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立根·立人:建构“立学课堂”的三个梯度

2022-05-30 04:17姚瑶
江西教育C 2022年11期
关键词:立人小学数学

姚瑶

摘   要:“生命”是“立學课堂”的原点和归宿。“立学课堂”不仅关注数学学科的“工具理性”,还关注数学学科的“价值理性”“人文理性”等。“立身、立根、立人”是建构“立学课堂”的三个梯度。只有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观照“立学课堂”、建构“立学课堂”,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立学课堂”   立身·立根·立人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如何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如何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既有挑战性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为了建构“立学课堂”,逐步引导学生“立身”“立根”“立人”,教师既要注重数学学科的“工具理性”,又要注重数学学科的“价值理性”;既要注重数学学科的原生价值,又要注重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立学课堂”的建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立身:立足“工具理性”

“学”是学生的使命与责任。建构“立学课堂”,首先要引导学生“立身”。数学教学中的“立身”,主要是指“让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感悟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学科的思维方式、探究方式、认知方式”等。“立身”是对时代呼唤的一种回应,它力求培育学生“学的意识”,提升学生“学的能力”,增进学生“学的素养”,这就是“立学课堂”的“工具理性”追求。“工具理性”追求的是一种科学、效率,追求的是数学学科的“原生价值”。

“立身”是对学生数学学习姿态的一种描述,它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盲从”“不跟风”“不迷信”,善于“质疑”、善于“反思”、善于“批判”等。“立身”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成为课堂的主人,要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探究。打造“立身”的“立学课堂”,首先要创设情境,其次要引导学生互动、对话、交流、协商,最后要引导学生优化、提炼相关的数学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立身之本”——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教师就要着力引导学生分析关键句中的“量”“率”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将不直接对应的“量率”转化成直接对应的“量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炼解决问题的思路、策略,归纳、总结“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了“转化”的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应用转化的方法建构新知识,就获得了数学学习的“立身之本”。

“立身”的本义是“挺直身体去学习”。作为一种教育隐喻,“立身”不仅指促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积累学科学习的基本经验,形成学科学习的思想方法和认知策略、思维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展开数学学习。

二、立根:叩问“价值理性”

建构“立学课堂”,不仅要引导学生“立身”,更要引导学生“立根”。数学学科的“根”在哪里?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质性学科”,其土壤在于生活本身。“立根”就是要探寻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叩问、考量数学知识的文化意义、精神意义、生命意义。“立根”就是要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实践,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精神意义。为此,教师在建构“立学课堂”的过程中,要着力培育学生“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大脑”,渗透、融入数学学科的文化与精神。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头活水。培养学生“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大脑”,就是要让学生能观照生活、考量生活。此外,教师还要发掘数学知识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意义,引导学生展开数学审美、立美、创美。由此,“立根”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外在的生活性意义,二是内在的精神文化性意义。只有从内外两个层面“立根”,才能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成为“有根之人”。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圆是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物体的运动轨迹引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的集合”。与之相对,抽象性、文化性的概念导入,有助于学生把握圆的本质。生活是数学的“根”,数学文化与精神也是数学学科知识的“根”。只有引导学生把握这样的两个“根脉”,学生才能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展开积极的迁移、应用,感受数学学科知识的魅力。

三、立人:追寻“人文理性”

“立学课堂”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还在于唤醒和激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惊奇之心,打开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门,让学生重新发现数学学科之于人的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立学”不仅是“立身之学”“立根之学”,而且“立学”的核心、本质是“立人之学”。“立人”是建构“立学课堂”的根本旨归,是建构“立学课堂”的原点和归宿。

“立学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还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学情。有专家学者深刻地指出,我们关注学生,不仅要关注普遍的、抽象的学生,也要关注一个个具体的学生,这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只有这样,“立学课堂”才是一种“适性课堂”。如果说“立身”的课堂主要关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立根”的课堂主要关注文化与精神,那么“立人”的课堂则主要关注人的生命。

“立学课堂”关注数学的思想方法,丰盈学生的文化与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有意识地呈现了一些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有效期,渗透、融入“买东西的学问”,这在笔者看来就不仅是对学生生活的关注,更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再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商品的成分,如学生常喝的牛奶的配料及参数等,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呵护、一种引领。在教学“小数乘除法”时,对计算结果的取舍是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去尾法”等,在笔者看来不仅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更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关注。追求“人文理性”的“立人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实生命,更关注学生的未来生命、可能生命。

“生命”是“立学课堂”的原点和归宿。如果说“立身”关注的是“数学世界”,“立根”关注的是“精神世界”,那么“立人”关注的就是“生命世界”“人的世界”。只有从生命的高度来建构、谋划“立学课堂”,实施“立学课堂”教学,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

“立学课堂”的建构,应该将“人的发展”“生命的发展”放置在首位。建构“立学课堂”,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唤醒、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发展具身性认知。“立学课堂”的建构,实现了知识目标与情意目标的融合,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立学课堂”充满着一种道德的关怀和伦理的指向,它既具有理论性价值,又具有实践性意义。置身于“立学课堂”,学生不仅能产生一种“获得感”,还能产生一种“意义感”“价值感”“归属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刘秀凤.构建基于学情分析的儿童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2013(16):64-67.

猜你喜欢
立人小学数学
鲁迅“立人”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启示
加强企业员工职业素质培训探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建“立人”教育特色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解读鲁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现代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