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支架,让语文素养真正落地

2022-05-30 05:58侯颖颖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学习能力语文素养

侯颖颖

[摘 要]指向语文素养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情境支架、问题支架、方法支架,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促进学生语言建构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支架;语文素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31-0057-03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传达了新时代语文教学的新思考、新方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语文教学如何促进核心素养落地呢?搭建学习支架是最佳途径。所谓学习支架,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对其理解或解决问题起到辅助作用的各类学习支持,是一种临时性的学习支持。通过运用学习支架,学生的认知发展就能从已有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 从而顺利穿越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学习支架的类型、作用及设计

(一)学习支架的类型、作用

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学习支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支架更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结合语文学习的特征,以及从学习支架发挥作用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语文学习支架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二)学习支架设计策略

1.隐性知识可视化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学习活动将已知和未知的内容建立起联系,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持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隐性知识可视化,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让知识变得更清晰明了,这样有助于学生厘清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理解并内化新知识。

2.支架设计个性化

语文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在设计学习支架时,要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根据语文学习的目标以及文本的理解难度来设计不同的学习支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差异越大,个性化的学习支架就要越多;文本理解难度越大,学习支架的层次就要越丰富。

3.支架调整动态化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动态的、不可预见的。在设计学习支架时,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发展动态,及时、适时地调整学习支架,以顺应学生的学习变化,幫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二、指向语文素养的学习支架实施

(一)巧搭情境支架,学习动机真实发生

统编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按照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进行双线编排。教材的有些文本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单元人文主题和学生之间往往存在时空隔阂。作为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跨越理解的障碍,让人文主题润物无声地进入学生的心田呢?教师要巧搭情感支架,为学生理解人文主题搭建共情的桥梁。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圆明园的毁灭发生在1903年,事件距离现在已经十分久远,通过文字很难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具体认知。因此,教师可巧借多媒体资源,搭建情感支架,为学生展现三个场景。

场景一:布局巧妙图

支架:“众星拱月”。在蓝色的幕布上,一轮黄色的圆月代表圆明园,四周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星星,代表着其他园林。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对“布局”还没有充分的概念,让他们直接概括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小标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抓住关键词“众星拱月”,利用多媒体资源,将圆明园与其他建筑的布局做成一张“众星拱月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布局。教师再利用图片的形状、色彩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感知构图的巧妙,从而使学生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小标题为“布局巧妙”。】

场景二:文物珍贵图

支架:同学们收集了哪些珍贵文物的图像,请上台展示交流。

生1:景泰蓝麒麟,它是……

生2:古色古香的珐琅瓷瓶,它是……

……

【设计意图:情感支架并不一定是教师给的,学生主动参与,为自己的学习搭建支架也很重要。在本环节中,课前学生收集了大量的圆明园珍藏的文物资料,并运用彩色图片配上了简短介绍。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每组派代表分享组内收集到的文物资料。这个过程是学生对话交流的过程,是同伴互助学习的过程。学生借助收集来的资料,更直观、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极高的文化价值;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提升了学生对圆明园文化的认同感。】

场景三:化为灰烬图

支架:运用信息技术将前面两个环节屏幕中出示的所有的精美图片都放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将绚丽多彩的视觉盛宴转换成黑白色调的圆明园遗迹。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借助多媒体搭建了一个对比冲突的支架。前期,圆明园在学生的心中已经有了极高的情感认同。当教师运用多媒体特效,将前面所有的图片资源用“一把火”化为灰烬,只留下一片黑白残迹时,学生对圆明园被毁的愤懑、惋惜、痛恨等情感不断高涨。】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搭建情感支架的重要载体。情感支架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浸润与情感上的丰盈。因此,教师向学生提供情感支架后,要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地进行教学,以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时空距离。在学生与文本内容产生共情后,教师要及时收回支架。当学生能独立、自由地行走在文本间,不受支架的约束时。此时,真实的学习就发生了。

(二)巧搭问题支架,语言建构真正产生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紧密相连。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虽有一定的深度, 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采用问题支架辅助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双向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感知语言的魅力,充分发展语言能力。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语言生涩,且主题是“知音”,小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语言训练,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感悟文章所蕴含的高雅情怀。

情境:让我们回到高山流水,一起赞赏一曲。

教师示范:

我志在巍巍太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我志在汤汤流水,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问题支架:我的子期在哪里?

