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让语文“讲堂”变“学堂”

2022-05-30 01:42李琳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讲堂趣味性语文教学

李琳

摘 要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以“灌输”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为了用最少的时间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真正让语文“讲堂”变“学堂”,教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学力、质疑力、合作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讲堂变学堂 趣味性 自学力 质疑力 合作力

新课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学着眼点从“学会”转为“会学”,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学。为此,教师应加强研究,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让“讲堂”变“学堂”。

一、增强趣味性,激发课堂活力

真正变“讲堂”为“学堂”,就需要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趣味性,首先是教学导入要有趣味,其次才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趣味。有了趣味性,课堂才有活力,学生的学习才有激情,才会专注,才有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导入激趣的方法有很多,如悬念导入、视频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導入等。课中环节,激趣方法有传奇故事法、对联谜语法、案例分析法、小组竞赛法、课本剧表演法等。教学小结环节,激趣方法有情感激励法、知识延伸法、悬念留白法等。

比如,课本剧编排、表演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彰显学生的个性。通过演绎课本剧,学生将对文本内容产生更深刻的认知,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鸿门宴》中的人物众多,有刘邦、项羽、范增、项伯、张良等,这些人物各有各的个性,而且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对话。让学生编排、表演课本剧,文中有很多可供学生发挥的地方,如文提到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这句话中的“事”是什么值得推敲,有可能是上文提到的所有事,也可能是与之相关的一切事,这就为学生课本剧创编提供了发挥的余地。学生在创编、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会深入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及动作,分析人物的个性、心理与情感,挖掘情节意蕴,感悟深刻的历史内涵。

二、培养自学力,促进深度学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想要变“讲堂”为“学堂”,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力。而自学力培育的关键就在于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在高考的应试压力下,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方式设计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节奏学习,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缩减自身的教学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自学空间,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学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尽管文章语言浅显,学生并不存在理解难度,但课文中涉及大量描写文字,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这也是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因此,教师需要另寻更好的教学切入点。比如,有关《荷塘月色》的主题始终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的政治观点,有的认为这篇文章只是一篇单纯的写景散文,谈不上政治意味。在引导学生自学以前,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学者的观点,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比较。比如,有的学者提出,《荷塘月色》展现出作者身处革命高潮时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之情;有的学者认为《荷塘月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内心深处无法排遣的孤独情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学和印证,看看哪一种观点更符合《荷塘月色》一文的实际内部,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综合比较,交流自己的看法,再经过梳理后写一篇读后感。在这种对他人观点的辩论中,在对自己看法的梳理与印证中,在对自己的观点的陈述、讨论中,学生的自主性充分调动起来了,自学力会得到显著增强。

对高中生来说,培养其自学力非常关键。但“培养学生的自学力”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在行动中落实。因此,教师需要注重研究,想方设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出自学力培养,真正使“讲堂”变“学堂”。

三、培养质疑力,促进学生思考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可知:“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才能促使其开动脑筋深入钻研。所谓“学起于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正是质疑对学问的促进作用。“疑”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只有当学生经历了“疑—问—思”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想要变“讲堂”为“学堂”,教师首先需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多疑多问。换言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尽可能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力,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创新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利用3~5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文本,之后结合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完成阅读任务后,有的学生结合自己阅读《水浒传》的经验提出了问题:“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当妻子被高衙内调戏时,他不敢反抗,因为高衙内是太尉高俅的干儿子,他害怕得罪高俅,所以不得不忍受,表现得委曲求全。为什么逆来顺受的林冲会在山神庙一反常态,做出暴力反抗的举动?造成林冲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一方面要组织集体讨论,让其他同学也参与课堂互动,分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林冲此前忍让是对官场仕途还抱有希望,但山神庙却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他在此刻才真正意识到一味忍让根本不可能换来安宁的生活,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自己原先的忍让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谋害自己,所以最终选择反抗。还有的学生认为,林冲的悲剧性命运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统治的压迫导致的,另一方面也和其逆来顺受的个性密不可分。面对高太尉的欺侮和陷害,林冲选择了忍让,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也可以看出林冲身上缺乏反抗精神。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文本,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深刻性、创新性思维,能够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气与活力。学生能够主动质疑,善于质疑了,则“讲堂”真正成为了“学堂”。

四、培养合作力,促进互动学习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发生联系。课堂教学同样如此,课堂不是某个人的课堂,也不是某些“尖子生”的专属课堂,而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只有在集体的建构中,学生的自我才会更加趋于完善。注重集体建构并不意味着要消磨学生的个体意识,事实上,学生在集体中更容易找寻自我。因为班集体是现代教育制度确立以来的基本教育单位,培养集体性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高效学堂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力,促进学生的互动学习,让学生在集体性思维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例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牺牲的意义和价值。有的学生认为刘和珍值得死,有的学生认为刘和珍不值得牺牲,还有的保持中立。据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应以几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强化班集体的合作学习力。比如可以提问:“刘和珍的死因是什么?谁是杀死刘和珍的真凶?刘和珍的牺牲,对她自己、对国人、对杀死她的人各自具有怎样的意义?她的死对猛士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鲁迅对她的死又是如何评价的?”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小组互动,合作探究,全方位深入探寻刘和珍的死的价值。这种课堂互动环节,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学习力。这种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的课堂,会使原本枯燥的“讲堂”变成真正的“学堂”,学生的思维品质会得到有效强化。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和优化,应将学生视作教学的主体。为了变“讲堂”为“学堂”,教师需要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学力、质疑力、合作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西安市创新港交大附中]

猜你喜欢
讲堂趣味性语文教学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新闻小讲堂
法律讲堂之——交通安全我最棒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