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见美好:佛山民间收藏玉器欣赏

2022-05-30 14:46马琳
东方收藏 2022年11期

摘要: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从天然石材中分辨出“玉”这种晶莹温润的石头,并把它们制作成各类精美的器物,用于礼仪、佩饰和陈设等领域。它们以其纷繁多样的造型纹饰和鬼斧神工的雕琢技法,构筑了中国玉文化的丰富内涵,彰显出中国玉器的无穷魅力。本文对收藏于佛山民间的部分古玉进行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古玉爱好者们感受到中国玉器从神秘化、等级化、道德化向世俗化、生活化演变的过程。

关键词:民间收藏;古代玉器;丰富内涵

2019年12月,作为2019佛山市博物馆文化周系列活动之一的“玉见美好——佛山民间收藏玉器展”成功举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次展览由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文物鉴藏家协会主办,精选源自佛山民间收藏的202件(套)玉器,以时间为轴线,共分为四个单元,涵盖礼仪、丧葬、装饰和实用玉器,展品年代贯穿古今,展现了中国玉器精妙绝伦的雕工及源远流长的中国玉文化丰富内涵。

本文在此结合本次活动的部分参展藏品进行赏析和解读,望能够帮助古玉爱好者们感受到中国玉器从神秘化、等级化、道德化向世俗化、生活化演变的过程。

一、礼仪用玉

所谓礼仪玉器,主要包括祭祀、朝觐、纳聘以及其他礼仪活动所用的“礼玉”。《周礼》中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民众的哲学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有领玉璧(图1),白玉质,有褐色沁。器表饰变形龙纹,为春秋时期典型的装饰纹样。

素面玉璜(图2),鸡骨白,有黑色和黄褐色沁斑。半璧形,素面,抛磨光滑,两直边处各钻一穿孔。表面有开料时遗留的绳锯痕迹,外缘老磕。

玉斧(图3),未发现有使用过的痕迹,这或许能够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斧已经退出生产工具领域,而转变为专门的礼仪用具了。其玉质为黄绿色,夹杂有红褐色沁斑。器体呈长条状,顶部略窄,平直,刃部稍宽,两侧斜直,通体抛光。

西周中期以后,以璜为主体,杂以珠、管的多璜组玉佩开始出现。组佩的流行是西周礼制的需要,当时贵族佩戴这样的玉佩,走起路来发出声音,表现佩戴者的身份和气度,同时也约束佩戴者的行止,按礼仪行事。

组佩(图4),浅黄色玉质,均有黄褐色沁斑。组佩内四件玉璜均为素面,抛磨光亮,红色玛瑙扁珠穿系连接4件玉璜形成玉组佩。组配后串,玛瑙顶珠为辽代。

二、佩饰玉器

中国人历来喜欢玉,古人认为佩玉彰显有德,也可养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佩玉就已经蔚然成风,时至今日更甚。通常来说,佩饰用玉涵盖玉玦、玉环、玉簪、玉笄、玉钗、玉手镯、玉带钩、玉带饰、玉雕人物类佩、玉雕动物类佩、玉雕植物类佩等形制。如中国最早的耳饰“玦”,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

本次展览中也展出一块玉玦(图5),为环形状,有一缺口。玉质黄绿色,器體呈短管状,两端面光平,一侧有一道纵向窄缺口,通体抛光。

这一次所展出的佩饰用玉中,不乏精彩之作,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其中的鱼形佩饰、玉剑饰和玉带钩。

(一)鱼形佩饰

佩鱼之风始于商代,当时的玉鱼大多为扁圆长条和体态弯曲的弧形、半环等。小型的较为简单,仅具轮廓而已,较大的则工艺精细。头部皆有穿,也有的用穿孔代替眼睛。西周玉鱼继承了商代晚期的玉鱼造型,鱼身扁平,或直或略弧,圆目张口。西周墓葬中出土玉鱼数量较多、形态各异,除作为佩饰外,也作葬具之饰,缀于棺罩四角。

白玉鱼形佩(图6),白玉质,玉质洁白莹润。鱼形为直身,双面圆雕,平嘴,圆眼,阴刻鱼鳍,鱼尾分叉似刃,在鱼嘴处有一钻孔,用于系挂。

(二)玉剑饰

通常来说,玉剑饰包括剑首(镡)、格(琫)、璏(璲)和珌,是镶嵌在剑上的装饰玉器。从西周开始就出现了剑饰,东周时期全套剑饰形成,鼎盛时期处于战国到两汉之间。剑首,装饰在剑的首端位置;剑格,在护手位置;剑璏,镶嵌在剑鞘上,中间有一个通槽,可以挂在腰带上;剑珌,剑鞘末端的装饰。至西汉时期,玉剑饰的使用更加广泛,成为贵族佩剑上的重要装饰,不但以馈赠、佩戴“玉具剑”为时尚,更成为当时社会身份的一种象征。图7—图9这三件,年代分别为战汉时期,虽然不属于同一套剑具,但基本上可以代表当时玉剑饰的制作风格和艺术水平。

