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注重笔墨品质和收藏

2022-05-30 14:46刘永丰
东方收藏 2022年11期
关键词:北宋苏轼书法

摘要:北宋书家苏轼在其存世的笔记资料中就文房四宝的选择、收藏、使用、把玩、传播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其对墨的重视、对纸的崇尚,以及相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东坡题跋》为主的论书诗文作品中,他以墨纸之论管中窥豹,去言说生活哲理、自然规律,给后人在创作技法、文房用品选择方面以极大的启示。

关键词:北宋;书法;苏轼;物质载体;重墨;尚纸

苏轼一生学养深厚、才能杰出,且在文人雅玩方面,当时亦不输他人。值得注意的是,其一贯对文房四宝高度重视,并通过对它们的把玩来思考自然规律、人生哲理。本文从苏轼笔记小说及诗文辞赋中涉及墨和纸两方面的论述出发进行深入的分析,阐述其注重墨的品相、质地和品牌选择,以及纸的产地、品质、特色、种类等,由此来解读他注重文墨、崇尚纸品之书论特色。

苏轼在其论书诗文作品及笔记资料中,对以笔、墨、纸、砚为主的创作载体都有不少的论说,且持有“吾平生嗜好,独好佳笔墨”的态度,其在笔记《书岭南纸付子过》中就这样写道:“砚细而不退墨,纸滑而字易燥,皆尤物也,吾平生嗜好,独好佳笔墨。”[1](P49)

面对自己的所好,苏轼认为如果能够拥有精细优质且不褪墨的美砚、光滑温润且提升质感的好纸,那是很惬意的事情。如果再配上可以用来尽情表现创作情感的毛笔,一写就是一天,根本停不下来,那就足以“自娱”了。实际上,苏轼在拥有这些文房佳品后,也不再仅仅是“自娱”了,他还急切地写信介绍给他的儿子苏过,这既显示出苏轼对于文房佳品的喜好,也显示出他与人分享这份喜悦的快乐和满足。

一、苏轼重视佳墨和调制佳墨

苏轼对于书法训练及创作等活动过程中所使用墨的色泽、品质、年代、产地、品牌,有着与其他文人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他一生鉴赏墨、收藏墨、调制墨、使用墨,并常鉴墨、品墨、试墨、蓄墨、用墨,且在与其他文人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因墨而生发出人生哲理思考、自然规律探索,这都可以在他的文集和笔记小说资料里找到相关的文字资料。

孔凡礼先生点校的《苏轼文集》[2]中,仅关于墨的题跋就有40多条。另外散见他处的,包括《东坡志林》[3]、《东坡题跋》[4]、《仇池笔记》[5]、《东坡手泽》[6]等笔记资料中,也有不少论述墨的文字。这些文字归纳起来,体现了苏轼对书法用墨的选择、收藏、调制和使用,以及由此生发出的人生哲理思考等。

首先是书法用墨。从优劣来讲,苏轼认为在不同的等级、不同的场合都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并且当以“墨黑而光,茶白墨黑”为佳墨的标准。他在《书墨》中说:“余蓄墨数百铤,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黑者,期间不过一二可人意。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茶欲其白,墨欲其黑。”[2](P2221)

在该段文字的描述中,苏轼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了他“茶欲其白,墨欲其黑”的观点。“蓄墨数百铤”说明他一直以来就爱好蓄墨,“暇日辄出品试之”则说明他闲暇时间经常拿出来研究、整理,并且以“黑”作为标准区分好坏,但总感觉到没有几个“可人意”的。因为,大凡人们追求一类事物到极致时,总是“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也就是“世间佳物自是难得”。

又《书茶墨相反》云:“茶欲其白,常悲其黑。墨则反是。然墨磨隔宿则色暗,茶碾过日则香减,颇相似也。”[2](P2225)

苏轼在这里通过宋代文人两大雅玩——“好茶”“佳墨”的对比描述,重申了他“墨黑茶白”的观点。古人常有不喝隔夜茶的观点,苏轼也不喜欢隔夜墨的“色暗”,认为这二者都不是最佳的选择。同样在这一笔记里,苏轼还说明饮不了茶、写不成字的宋代文人,也会珍惜和把玩好墨、好茶。如“蔡君谟老病不能饮,则烹而玩之。吕行甫好藏墨而不能书,则时磨而小啜之。此又可以发来者之一笑也。”[2](P2225)此处说的是宋代书法家蔡襄,老来因生病不能饮茶,却常常烹茶来玩。而另一位同朝雅士吕希彦则是一位收藏好墨却不善长书法的文人,竟常常将家藏上等墨品磨来品尝。苏轼强调墨和茶的品质,对佳墨好茶的珍玩,也就是强调宋代文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这也是以苏轼、蔡襄、吕希彦为代表的宋代文人日常的休闲雅事之一。