出示语言训练:

我志在茫茫大海,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乎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志在徐徐清风,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乎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从生僻的文言文语言去想象,对学生而言跨越性太高,因此教师借助语言训练点,给学生提供问题支架,让学生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放飞思维。“茫茫大海”“徐徐清风”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想象支架,而仿写句式则是语言表达的支架。

教師搭建支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设计循序渐进的台阶,不仅要遵循受众的广度,还要为学生提供更有深度的学习支架。如果说前面课例中的问题支架是基础性、全员性的问题支架,那么下面的问题支架就是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支架。在《伯牙鼓琴》的教学中,学生结合课后资料包深入理解了“知音”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读写支架。

师:知音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

小练笔:

伯牙得遇子期,感叹道:善哉!善哉!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学习风格、学习基础会有较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支架时,要考虑学生语文学习起点的差异性,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既要重视构建学生共同的语言能力,又要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有梯度的问题支架能给每一个学生留足发展的空间,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尝到语言能力发展所带来的甜美果实。

(三)巧搭方法支架,高阶思维真正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感性理解,过多地强调语感,缺乏理性的思考。这必然会导致语文教学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况发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这就要强调语文阅读的实践性,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教方法。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的方法,就能独立地审视、思考,就能够促进思维的产生与发展,进行高效的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支架。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麻雀》一课,所在单元是写作单元,学习课文实则是为单元习作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学生的习作搭建支架呢?这个问题值得教师去认真思考。

教师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了多个方法支架。其一,在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来讲故事,把故事讲得更清晰、更有条理。这就是方法支架。其二,在关注写猎狗的句子和词语时,引导学生发现要想将猎狗凶狠的形象刻画出来有两个方法,即“要动连着动”“按照顺序写”。其三,关注文中的主角老麻雀,学生找到了一连串的动词,并据此归纳出了写作的方法:写下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三个层次的写作方法,通过归纳与运用,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内化于心。

语文教学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要目标之一,而方法支架的搭建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

三、指向语文素养的学习支架评价要素

语文教学已从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语言实践应用为中心,愈发强调学与用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教师从评价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有效改变知识灌输式的教学现状。教师可以从学习支架的设计、应用、效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科学有效地设计学习支架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保障

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学习支架,必然是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与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和搭建的,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语言文字运用、理解、迁移的困难,进而达成语文学习的目标。语文教师要依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设计合适的学习支架。学习支架的质量关乎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支架类型、使用原则、文本类型、学生情况等内容。

(二)支架的给予、使用和撤退,是语文学习支架发挥其实际价值的关键环节

语文教师应明确课堂教学中哪个环节需要提供学习支架,即支架需要在学生遇到语言文字运用障碍、思维受限、迁移障碍等情况时及时给予,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排除障碍、深入理解文本。而支架的给予也不是永久的,作为一种学习辅助工具,它是暂时的,在使用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学习仅起到辅助的作用。当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语言运用能力日渐增长、能够独立思考并学会迁移时,教师就可以缓慢地撤销学习支架。

(三)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程度是判断学习支架使用效果的关键标准

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文化的深入理解等,都是其核心素养得到提升的表现。学生的素养发展还表现在语文学习的软能力上,如是否能专注地投入学习,是否能自信地表达,是否能友好地进行合作学习,是否能合理地进行反思等。学习支架的搭建还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上,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

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不是简单传递知识的媒介,而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探讨、相互对话和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是自我建构的过程,也是学习支架辅助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真实发生的过程。搭建学习支架的目的不在于让教师更好地教,而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是为了能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美好追求。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学习能力语文素养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