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视听艺术的内涵与范式探究

2022-05-30 22:08田梦曦丁少骅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范式内涵

田梦曦 丁少骅

摘要:视听艺术正在逐渐超越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视听艺术在文化创新、新范式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有助于跨学科互动、科学技术的人文化、新思维方式的创新。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艺术类型,其性质和特点还处于发展中,对其内涵和范式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视听艺术的健康发展。文章采用文献法、综合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分析视听艺术的内涵,发现视听艺术具有传播性、开放性、超越性等特征,并研究扩展电影、线上视听表演、装置艺术、生物艺术等具代表性的视听艺术构造范式,进而得出新的视听技术几乎被用于所有艺术流派,同时新的视听艺术范式不断涌现,各种视听艺术范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视听艺术;科技与艺术;内涵;范式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1-0007-03

视听艺术是现代媒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视听文化的现代社会。视听艺术在数字技术驱动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引起了科学、文化和艺术史等领域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关注。

科学家在现代媒体文化和数字文化理论的背景下考虑数字载体的具体情况。艺术评论家们将大众文化的数字层面作为一个特定的环境加以研究,他们确定了其中存在变革的先决条件,并以电视和电影制作中使用的计算机程序为例分析媒体数字化的过程,考察它对现代视听文化的影响。文化研究领域的许多研究人员都考虑了文化现象对现代受众的影响,并分析了新媒体出现后发生的文化变化。

在西方艺术话语中,视听艺术的概念通常被认为是数字艺术或媒体艺术。一些学者研究了艺术家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尤其是新技术对创作过程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便于艺术家们同时操作音频和视频,而在以前,这被认为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艺术过程。声音和视觉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数学的、隐喻的或直观的。在某些情况下,用于声音合成的数字信号源也用于视觉合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视听艺术更为宽广的施展空间,为视听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新范式,这些都需要作认真的梳理,以探索视听艺术的可能意义方向。

一、视听艺术的内涵

概念是通过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来指称对象的思维形式,因此概念既有其“所谓”,也有其“所指”。概念的“所谓”指的是概念的“内涵”,就是包容于概念中的被指称的那类对象具有的特有属性,它表明指称的是具有何种特征的对象。概念的“所指”指的是概念的“外延”,即客观世界中具有内涵反映的特有属性的每一个对象,它表明概念指称的对象范围[1]。

与古典艺术相比,视听艺术相对年轻,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有机整合的跨学科的艺术形式。将视听艺术归类为数字或媒体艺术是不正确的,因为视听艺术的主要任务是传达情感、声音和视觉美学,而不是简单的可制造性。

就内容而言,视听艺术更接近于音乐艺术、印象派艺术和抽象派艺术。从文化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视听性可以被解释为形成声音、视觉感官虚拟表征的方式的有序性,这些方式协调了多艺术空间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就个人取向而言,视听文化与创造、传播和发展屏幕艺术作品的精神和实践活动、感知和生成声音图像的审美发展程度有关。

视听文化在传播的信息内容和性质方面具有巨大的教育潜力,它以个人和集体的形式在精神、道德、智力和审美自我表达上形成个人素质的焦点。当前视听艺术持续地表现为网络的虚拟现实,人的意识深处介入的可能性和外化现实的可能性,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多维时空的变异与重构等[2]。

视听艺术具有以下特征。

(一)视听艺术是一种传播文化

文化传播是指人类的文化从文化的发源地向外传递、传播或者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其他的社会群体传播的过程。相较于口传文化、书写文化,视听文化是一种与技术进步、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有关的文化,即音频记录和传输方法的发展。视听文化是一种获取和传播文化信息的方式,它不仅是对口头、书面交流的补充,还是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替代。目前,文化领域的文化环境翻了一番,以前都反映在书面文本中的人类所有成就,如今都得到了视听表达,这种现象被称为音频可视化或文化可视化。

自由选择消费文化信息的方式是多元现代文化的一个方面,这使不同性质的文本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现如今视听资料的制作来源已不再局限于电台、电视台,网站、论坛等新媒体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二)视听艺术是技术革命的结果

