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女性小说影视改编的叙事策略

2022-05-30 21:43王萌
南腔北调 2022年11期
关键词:影视改编叙事策略

王萌

摘要:近十几年来,网络女性小说日益受到影视文化产业的青睐,许多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引发大量受众的追捧。纵观這些影视剧在被进行改编的时候,为了迎合更多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认同,制作方主要采取了三种叙事策略,即爱情叙事的浪漫化、女性角色的简单化和伦理取向的传统化。虽然这些改编引发众多争议、褒贬不一,但是不少都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的商业目的,而且也基本上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

关键词:网络女性小说;影视改编;叙事策略

近十几年来,网络女性小说日益受到影视文化产业的青睐,不少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如《山楂树之恋》《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少年的你》《七月与安生》《匆匆那年》《蜗居》《欢乐颂》《来不及说我爱你》《何以笙箫默》《裸婚时代》《婆婆来了》《甄嬛传》《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在票房、收视率、关注度、话题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亮眼的表现,引发大量受众的追捧。

综观这些影视剧,制作方在进行改编的时候,为了能够将主流价值观、传统伦理道德和现代女性意识缝合在一起,以迎合更多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认同,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些相同或近似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爱情叙事的浪漫化、女性角色的简单化和伦理取向的传统化。

一、爱情叙事的浪漫化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愿望的满足,都是一次对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的校正。作为动力的愿望根据幻想者的性别、性格和环境不同而各异,但是它们天然地分成两大类。它们,或者是野心的愿望——用来抬高幻想者的个人地位,或者是性的愿望。在青年女人的身上,性的愿望占有几乎排除其他愿望的优势,因为她们的野心一般都被性欲的倾向所同化。”[1]这一点在网络女性小说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其最为常见、也是最吸引女性受众的就是爱情叙事。因此,无论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的爱情故事,如何将其更加浪漫化,以尽可能多地吸引女性受众,无疑是不少网络女性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中,根据小说《山楂树之恋》改编的同名电影堪称经典之作。

《山楂树之恋》讲述20世纪70年代高干子弟老三与出身不好、家境贫寒的女孩静秋之间的爱情故事。剥去时代和地域的外壳,故事的核心依然是俗套、却永不会过时的灰姑娘模式。这一模式对于古今中外的普通女性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能够使她们得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心灵慰藉和满足。而电影就紧紧抓住这一核心,摒弃一切无关或有碍的情节线索和人物形象。

在原著中,老三有一个家里安排的未婚妻,虽然老三未曾同意,但也因此与静秋闹出过误会;而静秋与老三确定恋爱关系之后,还常常为了成医生而脸红心跳,即使其中掺杂着对老三的移情作用,不过终究显得她对老三的爱情不够纯粹。电影里则将未婚妻和成医生这两个角色都删去,让静秋与老三无论是在外部世界、还是在自身的感情世界里,都只有彼此的存在,俩人的爱情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是简单、专一。

此外,小说还反复描述静秋前凸后翘的性感身材,尽管使用的是她“总是能藏就藏,能遮就遮” [2]这种看似自卑和苦恼的叙述语言,实质上是通过这一反向的叙述方式,强调静秋身上所具有的女性魅力。静秋的身材曾引发老三多次的赞叹与迷恋,甚至还招致了万昌盛的觊觎和调戏。电影里不仅删去万昌盛这一角色,而且还将静秋的形象彻底改变:一个瘦弱单薄、普普通通的女孩,剔除了与性吸引力相关的一切。这样的静秋被出身高干、英俊明朗的老三所痴恋,无疑使俩人的爱情故事更加浪漫化,也让女性受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和共鸣感。

电影在即将结束时,还增加了原著中没有的两个情节:一是明知自己身患白血病的老三,在送别前来探望的静秋时,俩人隔河相拥。老三知道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见到静秋了,但他却不忍告诉静秋,也不能将静秋留在身边,只能强忍悲痛,深情凝望着河对岸的静秋,然后慢慢举起双臂,做出隔空拥抱的动作。静秋见状,缓缓回以同样的拥抱姿势;二是老三临终时,一直盯着天花板,泣不成声的静秋顺着他的目光,看到贴在天花板上的俩人合照。可以想见,病重后的老三连拿照片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得让人将照片贴在天花板上。如此一来,只要他睁开眼睛,就可以随时看到照片,好像静秋始终陪在他身边、看着他一般。这两处情节纯洁浪漫而感人至深,将老三对静秋至死不渝的爱情推向高潮,让人泪目。

