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及其原因分析

2022-05-30 16:10刘润地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

[摘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抗日战争最前列,以顽强的意志、科学的战略、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带领广大中华儿女毅然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关键词]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抗日先锋

[作者简介]刘润地,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陕西延安 716000。

[中图分类号] D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11-0025-05

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抗战中,既是中日两国实力与能力的较量,也是意志与精神的比拼,更是对当时中国政坛存在的各种政治势力的大考验。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民族存亡之搏中,历史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支撑着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到底的希望,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的号召、指导、思想动员、科学战略,引领抗日战争始终在正确的方向,抗日战争不可能取得完全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抗日的坚强脊梁和核心力量,其科学的理论决策、先锋模范、路线方针,犹如一面旗帜,凝聚起全民族的抗战力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率先舉起抗日大旗

九一八事变后第3天,中国共产党发表对日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①而国民党则电告东北军:“日军此举不过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影响,绝对抱不抵抗主义。”②为了集中力量“围剿”红军,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③,在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使得整个东北地区很快沦陷。在此国难之时,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日的第一声号角。中共满洲省委的各地党组织,先后陆续派出杨林、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赴东北各地开展游击战争。东北抗日联军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数千次的战斗,牵制了大量侵华日军,迟滞了日本侵华的南下脚步,鼓舞了全国抗日运动的发展。纵观当时国内,最有实力的国民党对日妥协退让,有实力的军阀们,大多只想保住自己当前地盘和力量,而中国共产党在遭受了多次被“围剿”和被迫长征后,频繁的战斗使其减员严重,补给困难,处境异常凶险艰难,但却始终支撑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人民反抗的镇压,何其残酷,抗日志士随时都可能被捕、牺牲。在十余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东北抗日联军中先后有数十名高级将领牺牲,大批英雄、战士为了挽救民族于危难,慷慨赴死。东北抗联的8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集体沉江,她们当中冷云年龄最大,牺牲时23岁,王惠民最小,当时才13岁。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被叛徒出卖遭围困后,叛徒汉奸轮流喊话劝降,面对日军许以的高官厚禄,他始终宁死不屈,直至战死。当时杨靖宇对他劝降的人说道:“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如果当时各实力派都不率先举起抗日这面大旗,都想着保存实力不抵抗,都畏惧日本的强大和凶残,还会有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吗?当年东北联军孤悬敌后,在黑水密林处的冰天雪地,备受饥寒之苦,仍旧舍生忘死,用血肉之躯顽强抵抗,迟滞了日军以中国东北为基地大举南下的侵略步伐,他们的英勇牺牲为后来全民族的觉醒提供了强大的榜样精神。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走在最前线。面对日军的残酷镇压,东北各地党组织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号召广大群众起来抗日,通过建立工会组织、反帝同盟,进行秘密工作积极宣传和发动群众,通过举行集会、张贴标语、发传单等形式不断启发群众觉悟,进行宣传演讲以及抵制日货等反日斗争,掀起了东北地区声势浩大的抗日爱国高潮,不断激发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意志,激发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和与敌抗争的勇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决心。

二、全面抗战路线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保证

在抗战中,国民党由于是买办大资产大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因此反对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则积极呼吁全面的抗战路线。掌握实权的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单纯依靠军队片面抗战,同时他们寄望于国际的支持援助。然而,面对经济、技术、武器装备均不如人的客观形势,不唤起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不最大限度地动员人民,不实行全民抗战,单纯依靠某个党派、军队的片面抗战以及西方干预,是很难战胜强大残酷的日本侵略军;不广泛发动和依靠人民,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战和取得胜利都是不可能的。

近代以来,在历次反帝斗争中,中国的民众不乏斗争和牺牲精神,也不缺乏前赴后继不断寻求救国真理的仁人志士。武力斗争包括: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战争,1851—1864年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末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1911年旨在推翻清廷专制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爆发的辛亥革命等。非武力方式包括:1861—1894年洋务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1915年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等。无论是采用暴力冲突,还是请愿、罢工、变法等等,除极少数外,大多都以失败告终,其关键在于国家四分五裂,民众处于无统一的组织状态,没有获得有效组织和调动。毛泽东多次指出:只有把中国民众组织起来,开展以军事斗争为主,同时和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斗争形式紧密配合的全民战争,才有克敌制胜的基本条件,才能抵御强敌,才能引导中国抗战取得最终胜利。④金一南曾提到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抗战时期,日军突然包围了邯郸西部一个小山村,由于情况紧急几个干部来不及撤走,混在民众之中,日军决定以孩子为突破口,给他们糖吃,让他们指认哪些人不是本村人,但让日本人没想到的是,那么多个孩子没一个吃糖。几十年过去,有人问此时已经白发苍苍的老汉:那时候你害不害怕呢?老汉回答:哪能不怕呢,可我们不能吃日本人的糖,吃了不就变成汉奸了吗?⑤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共产党的优秀群众政策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有了它就无惧于任何侵略者。