伴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认知世界的方式,作为科学技术革命的结果,包括艺术在内的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视听艺术聚焦新技术环境下的个体感知和世界观照,多元化联动、音乐、影像、剧場、互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元素贯穿于艺术创作。科技影响了艺术环境,数字艺术的出现导致了新艺术范式和形式的出现。艺术、文化、科学和技术等广泛领域的专家正在积极讨论艺术新流派的形成。3D动画、虚拟现实、交互系统以及互联网等领域为艺术家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和新机遇。

(三)视听艺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数字艺术的出现立即与所有其他传统艺术形成对比。数字艺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所有艺术的背景下发展,并与模拟艺术积极互动和影响。因此,受数字艺术的影响,模仿绘画、雕塑、浮雕和建筑的全息图像开始出现。最活跃的艺术媒体影响了合成艺术,即发生和表演。新技术给艺术带来了新的境遇,也给受技术影响的当代艺术带来了新的特点。

当代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互动性、新的艺术手段和数字艺术的精英化。当代艺术中的互动性意味着今天的观众可以与艺术家接触,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内容生产从“阳春白雪”延伸到“下里巴人”。

(四)视听艺术具有超越性

超越性是指对超出物质世界的存有物、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的探寻。在“互联网+”“智能+”时代,数字化图像、语音识及文本处理等的加持激发了视听艺术家的创造力,也让观赏者领略了无限的生命妙境。同时,艺术本身也在参与创造,以推进世界的变化。未来主义、后印象主义、纯粹主义等大胆致力于视听艺术话语的研究,网络的虚拟现实、心灵真实、主观精神真实的转向、多维时间、空间的重构等已实现对存在艺术的超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视听艺术所表达出的虚拟世界也有可能成为现实的世界,即现实世界已被虚拟世界重新规划、建构了。

二、视听艺术的范式

在库恩看来,“科学革命”的实质,一言以蔽之,就是“范式转换”[3]。玛斯特曼在研究库恩范式观的基础上,提出三种类型的范式:哲学范式或元范式、社会学范式、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构造范式可以是一个成功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一种公认的标准、成功的范例等。构造范式打通了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具体科学之间的通道,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发展联系,从而成为一种开拓创新的手段,文章所指的范式是构造范式。

(一)扩展电影

自1895年电影出现以来,电影的主要类型有纪录片、故事片、动画、科普和教育片。一个世纪以来,许多文化科学家、社会学家和艺术评论家一直对电影在视听文化空间中的地位感兴趣,虽然他们的评论各异,但都认同电影是一种摄影的艺术类型。20世纪60年代,扩展电影的概念开始出现,这是通过在舞台上进行大量视频实验实现的。

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其经历了从无声、黑白到有声、有色的空间扩展;从画框内到画框外的空间延伸。画框可看作创作者的视野,再直接一点,是摄像机的视野,包括打破镜头画框、打破情节画框、打破意识画框。故事空间的扩展趋向于多层空间叙述化、时间线的打乱与扩展,如2010年的《盗梦空间》,导演将梦境的时间线与现实的时间线搁到一个故事线上进行。融合扩展,即将那些被称为打破、混乱、违反规则、越轴的拍摄手法普遍应用到各类电影中。扩展电影可视为一种艺术上的先导,促使人们思考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如何艺术地表现世界。

(二)线上视听表演

视听表演体现出艺术性、情感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在灯光、声乐、编辑、视觉等部门的协作下产生的综合性艺术。视听表演艺术包括音乐会、歌剧、舞蹈、戏曲、话剧等。视听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数字化时代的视听表演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拓宽了传播的渠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国家大剧院积极扩展线上演播,于2020年联合海外社交媒体官方账号、世界剧院联盟平台等十多家中外新媒体平台于每周星期六推出线上音乐会等。中国表演艺术的数字化国际传播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成为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形式[4]。

(三)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视听艺术的一个领域,利用视频设备、计算机和电视图像的可能性表达艺术概念。作为世界上的一种艺术形式,装置艺术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视频设备已为社会所用。装置艺术形式以观者体验为核心,借助数字媒体时代的技术优势,营造出包裹性、边界隐形性、流动性的艺术场域,将观众身体与意识完整纳入沉浸式装置艺术作品中,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独特艺术魅力[5]。

