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芮城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2022-05-30 18:44董洁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化

董洁

内容摘要:亲属称谓词是以血缘或婚亲关系为基础表示对亲族成员称谓的词。本文将芮城方言亲属称谓词分为长辈、平辈、晚辈三类,同时对某些特殊的词加以解释,这些亲属称谓词表现出从他称谓、面称与背称不对等、形义不对称(同形异指与异形同指)的语义特点。透过亲属称谓词,可以看到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仁义礼智信的儒学传统、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语言接触与文化融合。

关键词:芮城方言 亲属称谓 文化

亲属称谓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使用频率较高、人际互动功能强的基本词汇,它反映了自然人之间基于婚姻而产生的各种身份关系,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用的语用价值。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本文通过对山西芮城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研究,旨在尽可能展现出亲属称谓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风貌和地域特色。

一.山西芮城方言亲属称谓词基本概况

芮城,是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的一个小县城,处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带。根据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的说法,山西芮城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关于亲属称谓词的研究,最早可以从《尔雅·释亲》中有所了解,书中将亲属称谓词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大类。本文则将芮城方言亲属称谓词按照长辈、平辈、晚辈之分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一)长辈

1.祖辈

高祖父:老老爷、太姥爷

高祖母:老老娘、太姥姥

(外)曾祖父:姥爷

(外)曾祖母:姥姥、姥

祖父:爷爷、爷、牙

祖母:奶奶、奶、挪

外祖父:舅班爷、舅爷、爷爷、外公

外祖母:舅班奶、舅奶、奶奶、外婆

(外)曾祖父母的兄弟及配偶:老舅、老妗子、排行+爷/老舅/奶/老妗子

(外)曾祖父母的姐妹及配偶:老姑、老姨、排行+老姨/老姑、爷爷

2.父(母)辈

父亲:嗲、爸、达、老嗲、老子、大人

母亲:娘、妈、老娘、大人

公公:爸、他爷、阿公

婆婆:妈、他奶、阿家

岳父:爸、叔、老丈人、岳父、老戳

岳母:妈、丈母娘、岳母、戳嬷

父亲的兄弟及配偶:辈(伯)、嗖(叔)、娘娘、新妈、排行+伯/叔/娘/妈

父亲的姐妹及配偶:姑、姑父、辈辈、嗖嗖、排行+姑/姑父

母亲的兄弟及配偶:舅舅、妗子、排行+舅/妗子

母亲的姐妹及配偶:姨姨、排行+姨、姨夫、辈辈、嗖嗖

*特殊说明:

①姥姥、姥爷:“姥姥”“姥爷”在北方普遍指的是“外祖母”“外祖父”,但是在芮城方言中指的是“(外)曾祖母”“(外)曾祖父”,

这应该是取自“姥”的引申义,即对德高望重的老年女性的尊称。

②阿家、阿公:“阿家”“阿公”分别是女方对婆婆、公公的背称,这两个词是古语词。《宋书·卷六九·范晔传》中提到“妻云:‘罪人,阿家莫念。”文中“阿家”指的是妇称夫之母,“阿公”指的是妇称夫之父。

③娘娘:在芮城方言中,“娘娘”是对伯伯(比父亲年长)的媳妇的称呼,“排行+妈”则是对叔叔(比父亲小)的媳妇的称呼。“娘娘”在别的方言中也可能指的是母亲、姑姑、姨姨等。

④新妈:“新妈”是对叔叔刚结婚的媳妇的称呼,在往后仍习惯性这么称呼。

(二)平辈

1.血亲

丈夫:老公、老汉、他爸、老伴儿、男人、掌柜、我外人、外头人

妻子:老婆、媳妇、他妈、老伴儿、婆娘、内人、袖子、屋里人

兄弟姐妹:哥、姐、弟、妹妹、妹子、排行+哥/姐/弟/妹、直呼姓名、兄弟、姊妹

2.婚亲

丈夫的兄弟及配偶;小叔子、嫂子、弟妹、排行+嫂子、先后

丈夫的姐妹及配偶:排行+姐、大姑子(比丈夫大)、小姑子(比丈夫小)、大姑子姐夫

妻子的兄弟及配偶:大舅子(比妻子大)、小舅子(比妻子小)、哥、弟、大舅子袖子

妻子的姐妹及配偶:排行+姨子、担子、连襟

堂兄弟姐妹:(堂)哥/姐/弟/妹、妹妹、妹子、弟弟、排行+哥/弟/姐/妹、叔伯兄弟、叔伯姊妹

表兄弟姐妹:(表)哥/姐/弟/妹、妹妹、妹子、弟弟、排行+哥/弟/姐/妹、老表

亲家:亲家、亲家公、亲家母

*特殊说明:

