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教学”:建构学生“学”的内在秩序

2022-05-30 04:17范诚成
江西教育C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范诚成

摘   要:“联结教学”以数学学科知识本质为中轴,以联结为手段、方式和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追溯”“融通”“交互”,从而帮助学生展开由“点”及“链”、由“木”及“林”、由“线”及“圈”的联结学习。“联结教学”能有效创建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多学科知识、思维习惯与行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联结教学”   内在秩序

联结这一术语,原本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在结构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等的理论框架下,联结这一概念的内涵获得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联结是撬动学生整体性、结构性学习的重要支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展开“联结性”的学习。通过“联结性”的学习,将数学知识结构化,将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化。“联结性”的数学学习,重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秩序。“联结性”的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一、追溯:由“点”及“链”的纵向“联结教学”

联结有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外在的、显性的知识联结,二是内在的、隐性的心理联结。其中,外在的、显性的知识联结是内在的、隐性的心理联结的基础与前提。在数学“联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追溯、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源进行探寻,这就是所谓的“追溯式教学”。“追溯式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瞻前顾后,对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认知。

“追溯式教学”既可以引导学生向前追溯,又可以引导学生向后追问。这个过程,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发生从“似曾相识”到“原来如此”的嬗变。在引导学生追溯数学知识源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联结经验,让学生敢于联结、善于联结、乐于联结。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很多教师都会按照教材的编排,引导学生采用“倍拼法”进行推导。尽管“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蕴含着“转化”的思想方法,但这样的教学却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联结。究其原因,是因为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推导,采用的是“等积变形”的“剪拼法”,而对“三角形的面积”的推导,采用的是“倍拼法”的转化方式。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中都不会想到“倍拼法”。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没有固化地从教材出发,而是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自主性的推导。比如,有的学生将三角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将直角三角形剪拼成长方形,或者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等。在小组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进而产生了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方法。

实践证明,学生能够主动地调动自我的联结经验,展开积极的探索。联结性教学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活动经验、思想方法,让学生不仅认识到“转化成什么”,更认识到“为什么这样转化”。这样的一种纵向联结性教学,既能够引导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又能够让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完善与革新。

二、融通:由“木”及“林”的横向“联结教学”

“联结教学”不但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纵向联结,更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横向联结。如果说纵向联结要注重对数学知识的追根溯源,那么横向联结就要注重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横向联结能让学生的数学知识、认知等结构化、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联结教学”的基本单位——“组块”的功能与作用,其中“组块”就是“由零散信息集结成的一个基本的信息单位”。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形象化的比喻来阐述组块,“组块”就是学生数学联结学习的“攀爬藤”,是学生数学认知的“神经元”。

具有“融通”性的横向“联结教学”,不仅要融通相同、相近、相似的数学知识,还要融通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融通,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立体性、全局性和丰富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联结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展开联结的可能性。借助“组块”,学生能顺“藤”而上,层层深入地理解、建构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还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角的度量”等看似不相关的知识。在比较的过程中,笔者又引导学生通过联结,认识到数学知识内在的一致性。如有的学生认为,长方体的体积就是看长方体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看长方形中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等等。通过比较,学生深刻地认识了这一类数学知识的本质。显然,对数学知识的联结与融通,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泛建构”。

横向联结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形成“组块”,建构网络。横向联结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全局性的认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散”为“连”、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在横向“联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我认知结构序列化、结构化、系统化,要引导学生将自我认知结构集结成一个整体。

三、交互:由“线”及“圈”的纵横“联结教学”

“交互”就是把“纵向联结”和“横向联结”整合起来,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融通。作为教师要将“学生”置于联结的中心,让数学知识、数学课程与跨界课程、学生生活等勾连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传统的“知识线”转向富有创造力、创生力、开放性的“生态圈”。这是一种从“建构”到“解构”、从“解构”到“重构”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交互是一种“活建构”,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处于良性发展之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纵向联结,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横向联结,进而形成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建构。通过纵横交错的联结,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迁移和应用。可以说,纵向联结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基础性思维,横向联结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而交互联结能够培育学生的超学科性思维。比如,在教学“比例尺”时,笔者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导入,联结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驱动性任务:“将一條5厘米长的线段以及1分米长的铅笔画在一张纸上。”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将米尺也画在同一幅图上。这个时候,问题和任务就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探究。如有的学生说,可以将米尺缩小;有的学生说,如果将米尺缩小,线段和铅笔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因为它们是画在同一张纸上的;有的学生说,缩小的倍数最好是整十、整百、整千、整万,因为这样缩小倍数比较容易计算;等等。在教学中,笔者不是简单地“告知”,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的联结学习打造时空。联结性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联结性学习,重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秩序,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多元表征理论与概念教学[J].小学数学教育,2011(10):3-7.

[2]刘晓萍.基于理解的深度学习   指向学科的核心素养——“比的意义”教学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6(20):53-55.

[3]顾正理.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缺失原因及对策[J].小学数学教育,2017(19):13-14.

[4]王永.比是什么——台湾地区关于“比”的教材改革的启示[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6):43-44.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