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音乐鉴赏

2022-05-30 00:50董巍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音乐艺术

董巍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首次清晰界定了学校美育审美、情操、心灵、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四个维度的价值功能,明确提出要通过构建完善的“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艺术课程质量,全面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其实“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不只是艺术学科教学模式的要求,同时也是艺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客观规律。如果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那么基础知识与技能就是学生走进艺术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审美体验更多地赋予了学生精神层面的给养,而艺术专项特长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一定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指标。在一般情况下,这种逻辑关系又是可逆的,一个人具备了多高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就会有多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而他在相关知识技能方面也一定积淀深厚。著名哲学家赵鑫珊先生说:“艺术奇妙的力量就在于让我们日夜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并扩充我们的生存地盘、领域和范围。”而著名学者鲁成文在回顾自己大学时的经历后由衷感慨:“大学四年,最紧要的是熏染得一种气质。有了气质,能力因此跟随,知识因此吸附。有了气质,虽然不一定都有鸿鹄之志,但都不会只存燕雀之心。”两位学者不仅殊途同归地概括出了音乐对人们的重要价值与作用,实际上,也指出了对于一般生活中常常将音乐作为日常劳作、休闲的背景音乐和随口哼唱两句的人来说,审美与人文素养只能通过持之以恒的深度学习实现。缺少了深度学习过程就不能掌握相应程度的知识技能,无法拥有一定的审美体验和音乐特长,也就不能称之为具有审美和人文素养。而这又恰恰在由音乐欣赏向鉴赏不断迈进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对于音乐欣赏和音乐鉴赏的理解

所谓音乐欣赏,是以一定的音乐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这种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欣赏。而音乐鉴赏是强调在一定的音乐审美知识经验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评鉴和赏析。音乐欣赏侧重感受并得到美的体验,鉴赏更多是以自身的理性思辨去甄别、品鉴从而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鉴赏是建立在欣赏基础上的一种高级形式,但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与鉴赏可以因教学目标设定的不同而同时存在于一个教学过程中。更多情况下,伴随着学生主观音乐知识、情感体验的不断丰富和表现能力的增强,“鉴”的成分会越来越多。

二、音乐作品鉴赏的重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种艺术都由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组成。特別是音乐作品,形式和内容并重是它的主要特性,甚至早期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只是单纯表现音乐如建筑、数学般的形式美感和逻辑结构。所以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谢林在其《艺术哲学》中将音乐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分支来阐述。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内容和形式并重,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的精神内涵,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度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形式、情感意境、社会功能,去全面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

欣赏基本路径包括对音乐表现手段的了解与掌握,对音乐风格的判断,对音乐情绪与意境的判断,对音乐体裁的了解与把握,认识音乐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及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一)音乐表现手段

总的来说,音乐作品的形式指用以具体表现该作品而采用的所有表现手段的综合,依据它们的发生和不同的作用,可以大致分为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性表现手段两类。其中,音乐基本表现手段包括:曲调的音高关系、节奏、节拍、和声、调式、速度、力度等,它们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整体性表现手段具体指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材料、主题发展的逻辑关系,也就是为了准确表达乐思,保证音乐作品形式上的完整、统一所必要的主题以及整个作品的曲式结构。

以法国作曲家、著名配器大师拉威尔生前最后一部交响曲《波莱罗》为例,这部作品在长约17分钟的演奏期间,两段相似的旋律先后重复了5次,只有最后一次,第二主题才稍作改变,所有不担任旋律声部演奏的乐器都在G上参与固定节奏型的演奏,后来这个固定节奏型被称为“纠缠不清的节奏”。就是这样一部看似冗长、音乐词汇贫乏的音乐作品,究竟是什么让它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呢?很显然,作曲家就是通过不同的乐器组合形成音色由简单到复杂,力度由弱到强的作品,最后将整个作品推向辉煌。

值得提出的是,几乎所有音乐作品都会有反映思想内容的主题,即具有比较独立的结构形式的、意义比较完整的、能清晰体现音乐性格的乐思。一部音乐作品可以有一个或几个主题,主题也经常是变化发展的,在发展变化中不断产生新的特点甚至是新的形象。所以,确立一首音乐作品完整的音乐形象,依靠的是音乐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各种曲式。

(二)音乐风格

每首音乐作品都是建立在一定风格背景上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是这样,民间音乐更是这样。大体上,音乐风格可以按民族、时代、派别以及不同作曲家四类来划分。