其次,苏轼认为好的墨不仅要黑,而且要看重其色泽,色黑俱佳,方为尚品。其《书怀民所遗墨》曰:“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顾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采,亦复无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也。”[2](P2225)

宋代文人论及墨之品质,大多追求黑墨为佳品,但忽略了墨的光泽。在苏轼笔下,鉴定墨的品相,不仅要“贵其黑”,而且“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现存最早的宋代徽墨文府墨(图1)就是典型代表。苏轼友人张怀民深知其喜欢好墨、佳墨,所以选择上好的“清烟煤法墨”相赠,苏轼高兴地就地磨墨书写作品回赠给张怀民,以表达他收到好墨的喜悦与兴奋——“怀民遗仆二枚,其阳云‘清烟煤法墨,其阴云‘道卿既黑而光,殆如前所云者,书以报之。”[2](P2225)

第三,蘇轼以为好墨固然关键,但如果墨不是太好,就得讲究使用墨的方法。如《书王君佐所蓄墨》曰:“君佐所蓄新罗墨,甚黑而不光,当以潘谷墨和之,乃为佳绝。”[2](P2229)这里他依据经验认为,使用时应该和“潘谷墨”(图2)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和使用,这样不仅能达到黑而光的标准,调制后的好墨还可以“佳绝”。可见苏轼不仅仅会选择上好的墨来储备使用,并且尝试将不同的墨进行研磨调制,使其产生不一样的书写效果。此外,苏轼也愿意和人们分享他使用墨的方法和技巧,这无疑值得点赞。

最后,苏轼认为,在写字前,研磨墨、调制墨的过程是一个“人磨墨,墨磨人”之平复心情、沉静思绪的过程,也是书法创作前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构思的过程。

我国古代在制作和运输、储藏文房用墨的时候,都是固体墨块、墨锭。文人书家在创作之前,都需要在上好的砚台里加水研磨固体墨成墨汁,方能写字作画。而这个过程本来是由书童、助手们来完成的,但到了宋代,文人雅士则开始亲自磨墨怡情,来体会其中的乐趣。苏轼在其书论中有关磨墨怡情、研墨沉思的描述,还展现出了他的辩证思想。如《书李公择墨蔽》《书冯当世墨》《书石昌言爱墨》几则,苏轼这样写道:

“余尝有诗云:‘非人磨墨墨磨人。此语殆可凄然云。”(《书李公择墨蔽》)[2](P2223)

“人常惜墨不磨,终当为墨所磨。”(《书冯当世墨》)[2](P2225)

“石昌言蓄廷珪墨,不许人磨。或戏之云:‘子不磨墨,墨当磨子。”(《书石昌言爱墨》)[2](P2224)

从上面几则笔记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讨论砚和墨的关系时,禅悟出了“磨”与“被磨”的辩证关系。

第一则,苏轼谈到好友李公择特别喜欢收藏墨,甚至到了看到墨就不惜代价进行获取的地步。尽管李公择也擅长书画,但是这“悬墨满室”的场景还是让苏轼觉得有些费解,他认为这是“非人磨墨墨磨人”的凄凉与悲哀。

第二则言冯当世使人作墨,铭为“枢庭东阁”,爱之可鉴,苏轼以为他如此爱惜墨,一生都舍不得用几丸墨,那又有什么用?这不就是人们常常爱惜某物却不舍得发挥其使用价值的例子吗?

第三则更进一步,爱惜墨的石昌言藏好墨而不允许人磨用,结果直到自己进入“墓木已拱”的状态了,墨还保存完好。藏墨人没有明白“人磨墨”的道理,这就像有些人攒了好多钱却舍不得花,过得很苦、很难,直到去世还没醒悟过来,这难道不该值得那些有特别爱好的人引以为戒吗?

