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探析

2022-05-30 13:50梁燕龙邹卫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志愿服务大学生

梁燕龙 邹卫

摘  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中参与志愿服务的频次、类型会影响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坚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崇高信念。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志愿服务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机制,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创新志愿服务体系,完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三是以志愿服务为基点建构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工程。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青年的人生成长成才起到引领作用,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1]大学是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渐稳定的重要阶段,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志愿服务是指不追求利益与回报,自愿付出自己的体力、智慧与技能,服务于社会,投身于公益活动。[2]志愿服务活动是个体无私奉献精神的实践体现,表现个人责任、奉献精神,回报社会等丰富内容。调查研究表明,志愿服务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有效载体,志愿服务的参与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一方面,青年大学生能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形成奉献社会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的参与也是青年大学生自我目标的实现和自我价值的体现。[3]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探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路径,有利于为青年大学生补充精神之“钙”,更好地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志愿服务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可能

志愿服务与理想信念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促使志愿服务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现实可能性。通过发扬志愿服务精神,使大学生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良好环境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进而深化志愿精神,为培育大学生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奠定精神之基。

第一,志愿服务精神契合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志愿服务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人性和个体发展的尊重,以及人们自我实现意识的觉醒,它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也有助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践行”。[4]志愿服务所承载的精神,诠释出人们将个人选择和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融“小我”于“大我”等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崇高情怀,增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把人生理想与崇高信念转化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实践行动。志愿服务精神与理想信念指向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与丰富,两者具有内在契合度,这对于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加强和创新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着力点。用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促进青年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收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志愿服务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公益服务、云支教、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服务等。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现出的服务他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精神,彰显出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重要体现形式。[5]志愿服务就是“向社会公众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力量,不求回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理想,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6]对于从事志愿者活动来说,青年大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成就感,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意义所在,并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坚定其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志愿服务为提供将理想信念认知转化为理想信念行为实践载体,从而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从思想观念向实际行动的转变。通过志愿服务,大学生能够在实际的行动中践行自己的理想,实现人生追求,并利用个人行为感染身边同学,实现共同进步,使大家都能树立崇高的理想理念,并为之奋斗。[7]

第三,理想信念是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作为大学生的精神之“钙”,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为大学生追求更好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提供精神力量与精神引导。[8]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促使他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奉献与服务彰显自身的人生追求。然而,志愿服务的参与不仅占用大量时间,同时还消耗大量精力与耐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大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欲望,却表现出较少的实际行动。理想信念作为大学生的精神之“钙”,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的强大动力。理想信念越坚定,自我的理想实现融入进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的自觉意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这种意识能转化为内驱力,促使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有正确认知,主动承担时代重任。因此,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能为志愿服务提供活力和精神动力,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的激情,增强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理想信念现状分析

为探讨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状况,本文以派发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肇庆学院和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1190名大学生进行调研。在此次调研中,男性占49.7%,女性占50.3%;非学生干部占44.7%,学生干部占55.3%;共青团员占76.5%,群众占11.8%,入党积极分子占9.9%,中共党员占1.8%;大学一年级学生占33.1%,大学二年级学生占27.1%,大学三年级学生占38.97%,大学四年级学生占0.92%。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基本情况、理想信念基本情况以及理想信念评价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第一,参与志愿服务情况较好,但频率不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现状包含多项指标,如参与频次、时长、活动类型等。被调查学生中就参加活动频率来说,每学期参加有1-2次和3次以上志愿服务的学生分别占28.24%和54.87%。大学生整体参与状况较好。但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并已实现的“社区服务常态化”而言,我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频次还有待提高。此外,根据数据显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频率不高的原因在于部分大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本学期的实践分数”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种参与动机直接降低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

第二,参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不足。每次志愿服务投入时间为2-4小时的学生占比为49.6%;每次志愿服务投入时间为4小时以上的学生只占了14.7%。这表明大学生在每次投入志愿服务时间不够充裕,参与服务项目的持续性不足。原因在于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是追求相关体验和新鲜感,还有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期待过高,进而导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性不足。

