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德育的原则与策略

2022-05-30 10:48赵岩
中国教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语文

【摘 要】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目前学科育人观念已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同,但在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德育仍然存在目标方向不够清晰、学科内容与德育要素脱离、忽略标准各自为战等问题。在语文学科德育实践中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挖掘德育价值;创设真实情境,将语文学习与做人做事关联起来;设计挑战性任务,形成学习任务群;坚持持续性评价与过程性反馈,积极探索实践语文学科德育评价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语文 立德树人 学科德育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7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颁布,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2019年以来,党和国家一系列文件不断强调“立德树人”“学科育人”“学科思政”,学科育人观念已深入人心。北京市海淀区一项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认为自己“总是”或“经常”能够有意识地将疫情、防疫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来进行学科德育的教师占比近80%,仅1.87%的教师认为自己并没有做到有意识地将疫情与学科教学相结合[1]。广大一线教师学科德育意识强,能自觉地进行学科育人实践。但如何立足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自然且高效地实现学科育人价值,这一点仍是许多老师的困惑,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得不反思的问题,学科育人的原则和策略仍有待继续探讨。

一、语文学科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语文学科德育目标方向不够清晰

语文学科天然具有育人功能,语文学科又天然地呈现多元的价值。语文课程内容常以课文为载体,课文主要以古今中外优秀文本组成,这些文本及其作者本身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价值观体系,引导青少年学生梳理融汇多元价值,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形成符合当代历史发展的价值观,把青少年学生的认识和行为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但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个人偏好、专长也时常会使某些价值认知呈现绝对化倾向。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信息、绝对化的言论充斥网络空间,如果不加甄别筛选,很容易造成价值观的错乱甚至扭曲。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特别警惕。“传统文化教育”不可以堕落为封建复古教育,“尊老孝亲教育”不可以堕落为封建等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可以堕落为民粹主义教育,“国际视野教育”不可以堕落为殖民买办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科德育的基本问题,语文学科德育目标不可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2. 语文学科德育实践中仍存在学科教学与德育脱离现象

学科德育不同于班会课、思政课和德育活动,要在學科教学过程中自然呈现育人价值。而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喊口号”“贴标签”等不良现象,有些课堂实践甚至出现“为德育而德育”的情况。这种生拉硬拽的满堂灌式的所谓“学科德育”已经开始背离学科育人的初衷,会引起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学科教学的明线和学科育人的暗线应当水乳交融,语文学科德育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训练语文学科能力、形成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实现知行合一的社会化成长,避免空洞说教,这样才能发挥语文学科育人的独特优势。

3. 语文学科德育实践中仍存在忽略标准、依据而各自为战的现象

在课程育人实践与调研中,部分教师反映,相比学科教学,语文学科德育缺少统一的、专门的、明确的指导性文件,在德育点的挖掘、学科育人的落实等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选择切入角度,努力实现育人价值,但教师有政策指导的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实施语文学科德育,需要探讨出明确的实施原则和基本策略。

二、语文学科德育的基本原则

1. 语文学科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语文学科德育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以语文学习为载体,促进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实现知行合一的社会化成长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人民现阶段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体系,学生的社会化成长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理解与践行。因此,面对语文学习内容所呈现出的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实际情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一种开放包容且不放任的态度,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公民准则,是语文学科德育的第一原则。在语文学科育人的实际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成为一把标尺,无论是经典文本中体现的传统价值,优秀外国作品或著作中体现的其他地区人民崇尚的价值,还是在学生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材料或言语实践活动中蕴含的当下价值,都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标,通过这种对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包容、比较、思辨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学科德育中的引领作用,不仅体现在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文本的阅读理解中,还应当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在当代文化参与、新闻读写、演讲辩论等语文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国情,走近模范人物,受到精神洗礼;在优秀传统文化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我国文化所固有的“天下为公”的理想、“与人为善”的性格、“扶危济困”的品质、“厚德载物”的心胸,都与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天然的联系;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学生也可以将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和努力实践中体现出的价值信仰与当代中国文化联系起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

2. 语文学科德育必须坚持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导向

育人,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固有传统。但是语文课绝不等同于思政课。语文课程有其自身固有的学科内容、学科工具、学科方法、学科规律,脱离了语文学科本身来谈育人,学科德育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一节优秀的语文学科德育课,首先必须是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学科性质、课程性质不能变。

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或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表述,因学生所处学段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两个“标准”具有明显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它们都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构建起了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语言”是语文学习活动的材料与载体,也是语文学科最本体的特征,其他三个维度的素养均通过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在语言学习和言语实践过程中得以形成。换言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使用语言工具来做事,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工具,丰富语言积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与本人、他人、文本、社会、自然的多元对话,实现认识与实践两个维度的社会化成长。这一过程本身,即语文学科德育的过程。

3. 语文学科德育必须坚持学科明线与育人暗线的融合

“教文”与“育人”不是互相分离的两张皮,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学科学习的线索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明线,育人的过程是语文学科德育的暗线,这两条线始终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同向而行。

