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寿山石雕的当代审美文化

2022-05-30 16:57江耀华
东方收藏 2022年11期

摘要:寿山石雕艺术自诞生以来,在长达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融合了自然与艺术之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寿山石文化,奠定了寿山石“中国四大国石”的地位。本文着重探讨古代寿山石的传统题材和以当代审美为导向的创作,并分析其演变原因。

关键词:寿山石雕;传统题材;当代审美

寿山石雕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门类,为一门以产自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为原料的雕刻艺术。寿山石雕技艺主要流传于福州市晋安区的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在方圆不过数十里的矿区中,其品目名称竟达百余种之多,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为绚丽的石材增添了无限的韵味。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吉祥如意的寓意,寿山石在这个方面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出自福州市寿山乡,正好符合“寿山福海”“寿同金石”之意,表达了人们对于长寿和健康的向往和追求。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寿山石不但品质优良、色彩斑斓,而且品种繁多、采掘不易,在精于鉴赏的行家眼里,具有他山之石无法比拟的价值。

一、古代寿山石雕的历史发展概况

寿山石品种繁多,是上等的雕刻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的特点,其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圆雕、浮雕、薄意、镂空和镶嵌等。目前所发现最早具有独立造型的寿山石雕刻作品,为上世纪50年代出土于福州桃花山南朝墓的一对寿山石雕刻品——“石猪”,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在唐代,宗教因素推动寿山石雕刻审美的出现和发展,当时僧众对寿山石产生兴趣,于是开山取石,雕刻佛像、香炉、念珠等,并当作珍品赠予游客,寿山石雕因而闻名于世。到了宋代,寿山石则多见石俑,主要供达官贵人赏玩或随葬。进入明清,民间盛行使用寿山石刻制印章,受到当时篆刻家们的赏识。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最终形成,并出现东门、西门两大流派。以林谦培、林元珠为代表的东门派擅长人物、山水、动物的圆雕,以潘玉茂、潘玉泉为代表的西门派则从传统的印钮技法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画特色的薄意技法。之后,又出现了林清卿的薄意雕刻,使寿山石雕融入诗情画意的氛围,提升了寿山石雕的文化品位。

每个朝代都因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寿山石的审美与发展产生影响。古代寿山石雕刻更多地倾向于实用性,而当代寿山石雕刻因处于开放包容的环境之中,不再拘泥于特定种类的雕刻,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艺术家和大众的审美,即当下对美的看法。

古代寿山石雕艺术审美偏向于传统文化题材,其中儒、释、道思想对它的形成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道家主张的“顺乎自然,天人合一”,正好与寿山石讲究“因材施艺”不谋而合。而就寿山石历史来说,最先对其进行开采雕刻的是佛门弟子,因此仙佛故事便成为寿山石雕的经典题材。但古代匠人在雕刻佛像时,并没有完全受到宗教的约束,而是充满世俗化气息,寄寓了美好的祝福,从而走进千家万户。而在清代中期,寿山石以名贵印章或工艺美术品驰名海外,流传至日本和东南亚后,在海外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寿山石雕审美的转变

寿山石雕艺术实现从传统审美向当代审美的转变,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寿山石雕创作有了更多的空间和选择。众多的寿山石艺术家凭借自身的才华与不懈的努力,创作出大量体现时代精神和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其中不乏中青年寿山石艺术家的创新作品。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寿山石雕只能作为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雅士把玩的物件和案头的陈设。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艺术创作方面,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经济、适用、美观”的方针,寿山石雕有了巨大的发展。除继承优良的传统艺术创作手法外,还创造出了不少出色的新产品。随着石雕行业的逐步复苏,不同流派的技艺风格,互相取长补短,其中还继承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和西洋雕塑之长,融会贯通,促使雕刻技法求新求变、与时俱进。之后,又出现了薄意、浮雕和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并发展出透雕、镂空雕和镶嵌等新技法。1956 年,以善于雕刻禽鸟而闻名于世的艺人陈敬祥,采用镂空雕法首创《求偶鸡》,轰动寿山石界。1978 年,艺人林廷良花费3年多的时间,成功创作出1件由268个链环连接而成的《九宝连环章》,可谓构思奇妙、精妙绝伦。除此之外,寿山石雕从业者们在继承传统雕刻技法的基础上,积极贴近生活以获得灵感。比如以徐悲鸿所画的奔马为蓝本,同时吸收西洋雕塑理念,塑造出各式各样气势雄浑、真切传神的奔马形象,形成了寿山石马匹雕刻的新风格。与此同时,还有《花果篮》《海味盘》《热带鱼》等新题材作品面世,都是充分利用寿山石的天然特征,加强巧色运用,使寿山石雕技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与发展。时至今日,寿山石雕行业的艺人们正努力提高產品的艺术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并积极培养传承人。就此展望,寿山石雕这朵传统的工艺美术之花,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将绽放得更加瑰丽多彩。

