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与高校生态教育

2022-05-30 13:35陈靖怡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效果文学艺术

陈靖怡

内容摘要:生态文学与生态教育可以联系在一起,源于二者都是生态危机下的产物,以及具有相同的使命。高校生态教育对整个国民生态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迫使必须探索有效的生态教育实现方法。生态文学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可以被引入高校生态教育提升其教育效果,源于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和生态文学的独特性。目前高校生态教育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特征:生态教育体系不健全、生态知识缺乏和生态自律意识淡薄。生态文学是最具有生态内涵的载体,而且它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共鸣,教学效果有时强于理论灌输的数倍。

关键词:生态文学 高校生态教育 教育效果 文学艺术

生态文学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生态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看似两种不同形式的事物,实际上他们之间是存在联系的。首先,产生的背景相同,二者都是全球性生态危机背景下的产物。其次,使命相似。生态文学以文学艺术形式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传播生态理念,唤醒人类的生态责任。生态教育的使命是通过生态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具备科学生态意识,并外化为生态行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总之二者都是生态危机下的产物,都奔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而去,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二者之间的这种基本联系,为他们之间进一步的联系提供了可能。本文将以提升高校生态教育效果为动机,去探讨把生态文学引入高校生态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它可以起到提升高校生态教育效果的可行性。

一.高校生态教育的现状

生态文学有必要引入高校生态教育中是由目前教育现状决定的。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始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历经40余年的发展,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现状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生态教育体系不健全,造成大学生生态意识模糊,没有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二是生态知识缺乏,没有形成生态责任感;三是生态自律意识淡薄,缺乏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影响高校生态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但大体可以归纳以下三方面主要因素:课程设置、教育方式和教学保障。

首先来看课程设置。高校生态教育的课程设置既包括针对少部分生态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也包括针对非生态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课程。考虑到生态教育需要受教人数广泛性的特点,所以我们主要考察针对非生态专业学生实施生态教育的课程设置情况。目前针对非专业类学生开设的生态类课程有两类:一是少部分高校开设的基础性生态课程,它“为普及传授生态学相关知识和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体验生态环境,关怀生态环境等创造了条件。”[1](P31)二是以必修课程为载体的课程设置形式。目前高校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两课”等必修课程,作为进行生态价值观教学和培养生态意识的重要基地。但生态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高校如果仅依赖部分学校开设的基础性生态课程和以“两课”为载体的课程设置方式,实难实现生态教育的目的。因此,有必要拓展生态教育课程设置数量和形式。

其次从生态教育实现方法来看。生态教育实现方法按照方法存在的形态和功能特性结合的标准来划分,主要可以分为外显性、渗透性和协调性。[2](P104)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用了前两种教学方法。外显性方式在高校主要表现为课堂宣教式方法,即以生态教育为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态素质和水平的目的。这种宣教式方法主要用于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和少部分高校在非环境专业开设的生态基础课程。对这种教育方法能接受的受教育者素质有较高要求,要么是生态专业的学生,要么是对生态问题感兴趣的非专业学生。而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渗透性生态教育实现方法,主要运用在“两课”课程中,依托“两课”不同类型的课程,融入生态理念的传播,但是这种依靠以理论说教为主的课程渗透方式,再加上两课课程内容本来就抽象深奥难懂。因此实难从心灵深处激发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能转化自我意识,并外化为生态保护的行为。所以说改变现有生态教育教学方法,采取更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有必要的。

另外,高校生态教育中的资源保障也是制约其发展和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生态教育的资源保障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如生态教育教材、图书资料、生态教育实践基地等。合适的生态教育教材,它的内容和理念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是与现代生态危机现状相符合和现代生态理念相符合的。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教育教材建设发展严重滞后,教材质量不高,有些知识内容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我国高校图书馆中有关生态的书籍也是严重缺乏。生态教育基地建设更是被严重忽视的教学条件,课堂宣讲的理论无法与生态实践相结合,很难起到提升教育效果的目的。高校生态教育中的软件保障,主要指具有较高生态素质的教学工作者。师资是高校生态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教师是生态教育实施过程中与学生接触最深的人。“教师自身的生态素养,教师进行生态教育的教学能力,以及当前生态教育教师的整体数量对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P29)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生态知识水平却存在普遍较低的情况,除了与环境专业相关的教师具有较高的生态知识储备外,其它非生态专业的高校教师,对生态知识和生态文明内容普遍都缺乏了解。因此我国高校能从事生态教育的师资,无能是从数量到质量都无法给生态教育实施提供保障。