第三,参与志愿服务类型多元,但专业度不强。志愿服务的类型主要集中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服务、支教服务、社区(社会宣传)服务、大型活动赛事服务、环保服务、关爱弱势群体服务和无偿献血,分别占总数的27.39%、11.85%、47.39%、42.52%、33.87%、18.24%和26.05%。从数据中可发现,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形式呈多元化特点,但是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占比并不够高。这表明专业理论知识与志愿服务实践契合度不高,从而导致志愿服务的专业度不强。

第四,志愿服务动机呈现多样化。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受到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志愿服务动机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其中,72.8%的学生想要通过参与活动“锻炼个人能力”,41.8%的学生想要“扩大人际交往”,51.3%的学生想要“获得相应学分或荣誉称号”。这些选择属于“自我倾向”的动机,这说明学生认识到志愿服务有利于自身发展;“回馈社会”占比49.7%,这属于“利他倾向”的动机。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理解参与志愿服务具备利他和利己的双重作用,在肯定自身做出奉献的同时,也明白它对于自身成长所起到的作用。志愿服务的动机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有较为正确的认知,参与动机在本质上与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相匹配。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理想是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在追求理想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力。在当前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表现出对理想信念的清晰认知,并充分肯定理想信念对于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意义。如在“当前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整体状况”的问题询问中,有43.95%的被调查者选择“很好”的选项,43.95%的大学生认为“一般”;在关于“您认为高校是否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回答时,81.80%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仅有14.96%认为“可有可无”。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许多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存在明确认知,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对理想信念在自身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有清晰认知。

从个人理想信念层面而言,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并注重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第一,大学生有较明确理想信念认识。在谈及面对人生挫折与自己的生活态度时,91.09%的学生表示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和解决问题,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主流生活態度积极健康。第二,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理想的追求。当调查职业选择时,发现学生优先考虑的因素各不相同,有37.23%的受访者优先考虑发展前景,27.65%的人则表示兴趣爱好是优先考虑的因素。这说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较为关注个人的长远发展,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第三,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行动意识缺乏。调查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对未来的学习、职业有明确规划的学生占比为30.0%,而有55.97%的大学生没有较为明确的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超过一半的大学生缺少对学习与职业的规划的现象表明,大部分学生虽然对理想信念有较清晰的认知,但具体到实际生活与行动中却表现得较为模糊,对理想信念的行动意识较为缺乏。

社会理想信念是党和国家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关于社会理想信念的认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关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如,在“您经常关注时事,收看新闻联播”问题上,分别有29.33%、35.13%和29.50%的被调查者选择“非常赞同”“基本认同”“认同”的选项,同时有74.03%的受访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身边的同学关注国内外新闻,以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各项事宜。此外,大部分学生对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充满信心,有60.59%的被调查学生对社会上“假恶丑”现象的态度是“向有关部门反映,坚信社会总体依旧是好的”。

三、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还添加了“您认为志愿服务能否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问题,78.32%学生选择了“能”。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积极作用,而对具体数据的分析也表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志愿服务频次与理想信念的关系

通过分析“志愿服务频次”与“个人理想信念”“社会理想信念”的关系,了解到志愿服务频次对于理想信念的培养所产生的影响。如表1所示,在“个人理想信念”维度,与未从事志愿活动的学生志愿者相比,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有较好理想信念,能够有更好有职业规划、注重个人职业发展和对将来就业有充满信心(X2=33.969,P=0.000;X2=22.099,P=0.005;X2=29.216,P=0.000)。此外,志愿服务频次越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越强。但是在入党动机方面,志愿服务次数与个人理想信念无显著性差异(X2=3.055,P=0.217),这表明高校还需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入党教育。表2所示,在“社会理想信念”维度,与从未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相比,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社会理想信念”更强(X2=42.348,P=0.000;X2=17.52,P=0.002;X2=19.799,P=0.001;X2=12.826,P=0.001),这表明新时代高校能发挥好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作用。