剑格(图7),白玉质,有白色和褐色沁。通体光素,横截面为菱形,銎孔下面孔洞加工痕迹未磨去,留有清晰的管钻痕,为剑身与剑柄连接处的用玉,可用来稳定剑身。

剑璏(图8),白玉质,洁白无瑕。长方形,表面有铁锈斑,器面一端饰兽面,身浅浮雕勾连云纹,左右对称,云纹之间辅饰节纹、网格纹等。玉质上乘,打磨光滑,形制规整。

剑珌(图9),青玉质,有褐色沁。束腰梯形,俯视呈橄榄形,一面去地浅浮雕螭龙纹,另一面以去地隐起和镂雕技法碾琢螭龙纹。顶部有三个插剑鞘的小孔。抛光亮洁,边缘小磕。

(三)玉带钩

带钩是我国古代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玉带钩、铁带钩、铜带钩等各种材质。从考古发现来看,玉带钩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是带钩的雏形,至春秋时期,玉带钩的形制趋于成熟。战国和汉代是玉带钩的兴盛期,数量和类型都极其丰富。带钩的钩头,大多数为龙头,少数也有鸟头或兽头,钩首高昂,全身磨光,或光素,或琢以装饰性的纹饰。

带钩(图10),青玉质,有白色沁。钩首作龙首形,正面以高浮雕技法雕琢一条螭龙,作昂首爬行状,姿态生动。带钩背面三分之一处有一圆钮,钮上以游丝毛雕技法阴刻卷云纹。

三、 陈设玉器

唐宋以来,中国传统玉器摆脱了礼制束缚,完成了向世俗化、生活日用化的转型。此时玉器的使用范围,不再局限于统治阶级,旧时王侯贵族物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且在玉器的造型、纹饰等方面趋近生活。日常所用器物大量出现,兼具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反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除了人们佩戴的玉器之外,人们还会在自己家里案头上摆放一些玉器,首要目的是显示自己高雅的情操,其次也可以时常把玩观赏,这样一来陈设用玉就大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陈设用玉主要以观赏为主,器物一般多采用圆雕技法制作而成,有动物、人物、神兽等,形象较为写实。从目前的资料文献和考古情况来看,并不能确定陈设玉最早出现的时代,因为在史前和商周时期都有出土一些类似圆雕器或器具的器物,但是很难确定这些器物是否属于观赏品。

玉卧犬(图11),玉色柔润如脂,局部有黄褐色沁。圆雕犬蜷卧于地,回首将头置于一侧腿上,尾巴蜷曲,肋骨、爪子等细部雕刻逼真,整体造型逸趣横生。这件玉雕卧犬无论从题材、造型或雕工来看,都有典型的宋代文房动物摆件的特征,是一件难得的佳品。

玉船(图12),整体为和田青白玉,采用圆雕、透雕的写实技法,展现渔家乐的真实生活场景。船身中部作三进式凉棚船舱,船头船尾各有老少四人,两两成对,或于船头摇橹,或于船尾收锚,一条小狗蜷伏船头守护鱼箩。此器玉质坚实细腻,器表光泽莹润秀美,流露一派隽永清秀之态。

梅瓶(图13),以整块新疆碧玉掏膛碾琢成梅瓶形,小口,短颈,宽肩,腹下收,浅圈足,通身高浮雕饰以西番莲纹样,瓶内掏膛光滑,底部阴刻“乾隆年制”款。此瓶器型饱满周正,气息文雅,抛光精美,为清代仿作痕都斯坦玉器之精品。

四、结语

国人尚玉,玉从单纯的石之美者,至通灵圣物、王权的象征和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载体,以及品德和身份的标志,再回归本源。玉器在社会中角色的变化,它不仅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反而一步步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中。玉的每一次华丽转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玉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对玉的喜爱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液,玉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玉器展现的不仅是玉器本身的美丽,还有数千年来对于国人生活与品格的影响,希望可以借此感受到古人对于玉的向往与追寻,品味出蕴含其中温润深厚的中国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更能让古玉爱好者感受到中国玉器从神秘化、等级化、道德化,向世俗化、生活化演变的过程。

(本文图片由广东省文物艺术研究会提供)

作者简介:

马琳(1982—),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就职于佛山市博物馆典藏研究部,历史学硕士、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古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