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导向下语文作业设计反思

2022-05-30 04:34胡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作业设计双减政策

胡欣

内容摘要:“双减”政策出台,对当前教育中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减负增效刻不容缓。基于此,文章从教育现状出发,以“双减”政策为导向,探究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针对作业设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控制作业总量、创新作业形式、落实作业功能、推动作业联动、综合作业评价五方面来更新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语文 作业设计 策略

为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纠正当前教育实践与教育方针之偏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力求在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中小学生在健康科学的教育环境中全面发展[1]。

“双减”政策关键在“减”,减什么?于学校而言,通过科学、适度的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要途径[2]。“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并在作业管理机制、作业总量、作业设计质量以及作业指导几方面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措施。但从当下初中语文作业这一环节的实施情况来看,存在着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评价不足、设计标准局限等问题。因此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理念和策略的更新至关重要。

一.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内容枯燥,任务繁重

初中阶段的学生多处于人生的青春期,此阶段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学习策略运用能力、创新合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就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现状而言,语文作业多以大量的练习题与抄写课文为主,通过现成的练习题和机械的抄写作业让学生快速掌握“浅层知识”来应对考试,致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作业耗时久且长期处于疲惫状态,而真正获得的语文知识、技能有限。此种作业设计方式不免有“填鸭式教学”倾向,长此以往,该语文作业不仅有碍于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亦不符合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以及“双减”政策有效实施的要求。

(二)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差异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且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而,作业作为一种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技能的自主学习活动,可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产生多种设计形式。比如,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差异,设置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分层作业或个性化作业。但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中,因教师精力不足、时间有限或作业意识不够科学、完善等主客观因素,分层或个性化作业往往难以实施,使得班级内所有学生的作业相同。然而同一份作业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却是不同的存在,这便导致两种弊端:一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花费时间在对其并无提升的作业上;二是有些学生因认知程度未达到作业水平,也难以实现作业价值。这种现象下产生的结果,显然与作业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作业评价不足,方法不当

语文相教于其他学科而言,主观性更强,所以作业的水平难以仅用最终呈现出的简单分数、直观结果来量化,因此科学且详备的作业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确保作业设计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水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业的评价并没有引起教师相应的重视,语文作业的评价往往过分关注结果,忽视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并常以简单的书面分数和笼统概括作为评价内容。除此之外,作业评价主体的分配亦存在问题,完全放手、交于学生自批自改和过于保守、一揽评价大权是常见的两种评价主体分配不恰当的现状。从此方面看,语文教师的作业评价理念和方法都亟需调整。

(四)作业设计标准较为局限

中考是检测初中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最终考试,这其中也隐含了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即通过中考分数决定学生进入普高或是职高。在此背景下,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极其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应试教育”也应时而生。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常常将“是否符合考试内容”、“是否有助于提升考试成绩”等与考试挂钩的指标作为设计标准,逐渐地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与语文教育的特点,从而将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标准局限化,甚至“唯考试”化。受此影响,学生每日面对着与中考试卷题型雷同、内容反复的语文作业,自然致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下降、学习压力过大。

二.“双减”政策导向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具体策略

(一)控制总量,注重作业实效

“双减”政策对作业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要确保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此政策以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并明确要求作业时长的方式督促教师提升作业设计水平,避免无效、重复和惩罚式作业,使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提升作业实效两目标齐头并进。

1.统筹单元,立足于知识整体性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单元内每一课乃至每一知识点的安排都是巧妙而有关联的。教材采用了“三线一体”的阅读体系以及“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教师可依据此特征,在统筹单元的基础上设计语文作业[3]。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编者收录四篇议论性文章,并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一单元内容时可以将明确文章论点、观点与材料区分、论证方法分析三方面的资料进行整合,并以整合后的材料分门别类设计成作业,让知识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从而使学生在相互关联的知识中明确任务、节省时间、提升效率。

2.精选内容,着眼于作业有效性

学生感到作业负担重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业质量的参差以及作业类型的重复,换言之就是很多作业属于低效甚至无效的作业。针对此现象,教师需在熟悉学情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挑选最典型、对学生学习最有效的作业习题[4]。精选作业内容,严把作业质量,设计能让学生在做作业中提升知识技能的有效作業,切忌“大水漫灌”。如此即减轻了作业总量、控制了作业时长,亦提升了作业质量。

(二)关注学生,创新作业形式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作业任务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以学生需求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处于初中学段的学生,因所学科目数量较多,加之肩负“中考”重任,所以作业负担偏重。为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身心负担,创新作业的形式是教师响应“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要求的有效途径。

1.学乐结合,设计趣味作业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类型往往一成不变,并大多时候以书面作业为主,学生长期面对同类型作业,难免会出现厌烦心理,这便会在无形中降低作业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上多花费些心思,增强作业的趣味性。以《中国石拱桥》一课为例,教师可设计一份协同作业:两人一组,一人用言语描述桥梁的结构,一人根据描述画出图像。此作业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玩乐中学到知识。