二.生态文学作为载体的可行性

生态文学可以被引入高校生态教育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是最具有生态内涵的载体。把它作为高校生态教育的教学资源或者课程载体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生态文学的生态内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传播生态思想是生态文学的根本任务之一。生态文学是传播生态思想的文化,其社会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文学对读者进行生态思想启蒙。它能发挥这一功能主要源于它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即生态文学最基本的核心标准就是它在考察人与自然关系时,考察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时,都是坚持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并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永远依赖自然而存在。因此,生态文学从根源上纠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确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评判标准。所以它存在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可以起到传播生态思想的作用。二是生态责任是生态文学的突出特点。生态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以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无限的膨胀,视自然为随意可征服的对象。然而危机的严重后果又迫使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放弃以往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并且积极承担起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责任,我们才可能获得一线生机。生态文学在表现人与自然关系时,就特别重视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重视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去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并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作出的自我牺牲。三是文化批判也是许多生态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生态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从根源寻找原因,并加以解决。生态危机背后的根源涉及到人类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等众多因素。生态文学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探讨导致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找出人类文明“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探寻和揭示造成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使得生态文学具有了显著的文化批判特点。四是,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也是许多生态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生态文学内容一般涉及两方面的诉求: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和预测人类与地球的未来。很多生态文学作品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景象,虽然具有脱离现实和乌托邦的性质。但它展现出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完美栖居状态,让身处生态危机背景下的人类充满了向往和羡慕,从而促使他们对现状的反思和激发改变的动力。如梭罗、华兹华斯、艾比等在作品中描述的人与自然诗意栖居的和谐状态。另外生态文学内容除了对美好理想的表达外,也有对生态灾难的预想和预警的作品。如从19世纪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2003年阿特伍德的《“羚羊”与“秧鸡”》和2009年的《洪疫之年》,生态文学家们创造了大量预测和想象未来生态灾难和人类毁灭的作品,这些作品向人类发出了生态系统末日的警告。五、生态文学是表现独特生态审美的文学。生态文学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且在审美和艺术表现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与其他文学不同的方法和原则。生态文学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并视其为主体而不是客体。生态文学审美是把对象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而不是放在人类视角中,从人类利益出发。从生态视角出发的审美认为,只要遵循了自然原则、整体原则、交融原则和主体间性原则的事物都是美的。这种审美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审美观念,并且让人们惊讶的发现,以往视之为美的东西却十分丑陋,而视之为丑的东西却具有动人的生态之美。[4](P217-220)生态文学具有的上述特征,蕴含的丰富生态思想,是可以作为生态教育载体的,并能发挥它的重要价值。

三.生态文学提升教学效果的可行性

生态文学可以起到提升高校生態教育效果的作用。首先,生态文学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共鸣,使他们发自内心接受文学作品中传达的生态思想,教学效果有时强于理论灌输的数倍。生态文学作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述说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它的观点和言语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再加上大学生富于想象的思维,文学作品相比纯理论的生态理论宣传,更符合他们的思维需求和性格特征。因此生态文学作品中的生态理论就可以以文学艺术的形式直达受教育者的心灵,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观念,并从而激发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动力。如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的《浮现》,它以故事的形式描述了无名主人公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在寻找失踪父亲的一路见闻中,随行朋友的言语举止中,家乡过去和现在的巨大变化的对比中,以及主人公从最开始对自然的麻木不仁到最后选择回归荒野的转变中,阿特伍德用文学艺术的形式让读者一步步跟随故事的发展,在无形中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轻松的接受了作者想传达的生态思想。

其次,生态文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形式可以灵活处理。生态文学课程设置可以是针对与文学联系紧密的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如在中文和外语等专业开设的《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和《大学语文》等课程,有意识的通过对这些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生态解读,传扬生态思想,起到对这些专业学生的生态教育。生态文学也可以设置为针对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程或者公共课程。生态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他与时俱进的用艺术形式展现当代大学生应该关心的现实问题,是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的。另外以生态文学课程为载体的生态教育形式也可以灵活运用,既可以在与文学联系紧密的专业课程中,通过对生态文学的专门研究,达到培养生态意识的目的。如采用生态文学批评分析生态文学作品,这种生态教育功能就是显而易见的。此外,生态文学的教育形式也可以渗透性的方式实现。如《大学英语》这门必修课程,它涉及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听力和阅读一般依赖一定的文章段落为载体,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料,有意识渗透一些与生态主体相关的文章,或者有意识的对一些文章进行生态解读。而且近几年的课程思政教育深入每一门课程,培养大学的生态素养,也应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

另外,生态文学资源的丰富性和系统性。教学资源的缺乏和系统性是影响生态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生态文学作品的数量可以说是海量。自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话题以来,全世界有良知的文学创作者,都在努力探寻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因此蕴含丰富生态思想的生态文学作品不断出现,优秀作品数量也不少。而且与之相伴而出现的专门从生态视角研究文学作品的生态批评理论也迅猛发展为显学,成为文学批评界的重要理论。它从生态视角对所有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挖掘它们的生态和反生态思想,揭示产生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理论资源的丰富性和系统性都为高校生态教育的效果提供了资源保障。

综上所述,高校生态教育成功与否对整个国民生态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探讨生态教育实现方法,提升高校生态教育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态文学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可以被引入高校生态教育起到提升教育效果的目的,主要源于高校生态教育现状和生态文学的独特性,它的教学效果有时数倍于纯理论的说教,它可以起到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实施生态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良.当前高校生态教育的困境与超越[J].教育与现代化,2008(4):30.

[2]徐莹.生态道德教育实现方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104.

[3]孙小伟.“生态人”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教育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4]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7-220.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高校生态教育实现方法研究”(CJF17043),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段落翻译研究”(NC22B18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

猜你喜欢
教育效果文学艺术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百年巨匠——访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
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谈班级管理中“心理位移法”的应用
发挥探索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
高校主题班会的优化设计及其教育效果
谈文学艺术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用核心目标引领课堂探究——以“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为例
宁夏文学艺术上的本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