的教学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被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效融入艺术课堂,将会极大提高课堂效果[2]。不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的内容,都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建议有效融入混合式教学理念,鼓励教师研发、采用更多灵活、有效、接地气的教学形式,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如访谈对象Q老师说:“我们的学生都是思想活跃的‘00后,古板单调的理论灌输教育显然行不通。不能生硬地说教和灌输,可通过运用互联网资源播放相关音像资料、引用当下的流行元素等手段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中,鼓励学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学生兴趣爱好是多样的,因此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特别是美术、设计、音乐、表演等专业门类的融合,突出对学生审美认知能力、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3]。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才会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一位学生受益。

(三)搭建交流平台,完善教学评价

交流可以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等的优势互补。在现实中,艺术教师往往交流比较少,单打独斗的多。建议多渠道搭建艺术课程教师交流平台,为教师们创造业务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从中擦出灵感与火花。例如,开展主题培训、公开课交流活动、课程研讨会议等,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不同艺术门类教师互动交流与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反哺课堂,学生受益[8]。如访谈对象Q老师说:“希望给教师开展一些专题研修,例如美术课堂交流公开课、课程创意实践作业汇报展示等活动。多一些专业领域的交流与沟通,拓展教师视野,促进教师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思考。”

艺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与痛点。建议从各校优秀教师的做法中凝练出较为符合广大中职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方式。将教学过程性评价、鉴赏及实践的学习达成度评价等主要方面进行整合,形成符合艺术学科规律、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如访谈对象Q老师说:“我校主要通过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形成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出勤、课堂参与互动、课堂作品或才艺展示等;阶段性评价主要包括理论基础考试、小论文或学期心得、作品展示等。评价时将自评、互评及他评形式相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信和成功。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进步做出积极评价。”

细化评价分值占比,建议对主观分、客观分有一定的比例划分,避免过于偏向主观性评价打分。过程性评价从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考试考核等方面进行分值比例分配。课堂表现包含出勤、表现、纪律遵守情况等。作业情况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考试考核包含期中、期末测试和单元测试,作业展示收到的反馈评价等等。对于学习达成度评价,建议将鉴赏及实践部分根据课标的学业水平评价要求,给出分值比例分配参考方案。此外,建议多采用教研活动的方式,促进艺术教师之间的交流,集思广益,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提升评价效果。

参考文献:

[1] 202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21(3):26-40.

[2]胥筝筝,郑宪恒.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实施调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7(37):93-98.

[3]司马镭.提高美术课程教学效果 培养中职学生核心素养[J].美术文献,2019(2):92-93.

[4]韦琳.对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开展《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有效教学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5(35):142-143.

责任编辑:夏英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依托《课程标准》的一轮复习侧略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基于课程标准的问题导向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