小说在出版发行时,曾打着“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的旗号,自然是名不副实的。而电影则围绕着这一点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呈现出一个纯真干净而又凄婉哀伤的浪漫爱情故事,可谓是21世纪以来青春爱情片的一个标杆。

当然,制作方在将网络女性小说中的爱情叙事尽力浪漫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被人诟病之处。例如,电视剧《燕云台》在处理女主人公萧燕燕与初恋情人韩德让的关系时,将小说中青梅竹马、长大后彼此爱慕的俩人改为素不相识,一出英雄救美让俩人得以不打不相识,其后又在摔跤比赛中意外接吻,俩人遂情根深种。与原著相比,改编后的剧情从表面上看更加具有戏剧冲突。不过,英俊潇洒男与娇蛮无礼女的英雄救美组合,这几年在古装剧里已经泛滥成灾;至于摔倒后意外接吻的桥段,虽然堪称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生、极为罕见的高难度动作,但无论是在时装剧中还是在古装剧中,都早已成为大概率事件。而这两个桥段,此剧都未能将其拍出任何新意和特色,只是满足于将其堆砌在俩人的情感戏中。对于看腻了这些桥段的受众来说,这些桥段不仅不能让其与浪漫有所联想,反而觉得腻味甚至反感。因此,这两个桥段的串连并未达到改编的目的,不但引来吐槽一片,而且还劝退了一些受众。

从网络女性小说和影视剧的互动发展来看,爱情叙事的浪漫化必须同时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从已有的桥段中寻找新意,二是创造新的桥段。如果制作方只是简单地使用乃至抄袭已有桥段,而不添加属于自己的独特烙印,那么毫无疑问是无法赢得受众和市场的。

二、女性角色的简单化

在网络女性小说影视化的过程中,制作方常常强化爱情和婚姻对于女性的重要性,同时还弱化甚至抹杀女性为事业奋斗的努力和欲望,淡化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从而将复杂的女性存在进行所谓的纯洁化、模式化等简单化的呈现,也是一项司空见惯的重要策略。电视剧《甄嬛传》对甄嬛形象的颠覆性改编,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原著中,甄嬛固然有勇于追求爱情、活泼可爱的一面,但原著表现更多的则是自私冷血、心狠手辣的一面。她从进宫之初,就不是一个良善之辈,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她可以毫不犹豫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也可以残酷无情地除掉任何妨碍她的人。一路踏着他人的鲜血和生命,她最终走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在电视剧里,开始的甄嬛被塑造成一个善良、单纯、隐忍的女子,对于争宠和权势,她统统不屑一顾,爱情对她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哪怕是后来受尽磨难,几度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她也依然坚守善良的本心,只是为了自保和复仇,才不得不抛弃单纯和隐忍,用尽手段攫取权力和地位,将自己的对头、也都是作恶多端之人一一除去。

与原著相比,经过纯洁化处理的甄嬛,显然更能引发大多数受众的道德情感认同,也不违背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正常逻辑。该剧不仅获得超高的网络评分,而且开播十余年依然热度不减,无疑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改编策略的成功。可是,该策略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一般只适用于被限定在后宫、内宅活动范围的寻常闺阁女子,如果套用到活跃在政治舞台的女性人物身上,那么就会显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不伦不类、逻辑混乱,电视剧《芈月传》的改编就证明了这一点。

秦宣太后芈八子(芈月)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小说中,都是有着强烈抱负的政治家。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首个被称为“太后”的女性,临朝称制长达三十余年,为秦国的崛起及最终统一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小说也是以叙述她的政治传奇为主。然而在电视剧的改编中,秦宣太后的政治欲望、智慧和谋略都被无情地稀释甚至被消解掉了,她成了一个单纯善良、白莲花一般的女子,即使一步步地走上政治舞台,也是源于爱情的推动,而并非出自她的本意。似乎在该剧的编剧和导演看来,女性政治人物也应该与普通女性一样,没有自我意识,除了爱一生别无所求,只要保持善良、依赖男性,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政治上的成功。

该剧的制作方和出品方或许以为如此操作,可以复制《甄嬛传》的成功,结果却遭到众多受众的批评和吐槽,评分极低,电视重播率和网络点播率也远远不及《甄嬛传》。然而,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策略在近年来的影视剧中屡见不鲜,无论怎样雄才大略、性格復杂的女性政治人物,最终都会被模式化为善良无脑的小女人,让受众啼笑皆非。