2.循序渐进,设计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是指在“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以及非智力因素,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5]。分层作业包括作业量的不同以及作业内容的不同,设计标准应是使各类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样以《中国石拱桥》一课为例,教师在教授“说明顺序”这一知识点时,可将作业设计为两项:寻找文章中的说明顺序、运用说明顺序进行写作,在熟知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将此两项作业分类布置。利用这种方式,使作业更加科学且兼顾针对性,亦有助于开发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发展能力,落实作业功能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能让学生复习、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技能,也使学生在其过程中提升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简言之,作业功能可以概括为两类:学术功能和育人功能。语文课程自身便带有人文性,在发挥育人功能这一作用中更是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

1.文本联系实际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每单元都有相应的人文主题、每篇课文亦饱含人文精神。依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要止步于文本中的情感分析,而是在学生感知情感的基础上尽量引导其将情感转移至生活实践中,升华情感。例如在《秋天的怀念》这一课的作业设计中,让学生分析“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个细节中蕴含的母爱时,可借此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是否也有这般小心翼翼却又饱含深情的举动,将此以小练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文本联系实践,再由实践输出为写作,如此不仅利于学生对情感的梳理和分析,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组织团队合作

教师在进行语文作业设计时也可以考虑组织团队、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班级都有学生小组,学生小组的存在或是方便教师管理或是用于课上研讨,语文教师也可将小组资源作用于作业任务中。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中,教师可设计两项小组合作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或故事;每组确定一个与“青年当自强不息”有关的演讲主题,并合力撰写一篇演讲稿。这种形式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为锻炼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促进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兼顾了作业的学术与育人两功能。

(四)通力合作,实现作业联动

为了使学生广泛接触各科基础知识,拓宽思维,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科目,初中学段设置的必学科目数量较多,且各科在教学过程中少有关联。因此学生难以将多种所学科目融会贯通、应用于实践。从此问题出发,在作业设计上加入跨学科思维训练,将家校共育理念融入作业环节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不失为有力之举。

1.跨学科作业

每门学科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各学科之间存在着知识的关联性和综合性。语文更是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师可将其理念运用至作业设计中,例如在进行名著导读之《水浒传》专题探讨时,引导学生查阅北宋末年官僚腐败引发阶级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助于学生对“水浒精神”的产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便体现了语文与历史间的学科渗透。跨学科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锻炼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2.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二者相互配合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中也可考虑到家长的参与,例如亲子共读名著等作业的设计。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避免“家长作业”、“家长代改作业”等异化倾向,而应明确家校共育在作业上的体现是使学生在家长的参与中对作业产生积极情绪,以促进学习效果。

(五)关注过程,综合作業评价

作业评价可理解为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一种反馈,其评价内容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不仅包括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包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等多种维度的发展。对此,语文教师应改变“唯分数”、“唯结果”的评价理念,创新评价制度、关注学习过程,探究内容多样、主体多元的语文作业评价方式。

1.综合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关乎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不同表现。当教师仅仅将作业完成度和正确率作为评价内容时,相应地,学生也只会将这两者作为完成作业的标准,从而忽视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锻炼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为避免这一现象发生,语文教师应统筹作业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意志、兴趣、合作、创新等因素的变化,使作业评价不拘于最终呈现的书面形式,而是贯穿于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始终。例如在综合性学习的作业评价设计中,教师可将学生在小组活动时表现出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学习积极性等指标纳入最终的作业评价体系之中,落实过程性评价,进而推动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综合发展。

2.综合评价主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过程性评价应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通过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处理好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发掘自身潜能,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基于此,语文教师应树立作业评价主体多元化观念,丰富评价主体,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出发点,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至作业评价中。如此一来,既保证了教师评价的公正性、准确性,亦有助于学生整理了解自身作业情况、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互评的方式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教学理念。

作业作为课堂的延续、所学知识的检验和拓展,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语文作业的设计关乎着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好的语文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积累和建构。但由于教师作业设计观念不完善、考试压力等主客观问题的影响,导致当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效果不理想。对此,一线教师应重视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的提升,以生为本,减负增效,发扬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

做好初中语文的作业设计并非一时之功。为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师需在把握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完善作业设计理念与策略,并落实于语文教育中:设计真正有效且适合学生水平的作业,力求做到让学生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及学习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开剑,王光明,方芳,张冉,艾巧珍,李廷洲.“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14.

[2]付建霖.试论“双减”在我国减负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OL].宜宾学院学报:1-9[2022-03-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630.Z.20220107.1337.008.html.

[3]章新其.作业研制如何促进学与教——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人民教育,2019(24):53-56.

[4]肖正德.“减负”背景下有效作业的设計策略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4):50-55.DOI:10.19877/j.cnki.kcjcjf.2014.04.010.

[5]黄伟.素养本位下的语文作业改革与创新[J].语文建发设,2022(01):4-8.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22.01.002.

(作者单位:吉林省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猜你喜欢
作业设计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