语文学习需要经历一个“言语经验积累—语言实践参与—语文知识抽象归纳—言语活动反思—言语经验积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情—意—行—知”的价值观也在同步形成。学生在言语经验与语言规范形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语言文明和母语认同;在形象、逻辑、直觉、辩证、创造的语文思维形成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品质和理性精神;在提升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审美趣味,培养了生活情操;在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化理解的形成过程中,也自然形成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知识与能力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的积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体两面的。

三、语文学科德育的基本策略

1. 以课标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依据,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挖掘德育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强化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学习课程标准,落实课标要求,离不开对语文学科德育价值的挖掘。换言之,能够落实课标精神的课,本身一定是体现了语文学科德育价值的课。语文学科德育的实施,也属于学校大德育的范畴,2017年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同样应当成为语文学科德育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规定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大德育内容,这五大内容可以看作各学科实施学科德育必须体现的五个基本范畴。将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语文学习内容,特别是“学习任务群”以及具体的学习材料、课文文本与这五大德育内容融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语文学习中的德育点。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例,语文学科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是直接和学生讨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是引导学生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经典革命文献阅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当代文化参与等学习过程中,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树立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的志向与信念。

2. 创设真实情境,将语文学习与做人做事关联起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推进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就应注意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创设课程德育的情境。课程德育的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基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个人体验情境,还可以是体现语文学科本质的学科情境。教学中,教师应从语文的特点和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在真实的情境中设计学习活动,整合社会生活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以“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充分考虑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课程德育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

比如,“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就可以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调动学生个人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则更适宜以社会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合理安排阅读、调查、讨论、写作、口语交际、社会参与等活动。

具体言之,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读写”活动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播报身边的新闻”等任务情境下阅读新闻报道,学习新闻文体的基本知识,并在新闻阅读中了解国情,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在新闻采访活动中亲身调查,亲身体验,从身边选题入手,掌握第一手材料,从一个个侧面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承担社会责任,从国家、社会、公民等层面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生动也更深刻的理解;在新闻撰写过程中激浊扬清,传递信念,学习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3. 设计挑战性任务,形成“学习任务群”,在语文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促进学科德育的落实

教师要设计挑战性任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科德育的学习真实发生。教师在设計挑战性任务时,要注意整合教学资源,要注意对标课程标准,要有指向素养发展的驱动问题、与素养目标匹配的学习活动等。挑战性任务应能涵盖核心知识,体现知识结构框架,与学科本质相匹配。挑战性任务应拥有稳定的认识领域和研究对象,学习中学生的认识角度和思路能得到主动开发。挑战性任务要有真实的客观存在或者应用,与其他内容专题具有实质性联系,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形成可独立、可组合的学习任务群,作为学生学习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贯穿始终,学生在完成指向明确、有兴趣、有驱动、可实施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核心知识、关键能力、优秀品格、正确的价值观获得夯实、提升与彰显。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形成任务群,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为未知而教,努力引导学生因需求而学,为未来而学。同时,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为了促使学生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砥砺思维品质,并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树立信心,培养自信,这也是学科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中学生的“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应能体现“实践性、经验性、结构化、问题导向”的基本特征,“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应能体现出“自主独立、大量、选择、批判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应能体现出“文明得体、自由顺畅、个性化、有创意、跨媒介”的基本特征,“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应能体现出“跨学科、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具体课例如人大附中刘成章老师在高一年级《论语》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设计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在补写“宰予问孝”故事時,综合《论语》中关于“孝”的所有条目,对《论语》中有关“孝”“礼”“仁”等核心概念进行梳理探究,并联系现实形成自己对于《论语》中“孝”“礼”“仁”等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对“宰予问孝”的原因和结果进行补白,形成对这些概念的基本理解。探究故事中宰予与孔子关于“孝”这一问题的争论焦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当今的时代需求,以思辨性阅读的方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形成对文化经典的再认识,理解文化经典的时代价值,并结合当今世界发展变化以及当代文化特征,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必要且合理的当代阐释。

4. 坚持持续性评价与过程性反馈,积极探索实践语文学科德育评价的有效方法

如何通过评价反馈引导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是语文学科德育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知识技能通过纸笔测试、实践性任务等都可以进行有效评价,然而学生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学科德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持续熏陶、反复渐染、不断强化。持续性评价与过程性反馈本身就是一个渐染强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非正式评价、描述性评价与正式评价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在此方面,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同样具有天然的优势,无论是学生作文主题立意对作文成绩的影响,还是语文教师通过随笔、周记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的纸笔交流,都是语文教师常用的评价引导方式。此外,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促进学生社会化提升,也是持续性评价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学科育人观念已深入人心,广大语文教师在积极地进行着学科德育实践,语文课堂发挥着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作用。虽然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语文学科素养为引领,坚持学科教学明线与学科德育暗线的融合,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课标为依据挖掘德育点,创设真实情境,设置挑战性任务,坚持持续性评价和过程性反馈,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定会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参考文献

[1] 申军红,赵岩.疫情防控期间在线学科德育实施的调查与思考—以北京市海淀区“绿色成长”项目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1(1):39-43.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教研室教研员)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