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核心维度,彰显“小古文”教学效益

2022-05-30 04:17秦德荣
江西教育C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古文教学效益

秦德荣

摘   要:“小古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集中体现,对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塑造社会新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小古文”时,教师不能将其视为一般性的文本,而要从传统文化的视域出发,以创造性思维的视角把握“小古文”教学,促使学生把握“小古文”的语言特点,进行审美体悟,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養。

关键词:“小古文”   核心维度   教学效益

在教学“小古文”时,教师不能将其视为一般性的文本,而要从传统文化的视域出发,紧扣教学的核心维度,以创造性思维的视角开展“小古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

一、聚焦知识,把握语言特点

(一)对比联系,关注古今变化

汉语博大精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变迁,其表达习惯、语法规则等都在悄然间发生变化,与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相去甚远,这给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根据文言文的表达特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统编版教材编者在编选文言文时,选择的都是篇幅较为短小、语言浅显易懂、情节相对简单的“小古文”。意在通过学习简单的“小古文”,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表达特点,把握古今语言表达的变化。

在教学“小古文”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准定位学生的认知起点,采用古今对比的策略,突出“小古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促使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夯实文言基础。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古文《铁杵成针》为例,这篇小古文的语句浅显易懂,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就能理解文章的大意。而“老媪”“卒业”等陌生化的字词,学生也可以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语言的表达差异,从对比中深入了解文言文的表达特点与习惯,如“是”,在现代语言中表示判断,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代词“这”的意思。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教师要“将功夫用在关键处”,用在学生理解的障碍处,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为后期学习复杂文言文奠定基础。

(二)朗读蓄积,关注停顿节奏

由于语法表达规则的不同,“小古文”与现代白话文在朗读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停顿。对此,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利用助学系统,设计了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教师要精准把握助学系统的作用,组织学生多朗读、多感知,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目标。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小古文”,编者在课后习题中要求“跟着老师朗读课文”,尤其强调“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这体现了编者对学习方法的重视,教师要通过范读,带领学生朗读“小古文”,掌握小古文的朗读方法。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小古文的表达特点,形成文言文的基础“语感”,实现语言能力的生长。

二、关注思维,促进语言智慧生长

(一)聚焦语言,学以致用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要关注语言,本质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学生阅读和学习“小古文”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获取语言知识的浅层阶段,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小古文”内在结构的基础上,聚焦语言,悉心品味,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小古文”虽然语言简洁精练、浅显易懂,但用词精妙之处颇多,而这些都是帮助学生习得文言文、形成语感的绝佳资源。以《司马光》为例,这篇小古文中最能体现司马光聪明机智的语句就是“光持石击瓮破之”,一个简单的“击”字却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当时司马光是什么动作?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司马光怎么‘击?”看似漫不经心的一个动作,教师可以从动作的广度层面组织学生想象司马光“击瓮”的多种方式,也可以从深度的视角将“击”时的状态进行拓展和还原。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文言文表达的智慧。

(二)把握结构,洞察篇章智慧

“小古文”虽然篇幅短小,文字寥寥无几,但作者的篇章结构设置和规划却独具匠心。教师要站在整体性的视角,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内在结构,历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文为例,这篇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了杜处士的兴趣爱好。文章语言看似平淡,但内在的逻辑和整体的规划却蕴藏着作者高超的智慧。在整体理解了大意之后,学生就可以形成初步的认知,即杜处士是一个“好书画”的人。语段中的“所宝以百数”先从数量上将杜处士“好书画”的特点表现出来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从中挑选出了一件具有独特价值的藏品,即“戴嵩《牛》一轴”,最后用“常以自随”将杜处士爱好书画的程度凸显出来。作者先从“平”处起笔,凸显人物的特点,然后“一环套一环”,逐步推向表达的深处,将杜处士对书画的喜爱刻画得淋漓尽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整体性的视角出发,把握文章的结构,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小古文的内涵。

三、紧扣留白,拓展想象

(一)深化理解,在情节留白处补充

“小古文”语言简练,具有极强的跳跃性,文字表达常有“言尽而意未止”之感。这种跳跃性的文字表达节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紧扣这些留白,组织学生在审美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深化理解。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简短的故事中蕴藏着多处留白。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感受王戎聪明机智的人物特点,并依循这一方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留白处的想象。例如,“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作者并没有对“诸儿”和“王戎”进行细致的描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想象补充:“诸儿”是如何“竞走取之”的?而“不动”的王戎,面对其他孩子的举动又会做何感想?有何评价?这样的想象过程有助于学生将王戎与其他孩子进行对比,从而深度感受王戎的聪明机智。基于留白处的想象,能给学生广阔的发挥和创造空间,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洞察人物的形象特点,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对话人物,在情感留白处体悟

单个的文字是机械的符号,但组合起来就有了生命和气韵,流淌着浓郁而真挚的情感。在阅读“小古文”时,教师要组织学生探寻文本语言的弦外之音,从审美的角度感受“小古文”丰富而独特的情感。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讲述了锺子期和伯牙之间的故事,当伯牙“破琴绝弦”时,文章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此时,教师就可以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组织学生想象伯牙和锺子期于巍巍高山、淙淙流水之间相处的场景,然后回归到伯牙“破琴绝弦”,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中浓郁而真挚的情感。

总之,“小古文”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教师要从知识、思维和审美的不同视角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获取精神熏陶,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彭思敏.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9,9(11):23-24.

[2]吴海燕.小学语文课内外结合进行古诗文教学[J].教育界,2021(15):18-19.

猜你喜欢
小古文教学效益
玩转小古文,提升语文素养
巧借句式判断 激趣古文阅读
多维诵读有效感知与积累小古文探究
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激趣教学初探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妙用音乐渗透,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活力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效益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
小古文,打亮学生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