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策略探析

2022-05-30 17:12李霞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量感教学效率可视化

李霞

摘   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渗透量感内容,符合学科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利用可视化教学手段加以应对,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感知机会。数形结合、媒体应用、实地观测、手工操作,都是最为常见的辅助手段,教师要做好筛选和应用,与量感培养相结合,以提升其学习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31-0034-02

量感是学生要具备的学科素养,教师利用多种可视化手段展开助学设计,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学习体验机会,能够快速引导学生进入量感体验之中。数形结合、媒体展示、实地观测、手工操作,都属于可视化教学手段范畴,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做深入分析,促进学生数学量感认知的形成。量感可视化教学具有更高适合性,学生回应积极,教学效果显著,符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具有更高推广价值。

一、数形结合,理清量感思维

数形结合是典型的可视化学习手段,教师利用图形、表格、数据等信息展开教学设计,结合数学案例进行观察解析,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直感体验,理清学科思维发展方向。量感包含诸多内容,数形结合有更高贴近性,学生观察更为直接和便利,对物体多种性质展开具体分析,能够自然达成学习目标。

如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让学生做观察,提取有价值信息:这组照片中,有一些特殊的数——负数,仔细观察,说说这些数代表什么。学生虽然对负數不熟悉,但看到图片中的负数之后,还是感觉很亲切。如电梯中的数字键盘中有“-1”“-2”等,这是说地下第一层、地下第二层的意思。如天气预报中“-1℃”“-2℃”,是说气温处于零度以下了。如海拔表上的负数,是说这个地方已经低于海平面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负数概念做确认,学生主动响应,课堂学习探究气氛逐渐形成。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图片展开教学引导,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学习机会。学生从观察中获得的数学量感认知更为丰富而直观。数形结合,让学生自然进入到量感学习环节。

二、媒体应用,提升量感品质

媒体展示是最为常见教辅方法,教师利用媒体展开教学设计,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直观观察和阅读机会,促使学生对物体各种特性做深入了解,以提升其量感学习品质。量感积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有意识做可视化展示,学生获得数学信息更为直观而丰富,能够快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学生对媒体应用最为熟悉,教师要科学设计,创造适合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直观观察中建立数理感知体验。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师利用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关于超市商品价格进行的调查,看到这些价格数据,学生对小数有了更多直观认识。在小数性质概念探析时,教师要求学生先阅读相关内容,然后借助具体案例做演示操作,帮助学生主动建立小数性质概念认知。有学生这样解读:小数点后面末尾为零的增减,其小数大小不变。如购买一件商品,其单价为12.70元,如果在小数点后面末尾增减零,这件商品的价格并没有变化。教师利用媒体手段做展示,为学生创造直观学习机会。媒体应用有太多好处,教师要做好对应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到直观学习环境之中。

三、实地观测,强化量感体验

实地观测、实物观察、生活调查等,都带有实践属性,也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训练形式,对培养学生数感、量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教师要做好教学规划和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以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要。数学量感认知涉及内容众多,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的认知更为牢固,教师要做好积极规划,创造更多实地观测的机会。

学生对实地观察、观测学习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要做好教学研究,寻找更多机会做学习设计,推出一些实践学习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主动操作中建立学科认知。如教学“校园绿地面积”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相关内容做梳理,然后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校园之中,找到一些地形复杂的绿地,分组展开实地测量,并做计算操作,看哪一个小组表现最为出色。这些绿地地形大多带有组合性质,学生开始观察地形,并讨论操作方案,教师跟进观察,对学生操作做具体指导。在这个实地测量操作活动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做公式回顾,做好知识储备,为实地测量奠定基础。学生对地形面积计算比较感兴趣,但很少有实际操作的经历,其公式应用大多在纸面上,难以形成深刻印象,教师组织学生进入校园展开实际测量,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种图形面积计算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四、手工操作,促进量感内化

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数学实验、数学操作等训练任务,学生有更高认同感,其训练效果会更为突出。实验材料搜集、手工操作组织、对接生活体验等,都与量感培养有密切关系,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展开设计和组织,能够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等,都属于手工操作的范畴,都是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训练内容,教师要做好对应设计。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实际操作时,要考虑学生学力基础,还要对教学条件做综合评估,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在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准备了钉子板学具,每一个学习小组分摊一块钉子板,然后设计具体的图形,要求学生利用钉子做具体标识,并数其占据多少方格,得出其面积数值,归结出多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计算公式。为激发学生学科思维,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互动学习,利用钉子板设计图形,计算出面积和边上钉子数。学生领受任务后,对钉子板应用比较感兴趣,课堂操作气氛活跃起来。教师针对性做出设计,组织学生利用钉子板做具体操作,给学生带来更多直观学习机会,学生从操作中建立起来的量感认知更为鲜活。量感训练需要内化过程,教师利用多种可视化手段展开教程,为学生带来操作机会,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其学科认知顺利成长。

所谓量感,是指对物体的感觉,包括大小、多少、轻重等性质方面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量感培养目标,其适合性更高,学生利用多种可视化手段展开观察、阅读、操作、分析,可以获得更多学习体验。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教师推出可视化教学手段有更高适合性,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直观学习机会,促进学生量感的顺利建立。

猜你喜欢
量感教学效率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兼收并蓄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