由上可见,苏轼在喜欢墨、使用墨方面不仅有丰富的经验,并且有辩证的思维,尤其是通过惜墨、制墨、调墨、玩墨、鉴墨、品墨、试墨、蓄墨、用墨的种种经历,来告诫人们不要被墨所磨,也就是不要被自己的爱好所绑架的人生哲理。

二、苏轼重视书画用纸的产地种类和品质特点

书画用纸发展到宋代,开始有了更加繁多的品种和更加普遍的用途。从事书画创作的人都知道,纸的优劣对于一件作品效果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苏轼对书画用纸的认识也是有个人标准和独特视角的。

首先,苏轼对书法用纸的品类较为关注。苏轼书论笔记中提到他所见到和使用过的纸有“澄心堂”(图3)、“布头笺”“玉版纸”“海苔纸”“竹纸”“岭南纸”“精缣”“印板水纸”,甚至包括“绢”“帛”等。在宋代,各地就地取材制造的闻名于世的纸也大都是苏轼笔记里所提及的种类。

苏轼在研究和使用各类纸品的过程中,对各类纸品的产出地域、制作原料、制作工艺的过程进行分析思考,包括他使用过程中对于各类纸品滑涩的理解和长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他认为“纸滑而字易燥”(《书岭南纸付子过》)。纸张过于顺滑就会使笔与纸的摩擦力弱小,就像奔马行冰,难以着足,令书家难以表达雄强的笔力。

宋代各地制作的纸品几乎出自手工,其粗涩不均,但比较能够体现两宋文人书法家书写的质感,也能体现当时“尚意”的书风特质。苏轼作书随性而为、笔力遒劲,从其《前后赤壁赋》(图4)楷书帖来看,用的不是很滑的纸,而且苏轼曾多次书写此内容,可推断他比较喜欢使用滑涩相间的手工好纸。

其次,苏轼认为制作好纸,地理环境、原料材质、水质条件是关键。其中,他比较推崇故乡蜀地所产的“六合纸”“川笺”,在《书六合麻纸》一文中对其产地、制作过程有详细介绍:

“成都浣花溪,水清滑胜常,以沤麻楮作笺纸,紧白可爱,数十里外便不堪造,信水之力也。”[2](P2231)

苏轼以为,六合麻纸要“信水之力”,其之所以“紧白可爱”,是因为其用水为“成都浣花溪,水清滑胜常”,而“数十里外便不堪造”了。

其实,在工业化时代,我们练习书法使用的毛边纸也主要产自四川夹江一带。川蜀本属于西南同一地域,并且有中国两江水流过,作为四川人的苏轼笔记有《书布头笺》对“川笺”的推荐:

“川笺取布机余经不受纬者治作之,故名布头笺。此纸冠天下,六合人亦作,终不佳。”[2](P2231)

“川笺”在苏轼笔下,之所以推荐其“冠天下”,是因为它的原料是取自于织布机上留下来的没有经纬,不受经纬限制的布头,所以又叫“布头笺”。正因这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质水源和特殊原材料,才造出“冠天下”的纸中佳品。而苏轼认为这“川笺”冠天下,其品质远远在同出川蜀的“六合纸”之上。

另外,苏轼还在《书海苔纸》这一笔记中说:“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2](P2232)这虽然说的是北宋时期江浙一带有名的竹纸,但他并没有具体评价这个竹纸和川笺、六合纸的优劣,而现在四川夹江的造纸原材料主要还是竹木。还有苏轼晚年遇赦北归的时候,还曾嘱咐朋友代买“越州纸二千幅”,准备长期使用,这些纸也是以竹木为原料制作的纸,其吸墨程度、柔韧情况其实并不乐观。苏轼现存的很多手札墨帖,比如《人来得书帖》(图5)、《新岁未获帖》(图6)等都是用坚实平整、光滑受墨、书写速度流畅的皮纸写成,这也能更加丰富而自如地表现苏轼书法的笔触和线条。

如是而观,苏轼一生,使用、收藏、把玩佳墨、普通墨以及多次尝试各地产的六合纸、川笺、素笺、竹木纸、绢纸、帛纸等过程中,在不经意或经意之间对墨、对纸的随性所想、情感寄托却成为其对自然规律、人生哲思、佛理书技的认识,不仅丰富了北宋“尚意”书风的内容,而且给我们当代书法人以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李福顺.苏轼与书画文献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8.

[2]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6.

[3]苏轼撰.东坡志林[M].王松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4]苏轼撰.东坡题跋[M]. 艺文丛刊点校本,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5][6]苏轼撰.仇池笔记[M].曾枣庄、舒大刚点校,北京:中華书局,2021.

作者简介:

刘永丰(1982—),男,汉族,陕西靖边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写作与书法教育。

猜你喜欢
北宋苏轼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书法欣赏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