(二)志愿服务类型与理想信念培养的关系

一般而言,参与志愿服务有自发性和组织性两种形式。从大学生参志愿服务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主要通过组织性的形式参与志愿服务。这种参与类型与高校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德育实践与素质教育存在紧密联系。调查结果显示,从与自身专业相关服务的志愿服务来说,与未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关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志愿者相比,参与和自身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具有较强“个人理想信念”和“社会理想信念”,因为他们的职业理想信念逐渐趋向务实,更加关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X2=19.038,P=0.000;X2=12.23,P=0.002;X2=11.532,P=0.021;X2=10.051,P=0.007;X2=8.703,P=0.013)。从大型活动赛事的志愿服务来说,与没有参与大型活动赛事志愿服务大学生相比,参与大型活动赛事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职业理想和发展”“为找到一个好工作而积极申请入党”层面之间无明显差别(X2=0.253,P=0.881;X2=1.941,P=0.164;X2=0.758,P=0.944;X2=1.527,P=0.466),但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对社会上假恶丑现象的态度”有显著差异(X2=9.097,P=0.011;X2=6.799,P=0.033)。也就是说参与大型活动赛事的大学生志愿者在个人择业方面更充分考虑更长远发展,在社会理想信念方面更具社会责任感。另外,参与关爱弱势群体服务的大学生在“社会理想信念”层面更能凸显其作用,即是让大学生参与关爱弱势群体服务时更能有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X2=9.599,P=0.008;X2=14.212,P=0.001)。由此可见,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与更多与自身专业相关和关爱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四、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分析

构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可行性。从理论而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与他们所参与的志愿服务的频次、类型有一定关系,表现为较显著的正向关系。从实践角度来说,大学时期是形成价值观念的主要阶段,想要在生活中践行一种价值理念,使之成为多数社会公众所自觉认可的、主流的价值观念,就需要不断强化,并加以落实才行。[9]因而,保证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多元化、多样性,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坚定其理想信念。在对新时代大学生实施理想信念培养时,要持续完善志愿服务的相关机制,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一是完善志愿服务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机制,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在于是否切实有效地用科学合理的语言和真实行为传递远大理想与崇高信念。而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在于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一方面,高校应善于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将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如分享真实案例、身边榜样示范、志愿服务意义探讨等途径强化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了解与认知,增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自觉。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等精神品质,进而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践。

二是创新志愿服务体系,完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怎样使志愿服务走向常态化、机制化,是完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基础。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统一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以完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这就要求高校应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对现有志愿服务工作模式进行不断创新,针对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所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有效平衡活动过程中的可控性和自主性。例如,高校可以设立单独的管理部门,管理监督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打造专业性的、多种形式的服务系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助人自助。[10]高校还可以联手贫困山区,以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为契机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机会,使大学生感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民主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去革命老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深刻了解革命精神、长征精神等对理想信念形成的巨大推动作用,并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坚定其理想信念。[11]此外,高校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也要注重培养理想信念,推进制度化建设,实施制度性的“奖励”与“约束”,使培养理想信念的整个过程具备“可感”“可视”特征。

三是以志愿服务为基点建构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工程。社会公众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参与力量,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具有积极引导作用。高校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应善于借助社会公众的力量,与社会各方力量联合,协同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在促進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中,高校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以志愿服务为基点建构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工程是促进大学生确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路径。如在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中,高校可以积极引进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公众的介入,完善与优化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平台。良好、顺畅的志愿服务平台既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也是高校借助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重要基础。此外,高校应充分发挥社会统筹规划的力量,与社会联合制定出宽严相济的管理制度,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规划与管理有效统一,使大学生能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如高校与地方政府携手组织的“援藏援疆”活动,大学生能够以志愿者的身份前往贫困山区,进行教育活动,既能为偏远地区输送教育资源,也能促使大学生秉持认真负责的心态参与志愿服务,并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载体,从而有助于其理想信念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355-359.

[2]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J].教育发展研究,2009,28(Z2):127.

[3](美)马克·A·缪其克,约翰·威尔逊.志愿者[M].魏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01-205.

[4]黄寒冰.志愿服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载体[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03):51-54.

[5]陆士桢.志愿服务与青少年成长[J].广东青年研究,2021,35(04):73-74.

[6]尹沙沙.我国高校志愿者服务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32-33.

[7]马于军.浅谈如何实现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湖湘论坛,2007(04):111-112.

[8]马梓箐.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设计研究[J].文教资料,2021(08):156-158.

[9]蔡金杰,武娜娜.实践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8):45-47

[10]梁秀萍,樊培银,孙睿,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分析——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8):233-237.

[11]徐晓东,孙成聪,张琦.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9(17):87-90.

责任编辑  杨慧芝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志愿服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