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要素,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2022-05-30 04:17李霞
江西教育C 2022年11期

李霞

摘   要:纵观当下语文教学,由于很多教师存在认知理念上的偏差,在落实统编版语文要素时并不得法,要么蜻蜓点水,流于表面;要么大力重锤,机械训练。本文提出,树立明确标准,让要素落实有方向;依循认知规律,让要素落实有路径;明晰具体内涵,让要素落实有策略;强化深度参与,让要素落实有轨迹。

关键词:把握要素   落实效果   深度参与

统编版教材以“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要想落实对统编版教材的教学,教师就无法避开语文要素的话题。而语文要素的落实,成了践行统编版教材的重要路径。教师只有真正明晰语文要素的特点以及编者设定语文要素的用意,并根据学生的原始学情,遴选合适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将语文要素落实到位。

一、树立明确标准,让要素落实有方向

统编版教材以整体化的体系进行编排,针对不同的学段与学生不同的能力做出了明确的标准。以复述为例,虽然统编版教材在三个不同的学段都设置了复述训练,但要求各有侧重。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课后习题中,就设置了这样的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针对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复述故事应该是怎样的标准呢?综合统编版教材中对复述的要求,教师可以明确复述的标准是“意思准确、内容清楚、过程完整”。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展开以下的教学步骤:首先,在学生理解小古文意思的基础上,尝试划分整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小古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情节一波三折,体现了小古文言约义丰的特点;其次,紧扣文本的具体语境以及课后的注释,在准确理解关键性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尝试运用自身的语言讲述故事。其中,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三个“之”字,笔者给予重点关注。比如“人问之”这个“之”,作为代词,主要指代王戎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跑去摘李子。同时,在讲述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不仅要完整地再现故事的情节,还要适当地展开想象,补充文本没有呈现的内容,从而借助文本的载体和资源,助推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

二、依循认知规律,让要素落实有路径

统编版语文要素贯穿单元和课文教学的始终,教师需要充分考量文本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搭建相应的台阶,开辟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施路径,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落实语文要素。

以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为例,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要素中提出的紧扣“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以“学会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主要内容”这一要素的延伸和发展。对比前面的课文,不难发现这篇课文描写了三个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众多,给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对此,笔者首先从文本整体视角出发,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快速地将课文分割为三个不同的部分,同时基于不同的情节,抓住事件的主要人物概括內容。一是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周恩来的言行,提炼出“立志读书”的小标题;二是抓住受伤女人的遭遇和少年周恩来内心的感受,将内容概括为“目睹‘中华不振”;三是将三件事情的主题集中呈现,引导学生利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排列三件事情的先后顺序,同时厘清三件事情的内在关联。正是由于少年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产生困惑;之后又目睹中华不振,内心悲愤;最终在课堂上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笔者则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因为……所以……”的因果关联词,或“之所以……是因为”的因果倒装句,将三件事情进行有效的串联,形成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明晰具体内涵,让要素落实有策略

语文要素包含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语文能力。在落实语文要素时,教师不能传递给学生“死”的知识,要鼓励学生透过掌握的知识,去洞察、把握和探寻其中所蕴藏的策略、智慧和思维方式。学生只有准确感知方法,深入体会策略,并在鲜活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加以运用,才能真正掌握语文要素。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为例,这篇文章出自著名作家梁晓声之手,该文具有极强的镜头感和画面感,适合拍成微电影。根据这一特点,笔者紧扣作者第一次走进工厂寻找母亲的场景,引导学生体会“场景和细节所蕴含的感情”这一语文要素。首先,组织学生默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到第19自然段,结合文字所描绘的场景,进行思考:“如果我是导演,将会选择哪些镜头?为什么要这样拍摄?”学生根据所选择的镜头画面,圈画出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以“疲惫的眼神”为例,笔者引导学生紧扣语段中的信息展开对比,感知回忆中的母亲眼睛是怎样的,对比现在母亲干涩、浑浊、疲惫的眼神,说一说此时此刻内心的感受。在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着重关注作者连续三次强调的“我的母亲”,同时体悟形式独特的倒装句,通过位置的调整,进一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

在这一教例中,笔者借助阅读片段、想象画面、拍摄镜头的核心任务,引领学生将认知思维聚焦在对环境描写和对母亲细节的描写之中,感受作者表达的效果,继而穿越文本言语的樊篱,直接对话文本中的角色和感悟作者蕴藏在文字之中的丰富情感。

四、强化深度参与,让要素落实有轨迹

很多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时,常常打着“大体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幌子,将学生的认知停留在混沌状态,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口头说一说对这种要素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组织学生经过深入对比、仔细琢磨、不断完善,才能将语文要素真正落实到位。比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五年级上册《忆读书》一文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板块:首先,结合单元导语页,明确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紧扣要素要求,组织学生圈画相关信息,明确作者阅读历程。针对这一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思考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思考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用相关符号圈画出来。”“哪些经历”就是要明确作者在什么时间读了什么书,用直线画出表示时间的信息,用波浪线画出所读的相关书籍。其次,关注作者评价,推断作者对书本的评价标准。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笔者紧扣课后另一道思考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组织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圈画出作者对书本评价的语句,理解其大意,并做出相应的推断,在书本上完成批注,最终罗列、整合作者对于一本好书的基本评价:一是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三是具有真情实感,质朴浅显;四是能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最后,根据前面的学习内容,笔者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整理和重组,借助图表的方式进行梳理。

王崧舟老师指出,我们要用整体的、系统的、辩证的眼光来研究和把握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审视和把握语文要素。总之,落实语文要素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材中每个独立单元都有明确的语文要素,而教师对于语文要素的把握,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把语文要素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中,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蒋守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1(46):185.

[2]姚淑艳.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