音乐作品的风格判断除依据作品相关说明,更重要的是依靠大量的比较聆听得来。如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欧音乐大都以悠长气息的长乐句见长,一如一望无际、广袤无垠的原野。亚洲日本音乐作品因大多采用含有“3、4、6、7、i”小调风格的都节调式音,而常显现出哀婉忧伤的总体风格。如果音乐作品中以“1、2、3、5、6”为主,和谐又空灵,那多数情况下可以判定为典型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音乐风格判断是音乐鉴赏的重要方面,正像美术家临摹作品一样,如果学生有很多音乐作品的听觉体验、能记住多部音乐作品的主题,那么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判断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三)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每个作曲家创作每首音乐作品,都要力图再现自身内心深入的感受和情感,因而,音乐鉴赏的重要内容是去体验作品所内含的情感,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当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情绪判断后,学生还要回过来研究产生这种音乐情绪的原因。与音乐情绪对应的是音乐意境,它是运用音乐要素表达一种音乐情绪后使聆听者感受到的一种空间状态。画家陈丹青先生在其《音乐笔记》中曾提到了在西藏公路上听莫扎特《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K488)第二乐章时的感受:四周寂静无声,雪片静静地打在车窗上,车灯昏暗,将前方落下的雪染成灰红色,好一个澄明、安静的世界,天人、人乐合一。作曲家调动了极为丰富的音乐手法来追求音乐的意境,从而启发我们结合已有的聆听经验来感受、理解,可以说,情绪判断与音乐分析相结合、意境判断与音乐分析相结合,是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丰富感受力和理解力的重要保证。

实际上,在艺术家们的眼中,只有蹩脚的设计而没有绝对的“丑”,他们总是以独到的见解在“丑”中发现美,并通过真实与升华式的表现,将自然中的“丑”转化为艺术“美”。例如,莫扎特《安魂曲》中死亡是绝对的主题,但莫扎特并没有过多地渲染病痛、贫困和对死亡的恐惧,与其他《安魂曲》相比,在保持了浓郁庄严的宗教气息的同时,赋予作品一份只属于莫扎特的纯净圣洁之美。再如音乐教材中《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题音乐,小提琴低、高八度间的两次独白,带给我们一种高贵和凄美之感。而与西方和中国近现代多数音乐作品所不同的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更注重意境的描绘,突出写意的特征,如我们常常欣赏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借用民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魏晋风度的评价——玄心、妙赏、洞见、深情,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自在其中。

(四)音乐的体裁

音乐体裁指的是音乐的具体类型,大致从以下五个角度来划分:一是按照社会生活使用音乐的不同场合及音乐的社会功能来划分,比如和劳动相联系的劳动号子、山歌;表达爱情用的情歌;和风俗相联系的祭祀歌、酒歌、婚嫁歌、丧歌;用于国家仪式庆典的国歌;用于行军队列的军乐;用于娱乐的舞曲等。二是按照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的方式来划分,有和语言相结合的歌曲类;有和戏剧表演相结合的歌剧类、戏曲类;有和舞蹈相结合的舞蹈音乐、舞剧音乐;和电影相结合的电影音乐等。三是按照音乐表演形式来划分,包括声乐与器乐,声乐中又有男女声,器乐中又有中西各种变化组合等等。四是按照乐曲的结构规模、节拍速度、表情性格来分类,如奏鸣曲、变奏曲、回旋曲等都与一定的曲式结构相联系;小夜曲、嬉戏曲、谐谑曲、幻想曲、狂想曲等和乐曲的情绪、情调有联系;赋格曲、创意曲、轮唱曲都属于复调织体类型;而源于歐洲的民间舞蹈音乐,如波尔卡、波罗涅兹、加沃特,作为独立的器乐体裁创作,已经成为特定的节拍、速度和表情性格的标志。五是按照乐曲的民族或地区特点来划分,表明了民族与地方的特色。在前面的器乐种类中已经提到了,这类体裁具有鲜明的风格意味,如同样是山歌,信天游属于陕北黄土高原风格,长调是内蒙古风格。

值得提出的是,体裁的划分既要有听觉经验上的积累又要有一定的知识,特定的体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音乐活动或音乐形式,在鉴赏音乐时,教师必须要带领学生透过具体的音乐形式来认识和了解它。