寿山石雕传统师徒制的转变,使其不再拘泥于家庭作坊式一对一的关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成为福州地区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一门非遗课程和一个人才培养示范项目,如今在福州已有多所职业学校开设了寿山石雕专业培训的课程。相关教学的培训和提升,也有助于寿山石雕的深入发展,促使行业创新和审美能够与时俱进,而年轻一代学子的加入也将为行业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寿山石行业赢得未来。

三、寿山石雕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

当代审美,即当代人对美的看法与喜好,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方面,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当代世界的一种存在。

当代审美文化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深入发展的一种体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伴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从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互联网等领域,还有流行时装、时尚家居等方面,充分感受到了与时俱进的审美文化景象。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审美观持续影响着寿山石雕的艺术创作,工匠们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左一刀的光影叠加构图法,将摄影艺术中的二次曝光运用到寿山石雕刻上,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可以说是寿山石雕刻领域的一次创新。

当代审美文化的大众化,以最平凡亲切、通俗易懂的方式,照进现实。现在人们普遍重视优化、美化自身的生活环境,讲究美的享受。正是当代人对于美的强烈需求,促使艺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而寿山石雕从古至今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国内外民众的喜爱。寿山石作为“中国四大国石”之一,将自然物质与时代精神、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史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乃至矿业、工业、商业等诸多领域。因此,我们在欣赏、收藏寿山石时,可以通过分析它的文化艺术内涵,从而领悟其真正的价值。

当下,中国的艺术品消费市场已经起步,扶持、促进它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寿山石在文化艺术消费市场上无疑是令人关注的,因为其属于物质生活满足后的精神消费产品,能够提升民众的生活情调和文化品位等。因此,也促进当下的寿山石雕艺术创作更加繁荣,匠人们竭尽心力地开发新的雕刻技法与美学表达方式。此外,如今的寿山石藏家也慢慢趋向年轻化,他们多数接受过学校教育,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打开了人们的眼界,相应的审美思维也逐步提高。

当代审美文化注重个性,寿山石雕也逐渐朝着这个方向转型和发展,并衍生出了私人定制之类的需求。有的买家在购买原石之时,就对相关创作提出了个性化的要求,匠人们则根据多年的创作经验提出建议,经过双方的沟通,最后完成能够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作品。可以说,私人定制让消费走向了主動。只有紧密贴合消费市场和当下审美需求,寿山石雕市场才能走上更高的台阶。定制类作品在保持艺术家本人特定风格的基础上,融入藏家的个人审美,有其独特性和稀缺性,能够进一步提升艺术品牌价值,其未来的发展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内涵的多元性、丰富性决定了寿山石雕多视角、跨界的创作方向,寿山石从业者们遵从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审美现象,搜集创作灵感。当代审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格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寿山石雕不再局限于神佛故事和印章雕刻等,而是出现了山水花鸟等写意性的表达,抒发了雕刻家的个人情感。例如寿山石雕中巧色的深度运用,能够呈现出更加精彩的画面,前后上下根据寿山石颜色的分布设计,让动物、人物、风景相互呼应,使整个画面远近结合、动静交错,处处散发生机。传统寿山石的雕刻技术与当代审美文化的结合,将在不断持续的融合中,走向更高境界。

四、总结

寿山石雕之美,在于其天然色彩,质地纯洁细密,可与水晶、宝石媲美。放眼当下,寿山石雕的繁荣发展取决于理念创新与技术革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日益获得更加丰富的艺术内容和表达形式。特别是近年来,海内外有识之士相继成立寿山石研究会、联谊会等学术团体,广泛联络采石、雕刻、科技、文化、鉴赏、经营各界人士,将寿山石文化推向新的发展纪元,专著、画集接连出版,展览、交流年年不断,促使寿山石升华为一种高雅的文化现象。特别是海内外民众的推崇,将寿山石文化逐渐推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方宗珪.方宗珪寿山石文集(上卷)[M].福州:印文化中心,2017.

[2]王晓蕾.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07).

[3]林清廉.寿山石雕刻艺术的美学思考[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15):84-86.

作者简介:

江耀华(1989—),男,汉族,福建福州人。中级工艺美术师,一级/高级技师,师从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依霖。现任福州市鼓楼区第十届政协委员、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2009年创办福州起籁楼文化艺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