针对社会上弥漫的“速胜论”和“亡国论”等错误论调,毛泽东于1938年撰写《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思想上指明了抗战的正确道路,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导下,广大民众积极参加各种抗日组织,支援前线,人民踊跃参军,各少数民族、知识界、工商界以及海内外华侨、侨眷等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因为党坚信,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⑥经过不懈努力,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近代史上规模空前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三、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给敌人沉重打击

近年来有些人罔顾史实,质疑敌后游击战对抗日战争的重大功绩和战略价值。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是当时最经济、收效显著的战争方式,也是基于客观环境、敌我双方深入分析后,最具有自我优势的一种理性选择。这种战争方式,消耗资源少,斗争方式灵活,但给日军造成的打击一点也不小,以至于后来国民党也派内部人员积极学习中共的这种敌后游击打法,甚至在中日相持阶段到来后,中共以此担负起后期抗日的主要任务,尤其是敌后战争的巨大杀伤力,让日军内部头痛不已,战后日本编写的《华北治安战》里就多次提到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避实击虚,既能巧妙传递情报,又能维持自身战斗力,想要捕捉歼灭非常困难。对于小股兵力则勇敢出击,负责掩护主力的部队,即使势单力薄,仍然视死如归。中共的游击战术、严格的军纪、密切联系民众、顽强的战斗意志,也多见于日本方面的记载。尽管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威力却不容小觑,战争本就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采取何种方式,关键在于以最少的消耗,牺牲最少获得胜利,这才是重要的,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將多兵广,所占资源地盘大小,主要看抗日的决心,抗日的战绩。当日军集中大部队,配备先进的重武器攻击时却总找不到发力点,尽管用尽当时所能采用的所有方法,包括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但这股软绵绵的力量不断蚕食日军力量,使其束手无策。随着敌后游击战争的不断发展,中共领导的游击队与民众紧密配合,日军渐渐认识到,他们原本轻视的游击武装正在成为将他们推向失败深渊的可怕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并非游而不击,而是靠着在敌后与敌人真刀真枪地较量,打出了真正的威名。1939年黄土岭战役歼敌700多人,击毙中将阿部规秀,这在日军中未曾有此先例。1939年齐会战斗歼灭日军900多人,《新中华报》头条专门登载了蒋介石、阎锡山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贺电。百团大战更是极大地破坏、瘫痪了日军赖以运输兵力和物资的华北主要交通线。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成功地粉碎了敌人无数次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日军在总结1943年春冀西作战失败教训时,特意指出:“中共军即使战至一个人也继续战斗,可见他们的战斗意志极为坚强。”在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作战达2万多次,歼敌近60万人,解放、收复了许多广大区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抗战中后期承担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虽不能忽视正面战场的作用,以国民党为主力,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构成对日军两面夹击,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消耗日军,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难以自拔,但从所抗击敌伪军的数量及其所担负的广大区域来说,按其战斗力、民众配合和战果来说,敌后游击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则为夺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四、坚持建立抗日救亡的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从政治团结入手,组织千千万万愿意抗日的民众大联合,形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以打垮日本侵略军,而统一战线的根本使命,就是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可能力量,从而凝聚起来,使其成为抗日的根本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大局为重,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通过各种斗争策略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3年中共首次提出在东北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1935年8月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必要的让步,争取国民党“停止剿共,联共抗日”,1937年9月国共两党第二次实现合作。针对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无端挑衅、制造摩擦,国共合作面临破裂时,中国共产党坚持又联合又斗争,努力维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形象,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与影响。

中国共产党积极扩大巩固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是抗日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革命武装,开辟、扩大抗日根据地,在局部控制地区实行民主统治。同时积极发展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民族绅士、地方实力派。为了争取中间势力,毛泽东指出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我们有充足的力量;第二,尊重他们的利益;第三,我们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多方努力争取下,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工商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其他中间势力,包括国外爱国华侨,越来越多的人与中国共产党发生了比较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政治上日益向中国共产党靠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多方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抗日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定力量。

五、全面唤醒广大人民的战斗精神

这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族战争,最终能完全胜利,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民族觉醒,而集中代表的政治中坚和凝聚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他们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抗日目标、行动纲领和严明军纪,具有超强的组织性、纪律性、思想动员能力以及极其顽强的战斗意志。

