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词人姜夔

2022-05-30 02:49郑晓华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2年11期
关键词:姜夔文坛

郑晓华

宋代文坛群星璀璨。前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后有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杨万里。和诸多同时代巨星相比,姜夔(号白石道人)并不出众。然而,他以自身的才、学、识,开创宋词“清空”一派,影响文坛数百年;且其才艺跨文学、音乐、书法三界,并均有所建树,实属难得。成就背后是艰辛,姜夔从布衣词人到艺坛大家的曲折从艺之路和为人风骨,值得后人品味。

人生沉浮

宋徽宗绍兴年间,姜夔出生于江西鄱阳一个破落的世宦之家。他出生于1154年,其先祖最发达者可上溯到唐德宗时的十二世祖,官至谏议大夫、同平章门下事,等同宰相。但进入宋代后家道中落,姜夔父亲上任汉阳县令三年后就死在任上,一家人失去靠山,家道更蹇困了。

少年失怙的姜夔寄居嫁在汉川(在武汉西)山阳的姐姐家,一心一意准备科举考试。姜夔自幼随父游宦,受到良好教育。他熟谙诗文、精通音律,有文学天秉,但对“举业”却特别迟钝。姜夔从17岁第一次回原籍考试,此后三年一回,到26岁,他连考了四次,却每次都名落孙山。

青春时代遭受重大人生挫折,使少年的心一片迷茫。作为一个社会边缘人,无论看喧嚣尘世,还是缥缈云烟,都不免蒙上一层悲剧色彩。当姜夔把破落子弟流淌在内心的眼泪凝结为文字珍珠的时候,宋代词坛别具风格的“清空词派”就悄然萌生了。

淳熙三年,长年蜗居山阳的姜夔,决定外出看看世界。他沿长江而下,在冬至这一天,到了扬州。当时距金兵南下劫掠已過去几十年,但昔日的繁华之都,仍元气未复;残垣断壁,一派萧索。追昔抚今,姜夔文思泉涌,写下了后来蜚声文坛的宋词名作《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是姜夔“清空”风格的发轫之作,用词炼意,兼取苏词刚健、柳词婉约,以他对《诗经》《楚辞》及历代经典的谙熟,巧妙用典;整首词时空穿插,灵思跳跃,引人追忆流年,作无限遐想。作为年方弱冠的小青年,有如此格局,可谓出手不凡。

星光熹微初显,姜夔引起了文坛的注意。其中有一位伯乐,是性格气质和姜夔颇为相像的诗坛前辈萧德藻,他后来把姜夔引入文坛。

姜夔游历长沙时,碰上了这位前辈。萧德藻一见姜夔,便感觉十分投契,立即收纳门下。此后几年,萧德藻在南宋文坛不遗余力做的一件事,就是举荐姜夔。萧德藻不但出游时带着姜夔,介绍他结交名流,还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给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安顿。

得力于萧德藻的扶持,此后几年,姜夔在南宋文坛声名鹊起。他有机会结识了文坛“大佬级”人物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也得以和理学大师朱熹交往。当然,才华和实力,是社交的基础,重要的还是姜夔自己有实力,关键时刻顶得起来。这是姜夔人生早期逆转的关键。

中年献乐

姜夔有通古乐音律之长,这是他的家学。他的名字姜夔之“夔”,是上古帝尧的乐官,而他字“尧章”,取自尧帝时代宫廷大乐《大章》。可以看出,他的家族有音乐情怀。

姜夔有一个梦想:当时的宫廷大乐,多失于古制,年届中年的他,希望学有所用,有机会报效朝廷。庆元三年四月,他给朝廷上《大乐议》,提出了改革宫廷大乐,为大宋列祖作赞颂曲的建议,递呈尚书省。据记载,宁宗皇帝看到了这份奏疏,下诏掌管乐制的太常寺议之。但是,姜夔以一介布衣身份上书朝廷改革乐制,在某些人看来,是犯忌了,所以第一次上书失败了。

姜夔不死心,两年后又重整旗鼓再次上书。这一次,他下大功夫研究了宋朝开国史,选取辉煌事迹,撰写歌词,谱成系列组曲。果然不一样:皇帝除了下诏交付乐官讨论,还给予“免解应礼部试”,即免除地方州县考,直接参加礼部考试。如果礼部试通过,就可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若通过这一关,就鲤鱼跳龙门了。

这是姜夔离科举考试成功最近的一次。但礼部试的结果,还是没通过。绝望中,他把目光投向了过去束之高阁古法帖。书法,成为他晚年生命的避风港湾。

《续书谱》:悲怆生命的最后安顿

姜夔和书法,结缘很早,入道却很晚。

学书要先“入古”,一头深深地扎进去,得道之后,再以最大勇气打出来,这是千年不变的规则。书香门第出身的姜夔,对这一切当然都了然。但诗人的青春躁动,很长时间把他拦在了书法艺术围墙之外。40岁以前,多少次怀揣梦想,盼望书法能给他以奖赏,但每次临帖,都让他如触墙壁。20多岁在长沙,萧德藻以自己旧藏黄庭坚题跋善本《定武兰亭》相赠。但大家的手泽也没能激活少年诗人的心——面对幽香四逸的古本佳拓,他心如顽石不为所动。

从庆元五年,姜夔经历两次上书朝廷无果、“献乐之梦”破灭,岁月的锤炼,使年逾不惑的他身上发生了变化:过去对抽象黑白世界隔膜的生命,仿佛突然对书法开放了。嘉泰三年,他写了两个题跋,记下了曾经的苦闷和突然开悟的喜悦:“二十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嘉泰癸亥定武兰亭跋》)“予学书三十年,晚得笔法于单丙文,世无知者。谛观此刻,若合一契。”(《嘉泰三年晋王献之保母志跋》)

姜夔从此一头闯进南宋书坛,一发而不可收。嘉泰元年,他的第一部书学著作《绛帖平》问世。嘉泰二年考订长文《王献之保母志跋》完成。接着,《禊帖偏旁考》问世。再往下,就有了后来使他扬名书法史的《续书谱》。

嘉定元年,《续书谱》首刊问世,刻印者谢采伯为台州临海人,是宰相谢深甫之子、嘉泰二年进士。谢采伯为本书作序,落款“嘉定戊辰”,也就是嘉定元年。谢采伯在序中说:“予固恨其不遇于时,又自恨向者不能尽知而不获,抠衣北面以请也。因为锓木,以志吾过云。”显然,刻印书稿时,姜夔已不在人世。现在通行海内外的《续书谱》,不是姜夔原始本,而是明清时代文人学者几经调整,最后在康熙年间成形的“整理版”。《续书谱》,是姜夔生命的最后寄托,一个悲怆生命的最后安顿。

少年学诗,放飞才情;中年献乐,四处碰壁;晚年习书,再得大名。姜夔的人生可谓一波三折,此中有多少悲欢离合,令人无限感慨。

(摘自《阅读时代》2022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姜夔文坛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众生皆苦,但朋友是甜的
陆明君
姜夔,你咋这么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