①袖子:在芮城方言中可用作丈夫对妻子的面称与背称,也可用作他人对已婚妇女的背称。关于“袖子”的说法,有人认为应了三国时期刘备的那句“兄弟如手足,妻妾如衣服”;也有人認为韩城话把“囚”读作“袖”,“囚”字就像四方院子困住了人,所以妻子叫“囚子(音袖子)”,也叫作“屋里人”。个人更认可后者。

②先后:“先后”是对兄弟们妻子之间关系的称谓,是古语词。《释名》:“少妇谓长妇曰姒,言其先来,已所当法似也。长妇谓少妇曰娣,娣,弟也,已后来也。或曰先后,以来先后言之也。”颜师古注《汉书》云:“古谓之姒娣,今关中俗呼之为先后,吴楚俗呼之为妯娌。”

(三)晚辈

1.子辈

儿子及配偶:直呼姓名、昵称、老+排行、儿、儿子、娃儿、娃子、伢(配偶:直呼姓名、媳妇儿、袖子)

女儿及配偶:直呼姓名、昵称、老+排行、女女、女子、娃儿、闺女、伢(配偶:直呼姓名、女婿)

同姓兄弟姐妹的儿子、女儿:直呼姓名、昵称、娃子(男)、侄子、侄娃(男)、侄娃子(男)、侄儿、侄女、女子(女)

异姓兄弟姐妹的儿子、女儿:直呼姓名、昵称、娃子、女子、外甥、外甥女

2.孙辈

(外)孙子及配偶:直呼姓名、昵称、娃子、孙子、外孙子(配偶:直呼姓名、孙媳、孙媳妇)

(外)孙女及配偶:直呼姓名、昵称、女子、女女、孙女、外孙女(配偶:直呼姓名、孙女婿)

二.山西芮城方言亲属称谓词的语义特点

1.从他称谓

芮城方言中,亲属称谓词有不少从他称谓现象。“从他”是指在交际中不直接按照双方之间的所属关系来称呼,而是借用他人与被称呼人之间的关系来称呼对方,这里的“他”与被称呼人的关系十分亲密,从他称谓在使用中往往有语境的制约,是双方所明确的对象。比如,在说“他爸”时,我们很明确知道指的是孩子的爸爸,这是由于这里遵循的是从子称谓,至于说话人和“他爸”的具体关系,可以根据说话时的语言环境进一步判断。从他称谓一般为从夫/妻/子称谓,芮城方言中从他称谓的模式是“他/你/恰(咱)+核心称谓”,最常见的是从子称谓“他+称谓词”,如“他爸”“他奶”“他舅”等,或者是从夫/妻直接称呼“爸”“妈”“哥”等。通过从他称谓这种方式,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亲属情感认同,更有益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2.面称与背称

面称是“当面称呼”,是说话人对亲属当面的称呼,多含有亲昵、敬重、喜爱的意味,在使用上口语色彩较重,“背称”则是被称呼人不在场时的叙称,是较為正式的间接称呼。实际上,亲属称谓词的面称与背称并不对等,即数量不对等、区别意义的语素、声调、形式不同。在芮城方言中,具体表现为:(1)背称数量比面称多。一般情况下面称均可用于背称,但有的词只能用于背称,如“先后”“阿家”“老戳儿”“老娘”“外头人”“掌柜”等。(2)区分面称和背称意义时有的词的语素、声调不同。面称时更多使用重叠式语素,如“女女”,背称则不能这么用。如果单说“爷”“娘”等词,声调的音长在面称时要比背称时绵长些。(3)背称通常前加“你、我、他”等词表领属范围,这使得所表达对象更明确,如“我妈”“你爷”“你舅”等。

3.同形异指与异形同指

亲属称谓词中存在形义不对称的情况,即同形异指和异形同指。前者指用相同的称谓形式指称不同的人,后者指用不同的称谓形式指称相同的人。同形异指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同历史层次或者不同方言交汇造成的文白异读,如“爷”有“爷”(文读)和“牙”(白读)两种读法,“奶”有“奶”(文读)和“挪”(白读)两种读法;另一类是词义演变引申造成的形同音同而义不同,这种情况可以用“媳妇”来举例,这一词语最早是从“新妇”的“儿妻”义分化出来的,写作“息妇”(“息”有“儿”的意思),表示的是儿子的妻子之意,后来它才表示妻子之意。异形同指则是语言在发展接触中受到外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如当地对妻子的父亲可以称呼为“爸”“叔”“岳父”“老丈人”“老戳”“你爸”“他舅爷”“恰(咱)爸”等。