除了形形色色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之外,这一改编策略在都市题材影视剧中也颇为常见,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的改编可谓是一个典型之作。

原著是以杜拉拉的职场奋斗为主线,讲述了她如何从一个普通的销售助理,在职场的跌打滚爬、斗智斗勇中成长为一名干练的人力资源经理。小说最大的看点就是对外企职场打拼和争斗的真实描述,因而被许多人奉为职场圣经。至于杜拉拉和王伟的爱情,只不过是职场励志故事中的一个小小点缀。而电影则置换了小说中的故事核心,将杜拉拉在职场中的艰辛和努力几乎完全删去,只是浮光掠影一般地简单带过其游刃有余、顺风顺水的升职过程,严重弱化了杜拉拉为事业的拼搏、以及由此而来的成长经历。职场存在的意义只剩下了给杜拉拉谈情说爱充当一个背景板,而爱情则当仁不让地成为故事主题,杜拉拉的时间和精力大多被办公室的三角恋情、争风吃醋所占据。随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牌服装,以及豪华酒店、拉风跑车、异域风光等符号化的时尚元素不断涌现,电影完成了从女性为事业到女性为爱情的转移,将原著中对女性自我成长的关注与思考,演绎成一出矫揉造作、平庸无趣的狗血恋爱。在这一过程中,杜拉拉的形象也失去了原著中的特色和意义,变得单薄干瘪、面目模糊。

毋庸置疑,这种改编策略实质上仍然是传统男权意识想象和需要的投射,只是常常以追求真爱等名义,试图披上一层现代女性意识的外衣而已,其所具有的欺骗性对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和女性文化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不过,由于传统男权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再加上影视剧与小说相比所具有的视觉优势,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且从表面上看来,与一般人的道德情感认知并没有发生明显的背离,所以必将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如何更好地建构女性主体意识,促进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塑造更多满足时代需求、富有特色的女性形象,是今后女性小说创作和影视剧创作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伦理取向的传统化

家庭伦理关系一向是网络女性小说中的书写重心,大多是站在为妻、为媳、为女的立场上,展现和剖析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在鸡飞狗跳、歇斯底里、剑拔弩张的争执和吵闹中,以家庭的彻底破裂甚至女性个体的死伤为结局的故事层出不穷。这些书写虽然直击当下社会和家庭生活的一些痛点,聚焦急需解决的部分现实问题,但也存在不少毫无节制地宣泄负面情绪、失之偏颇的情形,受众的性别和年龄层次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时,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受众,编剧一方面保留乃至增加冲突与对立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又倾向于传统伦理观,偏爱以女性的包容和忍让为代价与前提来解决问题,尽力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团圆结局。相比原著只是反映问题和发泄情绪来说,不可否认这种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态度是较为积极乐观的,可以给予受众的心灵以抚慰,《双面胶》《婆婆来了》《都挺好》等剧的改编都是非常明显的例证。

《都挺好》的故事从苏母的突然离世开始,逐渐揭开了苏家表面风光,实则矛盾不断、隐患重重的不堪一面。出身重男轻女的家庭、性格强势的苏母,为了自己和娘家的利益与无奈与窝囊的苏大强维持了一辈子的无爱婚姻,她掌控家庭大权,压制丈夫,把家里的资源几乎都给予两个儿子,而对女儿的合理需求则几乎剥夺殆尽。在她去世后,懦弱无能的苏大强很快显露出自私蛮横的一面,以孝道的名义绑架儿女,对他们处处刁难,不断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愚孝的老大苏明哲想要挑起家庭重担,可在他无原则地迁就父亲之后,并没有使家庭走向团结和睦,反而让父亲愈发得寸进尺,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导致自己不堪重负,妻子、孩子还与自己渐渐疏远。老二苏明成是一直啃老的“妈宝男”,志大才疏且贪慕虚荣,还喜欢挑拨离间、无事生非,最终落得个事业和家庭双重惨败的下场。

至于从小不受家人待见的女主人公苏明玉,从十八岁起就依靠勤工俭学实现经济独立,大学毕业后又一路打拼,事业有成。虽然在家中受尽委屈和歧视,但是面对血缘亲情的牵绊,善良的她对苏家的困境和危机无法视而不见,不仅多次出手相助,而且还对家人一再忍让。在原著的结局中,经历了各种曲折波澜后,明玉终于还是对家人彻底失望了,最后只是出于责任和义务赡养父亲,对苏家再无半点感情:“与苏家其他人的关系,也别避之唯恐不及了,既然都是姓苏,怎么能避得开去。亲情是捡不回来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该怎么样就怎么样。”[3]

