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导引课:为何?何为?

2022-05-30 10:48俞向军李铁安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立德树人

俞向军 李铁安

【摘   要】教育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堂教学当以立德树人为魂。语文单元导引课可以有力地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有效地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使学生充分地浸润在育人环境中。它具备以下特征:育人目标凸显,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生学习丰厚灵动。语文单元导引课的逻辑起点是设计单元育人目标,关键要素是形成结构化内容,实践旨归是优化育人过程。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堂育人;学科育人;单元导引课

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当前阶段,探讨如何在具体的学科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课堂育人具有重要意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1]2。语文课如何实现育人目标?课堂教学在育人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基于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提出并开发了“语文单元导引课”这一新课型,力图回应语文课程育人这一核心命脉。

“语文单元导引课”是指在每一单元的起始开设的一节课,内容上从单元出发,立足篇章页,在育人层面上挖掘单元教学的着力点,发挥单元结构的真正力量,既关注语文课堂的深层次育人,又追求语文课堂的全方位育人。

下面将基于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向,结合实际存在的教学问题,探究语文单元导引课的必要性,剖析其内涵、学理与育人价值,明晰其操作策略。

一、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向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4积极推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育人取向

语文作为母语,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先后颁布的三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旗帜鲜明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在为育人打底、立基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优势。语文学科育人在纵向上贯通了学生的一生,在横向上联通了其他学科。因此,语文课堂不能只停留在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能力,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并将育人价值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把育人作为教学设计、上课及评价的逻辑起点。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融汇整合取向

核心素养具有显著的综合性与整合性特征[2],这一本质特性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孤立、零散、脱离情境的知识无助于问题尤其是复杂问题的解决,因此语文教学要体现整体融通、系统设计的原则。教学目标要由原来的重视知识习得转化为注重真实情境中的知识运用;教学活动要强调在情境系统中建构并达成内在目标,强调在与情境系统的互动中习得知识并灵活调用,注重培养学生在整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课堂教学在育人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语文课堂育人功能的缺失

语文教学被诟病已久,一直争论不断。核心素养的统领使“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认识更加清晰。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到如今的核心素养培育,课程改革的口号一直在变化,但“目中无人”这一本质问题却没有根本改变。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导向下的语文教学以知识学习为主,求知与育人之间严重割裂。“这么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并没有触及到教育的根本问题,改来改去,并没有在整体育人上有实质性的提升。”[3]以“课时”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单位,教师很难从育人整体来考虑和设计教学目标,只能聚焦一节又一节具体的课,以一种相对“短视”的思维来进行规划和设计。

(二)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确和分解

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来看,先前的“双基”和“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都容易异化成单一的目标要素,指向学科能力点的学习,呈现出精确和分解的特征。教师在课堂上特别强调学生知识的准确性,培养目标是割裂的。把学科能力发展等同于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不利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成富有价值的内容和结果,削弱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语文课堂教学容易变成面面俱到地“教课文”,拘囿在一些具体细节中,比如对课文中某个人物的动作描写、描写某处景物的比喻句、某个语段中好詞好句的鉴赏等。

(三)语文课堂评价的整齐划一

教师很难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整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截取孤立的横断面(如一节课、一个学段)进行评价,而情感、态度等要素也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得到测评,只能以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为主,育人目标在评价环节中被忽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课堂上以大同小异的方式学习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展示个性和创造力的舞台,把分数、排名和升学作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尺度——把手段当目的,把结果当价值,把功利当追求。可以说,趋于同质的评价,对学生健康成长尤其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三、语文单元导引课的内涵学理

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组织课堂教学其实并不新鲜,诸如“单元整体教学”“群文阅读教学”“主题阅读教学”等教学实践异彩纷呈。语文单元导引课重心在“导引”二字。那具体导引什么呢?语文单元导引课通过“篇章页”深度挖掘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旨在让学生率先整体、系统地理解把握整个单元的育人价值及学习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可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这就是先行组织者。语文单元导引课的定位就是一种先行组织者,能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内容。它并不是课时教学的简单累加,而是充分发挥单元结构力量,凸显单元结构之魂,以明确的育人目标来统领单元学习内容。

语文单元导引课也体现了学科基本结构原理。发现学科的基本结构,其实质是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其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4]语文单元导引课开设于单元学习的起始阶段,立足单元,使单元内的每一篇课文依据内容或主题进行高度关联并结构化。另外,学科基本结构并不单指知识结构,还包括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不仅要了解知识的内部联系,还要了解这些内部联系是怎样被揭示出来的,要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比如,针对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三篇课文《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巧妙创设“池塘里的小诗人”这一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这几篇课文的内容,启发学生想象,把其中的育人价值用优美、富有童趣的语言表达出来。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将主题内容相近、有共同特点的选文组合在一起,这其实也体现了“互文”这一特征。法国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词语、对话和小说》中首次提出“互文性”,指文本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关涉的关系。语文单元导引课就是要充分挖掘单元内课文之间的联系,找到达成整个单元育人目标的线索,在不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相关文本的学习和意义建构来深化单元育人价值。