三.山西芮城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内涵

1.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受古代封建宗法制度影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在亲属称谓词上有所反映。第一,男性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则依附于男子。以丈夫妻子的亲属称呼为例,“掌柜的”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在古代社会男性处于当家做主的地位,是家中的“一把手”,女性是帮衬男人的,遵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也被称作“屋里人”“内人”等。第二,女性及女系亲属称呼有别于夫家,有的说法不好听。如称呼妻子时用“婆娘”,称呼岳父用“老戳”,称呼岳母用“戳嬷”,“戳”在芮城方言中含有不好的意思,带有一点贬义。第三,亲属称谓更多以男性为基准。如称呼外祖母为“舅班奶”,称呼父亲的兄弟要看比父亲大还是小,但称呼母亲的兄弟一律叫“舅舅”,“大舅”“小舅”看的是舅舅们年龄的大小,和母亲年龄大小没有关系。

2.仁义礼智信的儒学传统

透过亲属称谓词,可以看到仁义礼智信的儒学传统,即长幼谦卑、推崇儒雅、崇尚仁爱的传统观念。在芮城方言中,亲属称谓词所体现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如下:第一,仁即爱人,亲爱亲族之意。在称呼子辈孙辈时,会采用“女女”“娃儿”这种重叠、儿化等形式,来表达对孩子的亲近与喜爱。第二,义即宜也,以尊贤为核心。“贤”就是德高望重之人,在亲属中指的就是长辈。在称呼长辈时忌讳直呼其名,且有固定的称呼用以表达敬重之意。第三,礼即恭敬谦卑之心。“排行+亲属称谓”这种称呼体现出了长幼有序的思想观念。第四,智即明辨是非之心。大家在面称时都会避开那些不好听的说法,而是选择更亲近的称呼,如称呼妻子的父亲为“爸”。第五,信即指遵循“仁义礼智”这经常法则。如称呼父亲的哥哥要用“辈(伯)”,称呼父亲的弟弟用“嗖(叔)”,用“辈”还是“嗖”是有讲究的。

3.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

现如今亲属称谓词的说法,隐含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这种新与旧的文化碰撞,导致新的称谓持续产生,旧的称谓逐渐消亡,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好的地方在于:第一,新老派差异促进了语言的丰富与发展,老派对父母的称呼有“嗲”“达”“娘”“老娘”,新派更多称呼“爸”“妈”。第二,女性地位的提升。现在在称呼女性及女系亲属时避开了不文雅的说法。第三,内外有别的观念有所改观,表堂亲属一家亲。对外祖父母也称呼为“爷爷”“奶奶”,对表系和堂系不刻意去区分。不好之处在于随着城乡发展、普通话的普及、老人的去世,方言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挑战,有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步丧失。有些词语在使用中不是很频繁了,如“老表”“姊妹”“先后”等,对于过去不好的词语去其糟粕是可以的,但是对于那些精华还是要加强挖掘和保护意识。

4.语言接触与文化融合

芮城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语言接触与文化融合。芮城这个地方,西南隔黄河与陕西省大荔县、潼关县和河南省的灵宝市相望,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和“古中国”的核心地。正是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芮城方言亲属称谓词存有其他方言片区的说法。在芮城方言中有小部分人称父亲为“达”,这是河南祖籍人口迁入带来的称谓,但是在资料对比中发现,用“达”来称呼“父亲”并非只有河南,在陕西、甘肃、内蒙、山西均有这种称呼。还有关于“外婆”“姥姥”这两个词,一般认为北方叫作姥姥,南方叫作外婆,芮城方言称呼外祖母为“外婆”,与南方叫法保持一致,可以肯定的是与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关于“外公”“外婆”最早的来源,有河南的“魏公魏婆说”,有陕西东南部的“渭公渭婆说”,还有人说最早源于南方。根据资料显示,现河南焦作、洛阳、南阳仍有“魏公”“魏婆”的说法,陕西东南部称其为“渭公”“渭婆”,个人觉得来自北方更有可信度。总之,由于移民杂居、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因素,语言接触是很普遍的,在亲属称谓中有所表现,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词汇借用。

其实,对亲属称谓词的研究还有很多有待挖掘,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所以有的地方不能详尽列举,文中也会存有不当之处。希望本文能为其他学者研究亲属称谓词提供一些行文思路和语料数据,为推动方言词汇研究和语言文化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丽.芮城方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2]丁亚南.河南地方志亲属称谓研究[D].河南大学,2013.

[3]郭瑾.山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共时分布与历史探源[D].山西大学,2014.

[4]王云.安康地区的亲属称谓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5]张坤秀.浅谈山西霍州方言的亲属称谓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7):148-150.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