(五)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及意义

一部音乐作品的产生,总是与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特定的时代思想、特定的时代风格总是强烈地影响着作曲家的创作,而一般的情况下,作曲家的创作激情也经常体现出时代的精神。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对理解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很重要。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层面。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音乐鉴赏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遵循音乐本体特征,关注有效聆听

聆听是音乐鉴赏的最基本方式。一是要有准备的听;二是有基础的听;三是有思考的听;四是完整聆听。

有准备的听非常重要。学生在事先对音乐的相关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音乐的鉴赏是非常必要的。有基础的听,是指学生在日常的音乐学习中要对相关的音乐欣赏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不是光在音乐课上听完一首音乐之后回答老师“这首音乐的风格和节奏有什么特点”就完成任务了。学生在没有基础的前提下欣赏知识时,对音乐风格的描述是文学性的、表象的,不是音乐的、内在的感知和理解。有思考的听,是指老师在请学生聆听前要设置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和要求,这些问题和要求要与音乐要素密切相关,引领学生去以音乐语言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同时设置情境,让学生的心境尽量与环境中的情境相协调,便于体验。

另外,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学生新接触的音乐作品,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背聆听规律的现象,如教师常以视频代替音频请学生观看;学生边听音乐,教师边以语言或肢体动作对学生进行启发,有的甚至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随教师一起律动。看似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事实上却严重妨碍了学生对音乐的专注聆听。所以,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教师一定要确保学生安静完整地聆听。

(二)引导学生参与并体验音乐,激发想象、联想和音乐创造能力

所谓“参与音乐”,是指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从教学实践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并体验音乐的方法有很多。一是通过故事、画面、情境游戏等方式导入,引导学生在内心或精神层面构建起一个良好的聆听环境,保持专注聆听状态,当音乐中的第一个音符响起时,思绪和着音乐一起律动,这种专注聆听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和体验;二是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结合音乐表现要素,引导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模唱,学生在增进音乐记忆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并表现主题在乐思发展以及音乐作品情绪、意境表达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三是可以针对作品的重要部分或适合学生表现的部分,设计以合奏、体态律动等形式的环节,还可以发挥戏剧教育的优势,将情景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形式融入音乐欣赏过程中。这些方法既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综合应用,其目的就是吸引学生充分调动自身听觉、视觉、知觉,主动地参与到音乐中来。在参与体验音乐过程中,教师也要尽可能地将音乐创作中重复、并置、对比、发展等手法变为教学方法,通过重复、对比、变奏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对音乐及其相关文化的理解。

(三)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

莫扎特曾经提出过音乐“空筐”理论,虽然音乐具有不确定性、非语义性,但可以通过各种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有一定联系的语汇,来调动人的听觉感知,唤起联想,在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音乐音响所具有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以音乐音响为媒介的音乐信息具有约定性,谁掌握的约定性越多谁就越自如,谁对音乐的听觉感知就越敏锐、越准确,谁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就越强,音乐素养当然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与相关文化高度联通的特征,帮助学生从多元文化角度进一步理解音乐,从音乐理解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音乐对于“生活美育化”的重要作用。在这里,笔者仅以辽宁省音乐教研团队开发的琴歌《阳关三叠》为例加以说明。

《阳关三叠》是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名篇《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创作的一首古代艺术歌曲。王维在原诗中,把古代文人墨客惜别时的伤感与把酒临风的惆怅表现得深入而彻底。而在琴歌《阳关三叠》中,通过运用商调、宫调、羽调等调式交替的表现手法,在王维原诗的基础上又补充了长短句的诗句以丰富琴歌的内容,不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上述复杂情感,更把离别时的意境有机糅合在其中,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为使学生深度理解音乐作品和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在教学中,教师可立足“诗与歌、琴与歌、琴歌与场景”三方面关系的探究,通过基于温故知新的音乐学习情境构建、基于音乐本体和相关文化牵引的深度体验式学习、基于深度音乐体验的音乐创造等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歌唱、聆听古琴演奏版《阳关三叠》和以小组研究性学习为基础的情景剧表演,体悟王维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天地、生命的深切感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美学圆融、雅致、内敛、奔放的精神内核。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从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大艺术观角度对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音乐鉴赏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只指向广大中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更是国民艺术基本素质、文化品味的一个基础指标。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加强课程教学、提高质量,来夯实学生基础,同时,更要以家校社联动的方式,形成合力,为提高国民艺术素养做出切实的努力。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音乐艺术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纸的艺术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