四、语文单元导引课的育人价值

语文单元导引课以单元为单位,把同一单元里的课文加以统整,建立教学关联并整合设计,在数量上从单一的“篇”走向整体的“群”。课堂从扁平走向立体,不仅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和学生发展的最优化,也饱含丰厚深刻的育人价值。这需要教师从单元整体出发,改变散点割裂的思维方式,基于更开阔、更宏观的教学视野进行教学思考,不再专注于零散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在把握学科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关注如何实现育人目标。

(一)有力地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语文单元导引课立足“篇章页”,关联单元内的课文,深度挖掘和提炼课文的核心育人要素,为制订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旨在更有力地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革命岁月”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等课文,每篇课文描述的是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事情。因此,开设《重温革命岁月》这样一节语文单元导引课,巧设时间轴,引导学生从历史长河中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有效地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

课堂教学包含三个内在关联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和课程(教学内容)。[5]无疑教师是发挥育人作用的主体。以单篇课文为基本单位组织课堂教学,仍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重碎片知识、轻综合能力的课堂教学无法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语文单元导引课旨在深度挖掘育人价值,需要教师摆脱“就单篇教单篇”的点状思维,有意识地从整体规划、彼此关联的角度来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以一带多、由篇达类,有效地强化育人意识。教师应为实现独特育人价值而精心设计环节,引发学生思考,激活相关育人资源,从而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整个语文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强化教师的育人作用。

(三)充分地浸润在育人环境中

语文单元导引课通过情境把单元内的课文整合在一起,创设一种强有力的“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教师进行育人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想象与思索、体验与探究、交流与共鸣,使知识的建构更加主动,使价值观的引导更加有效,从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启发性和活泼性,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三篇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可设计语文单元导引课,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学过的古诗、品读课文中的重要场景和细节描写,感受父母的舐犊之情。

五、语文单元导引课的设计策略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单元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之一。语文单元导引课充分发挥单元结构力量,将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体现课文的育人价值,并促进学生进行意义理解和自主迁移,从而落实语文课堂的育人宗旨。基于此,语文单元导引课需要具备以下特征:育人目标凸显,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生学习丰厚灵动。

(一)设计单元育人目标——语文单元导引课的逻辑起点

育人目标来自教学目标,但在表述上高于教学目标。为何强调育人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这是为了避免产生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凸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在每个单元前面都设置了篇章页,提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育人目标的设计要精准把握单元双线,除了要整体分析单元导读部分、课文、课后练习,还要在此基础上厘清单元的核心目标与学习内容。如对于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根据单元内的四篇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设计了名为《飞腾的幻想》的语文单元导引课,让学生对中外神话有了基本的了解,并深刻感悟神话背后的精神。

(二)形成结构化内容——语文单元导引课的关键要素

单元育人目标确定好后,需要形成结构化内容来整体推进语文单元导引课的实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来统领单元内的不同文本,使之成为学生单元学习活动的真正载体。教师要上语文单元导引课,就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这一单元的课文,明确单元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育人原理以及几个文本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单元结构的理解。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单元导引课通过“池塘里的小诗人”这一情境来开启学习,把单元内的课文串联起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自主建构新的結构化知识,深化对单元育人主题的理解与认知,并在主题意义的探究过程中提升技能、发展思维、塑造品格。

(三)优化育人过程——语文单元导引课的实践旨归

课堂教学是师生同心携手经历的一段活生生的生命历程和静悄悄的文化之旅。[6]语文单元导引课以单元整体育人目标为统领,有机整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板块,优化育人过程,便于教师在一个时间段内,持续组织与单元主题一致的活动、训练。在这样的旅程里,学生的认知是完整的,这与以往只重视单篇选文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如《飞腾的幻想》这一语文单元导引课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四篇课文中不同的神话故事,从探索神话起源到关注神话的想象、人物形象,再到挖掘神话精神,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综上,语文单元导引课从育人出发,为更好地践行从“教书”走向“育人”提供了参考,也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煜晖,郑国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J].教育研究,2018(2):80.

[3]岳欣云,董宏建.素养本位的教育:为何及何为[J].教育研究,2022(3):39.

[4]龚孟伟.布鲁纳学科结构理论述评及对语文课程和教学设计之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33.

[5]李铁安.论课堂教学的育人之义及实践路径[J].中国德育,2018(22):26.

[6]李铁安.让课堂彰显育人的本体功能[J].教育研究,2018(10):90.

(1.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21004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100088)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立德树人
英语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探索
运用陶行知教育理念 发挥高中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