《中国共产军现势》中着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政治、经济、民众、教化方面,尤其是民众的教化工作,书中提到:除了政治宣传之外,教化工作的成效最为有效。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因此中共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村地区则是中国共产党最活跃的地区,农村民众则是中国共产党活动的重点人群,中共每进驻到一处,便开始义务教授成人、儿童识字,开展识字运动,女性也参与其中,识字内容大多与抗日有关,鉴于农村民众文化知识薄弱,中国共产党将相关内容改编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简洁易记的口号,同时,借助农村民众常见的文化形式,如通过戏剧和歌谣的形式,让民众了解相关抗日意义,将其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不管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上到高级干部,下到普通一员,始终同劳动人民同甘共苦、命运与共,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组织以及带头模范的影响下,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其他爱国人士纷纷投入抗日洪流,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海外侨胞为前线捐款捐物,广大华侨青年回国参军参战,共赴国难,这些未曾有过的新气象标志着一个古老民族的觉醒。

六、始终是抗日先锋

虽然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给日军以极大打击,为持久抗战的到来创造了条件。但从整个抗战大局而言,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抗日先锋。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命令全国军队同日军“避免冲突”,要全国人民“镇静忍耐”。⑦日军内部资料《满支共产匪军的活动》中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虽然在人数、武器装备等方面处于劣势,但军规军政极为严格,又擅长做宣传工作,经常瓦解、策反‘满洲国的中国人军警。”抗战期间,国民党内部胆小怕事者、悲觀消极者不少,如孔祥熙“甚倾向和议”。许多国民党内部官员,莺歌燕舞、吃喝嫖赌,倒卖军事装备,甚至将国际援助的粮食、药品等救济国民的生活物资,再次倒卖出国门,战争之下,国统区死伤无数,饿殍遍野,无人负责。各级官员利用其地位大发横财,底层士兵大多因饥饿、疾病,战斗力严重削弱,军队内部走私贩毒屡见不鲜,就连蒋介石也承认,“不料我们的军纪会败坏到这步田地”。⑧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面对国民党军事上的节节失利,国民士气低迷,平型关大捷极大地鼓舞了之前的低落士气,改变了以往中方总是被动挨打的局面,证明日军并非不可战胜。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一直坚决积极抵抗日军,与日军进行了大小几万余次的英勇战斗,钳制了全国40%—50%的敌人,始终是抗日先锋。百团大战更是一改以往的游击战术,率先采取主动进攻的破袭战,给日军造成了不小损失,其直接影响无疑是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让抗战悲观者重拾抗战必胜信心,故百团大战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因此武汉会战结束,日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则以重点进攻为主。据《五年来日寇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及其成败》档案中记载:从1938年到1942年,这五年期间,日军仅仅对华北这块的“扫荡”,出动千人以上就有152次,出动万人以上27次,以上还只是部分抗日根据地的统计。⑨如果立足全国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其日军扫荡次数、出动兵力等,则是难以计量。国民党内部严重的腐败、战场的失利和国土的接连沦丧,使得民心尽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共领导的军民武装,节节胜利,令日军疲于应付,这就为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因此,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正如美国作家斯特朗所指出:“他的处境比一个内地军阀好不了多少,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却处在随时可以接管日军占领区的有利地位。”⑩即便是从美国作家、日方视角以及国民党内部记载的相关资料来考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始终是抗日先锋,在抗战期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

结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最终证明,中国人民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带领民众斗争出来的,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拼搏出来的。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种危难时刻,率先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主张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将抗日的星星之火凝聚在一起形成燎原之势,最终取得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这是对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作出的深刻总结。当年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在无比艰难、无比凶险的情形下进行各种抗争,面对经济实力、武器装备远超于自己的强敌对手,一次次取得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并不断地迅速发展壮大。这些成功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科学战略、思想动员、牺牲奉献、模范带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强大的人民军队,更没有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的民族斗志和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毋庸置疑的中流砥柱。

[注释]

①曹前发.担当与成就: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J].湘潮(上半月),2015,447(01):4-7.

②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中国革命史[M].1993:193.

③纪录片《张学良访谈录——张学良沉默五十年》.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75.

⑤金一南.为什么是中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139.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1.

⑦国家教委社科司编.中国革命史[M].1993:193.

⑧张其昀主编.蒋总统集(第1册)[M].台北:1963:895.

⑨孙瑾.从几组数字看侵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J].北京档案,2018(05).

⑩[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著.斯特朗文集(3)[M].傅丰豪,王厚康,吴韵纯 译.新华出版社,1985:278.

?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8.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9-04.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09-04(02).

[5]沙健孙.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J].高校理论战线,2005(09):15-22.

[6]董灏智.日本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J].外国问题研究,2021(03):11-19+117.

[7]黄爱军.国民党消极抗日对其政权衰败的影响[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02):71-74.

[8]倪薇.试论蒋介石抗日态度的嬗变[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62-65+76.

[9]曹前发.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J].党员文摘,2021(10):8-10.

[10]王宏德.华夏大地上的怪胎——抗日战争时期的伪军(上)[J].世界知识,2006(14):62-64.

[1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

[12]孙瑾.从几组数字看侵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J].北京档案,2018(05).

[13]梁希如.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党建理论的教学和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02):3-6.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简介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在华军事顾问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