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抹除的帝国记忆

2022-05-30 10:48徐镜镜
雨露风 2022年10期
关键词:殖民主义共谋身份认同

摘要:奈保尔的《米格尔街》由17个短篇故事组成,刻画了米格尔街上的居民在殖民文化和帝国文化影响下的不同生存状态,深刻地展现了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共谋,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不同形式的文化共谋,同化甚至异化了处于身份和归属焦虑中的被殖民者,使他们成为殖民文化和本土文化中的双重“他者”,一直活在焦虑与虚无中。

关键词:文化;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共谋;身份认同

奈保尔(V. S. Naipaul) 是一位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的印度裔作家,成年后的奈保尔离开故乡前往英国学习并成为著名作家,于2001年成为21世纪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世纪50年代,奈保尔在英国创作了小说《米格尔街》(Miguel Street)。该书一经发表便受到广泛讨论,成为奈保尔进入西方文学界的标志。此后,奈保尔笔耕不辍,相继出版了《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大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自由国度》(In a Free State)等作品。

《米格尔街》由17个发生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Port of Spain)的短篇故事构成,奈保尔在书中刻画了性格迥异的人物,展现了在殖民文化背景下米格尔街上居民的伤痛、困惑,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因此,许多学者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从身份认同、模仿、边缘人物和生存困境等方面分析本书。胥维维[1]从“模仿”的角度分析了第六个故事的主人公——B. 沃兹沃斯(B. Wordsworth), 指出正是殖民者的强权文化策略导致了被殖民者的自卑和对宗主国文化的盲从。刘爽和庄静[2]从“身份认同”的角度阐释了殖民地人民如何在殖民文化的强大影响下重新构建身份认同。张德明[3]则认为米格尔街的居民对于本地上流社会和宗主国来说都是“他者”,双重他者的身份造成了文化身份认同的模糊,使他們成为边缘人。除此之外,学者们还从城市书写、空间叙事、精神分析等角度分析探讨本书,丰富了对于《米格尔街》一书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探讨文化帝国主义在《米格尔街》一书中的体现及其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不同的角度。

一、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共谋

20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探讨原宗主国、殖民地文化和话语权力关系的后殖民主义应运而生。除了话语权力关系研究外,后殖民主义研究还涉及种族主义、身份认同、民族文化、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权利等问题[4]9。

作为后殖民主义领域的代表学者,萨义德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一书标志着后殖民主义的兴起。在该书中,萨义德指出“东方主义”是指西方对东方的想象、创造与误读,并试图在此语境下征服、利用和剥夺东方。[4]44在萨义德看来,这是殖民时代的殖民者对殖民地进行的具体化的侵略。在殖民体系瓦解的后殖民时代,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表面上从前殖民地撤退,却仍然以文化的形式存在于前殖民地,并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中通过分析西方著名的文学作品对此做出了清晰的阐释。

萨义德认为,文化有两重意思,一指相对独立于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实践活动,这些以美学的形式存在的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二指包含了精致和高尚元素的一种概念。[5]在萨义德看来,文化的第二重意义与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是区分“自我”和“他者”的标志。[5]因此,这样的文化也成为人们文化身份认同的源泉。在西方殖民体系解体后,武力等具体的征服形式从前殖民地消失,然而,帝国主义仍然以各种形式的文化影响甚至控制前殖民地。文化开始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共谋,殖民者的文化在前殖民地占据主流,地区传统文化处于边缘地位,从而导致了当地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和迷茫,进而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困境。

二、《米格尔街》中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共谋

《米格尔街》展现了英国前殖民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后简称特多)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特多自1498年被哥伦布发现以来的五百多年间,相继被西班牙、法国、英国和美国等殖民统治。20世纪40年代,当特多是英国殖民地时,美国却在此建立了军事基地。在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即将崩溃之时,这个由两个小岛组成的国家依然是帝国主义角力的场所。数百年被殖民和被占领的历史在当地人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导致他们在文化和身份上处于迷茫的状态。帝国主义与文化的共谋使以米格尔街居民为代表的特多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久久无法从中摆脱,重构自己的身份认同。