与原著不同,电视剧则给出了一个温情美好的合家欢结局:苏明玉的一再付出和宽容大度感动了苏氏父子,他们相继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有所悔悟,彼此开始和解。不久,苏大强被确诊为阿尔兹海默症,在不认得女儿现在样子的情况下却还清楚地记得她中学时希望得到一本习题集,于是在大年三十为她买来。苏明玉此时才知道父亲对自己的疼爱与愧疚有多深,感动得痛哭流涕,与父亲的隔阂彻底消除,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温馨美好的除夕之夜。大年初一,回到老宅的苏明玉,忆起小时候被母亲温柔抱起的一幕,对母亲也放下了心结。在苏明玉幸福的微笑中,故事落下帷幕。

显然,电视剧对人物的设定和情节的走向与原著大相径庭,既在剧中凸显了女性的独立自强、温柔坚韧与男性的胆小怯懦、自私无能,又在结局上与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完全消解了原著标题“都挺好”所包含的讥讽嘲弄之意,成为名实相符、温情脉脉的“都挺好”,故而能够迎合大多数受众的审美情趣,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与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最终无法强行有一个团圆、和谐的结局,小说在被改编成影视剧时也会从代际伦理关系中极力寻找可以添加的温情与亮色,以减弱人物角色的负面行为可能对家庭伦理关系造成的冲击和影响,电视剧《蜗居》对宋思明临终前的改编即是如此。

宋思明與海藻的不伦之恋在原著和电视剧中,都占据了大量篇幅。宋思明在婚前清楚地知道家世显赫的妻子不是处女,可是为了出人头地,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与之结婚。然而当他身居高位后,开始对此事耿耿于怀。与海藻相识之初,他并没有对其另眼相待,只是在他误以为海藻将处女之身给了自己后,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才逐渐对海藻产生感情。其后,他不但公然和海藻成双入对,羞辱妻子、背叛家庭,而且还贪污受贿、勾结黑恶势力,以满足海藻及其家人的各种物质欲望。这段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应该被指责的婚外恋,再怎样用真爱的名义涂脂抹粉,也无法掩饰其丑陋不堪的真面目。小说中还让宋思明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他车祸身亡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海藻:

“海藻,我不去看你,是我不想连累你。海藻……”宋的眼前,是长发的海藻笑盈盈地穿着冬天的衣服走近自己。奇怪明明夏天刚过,怎么下雪了。“我爱你,海藻。”宋思明觉得自己说得很清楚,海藻一定听见了。[4]

这种以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叙述方式、书写死亡见证下所谓爱情至死不渝的一幕,在客观上必然会起到美化宋思明的作用,何况在之前的故事里,叙述者几乎没有对宋思明的行为进行过批判和谴责,因此很容易让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女性受众被感动,从而忽略甚至无视宋思明违背公序良俗和触碰法律底线的恶劣行为。而在电视剧中,这一幕被改为弥留之际的宋思明喃喃地喊着女儿的名字,揭示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才蓦然醒悟,对他来说最重要、最宝贵的人是女儿,而非情人,只是他再也没有能力和机会去承担一个父亲的责任。最终,他带着对女儿无尽的爱以及无法弥补的对于女儿的自责、愧疚和遗憾之情,离开人世。从以情人形象放纵自我到以父亲形象离开人世的置换,传递了电视剧版保持和维护家庭稳定的伦理诉求和价值立场,同时也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网络女性小说的这三种改编策略虽然一直引发众多争议、褒贬不一,但是由于不少影视剧都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的商业目的,而且也基本上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所以,短时期内肯定不会有较大的变化。而当下网络女性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正处在繁盛期,拥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拓宽思路,寻求更多、更好、更为新颖的策略与模式,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是今后其需要努力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奥]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A].弗洛伊德论美文集[C].张唤民,陈伟奇,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32.

[2]艾米.山楂树之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166.

[3]阿耐.都挺好[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468.

[4]六六.蜗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302.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猜你喜欢
影视改编叙事策略
消费时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弊端分析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浅析网络小说改编策略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从“梦幻”情节看古典小说的影视改编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