克瑞什在《布置场景:增強现实和虚拟现实中的嗅觉和味觉》一文中探究了虚拟现实的新技术,反思并进一步论证了虚拟味觉和嗅觉的发展,强调了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设备中身体感知的文化维度的重要性。“虚拟鸡尾酒杯”是一种增强现实的技术,它通过电刺激人类味蕾并操纵颜色和气味来模拟饮用水的味道或空气的气味。“季节旅游”是一款虚拟现实游戏,用户可以在虚拟的各个季节景观中移动。该技术使用气流、气味和温度,以及更标准的视听显示。虽然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通常被视为接近现实,但虚拟鸡尾酒杯和季节旅游通过多点触控设备展示了创造维度的世界。这些技术构造改变味觉和嗅觉的阈值,重塑了过去的感知方式和习惯,产生了新的感知印象。

(四)生物艺术

1997年,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生物艺术[6]。卡茨认为,“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新趋向,生物艺术掌控着生命的过程”。相较于其他的艺术形式,“生物艺术不仅创造了新客体,也创造了新主体”[7]。凯莱特的作品“皮肤肖像”提供了一种更倾向于准匿名、碎片化、放大和人体皮肤解剖图像的演示格式。凯莱特认为,这种呈现方式可以提高对体验的认识,如反思、同理心和相对性。通过与触觉图像和视觉效果的互动,皮肤肖像可以重新定位“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边界,通常通过触摸来扩展对差异的理解,同时也挑战了对传统人体概念的文化承诺。凯莱特探讨了“皮肤作为技术”的隐喻,为艺术和人文学科提供了对当代艺术体现的创新理解。魏颖2019年的策展 “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采用更加多元的思考方式,探讨自然、人类与技术之间的种种可能性。我国艺术家的探索表明“生物艺术”可以拥有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声音,以传统和现代的中国文化思考创造,而不只遵循“生物艺术”建立之初的单一西方化视角。

三、结语

关于视听性概念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但新的视听技术几乎被用于所有艺术流派。电影和戏剧制作领域的导演、美术艺术家、舞台作品中的音乐家、建筑师,甚至作家都使用视听技术。根据艺术的美学原则,视听艺术可划归为综合艺术。伴随时代的进步,技术革命的结果使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包括艺术。新技术及其不断的现代化不断创造出新的视听艺术范式,各范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首先,各个视听艺术范式之间相互联系、渗透。如属于综合类艺术的各视听艺术范式吸收了各门艺术中的时间、空间、视觉、听觉、造型、表演等元素融于作品之中,使其艺术表现力得以扩展。其次,各个视听艺术范式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每个范式都展现出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但各范式之间又表现出某些彼此相同的艺术规律。

技术进步正在影响视听艺术的话语。屏幕艺术的摄影本质是其物质存在的基础。视听艺术表现力的潜力取决于视觉文学、动感绘画、美术、音乐等元素的组合。视听艺术已经从黑白和无声电影发展到声音、色彩、宽屏、立体声、多媒体、3D等格式。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视听(屏幕)和传统艺术不断互动,新的屏幕技术(计算机艺术、互联网)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种名为“虚拟博物馆”的新型博物馆,以及一种新版本的图书文化,如电子(屏幕)图书。甚至戏剧表演、文化活动和音乐表演(包括歌剧演唱会)也通过电子媒体传播。视听艺术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视听艺术展示了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未来态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雍琦.法律逻辑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9-35.

[2] 陈晓明.视听文明时代的到来:新的美学与感知世界的新方式[J].文艺研究,2015(6):16-27.

[3]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

[4] 侍莹莹.表演艺术的数字化国际传播路径探索:以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的海外播出为例[J].人民音乐,2022(4):65-67.

[5] 尹毅,赵堃雅.数字媒体语境下的沉浸式装置艺术特征研究[J].美术大观,2021(5):124-126.

[6] 知闲.生物艺术的争议与挑战[J].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9(10):5-9,4.

[7] 魏颖.生物艺术在中国[J].美术观察,2022(4):26-29.

作者简介?田梦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史。?丁少骅,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史。

猜你喜欢
数字化时代范式内涵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挖掘习题的内涵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数字化时代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数字化时代二次文献的应用及开发探究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