帝国主义与文化的共谋体现在教育和语言方面。在第四个故事——《天赋使命》中,主人公伊莱亚斯(Elias)苦读多年,希望通过英国人主办的考试去英国学习并成为一名医生。然而,作为米格尔街最勤奋的学生,伊莱亚斯最终还是失败了。泰特斯·霍伊特(Titus Hoyt)是本书中另一个追求殖民者教育的代表。作为英帝国教育体系中的学生,泰特斯对宗主国的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比如奈保尔在文中两次提及他对自己伦敦大学函授文学学士文凭的强调,以及他对帮助学生通过剑桥高中考试的信心。泰特斯的行为和心理都表明他对宗主国教育体系和教育文化的崇尚,这也是长期殖民历史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巨大影响。虽然伊莱亚斯和泰特斯都认同且崇尚宗主国的教育,但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却从不认同他们。伊莱亚斯连续三年在剑桥高中的考试中落败,米格尔街公认的优秀学生始终无法得到英国人的认可。即使在参加当地卫生院的考试时,伊莱亚斯也连续三次落败。相继在宗主国和当地考试中落败表明以伊莱亚斯为代表的下层民众对宗主国和当地精英来说始终是“他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人看透了殖民者和统治者的本质:博伊(Boyee)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阅卷人的英国人不可能让伊莱亚斯通过考试,[6]30伊莱亚斯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丧失了信心从而发出“在特立尼达请人剪个脚趾甲也要行贿”的喟叹。[6]34殖民者以文化的形式控制了被殖民地的人民,使他们对宗主国心驰神往,却又用残酷的现实击碎下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最终,被殖民的人们便从内心生发出自卑和对自身身份的困惑。

《米格尔街》中,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共谋也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中。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文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被殖民地的人们开始使用宗主国的语言时,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控制也就成功了。英国接手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后,当地精英阶层的语言由法语转变成英语就是英国完成对该地区控制的标志。[7]84在《米格尔街》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与帝国主义共谋,导致了地区本土文化和语言的消逝,进而导致了当地人的身份认同困惑。

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米格尔街的居民都以讲英语的形象示人。第五个故事的主人公曼曼(Man-man)讲纯正地道的英式英语;第六个故事中以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模仿者形象示人的B. 华兹华斯(B. Wordsworth)也能够流利地讲英语。当地居民对英语大规模且准确地使用,表明西方帝国文化对特多的深刻影响。在西方语言文化的冲击下,当地居民已经忘却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在《米格尔街》中,特多本地的克里奥尔英语就在与其他语言的比较中被污名化。[7]90语言是构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们失去自己的民族语言时,就失去了一种能将他们与自身民族联系起来的集体记忆,从而瓦解了他们原有的身份认同。

英语文化在殖民过程中迅速挤压了特多的本土语言文化,成为该地区的官方语言。在漫长的殖民岁月中,被殖民者通过使用宗主国的语言逐渐构建了对宗主国及其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帝国文化,甚至渴望进入帝国中心,以宗主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以他们看待世界的方法为准则。在伊莱亚斯的故事中,他说英语和“温学”让他头疼,哈特(Hat)则问他是否会读很多“雌歌”。原本的文学(literary)和诗歌(poetry)在奈保尔的笔下被“温学”(litritcher)和“雌歌”(poultry)代替。很显然,伊莱亚斯和哈特作为外国人在这两个单词的读音上出现了错误。在帝国主义文化的冲击下,当地人有意或无意地放弃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努力接受殖民者强加于他们的文化并努力进入西方文化的中心。然而,即使他们用尽浑身解数也无法得到本身对他们带有偏见的殖民者的认可,只能一直处于“他者”的位置。本土文化的消逝使他们丧失了文化根基,帝国文化却又无法真正接受他们,他们因此成为真正的无根之人,也进入了身份认同的困境之中。

三、结语

《米格尔街》展示了特多米格尔街上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萦绕着帝国主义及帝国文化对当地的巨大影响。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教育文化、语言文化共谋,在文化和精神上控制了殖民地及其人民。殖民文化导致的同化和异化给当地人带来了身份认同上的困惑:作为本地文化和殖民文化的双重他者,他们无法重构自己的身份认同,只能一直生活在焦虑与边缘之中。

作者简介:徐镜镜(1997—),女,汉族,四川巴中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欧洲文化。

参考文献:

〔1〕胥維维.论奈保尔《米格尔街》中的文学模仿者形象[J].外语教育研究,2017,5(1):74-77.

〔2〕刘爽,庄静.《米格尔街》的记忆与身份认同[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24-128.

〔3〕张德明.《米格尔大街》的后现代、后殖民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2(1):66-71,172.

〔4〕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SAID E W. Cultural and Imperialism[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1993.

〔6〕V. S.奈保尔. 米格尔街[M].张琪,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9.

〔7〕STRONGMAN R. The Colonial State Apparatus of the School: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Mimicry in Patrick Chamoiseau?s Une Enfance Créole Ⅱ: Chemin-d?Eˊcole and V. S. Naipaul?s Miguel Street[J]. Journal of West Indian Literature,2007,16(1).

猜你喜欢
殖民主义共谋身份认同
帝国视阈与殖民主义电影中的地方和江南风景
监督中的共谋与纵容
因地制宜惠民生 共谋福祉稳发展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共谋共同正犯否定论
顾一帆:同心协力,共谋发展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